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元

第32章 5、分頭並進,會攻臨安

謀說天下·謀元 胡善恩 4470 2018-03-16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軍攻占建康(今南京)、鎮江(今屬江蘇)等重鎮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了伯顏,與之商討滅宋作戰方略。 上都大安閣。 忽必烈端坐禦榻,伯顏坐在忽必烈旁邊的一張紅木金椅上。 “朕召你來,是想听聽前線戰事如何?” “目前我軍進展順利,宋軍主力消滅殆盡,我部正快速向餘杭方向前進。” “京湖地區的宋軍主力雖說遭到重創,福建、兩廣、四川地區的宋軍實力尚存,切不可麻痺大意。” “是,陛下。” “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呢?” “臣此次奉旨北上述職,諸將一致請求臣替他們問候陛下,並向陛下請戰。” “請戰?” “是!他們請求盡快對臨安實施攻擊。” “這事兒還得緩一下,還需從長計議。盛夏來臨,我大軍需要休養,另一方面,雖宋在京湖地區的數十万精銳損失殆盡,但宋帝絕不會甘於失敗,他必定集結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及川蜀等地軍隊,孤注一擲,與我再行決戰。”忽必烈頓了頓,接著說,“朕此次召你北上,正是要與你商討這一問題。”

“宋人之據江海,如獸保險,今已扼其喉,少縱之則逸而逝矣。臣下以為,當以戰為上。” “說下去。”忽必烈注視著伯顏瘦削而黝黑的面孔,期待著他繼續回答。 “一方面我軍士氣正旺。我軍自至元五年開始大舉伐宋以來,一路勢如破竹,屢屢得勝,至今已佔有宋半壁江山,只要再一鼓作氣,便可大功告成。而宋兵則士氣低迷,文臣不報國,武將只顧保命,邊防如同虛設,一旦我大軍至城下,他們為我軍氣勢所懾,不是請降,就是望風而逃;另一方面此時宋廷任用奸相賈似道,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民困國窮,朝廷內部已到了分崩離析的境地。忠臣良將被趕出朝廷,無能享樂之徒得以重用,他們只顧享樂,哪裡懂得怎樣打仗。即使不得不打,那也是為求和做做樣子,結果出戰時,他們方略失當,損兵失地。此乃長生天祝我滅宋之大好時機,一旦宋廷清醒,運用賢臣良將,那時我軍再想滅宋,將花費更大的代價。第三,我軍現在的軍事力量已不比以往。目前我軍有蒙古軍30萬,漢軍80萬,二者的比例為三比八,漢軍已經明顯多於我蒙古軍,這樣就克服了我蒙古大軍每遇夏季需要休兵的弱點。並且,漢軍在攻城、築城、水戰等方面都發揮出我們蒙古軍所不具有的優勢。最重要的是,我軍十分重視分化瓦解政策。腐敗的政治讓許多漢軍將領看不到前途,再加上我朝皇上英明,恩威遍布四海,所以許多漢將投降。而我則利用這些漢人,在戰前先行勸降,並輔之以軍事打擊,結果換來了兵不血刃,便能據關佔地。”

伯顏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看看忽必烈在認真聽著,並不斷點頭,於是就繼續說道:“現在我國內政治已經理順,北邊戰事已無大礙,此時亦乘得勝之師,一鼓作氣,拿下宋國,一則告慰成吉思汗在天之靈,再則圓了皇上您的一大心願。更重要的是,能夠騰出手來,專門對付那些敢於不聽我天朝旨意,膽敢妄自尊大的反叛者。所以,臣下以為,當下我軍應戮力同心,一鼓作氣,滅掉南宋為上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對於伯顏的中肯分析,忽必烈十分滿意,他接著問道:“那你將採用怎樣的戰略戰術?” 伯顏答道:“南宋朝廷立國,是以長江為防線,以兩淮為藩籬,重兵皆駐揚州,臨安倚之為重。我軍採用'先攻襄陽,撤其扦蔽'的戰略,採取控制兩翼、突破中間,然後沿江而下,直搗臨安的戰略方針。一方面割裂南宋的三大戰區,使之首尾不能策應,斬斷了其長江防線。另一方面也為我軍水、步、騎軍同時展開協同作戰創造了條件。今我軍佔領建康,進圍揚州,阻隔兩淮,南宋都城臨安則完全失去了屏障,我軍第一步作戰目標已經實現,南宋來不及調整,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區兵力空虛,我軍宜長驅直入,直撲臨安。”伯顏起身走到掛在牆壁上的一幅佈滿箭頭的地圖前,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當然,南宋志士不會就此罷休,一定會想方設法組織救援的。因此,為防止兩淮宋軍南下救援,可派中書左丞相阿術繼續圍困揚州,圍點打援,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阻斷淮東宋軍南援的通道;命右丞相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等取江西,以切斷南宋的東西聯繫,防止川蜀之兵馳援;同時我中軍大軍宜在建康周圍進一步擴大戰果,攻占鎮江等,以控制江東地區,建立穩固的南進基地。”

