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清滅亡啟示錄(1894-1911)

第15章 第十五章《馬關條約》:賠得遠比紙面上多

後黨一派早就開始了和談行動。 然而和談畢竟是件不光彩的事,這是要大丟面子的,所以後黨集團的和談運作一直是遮遮掩掩的。 在山縣有朋突破鴨綠江防線之時,總理衙門就開始到處尋求英、俄、法、美幫助,準備開啟新一輪的六方會談,請西方強國居間調停,早日結束戰爭。 日本人不吃這一套。 此時還沒有“打痛”清國,戰場上沒得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得不到,這麼早就開始和談日本能得到的不多,這是原因之一。而睦仁的授權代表伊藤博文早就制定了原則,只與清國重量級別的大臣當面談,這樣的談判才是有效的,談下來的東西也能保證兌現。 然後,李鴻章派出了他的德籍顧問德璀琳,作為自己的私人代表前往日本。這個時候日軍已經攻下了旅順,李鴻章希望自己不要出面,又能把和談之事運作成功。

伊藤博文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給這個人。 當時日本對李鴻章派了一個外籍顧問來和談很氣憤,是不打算見德璀琳的。但伊藤博文考慮良久後,還是決定見德璀琳一面,這不是給李鴻章的面子。 對日本來講,李鴻章就是伊藤博文心目中和談對象的最佳人選,以李鴻章在清國的資格和權勢,才能夠保障日本談判利益的落實,而德璀琳是李鴻章派來的,如果日本現在對他過於怠慢無禮,無疑會影響到李鴻章在清國朝廷中的威信和地位,恐怕會讓李鴻章失去將來代表清國和談的機會——所以,雖然不必和德璀琳談,但必須接見一下德璀琳,以保證李鴻章繼續待在未來清國和談大使的預備席上。 正當伊藤博文準備跟德璀琳喝杯茶就走時,情況又變了,德國政府摻和了進來,他們通過駐日本公使請伊藤博文接見一下德璀琳,目的是照顧一下德國的面子和在清國的地位。當伊藤博文接到這一報告後,他立刻改變了決定:不見了。因為一旦接見,事實就會變為日本是迫於德國的壓力來接見德璀琳的,日本不需要這樣的形象。

牛啊,不愧為老狐狸。 接下來派出的是兩位省部級大臣張蔭桓和邵友濂,伊藤博文倒是見了,但沒有開始一分鐘的正式談判,還找出了一個可以倒打一耙的理由:不是我日本不愛好和平,是你們證件不全,所以不能談。 所謂證件不全,很多歷史書中都有過講述,伊藤博文說,你們兩位大臣攜帶的國書裡面並沒有寫明“全權”二字,這是在糊弄日本,我們怎能和你們談? 伊藤博文說的是事實,但這還是他在故意找碴,戰爭談判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所謂“全權代表”,在談妥條件後都是要經過國內最高領導人的批准的,伊藤博文自己也不例外,他硬說張、邵二人不是全權代表,而他伊藤博文是,實際上睦仁給他的也不是“全權”委任狀(其所議定各條項,候朕親加檢閱,果真妥善,即便批准)。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時間,就會發現伊藤博文為什麼要找碴了。這個時候日軍正進攻威海,準備全殲北洋艦隊。按照國際慣例,如果兩國開始正式啟動和談,就必須休戰,伊藤博文攪黃此事的目的是要為軍事行動贏得時間,還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維護日本的國際形象。 果然,在朝廷退讓一步,表示願意按日本要求給張、邵兩大臣“全權”委任狀的國書時,伊藤博文已經下了逐客令。 1895年2月12日,在日本軍警的監督下,張蔭桓和邵友濂離開日本,黯然回國,就在回國的輪船上,他們聽到了北洋艦隊被全殲的消息! 在張蔭桓和邵友濂離開之前,伊藤博文乾脆說出了他的真實想法:你們清國人是缺乏誠信的,對於和談,你們還沒誠意,如果你們真心想求和,就應該派級別更高並足以保證落實、締結條約的人來,派夠資格的全權代表,把國書寫清楚,我才能與你們談!

