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宋

第44章 4、遷都之議:安天下在德不在險

謀說天下·謀宋 甘谷 2887 2018-03-16
在暗流湧動的權力中心,為了限制一股勢力的強大,一定會有其他勢力與其爭鬥消耗,通過牽制來讓彼此都不會增長太快。這一權術的運用在深諳謀略的中國古人當中甚為普遍,趙匡胤前期也非常熱衷於這一做法,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國內的長期安定讓他逐漸放鬆了警惕。在趙普和趙光義兩股勢力的鬥爭中,因忌諱趙普不斷插手皇儲一事而對其疏遠,卻對皇弟趙光義百般保護,趙匡胤無形中助長了趙光義勢力的擴大。這種情況在趙普離開開封之後愈演愈烈。 失去阻礙的趙光義在開封城中可謂風光,出行的儀仗越來越豪華,老百姓議論紛紛,對經過街市的那支隊伍甚至分不清是晉王還是皇帝。而朝臣們也都認定了趙光義就是皇帝的接班人,對晉王極盡諂媚之詞。直到此時,趙匡胤才意識到有趙普在自己身邊平衡趙光義的勢力是多麼重要,回想起趙普曾經一遍遍闡述的不能讓光義繼位的理由,他也開始變得疑惑起來。

心中充滿焦慮的趙匡胤對宋皇后說:“現在德昭已經長大成人了,應該讓他去學一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培養他處理政事了。” 宋皇后說:“如今滿朝臣子都認定晉王會成為下一個皇帝,都紛紛投靠晉王府。就算德昭深諳帝王之術,也只能是無用武之地,學了又能怎麼樣呢?” 對於宋皇后的不滿,趙匡胤只能嘆口氣說:“我對於光義的扶持和保護是為了讓朝堂安穩,避免更多的議論。那些曾經說過要傳位於他的話,也不過是讓母親可以瞑目而已。將來要傳位給誰,都在於我的決定,不會因為朝臣們認為是誰,我就會傳給誰。” 宋皇后說:“如果陛下沒有傳位給晉王的意思,為什麼又要不斷提拔他呢?現在他的地位已經完全如同當年柴榮繼位前的情況,臣子們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

趙匡胤說:“一國儲君是國之大事,我不會那麼輕率就決定的。晉王現在的職位雖然類似柴榮,也不等於我一定會傳位於他。” 這些對話很快便通過趙匡胤身邊的近侍王繼恩傳到了晉王趙光義的耳朵裡,他一聽趙匡胤這麼說,似乎是表示有可能傳位於晉王,也有可能傳位於皇子趙德昭,一切都充滿了變數。這讓趙光義非常不安,雖然杜太后曾經讓趙匡胤答應過傳位於弟的請求,但這個決議並沒有昭示天下。這些年來,趙匡胤對自己非常寵信,讓趙光義一度相信他是按照太后遺命來做的,但現在這種態度,顯然並不是那麼堅定地要傳位給自己了。 正當趙光義憂思不斷時,趙匡胤於公元976年三月決定去洛陽巡視。通過對這座古都的視察,有一個想法忽然出現在趙匡胤的腦海中。

從洛陽回來之後,趙匡胤很快便召集眾臣,對他們說:“現在開封所處的地方是一片平原,四面都可以被進攻。為了保衛京都的安全,幾十萬大軍都駐紮在這裡,我們想要發兵去攻打別人固然容易,但別人想要進攻我們也非常方便。遼國的騎兵只需要兩天時間便可以到達開封,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想要遷都洛陽。” 這一提議引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都沒有想到趙匡胤會忽然有此想法。開封作為宋的都城,是因為後周便將其作為京都,奪權之後為了穩定,趙匡胤只能駐紮在這裡,現在國家已經安定了,正是改換京師的時候。而且,趙匡胤所言也非常有理,開封地處平原,易守也易攻,一百多年後的“靖康之變”證明了他這一決策的正確性。但朝臣們並沒有看得那麼遠,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意見。

