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清滅亡啟示錄(1894-1911)
大清滅亡啟示錄(1894-1911)

大清滅亡啟示錄(1894-1911)

黄治军

  • 中國歷史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60204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第一章袁世凱的朝鮮發跡史

那個年代的人其實是很少有機會出國的,但有一個人例外。 1859年,常年征戰在外的河南籍將領袁甲三給老家郵寄回了一封信,報告他率領的軍隊打敗了北方農民起義軍(捻軍)即將凱旋的消息。家里人接到信的這一天,家族中的一位男嬰出生了。 有人銜著石頭出生(賈寶玉),有人乾脆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孫悟空),但這個孩子似乎是上天派來的一位送作戰捷報的使者,於是大家都很歡樂,認為這個男孩長大後將很不簡單。 從現在看,這其實只是一種很平常的巧合。比如某天你突然在路上大叫一聲,回家翻翻黃曆發現這天正好立春,你總不能說這春就是被你叫出來的吧。但是對於袁家人來說,這畢竟是個好兆頭,他們激動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男孩是袁甲三親哥哥的孫子,也就是袁甲三的侄孫,家譜排名“世”字輩,家族人就藉這個吉兆給他取名為“凱”。 沒多久,袁世凱就被過繼到他叔叔袁保慶家做兒子。這個袁保慶曾是袁甲三的一名麾下大將,退伍後擔任江寧鹽法道(副部級高官),主要工作是掌管南京地區食鹽的生產和銷售。袁保慶對袁世凱的期望也是巨大的,做官之餘,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監督小袁好好讀書,以便將來走科舉正途,考取功名,對得起他出生時的那個好兆頭。 可惜袁世凱似乎天生就不是塊學習文化知識的料,他曾鼓起勇氣參加兩次科舉,而且是最基本的鄉試,結果名落孫山,令袁家人都大沒面子。 大家責備,袁世凱也很懊惱,但他接下來的動作不是準備第三次考試,而是把所有的課本和復習資料找出來——一把火燒了。這個舉動意味著他永遠告別了高考(科舉),打死也不再考公務員。他邊燒邊聲明:我今後要立志去當兵打仗,棄文從武!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邪!)

對於袁世凱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而他為什麼要做出這個決定,秘密很快就會揭曉。 這時候養父已經去世了,於是他從上海千里迢迢去山東投奔了一個人——吳長慶。作為袁保慶生前的結拜兄弟,吳長慶收留了袁世凱,讓他在自己身邊做了一個軍隊裡的參謀(幕僚)。這一年是1881年,袁世凱已經22歲了。跟我們如今大學本科畢業生一樣,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職場新人袁世凱很快要出一趟遠門,而且很遠,是去——朝鮮。 提到朝鮮這個國家我們比較熟悉了。 2012年朝鮮央視曾發布一個報告,說全世界人民生活幸福度排名最高的,第一是中國,第二是朝鮮。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這哥倆好之間有點源遠流長的關係史。

在明朝,朝鮮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天聰元年(1627年),皇太極對明作戰失敗,缺少銀兩,就先易後難,派大將阿敏攻下了朝鮮(打朝鮮不用攻山海關),從此朝鮮成為八旗軍的後勤供應基地,糧食可能不管飽,但人參隨便拿。你想沒事就喝個參湯的軍隊打仗有多猛。就這樣,八旗一邊流鼻血一邊砍敵人,一路殺進山海關。大清建立後,朝鮮自然而然淪為大清藩屬國(雖然他們一直很想念明朝)。 所謂藩屬國,有點類似於被老大保護的老二的意思。朝鮮只有“國王”,而沒有“皇帝”,因為他們的“皇帝”就是大清皇帝,使用的年號也是大清的年號。而朝鮮國王在級別上只相當於大清國的親王。由於這個原因,朝鮮國王的王宮和老百姓的民居都必須修得比清國的矮小。我們知道如今大韓民國的國旗是太極旗,實際上當年朝鮮人設計國旗時,清國依據自己的國旗是黃龍旗,給朝鮮的指導方案是——蟒旗(蟒是一種在地上爬的龍)。朝鮮人終於有想法了:大家都是做龍的,你們在天上飛,我們在地上爬,娘的這版本差得也太大了吧,於是就改成了太極旗。

