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25章 5、臨危受命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258 2018-03-16
長坂坡一戰,劉備的隊伍只剩下幾十人,行軍速度倒是快了不少,正當他們埋頭疾行的時候,忽然聽到後面馬蹄嘚嘚,又有人追了上來。劉備心裡一驚,這回我的命恐怕保不住了,正要打馬狂奔,卻聽到領頭的人高呼:“劉豫州莫走,我是江東的魯肅魯子敬!” 江東的魯肅怎麼也到了長坂坡呢?原來荊州發生的一切,也一直在江東孫權君臣的關注之中。荊州是漢代十三個州中最大的州之一,最富庶的州之一。由於北方才是政治中心,所以起初曹操、袁紹等人都集中在北方爭奪天下。當北方歸曹操所有,局勢已定之後,荊州自然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和劉備在打荊州的主意,孫權也瞄準了荊州。 八月,劉表死後,魯肅就向孫權建議:荊州與我們接壤,沃野千里,士民富庶,如果為我們所有,那麼成就帝業就有了雄厚的基礎。現在劉表新亡,兩個兒子向來不和,寄居在荊州的劉備被劉表妒忌而得不到重用。這位梟雄與曹操有不解之怨,如果劉備與新的州牧同心協力,那麼我們應該和他結盟,共抗曹操;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應該早作準備,以圖大事。現在劉表將死,請讓我以弔唁之名,前去看看情況。

孫權同意了魯肅的意見。魯肅來到荊州,還沒走到襄陽,就听說劉琮帶領全州投降了曹操,再去弔唁劉表就沒什麼意義了,但就這麼回去,魯肅卻不甘心。於是他一路追趕,在當陽趕上了劉備,沒料到撞見劉備如此狼狽的模樣。 諸葛亮一見魯肅,就知道了魯肅的來意,心中大喜,表面卻不動聲色。他知道,越是要求助於對方,越是要不卑不亢,讓對方看到己方的力量。諸葛亮先開誠佈公地向魯肅介紹了現狀,然後指著跟隨的百姓說:“我主不願丟棄數十萬隨行百姓而速行,才被曹軍趕上,並且無法作戰,寧死不失人心,真英雄也!”魯肅一聽,馬上被感動了,自此更認定劉備是個值得合作的人,於是趕緊向諸葛亮介紹說:“我是子瑜的好友。”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劉備本以為已到窮途末路,忽然看到救星,內心大悅,精神振奮,言語間豪氣不改。魯肅一看這劉皇叔果然是人外之人,受此挫敗卻沒有絲毫頹廢之色,更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給劉備送來了信心。 一行人趕到漢水,與關羽會和,上得戰船,在沔水交合處又遇到前來迎接的劉琦部隊。在趕往夏口的路上,魯肅就向諸葛亮發出了回訪江東的邀請,諸葛亮沒有當即答應,表示要先幫劉備安頓好隨行的百姓。到了夏口城,大家剛剛暫時安下心來,又傳來曹操引兵水陸並進、沿江東下的消息。諸葛亮私下去見劉備,神色凝重地說:“事情緊急,請派我去求救於江東孫將軍。” 情況很清楚,曹操東下,矛頭直指劉備,江東援軍不至,夏口必然失守,難道那時候真要去投奔蒼梧太守不成?第二天,當魯肅又一次提出邀請的時候,劉備便爽快地答應派孔明作為自己的全權代表,與魯肅同行,出使江東。

諸葛亮、魯肅單帆孤舟,在長江的滾滾波濤中,向孫權屯兵處柴桑口順流而下。 這一年諸葛亮27歲,初出茅廬的第二年,既沒有多大的名氣,也沒有正式的職務。以這樣的年齡,這樣的地位,這樣的身份,能夠完成說服孫權出兵的使命嗎? 在裡,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令很多讀者如痴如醉。歷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面對如此艱鉅的任務,又是怎麼表現的呢? 諸葛亮的心情想必不那麼平靜,而位於柴桑的孫權同樣左右為難。荊州降曹的消息已經傳遍東吳,曹操對荊州降官的優厚政策也已被江東眾人所知,不少人的心裡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升官的機會到了!幾天以來,孫權所到各處,聽到的都是一面倒的意見:曹操乃虎豹似的人物,現在又以大漢丞相的名義行事,挾天子之名征討四方,今日與他為敵,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順,實力上也不夠啊。我們之所以可以抗拒曹操,不過是依賴長江天險,而現在曹操得到荊州,盡佔長江南北,且接受了劉表的水軍,此所謂長江之險,已經與我們共有了。曹操人多,我方人少,這是不能忽視的事實,所以為了將軍考慮,為了江東著想,不如放棄戰爭,選擇投降!

