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44章 4、無力回天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833 2018-03-16
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臨終前他對楊儀等人說,我死後這個仗不能打了,咱們撤回去。七年北伐的辛酸絕望盡在不言中,除了魏延不願撤退,與楊儀鬧翻,被楊儀殺死外,其他人聽從諸葛亮的遺言,悉數回到漢中。 回漢中後,蔣琬接替了諸葛亮的位置。 《三國志》說,諸葛亮死後,眾臣莫不驚惶失措,唯有蔣琬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色舉動和平時一樣,眾人這才把提著的心放下來,信服蔣琬。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不斷出兵伐魏,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中,前十二年主事的是蔣琬,中間七年是費禕,後十年是姜維。蔣琬和費禕都沒有出兵伐魏,姜維屢屢主張大舉伐魏,都被費禕節制,頂多有時候撥給他一萬多人馬,費禕說:“我們都遠遠不如諸葛丞相,他都不能平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不如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公元253年,費禕去世,姜維接手,這才放開手腳北上伐魏。

公元253年三月,吳國興師伐魏。姜維也趁機率數万人出石營,經董亭,包圍南安,後因久攻不克,軍糧已盡,才撤圍退走。 公元254年,魏國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密謀以太常夏侯玄取代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情洩露,反被司馬師所殺,魏國陷於混亂。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攻占狄道。十月,攻破襄武(魏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南),乘勝進擊,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率軍撤回。 公元255年,魏國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姜維又率數万人攻魏,先在故關大敗魏將王經,後被魏將鄧艾、陳泰合力擊退。 公元256年,姜維又出兵祁山,渡過渭水,在段谷與魏將鄧艾遭遇。蜀軍交戰不利,死傷甚多,隴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機叛亂。姜維失敗而歸,上表自請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公元257年5月,魏國討伐吳國。姜維又趁機進攻秦川,在芒水與魏守將司馬望、鄧艾築營對峙。直到第二年三、四月,姜維聽說吳國兵敗,也引軍撤退。 公元262年10月,姜維再度起兵攻魏,攻入洮陽。魏將鄧艾搶占有利地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蜀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只好退往沓中。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的態勢。 姜維原是魏國官員,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投降蜀國。諸葛亮見他“心存漢室”,且膽識智謀過人,對他很是欣賞,多次給費禕寫信讚他“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好學不倦,清素節約”。不久,就提升他為征西大將軍。姜維也繼承了諸葛亮的路線,終其一生將討伐魏國視為自己的使命。

姜維在掌管蜀國軍權的十年中,共八次出兵伐魏,再加上費禕時代姜維平定汶山平康叛亂和安撫涼州胡王的軍事行動,姜維共出兵十次之多,足見其“心存漢室”的執著赤誠。 十次出兵中,不克而還的有五次,雖然沒有取得卓越的建樹,這種一比一的得分對於地盤相當於魏國七分之一的蜀國來說,已是驕人的成績了,何況姜維還有無法超越的製約。當時劉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恃寵而驕,專權恣肆。丞相董允在世的時候,黃皓還忌憚於他,董允過世後,再沒有人能夠節制黃皓。右大將軍閻宇巴結黃皓,黃皓就打算廢姜維立閻宇。姜維知道後,曾上書劉禪,請求誅殺黃皓,劉禪不允。姜維見黃皓勢大,擔心遭到報復,不敢回成都,就對劉禪說自己到沓中種麥,補充軍需,以此躲避黃皓。姜維連自身的安全都無法保障,又能建多大的功、立多大的業呢?

幾乎每年都有戰事發生,這對於地狹人稀的蜀國來說,自然是難以承受的負擔,《三國志》中寫到,“軍旅數出,百姓凋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這些費用都得由老百姓承擔。蜀國被滅的時候,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十萬零兩千軍隊。這就意味著,蜀國包括小孩在內,九個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士兵,人民負擔非常沉重。 蜀國內部的厭戰情緒達到了頂峰,一個名叫譙周的人就特地寫了一篇《仇國論》來反對連年用兵。他說,我們朝廷一定要審時度勢,掂量掂量我們能不能一統天下。現在天下不是秦末的那個情況,而是六國的情況,所以我們做不了漢高祖,倒可以學著做做周文王。也就是說,蜀國想要憑藉自己的武力,發動戰爭一統天下,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如果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其結果必定是土崩瓦解,陷入絕境。譙周的這篇文章無異於向諸葛亮留下的由姜維執行的路線叫板,他卻沒有受到任何處分,後來反而升官了。這說明,他的觀點在當時的蜀國頗有市場。

就在這種情況下,公元263年,魏國決定進兵滅蜀。姜維發現了曹魏的動向,立即上表劉禪,要求增兵防守。劉禪看到表章,先問黃皓,黃皓迷信兔神,就跑到巫師那裡,問魏國會不會打過來,巫師就說放心吧,不會打來的。黃皓就跟劉禪這麼說了,劉禪便把這事壓下來,整個朝廷都蒙在鼓裡,不知大禍即將臨頭。 公元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發動了對蜀國的大規模進攻。鄧艾率三萬人進攻西路沓中,纏住蜀漢大將薑維;諸葛緒率三萬人進攻中路陰平橋頭,封住姜維增援漢中的道路;鐘會率領十二萬人直取漢中。魏軍共有十八萬人,而蜀軍兵力大約九萬。 姜維在連年征戰無果的情況下,曾研究蜀中形勢,制訂了一個“斂兵聚谷”的策略,就是在敵人來襲的時候,集中兵力退守漢、樂兩城和陽平關,只要將這些關隘守住,整個蜀國就安全了。九月初,面對魏國三路大軍,蜀軍就按這個策略放棄漢中各個險要,退守二城一關。魏軍也採取了相當高明的對策,東路統帥鐘會各派一萬人馬圍住漢、樂兩城,兩城各有五千蜀兵,魏軍依仗兩倍的兵力將兩城團團圍住,卻不攻擊,僅僅限制住不讓他們出來搗亂。然後,鐘會又派其餘的十萬大軍越過兩城直撲漢中咽喉陽平關,陽平關下魏軍十倍於蜀軍。姜維精心部署的策略,就此被人海戰術輕鬆化解。