順便說一句,當時大清的藩屬國並不只有朝鮮,除了北面的沙俄和東面的日本,與清國相鄰的國家幾乎全是它的藩屬國,從南到西還有:安南(越南)、緬甸、暹羅(泰國)、蘇祿(菲律賓)、南掌(老撾)、尼泊爾、錫金、不丹……這是一種以“天朝上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即使在1840年以後,這些國家被西方強國占領,淪為殖民地,但它們仍然恭敬天朝,堅持向清國進貢。 朝鮮這個國家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一直比較窮(與當年皇太極搶得太狠有關),當時他們的一品大員出門也是有車的,不過,是一種十分輕便和省油的車——獨輪車。這種待遇,也就跟當時清國東北地區回娘家的小媳婦一個級別。而朝鮮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軍隊,他們一直指望大清解決國防,乾脆就省了軍費。

對於朝鮮來說,除了窮,其實這也是沒辦法,大清太強大,東北又是清朝廷的“龍興之地”,清國從來就不允許朝鮮擁有能夠威脅到龍脈安全的軍事實力,所以你們也就不要有什麼軍隊。 大家都知道,窮則思變,還有一個成語叫窮山惡水出刁民,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事實證明朝鮮這個“小弟”當得極不安穩。後來他們發現另一個鄰居——日本漸漸有了新老大的風範,而日本也一直注意培養在朝鮮的勢力,比如朝鮮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就是跟日本籤的,於是朝鮮朝廷內部迅速分化成兩派。 一派比較守舊,堅持親近天朝——清國,認為永遠跟著大哥走,永遠有饃吃,他們因此被稱作事大黨(以小事大,出自《孟子》),也就是實際上的親華派;另一派偷偷摸摸接受日本人給的好處,認為跟著這個大哥混不僅有饃吃,說不定還能喝上紫菜蛋花湯,他們自認為比較開化,因此叫做開化黨(親日派)。

不難發現,事大黨和開化黨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屬於見面就是問候你親媽轉身就飛起一腳的那種,所以他們當時是帶著板磚去上班的(有史料記錄),王宮裡一言不合就開始拍磚,抄起傢伙打破頭的事情每隔兩三年就要來一次。正是在袁世凱同學找到工作的第二年(1882年),矛盾又爆發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朝鮮首都漢城,被事大黨挑唆的百姓活活打死了十幾名日本人,然後他們闖入日本公使館,見人就砍。幾名日本使館工作人員做了刀下之鬼,而開化黨也不是好惹的,在日本從國內派兵支持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反擊,於是全國一片混亂,到處是打砸搶燒,還有一群別有用心的人趁機煽風點火,影響社會穩定,此事不得不驚動天朝。為了維護藩屬國政局的穩定,並不讓親日派掌權,清國立即派出了軍隊前去平息。而統率這支軍隊的,正是吳長慶。

工作不滿一年正渾身是勁的袁世凱跟著吳長慶進入朝鮮了。吳長慶帶來了三個營的兵力,一進入朝鮮,吳長慶就把其中一個營的兵力臨時交給了袁世凱,命令袁世凱帶著士兵往前衝。實事求是地說,吳長慶的意思不是讓袁世凱去送死,而是有意讓他建功立業,將來好升官。 袁世凱當然也能理解吳長慶的良苦用心。第一次帶領一個營的兵力,他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比吃了高麗參還要興奮。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將以實際行動,令吳長慶都感受到他的可怕,而這一切也將奠定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袁世凱,你放棄了科舉,投筆從戎;你不在國內好好待著,卻跑到朝鮮來折騰,這正是走自己的路。 袁世凱回報給吳長慶的是一份特殊的禮物。 當時清國軍隊鎮壓農民起義有兩把刷子,但紀律一直不怎麼好。對於天朝來的軍隊,當時朝鮮的百姓是夾道歡迎,熱情款待“王師”,有用石鍋拌飯的,有做一碗冷面的,也有送幾個煮雞蛋的。但清兵們的表現實在配得上《瘋狂的石頭》裡的一句台詞:什麼素質啊?