在東吳,主張投降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面對這種情況,孫權的心裡自然七上八下:下決心抗曹,風險不小;束手稱臣,心實不甘! 就在孫權經歷內心鬥爭的節骨眼上,諸葛亮來了!從魯肅的口中,諸葛亮已經得知江東大部分文武官員的態度。魯肅能來當陽,諸葛亮猜到孫權內心還是主張聯劉抗曹的,所以他此行的任務,就是堅定孫權抗曹的信心,給孫權說服下屬的理由。 諸葛亮此時的地位比較微妙,他是作為新敗不久的一個政治集團來求援的。當時的形勢是,曹操最強,孫權居中,劉備最弱。孫權可以選擇聯絡劉備也可以選擇不聯絡劉備,而劉備若不聯絡孫權就只有死路一條。在這種情況下,最弱方的代表在談判中自然氣短,說出來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分量。

然而諸葛亮非常大氣,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說“求援”二字,話題開始便直奔天下大勢: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先講整個國家的情況,再說群雄形勢,分析群雄形勢的時候,諸葛亮沒有提劉璋、張魯等人,給人的感覺是如今天下只有三家英雄,不知不覺間就把《隆中對》的思想傳遞出去了。 此外一句“與曹操並爭天下”,就把敵友的界限劃出來了。孫權和劉備是友,曹操是敵,分清敵友是政治鬥爭的首要問題,但怎麼說就是學問了。如果說得太刻意,有可能會引起孫權的反感,畢竟江東有六郡之地,劉備只有一郡,實力上無法與孫權平起平坐,如果從歷史形勢的角度去說,對方就能接受。 諸葛亮的第一段話非常漂亮,不知不覺間就獲得了與孫權對等的地位,贏得了談判中的主動權。接著該介紹劉備的情況了,劉備剛剛吃了敗仗,這個不能不提。諸葛亮就一筆帶過,主要說曹操是如何的厲害。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將軍量力而處之,”話鋒一轉,請將軍考慮一下,將球踢給對方。下面就站在將軍的角度,為他分析狀況。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這是高明的混淆邏輯,看似給了兩個選擇,其實只有一個,因為前面那個根本行不通。孫權不具備與曹操抗衡的能力,還不如早早地投降,激一激孫權。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一句話說中孫權的心事,孫權現在正猶豫著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再猶豫下去,倒霉的日子就來了。 孫權哪裡見過這種談判對手,不由得反諷說:“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你既這麼說,你們主公怎麼不投降啊?

諸葛亮說了一大通長篇大論,就為等孫權這句話,一聽孫權這麼問,就淡淡地回答道:“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至不濟,此乃天也,安能複為之下乎!”看似在頌揚劉備,其實是送給孫權一個道德上的支點,選大義還是選投降,孫將軍自己看著辦吧。 話說到這一步,孫權當即拍案而起,表態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至此,諸葛亮的談判基本成功,水已經燒到沸點,下面要做的是讓孫權保持住這個溫度。接下來的話,與其說是堅定孫權的決心,不如說是給孫權一個說服投降派的理由:“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還有兩万精銳,是值得聯合的。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接下來,諸葛亮又分析曹操必敗的原因,什麼北方人不習水戰啊,什麼荊州人心不服啊。這一通話講完,孫權也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再猶豫。 至此,諸葛亮圓滿地完成了出使東吳的任務,為孫劉聯盟立下了首功。 諸葛亮代表弱勢方與東吳談判,卻能讓自己的每一句話形成影響力,中間的種種細節、技巧略過不談,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求援方,諸葛亮自始至終沒有提“求援”二字,而是通過對局勢的分析,使自己處於與強的一方對等的地位,才能讓自己後面的話具有影響力。 這個談判技巧也可以藉用於其他領域,越是想要得到某樣東西,越是不能急於求成,亂了方寸,而要採取進退有度、游刃有餘的方式,將自己置於優勢的、至少均等的地位。只有把握了大局,態度擺對了,後續步驟才能步步為營,富有成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