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宋

第30章 10、千古真理,驕兵必敗

謀說天下·謀宋 甘谷 3113 2018-03-16
在趙匡胤雄心勃勃的設想中,南北方的收復平定都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他也深信自己可以一統天下。在將南方諸國收入囊中之後,北方政權成為他的新目標。 在十國之中,北漢是唯一處於北方的一個政權,它原本是由劉知遠所建立的後漢延續而來。郭威推翻後漢建立後周之後,劉知遠的弟弟劉崇盤踞在山西中北部,於公元951年,以十二州為自己的地盤稱帝,建立北漢。 北漢地處偏僻而且土地貧瘠,雖然太原城走出來數位皇帝,但因國力衰微,劉崇也不得不向北方的遼國求援,與遼組成戰略聯盟。嚴格來說是以遼為自己的上國,效仿石敬瑭的行為,劉崇將遼帝稱為叔皇帝,而他的繼任者劉鈞更是將其稱為父皇帝,這麼做的原因無外乎希望獲得遼國的軍事支援。

郭威在推翻後漢隱帝之後,曾經將劉崇的兒子劉贇立為皇帝,後又殺之。因為劉崇與後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郭威時期和柴榮時期都發動過氣勢洶洶的戰爭,但分別在晉州和高平大敗而歸,嚴重地挫傷了北漢的元氣,這兩次戰爭都是藉助了遼軍的支援才得以進行。而失敗之後的北漢也更為遼所不重視,只能在自己國內強徵壯丁入伍,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統統被徵兵,嚴重地妨礙了生產。繁重的兵役加上稅賦,以及每年向遼的進貢,讓百姓不堪重負。 代周建宋之後,趙匡胤對於北漢的態度曾經非常明朗,那就是不需要投入任何兵力。北漢向來都是依託在遼的翅膀蔭蔽之下,作為北方除宋之外的政權存在著。而遼國的實力又強於宋,與其和北漢為敵導致遼國來襲,不如積聚實力,和遼國來一次徹底的戰鬥。如果能夠擊敗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北漢也會輕鬆收復。

這種想法趙匡胤一直都在實踐中,並且通過和遼國交好的策略,一度獲得了北方邊境的安穩。但是隨著宋軍在南方的長驅直入,志得意滿的諸將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個角落,希望可以一舉踏平太原。 作為南征的功臣,曹彬、潘美等人對於征服北漢充滿了信心,石守信、王審琦這些老將認為自己老當益壯,而王全斌、尹崇珂等等後起之秀也不甘落後,在諸將眼中,北漢成為一試高下的試金石,大家都希望可以在這裡顯示一番自己的實力,於是紛紛找到趙匡胤請求北伐。 對於這種現象,趙普對趙匡胤說:“目前國內安定,南方又收復了大片的土地,國力增強了不少。不過對於大宋來說,還遠遠不到和遼國為敵的時候。” 趙匡胤說:“為了能夠安心地南征,我和遼國交好,送給他們不少金銀財寶、絲絹金帛。這些東西是為了換取安寧,不過肯定不能是長期的。遼國人貪得無厭,終究有一天他們會不滿足,揮兵向我大宋的財富,這一仗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因為認為和遼國的大戰不可避免,所以趙匡胤長期以來都在為此做著籌劃,但是在他的內心,非常不希望發生戰爭。經過幾年的發展,大宋的經濟得到恢復,每年的財政都會有一定結餘。趙匡胤便頒布法令,將每年的財政結餘都保存起來,等到積累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就用這些錢去向遼國購買被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這一國庫被命名為“封樁庫”,他希望可以通過經濟手段而非戰爭來解決這些問題。 趙普說:“陛下一直都不願意看到戰爭,現在封樁庫中的銀兩也在一天天增多,只要到了足夠的數量,我們就可以和遼國和談。所以到那個時候,北漢的收復也就不在話下。” 但是,晉王趙光義對此卻不屑一顧地說:“我大宋國力鼎盛,用銀錢來購買十六州,雖然可以使百姓免受戰火之災,可是難免滅了自己的威風。現在朝中的大臣都覺得這種手段有辱國威,倒不如打一仗來得痛快。”

趙匡胤說:“打仗固然來得痛快,但投入其中的軍費開支不比封樁庫中的要少。而且遼兵向來勇悍,和南方諸國不同,所以勝算在哪一方也說不定的。遼人需要的只是大宋的金銀,與其這樣冒險,不如用銀錢來買簡單。也可以讓戰火不至於踐踏現在剛剛種下的莊稼,這個道理難道你還不懂嗎?” 趙光義說:“非是我不明白陛下的心意,只是現在諸將都充滿了信心可以和遼國一戰。如果陛下覺得實在不是時候,那麼我看,倒是可以和北漢一試高下。” 趙普說:“近日來,不斷有奏章提到希望和北漢一戰,潘美、曹彬等人也在朝堂上提議過。看來確實有很多人在想這個問題,不知道陛下是什麼打算?” 趙匡胤說:“北漢向來跟我大宋不和,希望他們主動歸降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動它,勢必引來遼軍。”