他們吃完後,大搖大擺地侵入平常百姓家,搶走財物加強姦婦女,令吳長慶無比頭疼。 袁世凱認為打仗之前必須整頓紀律。於是他向吳長慶報告:大帥,我已經處罰了幾名帶頭鬧事的士兵,請您前往視察。 吳長慶讚許地朝袁世凱點點頭,覺得袁世凱還是有作為一個將領的天才。為了好好地訓斥這些鬧事的士兵,吳長慶邊走邊打好了腹稿,準備發表一篇既措辭嚴厲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訓話,讓這些士兵作出深刻檢查,以維護軍紀。 他跟著袁世凱來到關押的地點,門推開,吳長慶的笑容凝固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訓話已經沒有必要了。 因為死人是聽不見的。 只見黑屋的桌子上,整整齊齊地擺著七顆人頭。 原來袁世凱要吳長慶來看的不是活人,而是人頭。在抓住這些鬧事士兵後,他既沒有請示也沒有報告(這是慣例),就自作主張先把他們全砍頭了。而袁世凱殺的並不是自己那個營的士兵,而是另外兩個營的人。

吳長慶突然感到不寒而栗,待在那裡足足十分鐘。所謂殺雞駭猴、殺人立威這種事他也懂,但一口氣切瓜砍菜砍下七顆戰友的人頭,並且還沒鬧出亂子,足見袁世凱的不簡單啊。 其實吳長慶不知道的是,早在出國之前,袁世凱就向周圍人抱怨:吳叔身為軍中主帥,卻只會一貫溫文爾雅像個書生,滿足於“儒將”之名,不敢殺人,也不敢以殺止殺,你們有什麼打算,反正我是準備從朝鮮回來之後,就要離開這裡了! 吳長慶最終沒有說什麼,而袁世凱經此一殺,在軍中威望立昇。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他表現了身先士卒的特質,以亡命之徒的打法沖在隊伍的前面,而士兵們也跟著他全力向前衝鋒,格殺敵人。最後在吳長慶的大軍增援下,袁軍平息了朝鮮宮中混亂,清國勢力重新掌控朝鮮王宮,日本人和開化黨的領袖被趕出漢城,吳長慶的軍隊留駐朝鮮,清國仍然保持著對朝鮮宗主國的地位。

