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32章 2、大氣魯肅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385 2018-03-16
受影響,人們多以為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接近迂腐的人。事實上並非如此,魯肅是一個很狹義、豪爽的人,而且他目光長遠,具有遠見卓識,在三國諸雄中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就是今天安徽定遠的人。其幼年失父,在祖母和母親的撫養下成人。史書說他“家富於財”,家裡可能是大地主,非常有錢。青年時候的魯肅體格魁偉,氣度恢弘,喜歡擊劍騎射,也愛好詩詞歌賦。 當時正逢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江淮地區未能免難,土地荒蕪,餓殍遍野。魯肅見此狀況,就賣掉自己的田產,用來賑濟窮人。公元198年,周瑜當縣長的時候,路過臨淮,聽說魯肅仁厚豪爽、樂善好施,就到他家裡來借糧。按說魯肅與周瑜從不相識,周瑜也不是本地高官,魯肅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但魯肅憑藉對周瑜的第一印象,就指著家裡僅有的兩囷糧(囷是圓形的穀倉,一囷裡可以放三千石穀子)說,拿一囷好了,這就是“指囷相贈”。魯肅出人意料的豪爽讓周瑜大為嘆服,從此將魯肅視為至交。

當時的江淮是袁術的勢力範圍,袁術對魯肅早有耳聞,就派人請魯肅出任東城長官。魯肅見袁術部下紀律鬆散,不成法度,知道他難成大事,就斷然拒絕了。得罪了袁術,江淮也待不下去了,魯肅就帶著自己的族人和朋友一百多人投奔了周瑜。 當時的江東,孫策剛死,形勢尚不明朗,魯肅的好友劉子揚就勸說他一起去投奔鄭寶,魯肅答應了,準備離開。周瑜知道後,就來找魯肅,勸他留下,說當今之世不僅君擇臣,臣也擇君,孫權素有英才,而且能夠親賢用能,將來一定能成大氣候,還是留下來輔佐孫權吧。魯肅一聽覺得有理,就沒有離開。 不久,周瑜就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孫權馬上親自接見魯肅,兩人“合榻而飲”,把兩個飯桌拼在一起,面對面地邊喝酒邊談話。喝著喝著,孫權就提出一個問題,他說,當今天下大亂,我繼承了父兄的事業,也想有所作為,“思有桓文之功”,也想做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人物,維護天子,稱霸一方,足下既然來幫助我,請問你可有什麼辦法?

魯肅當場就給孫權潑了一瓢涼水,他說以我愚見,將軍您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想想秦末大亂,我們高皇帝也想當齊桓公、晉文公,就沒當成,因為有個項羽為害天下。當今之世,曹操就是項羽,所以您是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了。 但是,魯肅語氣一轉,說,現在大漢王朝是再也扶不起來了,您也就別扶了,別想著當什麼齊桓公、晉文公吧。曹操的勢力很大,一時半會兒也除不掉,那麼您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您現在應該牢牢守住江東的地盤,等待天下發生變化,一旦北方有事,將軍您就西進滅掉黃祖,進攻益州,和曹操隔江相峙。那時候,你就可以建號稱帝,尋找機會北上統一中國。 這番謀劃,儼然是江東版的《隆中對》,而且提出得比諸葛亮還早幾年。可見歷史上的魯肅不但不像中所刻畫的那樣窩囊迂腐,還是一位善於深謀遠慮、審時度勢的政治家。

《三國志》記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魯肅這番話正好說到孫權的心坎上了。就像諸葛亮之於劉備一樣,魯肅的一番見解也讓孫權撥雲見日,看清了方向。後來,孫權正是按照這個路線,先滅黃祖,得了江夏,隨後一步步圖謀荊、益兩州。 荊州牧劉表去世的消息傳到江東,政治上非常敏感的魯肅就意識到這對於江東是一個機會。魯肅起初設計的是,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如今劉表去世,局勢大變,自己這邊正可趁機對荊州下手。他便跑去跟孫權說,將軍,此事可不能小看,荊州這個地方實在是一個稱王稱帝的根據地。現在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繼承人的位子早已不和,中間又夾了一個素有梟雄之名的劉備,荊州地區未來的局勢極不明朗,希望將軍派我借弔唁之名,去探一探實情。如果劉琦、劉琮、劉備團結起來了,我們就聯合他們去對抗曹操;如果他們三人鬥起來了,那麼也許我們就能從中做一點兒事情了。孫權當即說,好,你快去快去。

