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42章 2、痛斬馬謖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2932 2018-03-16
練好內功、平定南方之後,諸葛亮就開始了北向伐魏大業。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了一道堪稱千古奇文的《出師表》,表達了統一天下、恢復漢朝的願望,隨後便率部前往漢中。 此次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地是隴右,隴右遠離漢中,在中國戰爭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這里人種彪悍,馬匹強壯。戰國時,秦國騎兵的戰馬有五分之一出自隴右,秦帝國正是有了隴右騎兵,才能輕鬆向西拓展領地;西楚霸王項羽得到精銳的隴右騎兵,創下了三萬人馬殺退幾十萬漢軍聯軍的奇蹟;漢帝國從這裡出征西域,征服國家無數。 掌握隴右,在冷兵器時代,就代表掌握了強大的戰鬥力。不過,諸葛亮沒有將矛頭直指隴右,他先派趙雲、鄧芝為疑兵,虛張聲勢要從斜谷攻打長安。魏國果然中計,調派大將軍曹真率兵進駐郿縣,以拒蜀軍。將魏國部隊調開後,諸葛亮親自率領主力出了祁山。

魏國祇知道蜀國有個劉備,自從劉備去世後,就認為蜀漢無人,不甚提防,所以關隴一帶兵力薄弱,防範不嚴。諸葛亮的十万精銳部隊像下山的猛虎一樣,氣勢逼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戰而降。魏國上下驚動,這才明白諸葛亮的真實意圖,火速派出名震天下的大將張郃直撲隴右。當時曹魏的皇帝曹叡自己也移駕長安,一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拼命態勢。 諸葛亮來到隴西城下,隴西堅守不降,太守在樓上喊話:“你們如果能夠阻住援軍,斷絕隴道一個月,那麼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這裡。否則,別看你們來勢洶洶,最終也只能勞民傷財,前功盡棄。”隴西太守的話點明了此戰的關鍵,城牆堅固,攻不得開,唯一的方法就是截住魏國援軍,斷絕隴西糧道。街亭是魏軍增援的必經之路,將要在這裡展開的蜀魏第一場遭遇戰就成為決定勝負的一戰。

同樣,選擇誰來對決張郃,便成為重中之重的選擇。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派魏延或吳懿這樣有經驗的大將出戰街亭。魏延是劉備看好的戰將,吳懿是當時的國舅,但諸葛亮排除眾議,選擇了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兄弟五人個個都是人才,馬良與諸葛亮私交極好,他陣亡後,諸葛亮對馬謖也非常照顧。據《三國志》記載,馬謖才氣過人,熟讀兵書,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很是器重,常常把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馬謖對事物確實有過人的見解,比如諸葛亮征南中的時候,馬謖就建議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三國時對將領的破格提拔屢見不鮮,所以大家雖然對馬謖守街亭有異議,也只好保留在心裡了。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街亭雖小,卻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去街亭,蜀軍必敗,還指示他要靠山近水安營扎寨。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要把大軍駐紮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將王平提出反對意見:“山上遠離水源,如果魏軍將山圍住,切斷水源,斷絕糧道,我軍就會不戰而敗。”王平是從軍中摸爬滾打長大的,人非常有悟性,卻不識字。馬謖自恃熟讀兵書,沒將文盲王平的話放在心中。他躊躇滿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這都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製勝之秘訣。”王平再勸也無濟於事,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他將大軍帶到山上。 張郃率五萬部隊來到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又見四處起火,不戰自亂。張郃趁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見街亭失守,知道闖了大禍,都不敢回去見諸葛亮,連夜逃回成都。

聽說街亭失守,諸葛亮頓時就頹然了:失去這麼個屏障和前鋒部隊,自己已經不是張郃五万精兵的對手,而魏國的援軍正在源源不絕地趕來。無奈之下,他只好遷了隴西城附近一千多戶百姓退回了漢中。 在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劉備去世後,魏國對蜀漢疏於防守,隴右一帶沒有戰備,諸葛亮出祁山,曹魏舉國震驚,三郡不戰而降就是證據。就連魏國隴西太守都認為,如果一個月內援軍不來,用不著諸葛亮來打,城內人餓也餓死了。遺憾的是,在這麼有利的情況下,勝利卻與蜀漢擦身而過。此後,更是漸行漸遠。 諸葛亮兵敗之後,不戰而降的三個郡又回到了魏國的手裡,只有一個參軍姜維投降了諸葛亮。經此之戰後,魏國驚異地發現,他們向來輕視的蜀漢居然還有如此大的野心和能量,從此便派大將軍曹真常駐長安,專門對付西蜀部隊。曹真認為諸葛亮此次受挫於祁山,下次必定會從散關攻打陳倉,於是命令將軍郝昭進駐陳倉。從此,雍涼從軟豆腐變成了硬骨頭,諸葛亮的後幾次北伐都被硬生生地擋了回來。

勝利曾經離諸葛亮如此之近,卻飄忽遠去,縹緲難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 回到成都,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馬謖在獄中給諸葛亮寫信說:“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求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的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完信後,老淚縱橫,要斬殺自己向來器重的將領,確實讓人心痛難忍,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的心,統一天下的宏願就更難實現了。於是他強忍悲痛,答應將馬謖的兒子收為義子,讓馬謖放心,而後斬殺了馬謖。

殺馬謖之後,諸葛亮又上書朝廷,要求處分自己,劉禪便將諸葛亮降為右將軍,但是依然行丞相事。諸葛亮又上了一道《街亭自貶疏》,其實就是檢討書。在疏中,諸葛亮承擔了全部責任,並指出問題的關鍵是自己用人錯誤。此外,他還建立了問責制度,規定以後但凡打了敗仗,主帥都要承擔領導責任。以後數次北伐,諸葛亮都親臨前線,坐鎮指揮。可見諸葛亮不是走過場,他是切切實實地認錯、改錯。從這一點來說,他和曹操都做得非常好。 在這次戰爭中,王平能夠始終堅持正確意見,並在戰亂中將自己的一支人馬完好地帶了回來,成為唯一沒有受處分,反而受到獎勵的將領。 馬謖被殺之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天下還沒有安定,現在正是用人才的時候,把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諸葛亮又一次痛心地淚流滿面:“四海分裂,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現在天下大亂,四海分裂,戰爭才剛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廢棄軍法,我們又憑藉什麼去戰勝敵人呢?

殺馬謖絕不是諸葛亮的本意。馬謖既是人才,又有威望,馬謖被斬的時候,十萬將士為之流淚。然而諸葛亮為了大局,為了蜀漢的安定團結,不得不嚴格地實施依法治國,不得不殺掉自己的愛將。 馬謖熟讀兵書,紙上談兵,頭頭是道,然而一旦真的打起仗來,就不靈了。街亭一戰,全軍覆沒,馬謖驕傲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正確意見固然是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個原因,則在於他打起仗來不從實際出發,將書本上個別教條生吞活剝,亂用一氣。 在運用書本知識的時候,必須隨時注意客觀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從而根據新的情況,制定出合適的行動方針。兵法上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定具體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只能藉鑑,不能生搬硬套。馬謖卻將實際情況和書本知識割裂開來,不分時間、地點和條件,死抱住這兩句話不放,結果勢如破竹變成四面受敵,把士兵置之死地成了把士兵引向絕境,從而導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斬的悲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