吳長慶連夜向朝廷寫奏章保舉袁世凱,這樣,23歲的袁世凱升官了,成了清國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級官員,年薪80兩,正式成為駐朝清軍一個營的長官。 後來,吳長慶奉調回國時,他並沒有把袁世凱帶回國,他知道自己留不住袁世凱,也不想再把袁世凱帶在身邊,這絕對是一個危險人物,不如留他在朝鮮震懾日本人和開化黨人,防著他們做小動作。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袁世凱絕對是這份工作的最佳人選。 過了兩年,宮廷政變又一次來了,這次駐漢城日軍趁亂打進了朝鮮王宮,誅殺事大黨大臣,軟禁國王,宣布朝鮮“獨立”。 朝鮮“獨立”,不僅意味著實際上廢除了對清國的藩屬地位,停止向清國朝貢,而且以後只能聽日本人的。 消息傳出,駐朝清軍另外兩個營的長官決定立即向國內朝廷報告,聽候朝廷的指示。但袁世凱堅決不同意,他認為兵情危急,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等朝廷的指示下來,日本人都成為太上皇了,必須趁日軍的勢力在朝鮮還未站穩,當機立斷,果斷平息政變,維護清國在朝鮮的利益。 由於袁世凱的態度很堅決,情緒很憤怒,最後其他兩個營的長官同意:由袁世凱率領他的部隊攻打日軍佔據的朝鮮王宮,其餘兩營幫忙策應。 袁世凱又一次出手了。和上次一樣,他又一次沖在隊伍的前面,帶領手下士兵蜂擁而上,銳不可當,日軍倉皇逃竄。趕走王宮裡的日軍後,袁世凱又煽動漢城的流氓地痞(跟他關係很好),在街上見到日本人就砍,並且一把火燒了日本公使館。混戰中,袁世凱成功地解救出被挾持的國王,護送他回宮,並拿出自己的軍費(朝鮮王宮沒錢),親自做好了被誅殺的事大黨大臣家屬的撫卹工作。 由於袁世凱一系列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朝鮮朝廷又一次恢復了對清國屬國的地位,國王被日本人挾持期間發布的對清國不利的政令通通廢除,清國的利益再一次被維護。 由於袁世凱在這次動亂中表現出了軍事上的果斷和政治上的成熟,他在朝鮮的地位更加鞏固了。後來,清國撤去了在朝鮮的駐軍,而袁世凱仍然沒有被調回國,成為清國派駐朝鮮的最高領導——清國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這個官職在清國相當於道員,也就是省部級的(正三品)。實際上是清國派往朝鮮的全權代表——監國。為什麼不直接叫監國?這是為了避嫌。當然叫公使也不行,因為愛面子的天朝上國認為,“屬國無外交”,派到小弟那裡去的,自然要避免使用外交上的一些稱號。所以打著“通商”的牌子,來行使監國的權力。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作為“官二代”,但目前為止袁世凱的一切還是靠自己奮鬥得來的,他能力強,又捨得付出,所以對於在朝鮮做到這個全權代表,別人是沒有異議的。 就這樣,袁世凱開始了他在朝鮮漫長的駐紮生活,這一駐紮,就是13年。在遠離權力中心的異國他鄉,在清國朝廷的大臣幾乎把他遺忘的時候,在日本人的處處包圍和挑釁之中,袁世凱幾乎以一人之力一次次成功抵抗和反擊,堅守清國的利益底線,日本人對這位油鹽不進流氓作風的清國人很是頭疼,先是想攆走袁世凱,然後又實行暗殺,都被袁世凱躲過。 這段日子,用袁世凱自己的話說,他是在“隻手支撐東方大局”,這話雖然是吹牛,但我認為吹得還比較合理。 由於袁世凱十分強硬和狡詐,朝鮮國王在他面前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戰戰兢兢。袁世凱不僅可以隨意出入王宮,還要對國王說話辦事指指點點,當時國王發給各國的外交文件除了蓋上玉璽,還必須蓋上他袁大人的大印才能生效,重大事情上的請示通報也是少不了的。而袁世凱出入王宮期間,打聽到朝鮮王妃還有一位妹妹,很年輕的思密達(16歲),很漂亮的思密達,就將她笑納為自己的三姨太,兩位陪嫁的丫頭被納為二姨太和四姨太。據野史上說,袁世凱還打過美豔的朝鮮王妃的主意,很可能跟她有一腿,這個說法當然找不到明確的歷史證據,但我認為就袁世凱的性格來說,這種事情他是絕對乾得出的。 總之,在外人看來,袁世凱在朝鮮是很風光的。他也有了獨輪車,所謂春風得意有人參,獨輪車上抱美人,是也。 但誰也不知道,這個時候的袁世凱是不快樂的。他很不快樂。 因為這一切不是他想要的,準確地說他想要的不止這些。 在朝鮮期間,袁世凱不停地向主管他的國內領導打報告,要求回到清國溫暖的懷抱,但沒人理他。 沒理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袁世凱的工作業績實在太突出了。他能搞定日本人,就讓他繼續搞定。一來二往,袁世凱相信: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他就可以在朝鮮養老了——領導賞識你,沒有辦法啊。 前幾年我曾在一個自稱是職場大師的講座裡聽到這樣一個觀點,當時覺得很新鮮:如果你是某個部門或者某項業務的領導,工作不能做得太出色,否則你的上級就會認為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來替代你,你也就很難有再升遷的機會。 當然,這位“大師”的觀點是不對的。因為他只看到了表面和眼前,所以顯得比較小家子氣。他一定還不知道有另外一種觀點:做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 既然你都是什麼方面的領導了,就別老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生怕別人割了你幾壟麥子。