張昭那一幫主張固守的人,一心想守著江東一畝三分地,哪裡知道孫權有稱霸天下之心,所以他們提出的少管閒事、關門度日的意見自然不合孫權之意,唯有魯肅的話才能切中孫權的心思。 當然,孫權能同意魯肅也不容易。孫權的父親孫堅是被劉表的大將黃祖所殺,孫權後來又殺了黃祖,江東集團和荊州集團原是世仇。然而,這正體現了孫權的襟懷。一位胸懷天下的政治家,自然不會意氣行事,因私仇影響大事。 魯肅得到孫權的同意後,沒有耽擱,馬上就出發了,然而他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他趕到夏口,曹操已對荊州進軍;他趕到南郡,劉琮已經不戰而降,劉備匆匆逃出荊州,正帶著十幾萬百姓向南撤退呢。 魯肅沒有迴轉江東,他繼續追趕劉備,終於在當陽長坂坡趕上劉備。前一章我們已經介紹過,魯肅表達了結盟的意思,正中劉備、諸葛亮的下懷,劉備又命諸葛亮回訪江東。魯肅回來後,正碰上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邀他“會獵於吳”的恐嚇信。東吳以張昭為首的一幫人紛紛建議投降曹操,連孫權都難以控制局面。唯有魯肅私下對孫權說,主降的論調只會誤了您的大事,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我投降後,曹操說不定會派我回家鄉做個小官,時間久了,我還可以慢慢擔任州郡長官什麼的,可是您萬萬不能投降,您投降不可能有好下場,不要猶豫不決,還是早定大計。孫權聽後深受感動,說,朝廷上大多數人都主張投降,讓我很是失望,只有您的想法正合我意。

魯肅又建議孫權召回周瑜共商大計。周瑜回來後,從軍事方面陳說戰勝曹操的把握,孫權終於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後來赤壁大戰取得勝利,魯肅先行回來見孫權,孫權竟然率領文武群臣前往迎接,禮遇之隆重,還沒有過先例。孫權笑著對魯肅說,子敬,我持鞍下馬相迎,給足你面子了吧?魯肅說,沒有。眾人都覺愕然。魯肅停了停,這才說,將軍您有朝一日統一四海,總攬九州,成就了帝王之業,然後公車徵我上朝,那才是給足了我面子。孫權一聽,當即撫掌大笑,原來如此! 赤壁大戰後,曹操北歸,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就面臨著分割勝利果實的問題。荊州是兩股力量聯手搶下來的,理應同分。但孫權的軍隊是勝利的決定性力量,所以他們得到了荊州的絕大部分地盤。劉備就親自跑到江東來見孫權,要求分得部分荊州,有個落腳的地方。

包括周瑜在內,江東將士都不願意將荊州拱手送人,唯有魯肅建議借荊州給劉備。魯肅認識到,曹操這次雖然回去了,但他收拾南方是遲早的事。孫劉雙方如果不聯合,不獨劉備無法抵擋曹操,即便孫權也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應該從大局考慮,不必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將荊州借給劉備,讓他有一個可以生存發展的根據地,既可以強化聯盟力量,又可以讓他在南方充當抵擋曹操的一道屏障。孫權也意識到其中的利害,就听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的一部分借給了劉備。 周瑜病逝,魯肅接了他的班,在西線擔任統帥,對關羽奉行友好同盟政策,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魯肅也“歡好撫之”。後來劉備得益州後,仍然拒絕歸還荊州,孫權怒而起兵伐劉。雙方開戰前夕,魯肅還沒有放棄最後的希望,他誠邀關羽和諸將各帶單刀,在兩陣之間相見。魯肅的部下擔心有什麼閃失,就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大義凜然地說,事到如今,應該把話說清楚,於是慨然赴會。會上,魯肅據理力爭,卻沒有打動關羽,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正要開戰的時候,曹操進攻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失守,便派人和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孫劉聯盟這才勉強維持了下來。魯肅在世期間,孫劉之間雖然時有摩擦,但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斡旋下,雙方聯盟總算沒有破裂。

在曹、劉、孫三家鼎立的局勢中,唯有魯肅和諸葛亮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他們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孫劉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二人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魯肅才配稱得上戰略家。 魯肅病逝於公元217年,時年46歲,孫權親自為他舉辦喪事,諸葛亮也為他舉哀三日。孫權稱帝登壇祭天時,尚不忘魯肅,對眾人感嘆道:“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評價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張昭曾批評魯肅,年少粗疏,不夠謙虛。然而正是他的“粗疏”,成就了他的博大氣度和長遠眼光。他能夠將僅有的兩囷糧食分一囷給初次謀面的周瑜,也能夠看到孫劉聯盟關係到江東的生死存亡。人身上的性格特質,從一個角度來看是缺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優點,與其斤斤計較於特質中的陰影部分,不如正視陰影,並將其光明的部分發揚光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