陽平關的蜀軍由傅僉和蔣舒統領。蔣舒原是別處守將,由於不稱職,被撤換到陽平關給傅僉當副手,他本就心懷不滿,這時就假稱出城迎戰,投降了魏軍。魏軍在這個嚮導的帶領下突襲陽平關,傅僉戰死,陽平關失陷。 陽平關的陷落標誌著漢中的失守。姜維聽說後,急忙從沓中撤兵救援漢中,負責纏住姜維的鄧艾如影隨形尾隨而來。到漢中要經過陰平,陰平已被魏軍中路諸葛緒控制,姜維無法通過,他便向北佯動,作勢攻擊魏軍後方。諸葛緒上當,連忙回師防備,姜維趁機突擊,進入陰平。等諸葛緒明白真相回到陰平橋頭,姜維已經離開一整天了。 姜維本擬增援陽平關,但路上得知陽平關已經失守,不得已,他便轉向了白水關,遇到張翼率領的成都部隊。兩下一商量,決定合兵一處,退守劍閣。

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稱,雖然漢、樂和陽平關失守,蜀軍仍有抗拒魏軍的最後機會。蜀軍兵力接近五萬,魏軍西、中、東三路合於一處,除漢、樂留守的數万部隊外,還有十五萬大軍,蜀魏雙方以一比三的兵力比例對峙於劍閣。 鐘會雖然人多勢眾,卻也拿天險劍閣無可奈何,倒是十五萬張嘴巴吃起飯來,消耗的糧食煞是驚人。眼看糧草不夠了,鐘會有了退兵的打算。近70歲的老將鄧艾卻建議不要退兵,由他率領一部分兵力偷越陰平小道,奇襲涪城。這樣一來,如果劍閣蜀軍回師攻打,鐘會便可趁機強攻劍閣;如果劍閣蜀軍不回師,則涪城方面兵力不足,鄧艾便可直入成都。 鄧艾出身貧寒,既務實又有方略,以一個屯田小官受到司馬懿的賞識,步步升遷。眼下又以古稀之年自告奮勇勇闖絕地,確實是一名老當益壯、智勇雙全的驍將。

公元263年十月中旬,鄧艾帶著一万精兵,自陰平沿景谷道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又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部隊走到馬閣山,遇到懸崖峭壁,能否成功在此一舉,前路卻隔絕阻斷,士兵們都大哭起來。鄧艾用毛氈裹著自己,率先滾下了山坡。士兵見狀,受到激勵,或裹著毯子,或攀緣藤條,下到山底。 十月底,鄧艾率軍出其不意突降江油,守將馬邈大吃一驚,驚慌失措,不戰而降。江油失守的消息傳到成都,蜀漢震動。劉禪派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和黃崇率領成都全部兵力五千人抵擋鄧艾,也被鄧艾擊敗。此時鄧艾離成都只有150裡的路程了,劍閣守兵消息封鎖,不知道後方已經被連鍋端了。 蜀漢朝野驚恐萬狀,老百姓都拋棄家園逃到深山老林裡去了。朝中,有人提議逃到東吳組織流亡政府,有人提議投靠南中少數民族,那位寫《仇國論》的光祿大夫譙周卻力主投降。譙周說:“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自古以來,一個皇帝跑到了別人的國家只有稱臣的份兒,既然稱臣,與其向孫吳稱臣,不如向曹魏稱臣,因為吳國早晚要被魏國吞併,何必到時候再跟著吳國去投降第二回?至於為何不能去南中,譙周說,南中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他們本來就不服我們,跑到那裡去又要增加他們的負擔,他們願意嗎?不願意。

譙周一說完,大家都連連稱是,劉禪雖然不願意投降,但看到大家都洩了氣,也只好少數服從多數,讓侍中張紹拿著玉璽去見鄧艾,並下命令讓姜維停止抵抗。姜維正在撤回的路上,得到劉禪的命令,也被迫舉起了白旗。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十一月,魏國全面征服蜀漢,立國四十二年的蜀國宣告滅亡。 後人常將蜀國的滅亡歸咎於姜維的窮兵黷武,其實亦不盡然。當時蜀魏二國,國力相差懸殊,滅蜀的時候,蜀兵總數只有九萬,而魏軍卻有十八萬,實力相差一倍;就形勢而言,蜀國無論如何都難以支持。既無退守的餘地,那麼就只好進攻,至少要以攻為守。 蜀漢名臣郤正曾評價姜維,為官清廉,身居高位卻生活簡樸,遠離聲色誘惑,好學不倦,堪稱一時楷模。他多次出兵伐魏,雖然招致“玩眾黷旅”的貶譏,卻也是效法諸葛六出祁山的忠貞。國家淪陷後,姜維仍不甘心,他使用了一生中最後的一個計謀,假降鐘會,鼓動鐘會反魏,後來卻因事敗身死。和諸葛亮一樣,姜維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履行理想,奈何無法抗拒冥冥中的天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