那麼這個人是誰?李鴻章。 一來二去,時間又已經過去了,野津道貫掃蕩東北,所向披靡。光緒雖然是一直反對和談的,但通過起用吳大瀓之後,這位皇帝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不是只有李鴻章和淮軍不行,換作了自己陣營裡的人物來指揮,結果還是一樣的差,而且更差! 於是,“不惜一切代價跟日本求和”已經成為了帝后兩黨的共識。慈禧親自下令,撤銷對李鴻章作戰失敗的處分,李大人重新戴上頂戴,重穿黃馬褂,朝廷任命他為對日和談頭等全權大臣,星夜進京前來“請示”。 在天津,李鴻章踏上了前往北京之路。他知道,所謂“請示”,就是商討出一個與日本人和談的辦法。戰爭打到這個程度,日本手裡的底牌已經今非昔比,伊藤博文和日本政府已經露出了他們的爪牙,所有人都已經清楚,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想要的,將並不只是巨額賠款,而是一個最苛刻的條件——割地。一旦割地,將是億萬清國人所不能接受的,作出決定的人也將承受千秋萬代的罵名。因此,李鴻章認為他必須好好“請示”,得到朝廷授予他割地的全權,不論是慈禧授權還是光緒授權,都行,只要不讓他李鴻章背上千秋萬載的罵名!

可李鴻章一來到北京,慈禧就病了。 她病得很重,誰都不見,連光緒前來請安也不能見。她指示:李大人和談的事情,就和皇上談吧,皇帝做主了,就等於她做主了。 老狐狸要推卸授權的責任了。 李鴻章不急,他還是那個打算,沒有得到慈禧或者光緒明確授予他的割地之權之前,沒有得到朝中實力派王公大臣的默許之前,他就賴在北京不走,自己不能去背這個罵名。李鴻章知道朝廷會急的,即使慈禧不急,光緒也會急的,畢竟他是這個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太監不急,大臣不急,他必須急。 光緒也不傻,他極不甘心地前去請慈禧定奪,一定要見上慈禧一面,問問病情,表表孝心。於是他跪在慈禧寢宮外,高喊“恭請慈聖大安”,而裡面久久沒有回音。慈禧的貼身太監實在看不過去了,出來傳話,悄悄告訴光緒:皇上您請回吧,太后是不會見您的。 “今日太后不僅肝疼,還拉肚子,手臂酸到連抬一下的力氣都沒有,她怎麼能見您,太后說了,皇帝請回,一切遵皇上旨意可也。”(《翁文恭公日記》)

光緒十分鬱悶地離開了內宮,回到大殿,只好一個人發呆。他的太監告訴他:李中堂在等著您的“聖訓”吶! 李鴻章其實也在想辦法,這個辦法還是他的老辦法——以夷制夷。在英國駐北京公使館,李鴻章秘密前去拜訪了英國駐華公使,李大人拿出一份《中英同盟密約草案》給英國駐華公使,裡面的條件很誘人,只要英國出面使日本結束戰爭,並能夠使清國不需要割地,為報答這一“大恩”,清國可以讓英國在今後若干年內由英國獨攬改組和控制清國陸海兩軍,獨享修築鐵路和開採礦山之權,而且還要為英國通商增開幾個新的口岸。 這份條約已經相當於自動成為英國的傀儡政府,把朝廷對國家的實際管理權移交給英國政府。 只要不割地,朝廷面子上就會過得去,清國的老百姓也不會清楚我們和你們達成的這些私下交易,也不會造反,這是為了朝廷統治的長治久安,千秋萬代啊。

英國公使看完這個方案後,微微一笑:李中堂又要耍小聰明了。 人家英國也想獨吞清國,但是這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世界上的強國除了它大英之外,還有很多,大家都在垂涎三尺,根據實力保持著平衡。一旦有國家徹底打破這種平衡,一定會不得不成為其他強國的攻擊目標。比如俄國就不會答應,到時候英俄一戰,英國肉沒吃到,還要有重大損失,這種生意是不能做的。 此時,野津道貫已經攻下了田莊台,兵臨山海關,光緒知道他已經無法再拖下去了,開始在皇宮裡寫授權書,明確授予李鴻章割地的全權。 慈禧的病奇蹟般地好了。簾子背後,她那大病初癒的聲音又響起:你們的這些主張是大違我意的,不過既然是你們跟皇上商量好的,我又有什麼辦法呢,這事也算是定規了,那就這麼辦吧。

李鴻章上路了,他的目的地是馬關,去簽署一項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對清國條件最為苛刻的條約。 《馬關條約》全文: 1.清國從朝鮮撤軍並承認朝鮮“自主獨立”,不再是朝鮮宗主國; 2.清國割讓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半島給日本; 3.清國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 4.清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5.清國給予日本片面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清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投資設廠,日本商民運進中國各口岸貨物須減稅並免除釐金; 6.清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 《馬關條約》的文本傳到俄國。沙皇看到第一條高興了一下,清國失去了朝鮮,朝鮮對清國的朝貢、典禮永遠廢止,以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就方便了,這是俄國人希望看到的。

