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41章 1、諸葛治蜀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480 2018-03-16
公元222年,劉備在猇亭大敗,逃到白帝城後,憂憤成疾一病不起。第二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 永安託孤將蜀國政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劉備為領導人,第二個階段以諸葛亮為核心領導人。諸葛亮趕到永安後,劉備躺在病榻上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說,先生您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的這個兒子可以輔佐,請您輔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請您自行其是。諸葛亮當時淚流滿面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就是說,臣一定會竭盡全力,忠貞不貳地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劉備又要求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

關於永安託孤,歷史上向來有不同的看法。陳壽便認為劉備完全信賴諸葛亮,這種境界是古今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也有人質疑說,劉備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並非出自真心,劉備對諸葛亮心懷猜忌,但又不得不託孤於他,於是說出這樣的話,把諸葛亮逼到沒有迴旋的餘地,不得不至死效忠。到底是君臣信任的典範,還是厚黑學的先例,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何況“君可自取”到底是指讓諸葛亮自代帝位,還是說諸葛亮可以在劉備別的兒子中另選一個作為皇帝,都是一個需要斟酌的懸案。真相依然存在於歷史的深處,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諸葛亮扶劉備靈柩回到成都。五月,17歲的劉禪即位,史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劉禪登基後,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准許他開府治事。由於蜀漢的地盤基本上以益州為主,所以讓諸葛亮領益州牧,就是將全國行政權授予他。所謂開府就是由諸葛亮建立自己的一套辦事機構,擁有相對獨立的相權。此外,劉禪還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所有的軍政大權都交由諸葛亮,劉禪只負責祭祀天地和先人。

這樣一來,蜀國的所有軍國大事都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做名義上的國家首腦,蜀漢政權便進入了一個以諸葛亮為首的新的時期,諸葛亮將要繼續劉備未走完的路。然而這條路注定山高水長,步步艱辛。夷陵大敗不但使蜀漢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而且導致了內部政局的不穩定。 為了穩定政局,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全力對付曹魏,諸葛亮輔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復和東吳的聯盟。他於223年派鄧芝出使孫吳,經過談判,孫權斷絕了同曹魏的關係,重新與蜀漢結盟。此後,吳蜀雙方使臣來往不斷。減輕了東顧之憂,諸葛亮得以集中精力整頓內政。 蜀漢政權很特別,它像一杯層次分明的雞尾酒,由三股力量組成。第一股力量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人,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是蜀漢的最高階層,掌握著國家的主要權力;第二股力量是劉璋留下的人,比如李嚴等,這股力量居於蜀漢政權的中層;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長的官員和本地豪族,這股力量處於政權的底層。

這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權結構當然不會安定,尤其下兩層是不服氣的。劉備兵敗病死白帝城,現在由一個丞相來代行君權,各個階層都各懷心思,眼睜睜地盯著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有採取依法治國的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才能讓不同階層的人心服口服。 所以在內政上,諸葛亮把嚴明法紀、整頓吏治放在首位。他主持制定了名為《蜀科》的法典和“訓勵臣子”的八條、七戒、六恐和五懼。在執法的過程中,諸葛亮做到公正公平,不論親疏,有罪必罰。雖然法律近乎嚴苛,卻不為人嫉恨。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犯法,被處以重刑,然而陳壽仍然稱讚諸葛亮法紀嚴明;中都護署府事李嚴和長水校尉廖立違法亂紀被罷官流放,他們兩人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仍然為之痛哭流涕。有人說,諸葛亮的法律太嚴厲,而劉璋善於以恩惠收買人心,讓百姓懷念。諸葛亮針鋒相對地說,治世當以大德,不以小惠。