忽必烈隨著伯顏的手指在地圖上指點,暗自讚嘆這個三十多歲的小伙子竟有如此神奇的用兵之道。他慶幸自己當時把他留在了身邊,也更懷念據理力爭推薦他的史天澤,此時,史天澤剛剛離開了這個世界。 看著皇帝忽必烈若有所思,伯顏遲疑了一下,問道:“皇上?” “說下去,說下去……”忽必烈一愣,然後馬上回過神來。 “在具體的戰術上,我擬採取'分兵三道,會於臨安'的作戰佈署,即我軍分三路進兵,最後會師於臨安城下。落實到具體的安排上,我想右路軍以蒙古騎兵為主,由參知政事阿剌罕率領自建康出漂水、廣德一線,取獨松關,從西面殺向臨安,切斷宋室逃往內地的通路。左路軍以漢軍舟師為主,由參知政事董文炳率領自江陰出長江口,循海岸線,入杭州灣,切斷宋室從海上逃亡的通路。中路軍由我與阿塔海親自率領,由常州、牙江(蘇州)、嘉興一線直搗臨安!”

忽必烈的臉上浮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命侍衛端上酒來。 “來,來,來!伯顏右丞相,你不愧是我的張子房,我敬你一杯!” 看到伯顏驚愕的樣子,忽必烈哈哈大笑。 “在你回來之前,我已下旨封你為中書省右丞相。我沒讓他們宣旨,是想等你回來當面告訴你這個消息。從此後,你總領我大元朝軍政庶務,這樣你肩上的擔子可就更重了。”在蒙古人面前,忽必烈一直沒有使用“朕”這個詞。 “陛下信愛之恩,臣定當肝腦塗地以報!”伯顏退後一步,跪行大禮。 “哈哈,起來,快起來!”忽必烈親自上前拉起伯顏,握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道:“伯顏丞相,作為一名統領荊湖、淮西兩個行省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你的一言一行隨時都會成為影響和左右其他將領的行為準則。所以,我希望你能冷靜地總結經驗,整飭軍隊,以利再戰。我預祝你順利拿下臨安,屆時,我將親自為你設宴慶功!”

“臣明白!皇上一席警示,好似盛暑時節的清涼劑,令臣猛省。皇上放心,我回軍中後一定把您的旨意在全軍貫徹,戒驕戒躁,克服盲目麻痺思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好戰略戰術,用腦子打仗,相信滅掉南宋的日子不會太長的,皇上您就等著我的好消息吧!” 而此時,南宋政府則是另一番景象。 謝老太后被幾個宮女伺候著穿好衣服,盥洗完畢,慢慢地踱到寢殿的外間。六十多歲的她,雖然精心保養,但這幾年的戰事仍把她折磨得老態龍鍾。 “外面有大砲響嗎?” “沒有,太皇太后。外面平靜著呢。”宮女回答。 聽到臣子多次提到蒙古人的砲,老婦人心中不免心有餘悸,一天問了不知多少次了,宮女們都聽膩煩了。 “老太后別操心了,他們離這兒遠著呢!張世傑將軍一直在外面候著呢。”

“叫他進來吧。” 張世傑剛從前線逃回來,面目黑瘦,滿臉倦容。 “張將軍,這一兩天前線的情形怎樣呀?” “……還是那樣吧,太皇太后。”張世傑跪拜了老太后,站起身來說。 “跟我說實話吧,這些年來,我聽到的都是些壞消息,已經習慣了,不再害怕了。” “元軍正分三路大軍南下,揚州被圍,李庭芝將軍已經被圍困幾個月了;常州城破,幾位將軍都已死,全城軍民罹難;溧陽被攻破,我軍將校70餘人,士卒兩萬多人死……” “不用多說了……”老太后無奈地嘆了口氣,皺著眉頭問道:“張將軍有話要說?” “臣與文天祥等人商議,如果淮東、川蜀之兵能勤王,再加上我廣東、福建之師,則我軍數目也不在少數,國事當有可為之望,臣下願與文天祥等前去謀劃……”

