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明

第28章 9、築館“禮賢”,終得浙江四傑

謀說天下·謀明 朱云霞 3812 2018-03-16
朱元璋雖然平定了浙東的大部分地區,也得到了賢士劉伯溫,但浙江四傑的其他三位卻遲遲不肯出山。 青田的劉伯溫和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浦江的宋濂,被稱為浙江四傑,在地方上的聲望極大,他們都做過元朝的官員,因亂世或隱居、或辭官、或組織“鄉兵”自保,很有影響力。像葉琛曾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官,元將石抹宜孫的幕府,官至行省元帥,幫助元軍鎮壓農民起義,直到朱元璋攻下處州才辭官回鄉。宋濂曾受業於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但宋濂親曆元朝政府的腐敗,以父母年邁需奉養為由,拒絕了元順帝的召請,以修道著書為業。章溢曾在元將石抹宜孫派兵將誅殺龍泉一帶的義軍時,勸言勿殺,受到石抹宜孫的賞識,封他為龍泉縣主簿、浙東都元帥府僉事,但章溢不願為腐朽的元朝效命,退隱到龍泉和浦城交界的匡山。

在朱元璋剛剛攻下處州的時候,即派胡大海親自去拜求他們。他們雖然對胡大海本人以及朱元璋的軍隊沒有什麼反感,但都不願出山相佐,一再推脫。其實最早猶豫的是劉伯溫,劉伯溫心中有一番政治理想,一直在觀察各方義軍的舉動,在和其他三人相聚言談的過程中,對朱元璋不免贊溢之詞,但他也有他的猶疑。正猶豫的時候,忽知朱元璋殺了蘇坦妹,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和其他三人更堅定地拒絕了朱元璋的請求,而且還寫了很多對朱元璋表示不滿的詩詞。然而,章溢、宋濂、葉琛沒有想到劉伯溫最先被說服了,但這三位仍然不肯出山。 劉伯溫到了應天之後,朱元璋非常敬重他,給他很高的禮遇。 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先生到應天來,是朱元璋的榮幸。然而,和先生並稱四傑的另外三位還未出山,元璋以為是埋沒了人才啊。”

劉伯溫說:“其實隱居的日子亦有隱居的樂趣,伯溫是為大帥的氣度折服,願為天下百姓的安寧盡綿薄之力。” 朱元璋道:“咱覺得有才華的人,其實都應該施展出來。文人之所以隱居,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是啊,生逢亂世,哪能安心讀書研習學術呢。” 劉伯溫見朱元璋如此註重文人,不禁點了點頭。 朱元璋以詢問的語氣說:“先生哪,咱有一個想法,不知合適不合適。” 劉伯溫忙道:“不知大帥所指為何?” 朱元璋說:“剛才咱說讀書人不能潛心學術,是因沒有好的環境,那咱想,不如在應天造一座像樣的房子,給讀書人做學問用。當然了,咱並不是想養士,而是想在這亂世中,召集有才之人,給他們充足的條件、安定的環境,讓有才能的人有治學的場所。”

劉伯溫面帶欣喜,連忙說:“好!大帥的舉動,將成為義軍中的首舉。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帥愛民愛才,有王者之氣,這天下賢才定會聞風而來啊。” 聽到賢才會來,朱元璋笑道:“真正的大才還得咱去請啊。若當初先生不肯來,元璋寧願再去三次啊。劉備三顧茅廬方得諸葛亮,咱比不上劉備,所以天下的賢士,元璋願意付出更多的誠意和努力去征求啊。” 劉伯溫懇切地說:“大帥的氣度絕不在劉備之下,若真能建一座館子為治學而用,文才定能聚攏來。” 朱元璋語氣堅定地說:“好!這座館子咱建定了。咱當年因家裡窮,沒讀過什麼書,這份遺憾是沒法彌補的。既然天下如此多的文才居無定所,治學無環境,咱朱元璋就建一個氣派高雅的館子,讓文人們治學,商議大事,不屈人才。”

