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第16章 第一十五章不跟你們玩了,我到西部去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4351 2018-03-16
現在,我們該說說那個最具有知名度的國家--秦國了。 秦國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傳說時代。如果我們拋開傳說的迷霧,尋找其中比較可靠的信息,那就可以發現,秦國的先祖是上古東夷部落中的一支。其祖先伯益曾經幫助大禹平治洪水,還差點成為大禹的接班人。由於治水有功,舜帝就賜給伯益一個姓--嬴。 伯益的後代,曾經輔佐過夏、商兩朝。商朝末年,伯益的後代蜚廉,在紂王手下為官。蜚廉有一個兒子叫惡來,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傳說蜚廉是個長跑健將,而惡來則力大無窮,這父子兩人都是商紂王手下的得力大臣。在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惡來被殺死。而蜚廉在周朝建立之後不久,也死了。惡來就是後來秦國的祖先,而蜚廉的另一個兒子季勝,則是後來趙姓的祖先。所以到了戰國時期,秦趙兩國有“兄弟之國”的說法,當然這是後話了。

說句題外話,由於蜚廉跑得很快,所以人們就用他來命名一種跑得很快的蟲子。這種蟲子無處不在,更有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學名--蟑螂,俗稱小強。嬴趙兩姓的讀者,看到這裡是不是要汗一個?玩笑而已,其實筆者也是蜚廉的後裔。 從史書記載來看,嬴姓這一支,在夏商周三代,都在向西部遷徙。惡來死於周武王之手,所以其後代在周朝的地位,自然是非常低的,只能跑到西部偏遠山區,湊合著過日子。周朝的西部大開發,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惡來的後代非子,由於居住在戎狄之地,和游牧部落接觸比較多,所以善於養馬。當時是西周的周孝王時代,周孝王很看重這個人,就把西部的秦地封給非子,讓他專門為王室養馬。想想也是,那個地方的耕地還沒有開發出來,也只能用來養馬。這樣,秦國就成了周王室專屬的弼馬溫,和里面的孫大聖幹同樣的活。王室又恢復非子的嬴姓,稱之為“秦嬴”。這就是秦國最早的雛形。

不過,這個秦嬴還是為天子守衛西部的一個邊地小官,頂多是附庸小國,算不上諸侯。後來由於周王室屢次和西戎作戰,秦嬴的各代君主都充當了王室的先鋒,其中不乏死於戰爭者。到了周宣王時代,秦莊公才被任命為西陲大夫,仍然為周王室守護西部邊境,繼續祖輩們開發西部的事業。 秦莊公死後,兒子襄公繼位。正趕上週幽王的時候,爆發了著名的犬戎入侵事件,週的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秦襄公繼承了他上代祖先忠於王室的優良傳統,出兵勤王,與犬戎力戰。周王室東遷的過程中,秦襄公又帶兵護送,跟著周平王一起到了洛邑。 周平王這次東遷,也確實欠了諸侯們不少人情。按說欠了人情就得還,可是手頭的資源實在有限。比如對於鄭國,報答就是默許他們滅了東虢和鄶。可是這個來護駕的秦襄公,又能給點什麼獎勵呢?手頭緊就是麻煩啊!

於是周平王決定,先來點虛銜,把秦襄公唬住。他說:“愛卿忠於王室,勞苦功高,我也沒什麼獎勵的。就把你升格為正式的諸侯吧,總是叫什麼'西陲大夫',多難聽啊。爵位嘛,高了恐怕那些大國有意見,低了又對不住你,乾脆就列為伯爵吧,正好是不上不下。你看怎麼樣?” 秦襄公當然說好,那個時候,作為大臣,能夠裂土封侯,也是一生夢寐以求的獎勵了。 周平王接著說:“那好,從此以後你和你的子孫就是秦伯了。秦伯,按理說給你升格為諸侯,還應該再分點土地給你。可是王室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東遷之後,地盤少了一半,實在是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封地了。你們秦地在西方,可惡的犬戎已經佔據了我們大周的起家之地岐、豐。這都是好地方啊,我就把這些地方都封給你,你要是能把它們收復回來,收復的土地就都歸你的了。”