“老身已經不中用了,只有靠你們這班臣子了,不知和陳丞相商量過沒有?” 張世傑這才知道那個摜紗帽的陳宜中又回來當了宰相。大家都知道他膽小怕事,和賈似道是一丘之貉,不覺無望起來: “還,還沒有……” “好吧,待老身與陳相國商議後再答复你吧,還有事嗎?” 張世傑知趣地退了下去,他知道這個陳宜中舉棋不定,觀望猶豫,在和與戰之間搖擺不定。太后一旦和他商量,便一定又會是無望,不覺悲從心來,長嘆一聲:“蒼天呀,你怎這般不佑護我大宋!” 正如張世傑所料,商量的結果就是陳宜中派將作監柳岳前往元軍大營求和。柳岳哀求元軍班師,保證每年進奉修好,伯顏說:“宋昔得天下於小兒之手,今亦失於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竟不許他和。其後不久,陳宜中又派正少卿陸秀夫前往,請求稱臣納幣,伯顏不答應;又稱侄孫,伯顏還是不允。抗戰無力,求和不成,陳宜中想到遷都,他向謝太后說明其意圖,謝太后不答應。陳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陳述遷都的必要性,謝太后一向倚重陳宜中,此時已無主意,只好從之。陳宜中與謝太后約定了出逃臨安的日期,倉皇之間出了差錯。謝太后已作好出逃的準備,從早上等到晚上,沒有見到陳宜中的人影,她將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遷,而大臣數以為請,顧欺我歟?”於是遷都之事只好作罷。

再說元軍,大軍齊下,西路軍主帥阿剌罕率軍南下,連克溧陽、建平,一路勢如破竹,只在獨松關(今浙江安吉縣東南)遭到守將張濡的頑強抵抗。他們以步兵戰騎兵,雖舍生忘死,但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全部陣亡,於是元西路大軍便控制了臨安的北大門。 元東路水軍以範文虎為先鋒,順江東進,由於長江兩岸已無宋軍把守,元軍進軍順利。當時,長江口活躍著一支由貧苦漁民組成的水軍,由朱清、張瑄率領,不受宋朝管轄。元軍主帥董文炳認為可以利用這支力量,便招降了這支海上武裝,朱、張二人帶領人馬和海船隨元軍南下攻取臨安,增強了元軍的海戰能力。東路軍出長江口後沿海岸線,十二月逼近錢塘江口,從海道包圍了臨安。 元中路軍由伯顏率兵進攻常州,常州是拱衛臨安的前沿,是元軍整個攻取臨安計劃的關鍵,伯顏親自指揮攻城。元軍在城南築高台,把大砲放在台上向城內猛轟,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內一片火海。常州守將姚岩率將士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沒有外援而失敗。姚岩、王安節等陣亡,僧人萬安、莫謙之長老率僧兵赴援,500名僧兵全部戰死。

伯顏攻破常州後,派都元帥阇裡帖木兒、萬戶懷都率兵攻無錫、平江,在元軍大兵壓境下,兩地宋軍投降元軍。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朝三路大軍逼近臨安,進駐臬亭山(浙江杭州市東北郊),隨時準備攻占臨安。 在大軍壓境形勢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亂,宋廷既沒有兵力抵抗,求和又被元軍拒絕,陳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紛紛逃離臨安。謝太后無計可施,只好派臨安知府賈餘慶以恭帝名義奉傳國璽及降表,到臬亭山嚮伯顏請降。伯顏遣董文炳、呂文煥、範文虎入城安撫百姓,禁止殺掠,封閉倉庫,收繳宋廷袞冕、圭璧、儀仗、圖籍以及大批財寶、器物,運往大都。伯顏親自入臨安城安置宋廷人員,把宋帝趙顯、皇太后全家以及其他朝官、宮廷人員監護起程,浩浩蕩盪北上。至此,臨安被元軍攻取,南宋朝廷滅亡。

臨安會戰至此結束,從建立建康基地到攻取臨安算起,此戰僅用了一年時間。從戰略上來看,元朝採用攻擊逼降的策略,忽必烈為配合前線,先後派禮部尚書廉希聖、工部侍郎嚴忠範到宋朝勸降,伯顏也派張羽等人招降,目的是為穩住宋朝君臣,取得了整個戰局的主動權;在戰術方面則使用分路並進,合而擊之的方法,三路大軍三管齊下,西路斷其響應,東路斷其退路,中路攻堅突破。南宋方面由於採取消極防禦戰略,戰和不定,最終失去了抗擊元軍的有利形勢,以亡國而告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