朱元璋很快在應天建了一所氣派的院落,想了很久,他決定給這個院落命名為“禮賢館”,以表達自己求才之切,敬才之心。 當朱元璋告訴劉伯溫真的建了一所那樣的房子,且命名為“禮賢館”的時候,劉伯溫心中很感動,而朱元璋之所以這件事情處處和劉伯溫商量,不和李善長商討,原因就是朱元璋想以誠意感動劉伯溫,讓劉伯溫出面請浙江的另三傑。朱元璋知道,若浙江四傑都來了,那文人墨客就不用自己去親自請了,定會聞名而來。且若真的得到了浙江四傑,那在江南地區,首先是有了謀臣為以後的發展打下更廣泛的基礎,再次是對自己贏得民心有很大幫助。 跟劉伯溫的這次談話,朱元璋已經透露了讓劉伯溫出面幫忙求章溢、宋濂、葉琛他們的意思。劉伯溫畢竟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雖然朱元璋是個還算賢明的主子,但自古以來政治都是一個旋渦,他自己是兼濟著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像宋濂這樣的純文人也捲入政治的旋渦中。所以,對朱元璋的暗示,他都避而不談。

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心存顧慮,他決定以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誠意和對文人的敬重。 這個行動就是,朱元璋花了好幾天工夫在書房練習寫字,寫哪些字呢,不多,就三個字——“禮”、“賢”、“館”,練得別提有多辛苦了。因為自小沒有書法基本功,又習慣了帶兵打仗,這字寫起來還真是彆扭。但是,朱元璋是一個堅強有毅力的人,他一定要親筆為新造的房子題字,就這樣花了好幾天工夫,才寫出幾個像樣的字來。 這日,文武將士、城中的士紳,都被召集到“禮賢館”前,參加“禮賢館”的揭牌儀式。花費這麼一番工夫,造了一座“禮賢館”,朱元璋當然不會放過借“館”宣傳的機會。時間到了,朱元璋先請劉伯溫第一個登上“禮賢館”的台階,並對眾人說:“劉先生是咱應天最有才華的文士啊,今天還請劉先生揭開匾牌的紅布。”

眾人叫好,劉伯溫也不退讓,大方而高興地揭下匾牌。湯和、徐達他們都知道是朱元璋題的字,在他們看來,能寫字,尤其是朱元璋能寫出這麼好的字來,真是不容易了,所以連聲稱讚:“這字真是有氣魄!”“好字啊!”眾人皆議論紛紛,只有劉伯溫不言語,望字而笑。 這些都看在朱元璋的眼裡,他謙虛地對劉伯溫說:“先生,你說這匾上的字咋樣啊?” 劉伯溫再看了一下,笑而不語。 他的神態還真讓朱元璋著急,眾人見劉伯溫如此反應,一時不敢言語,心中忐忑。 劉伯溫當然已經猜到這是朱元璋寫的字,雖然朱元璋很器重自己,但劉伯溫想知道朱元璋對文人的忍耐和敬重到底有多大的尺度。他看了看匾,又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李善長他們,彷彿是說不知道誰寫的,然後才說:“說真話呢,還是假話?”

此言一出,全場寂靜,不知道劉伯溫要在這大喜的日子發表什麼言論。尤其是湯和、徐達、李善長他們三人互望瞭望,彷彿說:“千萬別說什麼喪氣的話,惹得大帥不高興。” 聽劉伯溫如此說,朱元璋有些尷尬,但也只得說:“當然聽真話,直言最好。” 劉伯溫方道:“這字呢,氣勢是有的,但的確寫得不好,實在不是好字。” 眾人一聽,更是啞然。劉伯溫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看著朱元璋,等待朱元璋的回答。 朱元璋臉上更尷尬了,但依然沒有慍色,不好意思地解嘲道:“呵呵,這字啊,是咱寫的,還苦練了幾天呢。看吧,才寫出這個樣子來。所以呢,這'禮賢館'一定得有賢士啊,不然以後應天的字還不是更差了。” 聽到朱元璋的話,大家心頭的緊張鬆弛下來,都笑起來。

