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宋

第38章 8、封樁庫:千金易得,穩定難求

謀說天下·謀宋 甘谷 3237 2018-03-16
歷經三百多年的兩宋王朝,雖然在文化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成就,但卻一直被冠以“積貧積弱”的帽子,並將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推為趙匡胤。很多人都認為趙匡胤為了讓趙家王朝可以穩固,而不顧家國安危,削奪武將職權,控制著軍事大權,以至於讓遼、金數百年來入侵中原,肆意妄為。作為宋的開國君主,他為這個朝代確立了發展方向,其繼任者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在他所確立的航線上謹慎前行,保住了趙家的天下,但卻將國家尊嚴喪盡,靖康之變等奇恥大辱最根本原因應該在趙匡胤的身上。 縱觀趙匡胤的一生的作為,他確實是在如何保持中央集權和對外統一的問題上糾結萬分。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擊潰遼,奪回燕雲十六州失地,是他歷來的夢想;而軍事力量的龐大會讓政權充滿危機,也是他心頭一恨。在這二者之中,他力求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但卻未能實現。其繼任者並不能了解到他這一苦心,連開國君主都很難做到的事,又有什麼辦法將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呢?因此,在深入貫徹趙匡胤祖訓的道路上,他們只做到了力求安穩,而忘卻了收復國土。

從柴榮時代,趙匡胤便希望可以奪回燕雲十六州,在他成為一國之君之後,這個問題隨時出現在腦海中,並思索著實現的途徑。終宋一朝,無數熱血壯士也是以此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因此都在勤懇勸勉皇帝下決心南征。 起居郎李符便曾經上書,請求趙匡胤發兵北伐,但趙匡胤卻對他說:“現在大宋基業剛穩,還不是與遼為敵的時候。” 李符說:“陛下南征的時候,曾經為了穩定北方局勢,向遼國進獻不少金銀布帛,現在宋軍已經平定了南方,對遼國的進獻卻還一直沒有終止,長期這樣下去損失的財富事小,讓遼看輕了我大宋,有辱國威事大啊!” 趙匡胤說:“所謂的國威只不過是一些虛名,如果我為了揚國威而置國家於不顧,那就太草率了!你們為國的心思我懂,但是貿然出兵非明智之舉。”

李符等人還想再勸,趙匡胤制止道:“此事議到此即可,無須贅言。”眾臣只能無奈地退出大殿。 等到眾人都退回,宰相趙普才對趙匡胤說:“陛下深謀遠慮,臣子們只為求一時的痛快,不能長遠去看這件事,倒誤解了陛下。” 時任開封府尹的趙光義卻不以為然地說:“以大宋的國力,現在只不過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而已,等有了好機會,就不用再等下去了。” 趙匡胤說:“你所說的好機會,只有在我們有十足把握可以贏的情況下,才是好機會,否則只會招來滅國的災難!先前和北漢的幾次戰爭中,遼軍只不過出兵一部分來支援他們,宋軍就大敗而歸,現在如果再揮起大旗向遼國挑戰,豈不是自取滅亡嗎?” 趙光義說:“那難道我們就要忍氣吞聲嗎?”

趙普說:“當然不是,陛下之所以現在不願意北伐,是因為有更長遠的打算。” 趙匡胤點點頭說:“每一次的戰爭發生,百姓都要承受巨大的稅賦壓力。現在南征結束不久,兵力恢復還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長期以來我們和遼的對抗總是失利。如果逞一時之勇而讓百姓遭殃,又怎麼能算是為國打算呢?” 趙光義說:“但現在年年進獻給遼國的財物不也是百姓的負擔嗎?那些珍寶布帛源源不斷地被送往遼國,就好像送到一個無底洞裡,遼人是不會就此滿足的。與其等到他們不滿足再來侵略,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趙匡胤說:“遼人的戰火侵擾,為的不就是那些財物嗎?現在,我將這些財物奉給他們,相當於換取邊境的安寧,不讓百姓、生產遭殃,也算值得。為了這些財物,確實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但和戰火侵襲帶來的損失相比,這樣的負擔也不算什麼了。”

趙普說:“陛下一直所希望的,無外乎就是一個'安'字,只要國泰民安,就算損失一些財物,也不用在意。但是這一番苦心,不知道世人是否明白。” 趙光義嘆口氣說:“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就能安定,那當然最好。但燕雲十六州的失地至今未能收回,只怕群臣和百姓都會因此認為我大宋無威,不能保國土完整。而那些燕雲百姓翹首期盼陛下北伐,好讓他們回歸的心情,也是無人能解啊。” 其實,對於趙光義和群臣的心思,趙匡胤非常清楚,他也非常期望燕雲十六州可以盡快收復。石敬瑭的割地一舉,不僅讓這些地方的百姓被遼族統治,需要承受非常殘酷的壓榨,也同樣將中原地區的北方邊境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燕雲就如同遼國插進中原地區的一把尖刀,為他們提供了隨時入侵中原的跳板。喪失了北方保護屏障的大宋國土,袒露在遼人的鐵蹄之下,趙匡胤作為一國之君又怎麼能忍受呢?