起居郎李符首先上書表示反對,他聲稱:“現在國家雖然安定,但遷都一定會引起動亂,浪費大量財力物力,並讓敵人有機可乘。” 趙匡胤說:“遷都是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不過現在開封的人口越來越多了,每年東南江淮漕運到這裡的米要百萬斛,才可以滿足需求。為了養活這些不斷增加的人口和軍隊,將來一定會更多,負擔也會更重。幾十年之後,百姓必定不堪重負。” 而鐵騎指揮使李懷忠卻說:“陛下擔心開封不足以形成拱衛之勢,難保太平。現在我們駐紮在京師附近的軍隊有三十多萬,每一支隊伍都是精兵強將。難道這樣的兵力還不如洛陽和長安的山川之勢嗎?自然的山川對抗靈活的軍隊,肯定是軍隊更加值得信任。” 對此,趙匡胤卻說:“漢、唐以來,都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京都,它們都是延續了數百年的朝代,也說明了此二地作為京師的正確性。那裡的山川雖然不能完全作為屏障,但是對於京師的保護作用不可取代,是易守難攻的地勢。如果以這樣的地勢再配合我大宋精兵,就能帶來更安穩的局面,又何樂而不為呢?”

眾臣見他堅持想要遷都,都紛紛上書勸阻。趙匡胤慢慢發現,臣子們都只是看到眼前的困難,卻沒有看到未來潛在的災難。眼前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而開封所隱藏的禍端卻會讓大宋王朝覆亡。這些人都反對,不過是目光短淺,可以通過分析而說服。但有一些人卻會因為遷都而利益受損,這種人非一時可以扭轉,趙光義便是這樣的人。 作為開封府尹的趙光義,通過培植勢力已經在開封擁有了盤根錯節的人脈網絡。他知道趙匡胤在這種時候提出遷都,肯定是針對自己,要讓自己十多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一旦離開這裡,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洛陽,一切就需要重新開始,而自己只能受趙匡胤擺佈了。因此,趙光義急忙求見皇帝,想要說服他放棄遷都,一場辯論便在兄弟二人之間展開了。

趙匡胤說:“開封地處平原,一馬平川,又無險可守,本來就不適合作為都城。原本只是朱溫的地盤,他篡奪了唐之後作為京都,完全是臨時性的。後來週又將這裡選做首都,我為了立足也只能留在這裡,以觀後效。現在天下安定了,遷都洛陽是為了長久打算。” 這些分析條條在理,趙光義也明白趙匡胤所說都是事實,但想到自己會一無所有,趙光義還是說:“作為京師,首要任務就是能給天下帶來安定,這些年來天下太平,跟我大宋建都開封還是有一定聯繫的。而且想要安天下,並不只是依靠險峻的地形,還要依靠仁德啊!” 這種否認國防的重要性反而以“德”為安天下之根本的論調,基本上可以算是強詞奪理。趙匡胤說:“現在我們已經平定了南方諸國,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統一。這個過程中,我所看到的卻不是'以德安天下'。”

趙光義說:“現在天下平定了,正是需要倡導仁德的時候啊!” 趙匡胤說:“現在說天下平定還為時過早。燕雲十六州還沒有收回,大宋和遼的戰爭不可避免。將來如果我們和遼發生戰爭,開封的安危就至關重要。為了確保京師不被敵人攻占,遷都洛陽是最好的辦法。” 眼看自己無法說服趙匡胤,趙光義開始變得沉不住氣。他鼓動群臣都來進諫,要求皇帝放棄這個想法。而從這件事中,趙匡胤也看出趙光義對於觸及他的利益的決議反應之劇烈。趙普對自己的勸誡再一次在耳邊響起,趙匡胤開始仔細考量趙光義是否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託付者。 此前在不同政策上的分歧,如果只算是一次小交鋒的話,這一次因遷都而引發的兩人意見相左,成為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矛盾的一次總爆發。趙光義敏感地覺察到皇帝想要削減自己的勢力,而趙匡胤也開始逐漸正視晉王在開封城中龐大的關係網。

作為一次正面交鋒,遷都之議成為朝堂上一次不見兵刃的戰爭,兩派人馬不時地爭論,卻一直不能對此事做出一個結論。趙匡胤的內心也充滿了焦慮不安,他曾經一度想要趕走趙普,讓他停止在自己耳邊喋喋不休地插手皇儲一事。但此時,他卻非常希望趙普可以為自己出謀劃策,提供如何解決眼前的混亂局面的辦法。矛盾被擺上了桌面,說明它已經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到了需要解決的時候了。解決的結果關乎大宋王朝未來的命運,而作為皇帝的趙匡胤兩眼中卻是一片茫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