只見朱元璋指著那三個字道:“若咱當年有機會讀書習字,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啊,所以,這是教訓。希望大家看到這三個字就想想文人的重要,尤其是咱軍營中的將士們,不要以為打仗才能得天下,打仗才能建功立業,這文人賢士啊,是成大業的智力幫助,是教育咱子孫後代的師長。” 眾人聽此言皆叫好,劉伯溫心中也就有了數。 此時,朱元璋又特地走到劉伯溫身邊說:“這'禮賢館'隻請到浙江四傑之一的您,是元璋的失誤,若能得四傑,'禮賢館'才名副其實啊。” 劉伯溫見朱元璋已經公開對自己說這樣的話,且朱元璋真的是求才若渴,就決定幫助朱元璋請葉琛他們出山到應天來。 就在這天晚上,劉伯溫來見朱元璋,他說:“大帥,有了'禮賢館',伯溫定當與大帥一同請葉琛他們出山。”

朱元璋聽此言,心中很高興,他知道這事有了劉伯溫幫忙,就成功了一大半。 朱元璋道:“好,元璋當親自去請三位先生。但是,軍中事務急切,難以脫身。” 劉伯溫道:“請大帥放心,伯溫前去說服,以探情形,明日即可啟程。” 朱元璋說:“這樣吧,咱的字雖寫得不好,可是呢,有特色。呵呵,咱今夜寫三封親筆信,明早送往先生的住處,以表元璋心意。”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的夫人馬秀英拿了個布包行李,來到劉伯溫的住處。 劉伯溫大驚道:“夫人,你這是?” 馬夫人微笑道:“大帥他昨日一宿都在寫這三封信,現在正熟睡呢。”說著掏出三封信來,正要交給劉伯溫。突然聽到一聲:“誰說咱在睡覺呢,咱來給劉先生送行呢。”原來是朱元璋已經趕到了,他爽朗的笑聲頓時充滿了劉伯溫的小院,馬秀英嗔怒地望瞭望他。

朱元璋接著說道:“這三封求賢信啊,寫得不咋樣,可是代表咱的一片心意啊,請先生相送。” 劉伯溫接過信來,掂著三封信,居然如此厚重,知道朱元璋對文人儒士的敬重是發自心底的,而為了贏得天下,朱元璋也是最用心的。 沉默片刻,劉伯溫說:“大帥放心,伯溫定全力進勸。請大帥和夫人先回府歇息。” 朱元璋道:“呵呵,是這樣的,咱不能親往,就讓夫人代咱出訪。不然,顯得咱不夠誠意啊。” 劉伯溫忙說:“有這三封信就夠了,不必煩勞夫人大駕。此去路途遙遠,多是山路,夫人不必親往。” 朱元璋道:“先生可以為咱如此奔波,咱自己當然也可以。這事就這樣定了,讓夫人與你同往。” 劉伯溫正要推辭,馬秀英說話了:“先生不必推辭,昨晚我和大帥想了很久,孩子們都大了,也該有老師教書識字,這軍營中的家眷們也都期待著設立學堂。咱這次去啊,不是為了什麼天下戰爭的,咱是為著孩子,為著孩子們能學到真知識,咱是和先生一起為孩子們求師呢。” 聽到這一番話,劉伯溫也不好再作推辭,就和馬秀英及幾個護衛一起出發了。 他們見的第一個人是宋濂,當宋濂聽到劉伯溫和馬秀英的一番言辭,看到朱元璋數百字的求賢信,他決定同劉伯溫一同去應天;接著,章溢和葉琛也都被朱元璋的誠意打動。浙江四傑聚集到朱元璋門下,不論是對朱元璋和群雄的爭鬥中,還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他們都作出了非常關鍵的貢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