事實上當領導的不光要能力突出,紮實肯幹,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手和放權,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否則您很快就是袁大人的知音了。 袁世凱的苦惱正是來源於這個。由於國內方面遲遲不找人來替換他,他就只能永遠待在朝鮮的職位上。 如果主管袁世凱的這位領導的記憶能力足夠好,他一定能夠想起袁世凱是哪年被派到朝鮮的——那是在遙遠的13年前。 13年!那時候的袁世凱還只有一個老婆,他滿腔熱血,劍在匣中鳴,他以為去朝鮮只是去打一架,順便觀個光,很快就會回來,沒想到卻是一張十幾年的單程車票。 我愛這個地方嗎?不愛。我想念家鄉嗎?想念。我能回到國內嗎?不能。 我已經35歲了,我已經在這個窮鄉僻壤服務了13年,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我在朝鮮的事業還是官職,它們都已經達到了頂峰,朝鮮國王是不會把他的王位讓給我的。在這裡我是老大,但是回到清國,我連上朝的資格都還沒有!作為一個中年胖子,我的事業曾經輝煌過,但現在它遇到了很大的瓶頸。我需要新的舞台,我需要人生和事業的突圍。我的興趣愛好不是通商,也不是通姦,而是——帶兵。去帶真正的兵! 除了想繼續升官,袁世凱急切希望回到國內還有更加複雜的原因。 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清國的近代工業發展起來了,加上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清法戰爭中清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實際勝利,此後朝廷也一改鴉片戰爭以來的懦弱之風,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政治和外交攻勢,在國際上重振聲望。這時美國剛打完南北戰爭不久(1865年),德國也剛完成完全的統一(1871年),全世界都在炒作“清國威脅論”,西方報紙甚至認為當時世界真正的強國祇有四個——英法俄和大清帝國。 但是十幾年來,袁世凱已經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在表面的繁榮和強大之下,清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內憂當然是朝政的腐敗,而從外患來說,頭一個威脅就是日本。他已經跟日本人打了十幾年的交道,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能深切地感受到日本這個鄰居的陰森與可怕。 很顯然,未來的大清國需要一個有鐵腕手段的軍政人物,需要一種尚武之風,一种血性精神。 這就是袁世凱當年放棄科舉的理由,當時他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而現在,袁世凱的感受更加強烈了。 “有些鳥兒畢竟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翼太豐滿了”,袁世凱雖然不會知道中的這句經典台詞,但在他看來,他就是那個拯救未來大清國的人。為了實現理想,他必須先回到國內,成為一個真正掌管兵權的將領! 袁世凱最開始的辦法就是——請示。他不停地向那位主管他的領導請示報告,請求調回國。各種理由,鍥而不捨,對於連一個鄉試都沒有考過,好歹能把字寫工整的袁世凱來說,這實在是很痛苦。 1888年,袁世凱又專門寫了一篇很長的報告,要求離任回國,再一次遭到無情的拒絕。從這之後,他似乎已經絕望了。不再寫報告,也不再吵鬧,安心地在朝鮮住了下來,找了三位姨太太,每天喝酒戲花,偶爾寫個詩或者家書日記什麼的,記錄一下失落的心情。在一個個下著雨的早晨,袁世凱大人駐足低矮窗前,遙望帝國的方向,他想回國——可是他回不去。 袁世凱已經絕望了嗎?不是的。他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亮出自己的獠牙,經常亮出的,那隻是顆門牙。袁世凱深深地知道這一點。他相信機會總是會有的,而這個機會是自己創造的,不能老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人身上,機會來臨之前,要有恆心去等待;機會來臨之時,更要有實力去抓取。 是的,時間就是牛人最好的朋友。只要平心靜氣,忍耐等待,上天是總有一天會眷顧到你的。那天,願望就會實現,幸福也會到來。而在那根橄欖枝落下來之前,你必須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打點好自己的行裝,磨好自己的獠牙——亮出來就要反光! 所以,在我看來,當袁世凱不再為回國而寫報告時,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爭取的方式,一種不再依靠別人而依靠自己的方式。在等待機會的同時,他開始了自我充電,廣交朋友,學習西方軍事知識,幫助朝鮮國王練兵,總之,一切都在為他的理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軍政人物而準備。他沒有首先讓自己亂了陣腳,他過著簡單而明快的日子,他相信他終究會抓住那個最後的機會! 1894年新年剛過,袁世凱的機會就來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