看到第二條就不爽了。東北一直是俄國虎視眈眈的地方,俄國人早已經把東北看作了自己的地盤,現在日本竟然要從清國割走遼東(包括旅順、大連灣等地),即使清國好欺負,俄國也不是好對付的啊。 沙皇表示十分生氣,決定武力干涉。還叫來了兩個朋友:法國和德國。 法國一直是俄國的朋友,1871年法國和德國打了一仗(普法戰爭),德國正是通過這一戰完成統一,成為新興的歐洲強國,之後法國就和俄國結盟對付德國。而德國在努力修補與俄國的關係,因為德國在清國還沒有一塊地盤,最迫切的是在清國建立一個海軍基地,讓德國的艦隊能夠到達這裡,才好搶地盤。德國剛剛強大,在清國沒什麼勢力,這個野心需要得到這一地區的霸主——俄國的支持。

為了目前或者將來的利益,這三個同床異夢的國家暫時聯合了,共同把軍艦派到了日本海,要求日本立即把遼東半島還給清國(好讓俄國將來奪走),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國軍艦就要朝日本本土開砲。 日本暫時是對付不了俄國的,放棄遼東這塊大陸地區,實在不甘心啊,日本人找了老大哥英國。在清日戰爭之前,英國已經是日本的盟友,在清日戰爭最緊要的關頭,英國曾接連貸給清國兩筆總額接近一億兩白銀的巨款,但如果我們認為英國這是在幫助清國就錯了,恰恰相反,英國人的目的是幫助日本。這和日本在戰爭中並不想那麼早開始和談是一致的,貸款給清國,是使清國可以勉強維持戰爭而不是立即投降,從而使戰爭能夠進行到日本希望達到的程度,從而使籤條約時日本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他們想要的。 日本人相信,憑著這層關係,老大哥會繼續支持他們的。 但老大哥此時有自己的考慮了,老大哥是在清國最大利益國,它的政策核心是保守,維持現狀。英國不能單純為了日本的野心而和那三位大佬結仇。所以英國人很客氣地拒絕了日本(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卻也不得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你們之提議,而援助你們)。 日本只好忍下來,把遼東還給清國。但還要還得體面,這個體面就是不改變《馬關條約》的全文,免得在國際上留下日本迫於三國壓力修改條約的印象,日本再與清國簽署一個附屬條約,宣布放棄遼東。這個附屬條約就是歷史上的《遼南條約》,它是各位大佬之間利益分贓協議,清國祇能簽字而已。 而日本並沒有宣布“無條件放棄”,放棄是有條件的,用伊藤博文的話來說,就是“對三國全然讓步,對清國一步不讓”。遼東本來是日本的,現在還回去,清國就要用錢買,多少錢? 3000萬兩白銀。 就這樣,清國僥倖保住了遼東,但賠款總額增加到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我們來清點一下日本人發的財吧。 下面的算賬將會很精細,我爭取不漏過一分一毫,雖然實際上這不可能,但我仍然打算這麼做。 2.3億兩白銀,日本提出要求要用英鎊支付。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匯率知識了,當時國際銀價下跌,一兩白銀換得的英鎊減少,通過匯率手段,日本又成功地多榨取了白銀約1500萬兩。此外,日本規定所有賠款必須在三年內最多分八次交清,在錢全部到手之前,日本不從威海撤軍,清國還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駐軍費”白銀50萬兩,三年總計150萬兩。 不要小看這些小錢,清國地大物博,可以不在乎這些小錢。日本人只知道用手指數錢的時候很爽。 而賠款交清前,是要計利息的。 按照規定,清國在第一次交付後,剩下的賠款日本要按年息5%收取利息。 2.3億兩白銀每年的利息就是1000多萬兩白銀,日本不僅增加了收入,還保障了清國拼命還錢,越早還清越好。 除了條約規定的賠款,還有一項我們不要忘記了。那就是日軍在戰爭中得到的戰利品。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日戰爭之中,日軍全軍擁有的野戰炮只有300門,而他們繳獲的大砲有608門,投入產出比為1比2。 整個清日戰爭,日軍僅消耗砲彈34.09萬發,子彈124.18萬發。而他們繳獲的砲彈有260萬發,子彈有1745萬發,投入產出比就不要算了,如果誰炒股能有這樣的結果,估計他會請所有認識的人吃個飯的。 日軍的戰利品還有很多,比如北洋艦隊沒有沉的軍艦,繳獲的7000多枝13連發毛瑟步槍。 368匹馬被日軍牽回了日本,1.7萬石軍糧被日本人運了回去,其他的在清軍軍營中繳獲的軍餉——金磚、金幣、銀錠,很難統計。 曾經有專門的人做了一項深入研究,最後得出了結論,我在這裡也引用這個結論:日軍僅在戰利品這一項獲得的收入在八千萬至一億兩白銀之間。 七算八算,日本獲得的直接財富在白銀3.3億兩以上,這個數字是兩次鴉片戰爭賠款總額的近十倍,是清國當年度財政收入(8000萬兩白銀)的四倍,日本當年財政收入(6000萬兩白銀)的五倍。