然後,周平王還煞有介事地和秦襄公立下誓言,表示絕不反悔。那言外之意就是告訴秦襄公,那些地盤我是收不回來了,你能收回來就是你的,收不回來也別怪我小氣啊。其實周平王內心裡,恐怕是早把他們周朝的“龍興之地” 給扔了。 秦襄公已經有了諸侯的身份,當然也沒理由強求天子賞賜更多了。從此以後,天下的諸侯也就有了秦國這一號。儘管開始的時候那些老資格的諸侯們還有點拿著勁兒,對秦國愛答不理的,但畢竟也是獲得了合法身份嘛。至於天子“賞賜”的土地,那當然要盡力取回來了。 這裡插上一句,周朝的天子們,似乎對於許諾別人空頭支票很在行。前面我們說過的周桓王用蘇忿生的土地換取鄭國土地那件事,看來是頗得他爺爺周平王的真傳。似乎週天子們還挺聰明的,周武王的基因傳了十幾代,還沒有完全退化。你看,既做足了人情,自己又沒什麼損失,這買賣做得多值!可這畢竟是小聰明,看似是能佔點便宜,其實從長遠來看,卻是真正的愚蠢。

當時的西戎非常落後,多以部落的狀態存在,沒有結成一個統一的政治力量。當年能夠打進鎬京,一是因為周幽王“狼來了”的把戲玩多了,諸侯都不來救援,二也是因為有申侯這個內奸。其實,如果中原的諸侯能夠踏實下來拼全力與之一戰,西戎那种血氣之勇並不可怕。可惜周平王被西戎嚇怕了,所以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發家之地丟給秦國。看平王這點膽量,就知道周王室為什麼會衰落了,這屬於自作孽不可活的性質。 秦襄公回國之後,就開始製訂打擊戎狄、收復失地的長遠計劃。他訓練軍隊,勘察地形,向西戎諸部落髮起一次次的進攻。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的軍隊一直打到西周故地岐,然後秦襄公就一命歸西了。他的兒子文公接班,繼續執行征伐西戎的既定國策。

秦文公很重視改變本國的落後狀況,向中原先進國家學習。在他即位第十三年的時候,開始設立史官,記錄本國發生的重大事件。這是文化上的進步措施,為秦國贏得了很多人氣。 在討伐西戎方面,文公的戰果十分輝煌,他把入侵到西周故地的戎狄勢力都趕走了,恢復了原來的西周國土。西周的那些老百姓已經在西戎的統治之下忍耐了幾十年,現在終於見到“王師”,那高興勁就別提了。雖然這不是周王室的正規部隊,而僅僅只是一個諸侯,可那也比被犬戎欺負要好啊。就這樣,西周故地的遺老遺少,就心甘情願地歸附到了秦國的統治之下。 秦文公也是個厚道人,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在向周王室報捷的同時,還把岐山以東的西周故地,都獻給了王室。周平王沒費一兵一卒,就把老爹丟掉的土地收回來不少,自然是十分開心,一個勁地誇獎秦伯會辦事。不過,這些土地上的周朝故民們,則被秦文公遷徙到自己的地盤上去了,留給周平王的,不過是一個空殼子而已。

秦文公對外擴充地盤,對內則加強國家製度建設。秦國的為政思路和東方的齊國比較相似,都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風俗來製定制度,所以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比魯國那種不開竅的國家要強。 文公做了50年國君,把自己的太子都給熬死了。所以等到秦文公死的時候,繼位的就是他的孫子,是為秦憲公。秦憲公為了表示對自己老爸的尊重,就把自己的父親謚為秦靜公。 秦憲公繼續向西進攻,打敗了一些西戎小國,擴充了自己的地盤。他死後,三個兒子相繼被立為國君。首先是小兒子出子,當國君的時候才五歲,當了六年就被殺了。然後大臣們立秦憲公的大兒子為國君,是為秦武公。 秦武公確實無愧于他這個諡號,一生戰功赫赫,不僅消滅了很多西戎部落,還把我們前文提到的五個虢中的一個小虢給滅掉了。