趙光義說:“北漢一直盤踞在山西,這些年來國力衰弱,靠的不過是遼的支持,現在這麼貧瘠,我想遼國也搜刮不到什麼了,就算我們北伐,遼主也不會派多少兵力相救。這樣一來可以試試遼的實力,二來還可以壯我軍威,讓他們知道一下大宋的軍隊有多神勇!” 趙匡胤問趙普:“你對此事怎麼看呢?” 趙普說:“北漢自從國主劉鈞去世之後,一直都在爭奪皇位,現在國內也很混亂,乘亂征伐確實也是一個辦法。” 一番勸說之下,趙匡胤也動了心,北漢在北方邊境存在一天,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挑戰。更何況他們還不斷騷擾大宋,掠奪財物,既然這樣倒不如發兵北伐,將其收服,也免去了很多後顧之憂。在眾人的力請之下,公元968年,趙匡胤欽點盧懷中等人率領禁軍直奔潞州,在那裡昭義節度使李繼勳、侍衛步軍指揮使黨進、懷州防禦使康延沼等與他會合,又命曹彬為都監,揮兵直奔太原而去。

風聞宋軍來伐,北漢朝廷一片惶恐。劉鈞死後,其養子劉繼恩繼位,但卻不能服北漢朝臣,內部一片混亂,被劉繼元殺死奪位。新王登基之後急忙向遼國求救,遼主雖然收受了宋所進獻的財寶,不打算參與到與宋的任何戰爭中,但礙於和北漢的聯盟關係,又考慮到北漢是自己和宋之間的一道屏障,便發兵援助。 劉繼元派劉繼業率兵在柏谷阻攔宋軍,軍心不穩的漢軍遭遇士氣如虹的宋軍,不堪一擊。盧懷中、曹彬等大獲全勝,消息傳到開封,趙匡胤一聽大喜,遣使去太原命劉繼元速速投降。使者盛氣凌人地對劉繼元說:“如果現在投降,大宋皇帝可以封你為平盧節度使,封北漢統帥郭無為做邢州節度使。這些總勝過你等負隅頑抗,不得全屍吧?” 郭無為聽後非常憤怒,對劉繼元說:“柏谷之戰失利,是因為宋軍剛到,氣勢還在,而遼國的援軍還沒有來,所以才讓他們鑽了空子。只要遼國援軍一到,宋軍一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劉繼元還在猶豫,郭無為說:“南方諸國被平定之後,他們的國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難道陛下也想步他們的後塵嗎?” 想到李煜、孟昶等人,劉繼元只能拉著郭無為說:“大漢與我的存亡,都交給元帥了!” 在盧懷中、李繼勳、黨進等人大開慶功宴,準備立即揮戈向太原,將劉繼元擒獲之時,遼國的援軍已經來到太原。這支以騎兵為主的隊伍雖然不是遼軍中最為精銳的部隊,但作戰依舊非常勇猛,與宋軍交戰幾個回合,便將驕氣盈天的宋軍打得落花流水。曹彬看事態不能控制,便忙建議盧懷中撤兵。 宋軍一路逃竄,而遼兵卻在郭無為、劉繼業等人的帶領下一路追趕。不僅沒能攻進太原,反而失去了晉州和絳州兩座城池。原本想要立功的盧懷中、曹彬等人,只能灰溜溜地回到開封請罪。

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勢,在如此貧弱的北漢卻吃了敗仗,趙匡胤咽不下這口氣,決意要拿下北漢,一雪前恥。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又於第二年(公元969年)御駕親征,企圖將北漢消滅。然而這一次的結果和一年前一模一樣,並沒有因為趙匡胤親征而有所好轉。在遼軍的支持下,北漢又將宋軍趕回了開封。 這兩次北伐的失敗,是宋軍軍心驕奢的必然結果,也是宋和遼的側面交鋒。志得意滿的趙匡胤開始逐漸清醒,明白自己和遼的差距並沒有因為宋收復了南方諸國而縮小多少,宋的實力也並不足以和遼國相對抗。從此趙匡胤又回到了自己最初時候的想法,不再對北漢投入兵力,一門心思將遼國作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在封樁庫中努力存錢,希望可以通過非軍事手段來獲得北方的和平。

在整個太祖時代,北漢雖然一直岌岌可危,但卻一直沒被征服。直至宋太宗趙光義時,公元979年才將北漢徹底滅亡,但趙光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北漢的覆亡代表著宋終於實現了除遼之外的一統,柴榮、趙匡胤等人畢生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