身為一國之君,不僅要對外樹立國威,更要對百姓負責。趙匡胤正是在這樣的打算下,才不能下令北伐,因為他知道一旦舉兵所要付出的代價將是慘重的,戰火之中百姓的哀號和大宋根基的安穩同樣讓他痛心疾首。 在李符請求北伐事件過後不久,趙匡胤發現滿朝文武對於這一事件的討論已經愈演愈烈,他知道如果再不找一個辦法來解決北伐一事,恐怕大家就更要認為他懼怕遼人了,而他又不願因逞勇而將整個國家拿來當兒戲。 南征之後,大量的社會財富湧入到宋的國庫之中,而通過控制各地方錢穀的策略,各地進貢的財物也在不斷增加。所有這些都和宋逐年增長的國力相關,穩定的環境給農業、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契機,紡織、陶瓷、茶葉等行業的繁榮讓宋的財政趨於穩定,並且逐年都有結餘。當這一可喜的消息經由宰相趙普匯報給趙匡胤之後,一個新的想法逐漸在趙匡胤的腦海中形成了。

趙匡胤問趙普:“現在每年結餘的絹匹、金銀都放置在國庫之中,你覺得用於什麼地方最好呢?” 趙普說:“國庫結餘,用於興修水利,築路修橋,都是造福百姓的好事。陛下宮寢也需要修繕,以匹配大宋國君之高貴。” 趙匡胤笑了笑,說:“宮殿的修繕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用於百姓才是我最想做的。但目前有一樁事卻比興修水利、築路修橋都要急迫,那便是宋遼的邊境之爭。” 趙普問:“難道陛下打算用這些錢去進獻給遼國嗎?” 趙匡胤說:“當然不是!現在燕雲地區的百姓身陷外境,我也非常憂心。可目前來看,遼強而宋弱,想要遼國不來侵犯已經實屬不易,更何況奪回失地呢?群臣每天都在提議,卻沒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尋找另外的方法來解決。”

趙普說:“陛下一直都不希望發生戰爭,以免百姓遭殃,但是要想收復失地,戰爭就是最直接的辦法了。” 趙匡胤說:“我現在想做的,就是避免發生戰爭,但依然可以將失地收回。” 趙普、趙光義、李符等人非常驚異,忙問:“陛下有何良策?” 趙匡胤說:“遼人侵宋,所求的不過是財富。現在燕雲等州在他們的控制下已經數十年了,當地的生產遭受巨大的破壞,百姓民不聊生,已經壓榨不到任何財富。而我大宋國庫年年有結餘,如果將這些財富都集中起來,有四五百萬銀兩之巨,用這些銀兩來換取這些失地,豈不是一件好事?” 這一提議是所有人都沒有想過的,趙匡胤看大家目瞪口呆的樣子,又接著說:“我們如果發兵去戰,勝負不定不說,還有巨大的軍費開支,光是治軍費用就要超過四五百萬銀兩,百姓還要遭殃。如果拿這些錢去換,豈不是最省事的辦法?”

趙光義說:“那如果遼人不答應呢?” 趙匡胤說:“如果遼人不肯,還可以高懸賞格,用這些銀兩作為賞錢懸賞遼兵的腦袋,就算以二十匹絹收購一個腦袋,他們的精兵也不過十萬,只需要兩百萬匹絹就可以將其消滅了!” 眾臣嘆服,對於這一決策均表示擁戴。從此,北宋國庫之中設置了“封樁庫”,每年的結餘都放在裡面,等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與遼國談判,作為收復失地的經濟補償。趙匡胤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失地的方式,不僅讓百姓和生產免受創傷,在最大限度上為國家節省了開銷,可謂一大創舉。 從出發點來說,“封樁庫”一策是為了保護百姓不受戰火荼毒而建立的,而遼人雖然強壯,經濟和生產水平卻不如宋朝,因此他們有很多必要的生活物資都是從中原取得。不經過戰爭,而僅僅以談判將這些物資獲得,對他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因此,這一想法的可行性也非常高。當然,這也不算是向敵人祈求和平,趙匡胤也做好了用強硬手段對抗的準備,以絹匹收購遼兵的腦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可以殺敵。

可惜的是,“封樁庫”這一想法還未能實現,趙匡胤便駕崩,繼任者趙光義很快便把封樁庫中的財富隨意支用,並且改變了對遼國的策略,發動了兩次大戰均大敗而歸,對國內也造成巨大損失,由此也更加證明了趙匡胤“封樁庫”之策才是真正解決遼宋之爭的良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