在治軍方面,諸葛亮同樣注重部隊的法紀嚴明,他說:“有製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使部隊“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在諸葛亮的調教下,蜀軍以弱抗強,在崇山峻嶺之中來去自如,“進退如風”,高度的機動力使蜀軍屢屢掌握戰役的主動權。 此外,諸葛亮還精於創作發明新式武器。 《三國志》中又寫道:諸葛亮總攬軍政,“工械技巧,物究其極”。他發明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的弓箭)、甬袖鎧帽(強弩都射不穿的鎧甲)、木牛流馬(其實木牛是有前轅的小車,流馬類似後世的獨輪車,不是演義中的永動機)。蜀軍的戰鬥力很強,與各種新式武器的運用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深通兵法,他推演兵法,作了八陣圖。由於演義的誇張和後世附會,八陣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八陣圖就是古代作戰時用來隱蔽士兵、阻礙敵軍的防禦工事或軍事陣法。由於蜀國多山,軍隊習慣在山林中作戰,一旦北上中原,就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為了提高蜀軍的戰鬥力,諸葛亮將《孫子兵法》中的八陣加以變化,做成了“八陣圖”。八陣圖縱橫各八行,以輜車作為主要掩體,以鼓聲和旗幟指揮軍隊,可以變化許多陣法。蜀國滅亡後,晉武帝還命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袁準稱諸葛亮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 經過諸葛亮的大力整治,蜀漢出現了“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罰,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姦,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局面。

劉備東征失敗後,蜀漢的南部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闓殺死太守投靠了東吳,並煽動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設想“南撫夷越”,把這裡建成劉備集團的統治後方。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就選派善於處理民族關係的將軍鄧芝治理南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南中遭逢大亂後,由於劉備才亡,後主幼弱,諸葛亮暫時隱忍未發,做好備農植谷、閉關息民、穩定內政等工作。待得吳蜀聯盟恢復,內部政局穩定,平息叛亂的時機成熟,諸葛亮就在公元225年,兵分三路,進軍南中。 諸葛亮南征時,參軍馬謖為之送行,並建議諸葛亮:“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險惡,早已心懷不滿,他們今天被打敗,明天還會反叛,將來您一旦北伐強敵,這些人都將是不安分子。如果將他們趕盡殺絕,既不仁慈,又無法在一時半會兒做到。因此,希望您這次出兵能使他們心服口服,這就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意見。部隊一到南中,就順利斬殺了雍闓、高定,但孟獲帶領餘部繼續對抗諸葛亮。孟獲在南中很有名望,諸葛亮便決定讓他從心裡歸順自己。他生擒孟穫後,就帶著他觀看自己的軍營。孟獲看後不以為然,笑著說:“以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因此兵敗被抓,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嘛。只要您放我回去,我肯定能報仇。”諸葛亮也笑了,當即釋放了孟獲。 就這樣,孟獲接連和蜀軍打了七回,回回被諸葛亮活捉。第七次,諸葛亮又準備放了孟獲,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從五月渡瀘,到七月孟獲投降,前後兩個月的時間,諸葛亮便順利地平定了南方。在離開南中的時候,諸葛亮沒有留下一兵一卒,而是由當地人治理當地。大家問起原因,諸葛亮解釋道:“如果留下我們的人治理,就必須留兵,那麼糧草就成了負擔,不可;如果留官不留兵,他們必定會忌憚我們的官員,很有可能會作亂,也不可。因此,我不留兵不運糧,雙方便可相安無事。”

為了改變南中的落後面貌,諸葛亮派人在這裡推廣漢族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中後來發展成為蜀漢穩定的後方和財政來源。那裡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及其他物資,補充了蜀漢政權的財政和軍事之需。 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一直都很穩定。直到現在,南中少數民族依然對諸葛亮感念不已,還去廟裡拜祭諸葛亮。 平定南方叛亂後,諸葛亮便整頓軍備,練兵習武,等待時機,大舉北伐,以圖大業。 歷史上,與諸葛亮能力相當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唯有諸葛亮能夠高居於歷史神聖的巔峰,成為超凡入聖的典範,接受人們的千古膜拜,其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是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他將匡世濟民的理想貫徹始終。 當初和諸葛亮懷抱同樣理想的人,在黑暗動蕩的歷史潮流中紛紛捨棄初衷。首倡起義的曹操成了“亂臣賊子”。孫權忽而與蜀漢聯盟,忽而與曹魏親善,為保一己利益早已不惜大義。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不是得意忘形大建豪宅,就是意氣行事破壞大計。唯有諸葛亮始終堅守著安邦定國、匡世濟民的理想,從隆中的三分對,到堅持吳蜀聯盟,再到後來安定蜀國,屢屢北伐,他始終知難而進,步步為營,不棄不捨地向自己的理想努力,從來不曾放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