日本人打了半年的仗,獲得了五年的直接收入。 清國最終在1898年5月,分四次將以上這些賠款向日本全部付清。 日本用這些賠款投資建立了軍火、鋼鐵、鐵路、航運、採礦、電報電話等近代企業,快速地完成了產業革命。數據顯示,在獲得賠款的第一年(1895年)至1900年的五年裡,日本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於明治維新以來至戰前30年的總和。除了完成產業改革,他們還成功地完成了金融改革。 要求用英鎊支付賠款,除了匯率問題,還在為幣制改革作準備。當時由於國際市場上金價上升,銀價下挫,世界上各強國先後將幣制改為金本位制,而日本和清國一樣,還是銀本位的國家,要改為金本位制就需要動用大量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了,而日本的外匯儲備是不夠的。在獲得巨額英鎊後,日本提取了一部分作為儲備。 1897年10月1日,日本成功地改為金本位制。 改成金本位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成功地繞開了國際銀價下跌帶來的風險,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從此可以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參與金融運作,直至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好吧,日本的賬算完了,大家是不是可以長出一口氣休息一下了,畢竟數字是枯燥的,看起來沒意思,不過還要耽誤大家一點時間,因為清國的賬還沒有算完。 因為清國還給日本的錢是藉的,而藉又是有利息和回扣的。 兩筆最大的數目:向俄國和法國的聯合財團(華俄銀行)借了一億兩白銀,付給對方回扣5.875%,年息四厘,分36年還清。向德國和英國的聯合財團(德華銀行以及匯豐銀行)又藉了一億兩白銀,回扣6%,年息五厘,分36年還清。 這36年期間,不許提前還清——那樣就沒利息了。而外國人並不擔心清國還不完,因為這些借款都是以清國的海關收入和其他常規稅收作保,清國收的這些稅必須先交到這些銀行,銀行先扣款,而總體負責清國海關收稅工作的第一領導(海關總稅務司)是由英國人擔任。 借了兩億兩,似乎已經差不多了吧?錯!我專門研究了一下,這兩億兩白銀的借款,最後用於支付賠款的,只有大約1.3億兩白銀,其餘7000萬兩左右一部分是給了外國銀行的回扣,但還有一小部分,下落不明,它是被各種“中間人”作為佣金抽走了,或者被具體經辦此事的清國政府部門裡的人盤剝了。 就這樣,我又統計了一下,為了這三年的還款,朝廷總共向外國銀行借款7次,共計白銀3.7億兩,加上利息、回扣等,這3.7億兩白銀又翻了一倍,變成了七億兩以上。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手段,英法德俄等西方國家總共從清國掠走了三億多兩的白銀,通過清日一戰,他們附帶發的財並不比日本少多少。 為什麼清國組織的六方會談一次次失敗,為什麼西方國家始終並且一致支持日本開戰,從發財的角度,找到了原因。 而清國的損失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更致命的是,它打開了一扇門,一扇讓其他強國蠢蠢欲動的門。 當時的西方媒體報導: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人看到了清國朝廷真正的無能。後面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話是:大家快來搶啊。 本來通過洋務運動,清國給了它自己以及整個世界一個幻覺:它已經強大了,列位要想像鴉片戰爭時期那樣強力侵略清國不得不有所忌憚了。但不信邪的日本人打破了這個幻覺,擊碎了清國洋務運動的虛假繁榮,踏破了清國人民的強國夢,從日本開始,列強開始了大家快來搶的瓜分行動。 前面我們計算了日本的直接收入,是時候計算一下他們的間接收入了。間接收入是算不清的,但算不清並不等於就不能算,更不等於不需要算。 第一筆間接收入是日貨在各通商口岸免除的稅和釐金。 而第二筆間接收入數目更加龐大,通過《馬關條約》,日本獲取了它的第一個殖民地——台灣。從1895年開始,日本強佔台灣直至1945年,在這50年間,日本從台灣收稅以及獲得其他物資。 而當日本人以為他們可以靠條約輕鬆得到台灣的時候,為了反抗割讓台灣,台灣人民開始團結抗日,英勇地抵抗日本侵略者。這是一次在歷史書中很少被詳細記錄的戰鬥,孤軍奮戰的台灣民軍最終也走向了失敗,但是他們從未屈服!我把這次戰鬥較詳細地記錄下來,因為在這場戰鬥中,有值得我們緬懷的,有值得我們感嘆的,更有值得我們銘記的—— 真正的抵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