武公時期,還有兩件事情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史記》記載,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縣杜、鄭”。這裡的鄭,就是鄭桓公最初的封地。後來鄭國東遷,這塊地方也被西戎佔去了,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自然也就被秦國又收了回來。而所謂“初縣杜、鄭”,就是在這兩個地方開始設置“縣”這一級行政單位。可不要小看這個事情,因為我們知道,周代實行分封制,土地被一級一級地向下分封,不僅是諸侯,就是卿大夫們也都有自己的封地。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的國君,對於地方上,都沒有直接的控制權。分封出去的土地是世襲的,只要在繼承的過程中不出大亂子,國君也無權干涉。但是在地方上設置縣,意義就不一樣了。縣是直屬於國君控制的地盤,縣的長官也不再世襲,而是由國君任命。這就給各諸侯國走向中央集權,打下了基礎。

另一件事就是秦武公死後,接替他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諡號秦德公。而且秦武公死後,還用66個活人陪葬。史書上說,這是秦國首開活人殉葬之先河,不過我倒認為,這背後有另外的隱藏信息。兄死傳弟和用活人殉葬這兩個習俗,背後隱藏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秦國是商代的遺老遺少,雖然與商王室並不是同姓,可是其祖先畢竟在商朝為臣,而且與商王族同出於東夷部落,各種習俗是一脈相承的。比如兄死傳弟的繼位方式,在宋國也能看到這個現象。至於活人陪葬,如果我們去安陽殷墟看一看,就會發現,觸目驚心的殉葬坑到處都是,累累白骨似乎在向我們控訴著一個野蠻風俗的殘忍。當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幾千年前的古人。我們要注意的是,秦可以說是商朝的一支後裔,而周朝是取代商朝建立起來的。稍有歷史知識的人就知道,秦以後會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大帝國,取代周朝成為一個新的朝代。那麼在這冥冥之中,是否有一種循環在裡面呢?

秦德公在雍地(今陝西扶風縣)建立國都,以後秦國的國都很長時間都在雍地。不過也有人認為,在戰國以前,秦國的國都是經常變化的,“雍”就是對國都的稱呼。也就是說,無論秦國遷都到哪裡,那個地方都會被叫做“雍”。秦國國力強大,使得當地兩個古國樑和芮都主動來朝見,成了秦國的附庸。秦國的地盤,已經囊括了今天陝西省的大部分地區,隔著黃河,與晉國相鄰。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依次都做了國君。長子宣公,曾經與晉國發生衝突,這也標誌著黃河兩岸的兩個大國之間恩怨的開端。宣公死後弟弟成公繼位,成公死後又把位子傳給了弟弟任好。 任好就是秦國在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一位君主秦穆公。經過了十幾代國君的努力,秦國至此已經是西部的強國。他們不僅收復了被犬戎佔據的周朝西部領土,而且還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處於西戎部落的環伺包圍之下,固然令秦國的生存環境較為艱難,但是也極大地鍛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更為重要的是,西部地域廣闊,雖然落後,卻有幾乎無限的發展空間。而且秦國和晉國一樣,具有消滅小國不受輿論譴責的優勢,可以放心大膽地進行兼併。 其實春秋四大強國齊、晉、秦、楚,都有這樣的優勢。他們能迅速地成為大國,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對蠻夷小國或者小部落的兼併。這種兼併,既可以獲得人口和土地,又不會引起週天子和中原諸侯的警覺,便於韜光養晦,不聲不響地發展自己的勢力。 秦國的歷代國君不僅努力擴充著自己的地盤,也在盡可能地向中原靠攏。 他們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不斷地試圖和中原諸侯交往,以期得到諸侯們的認可。中原各國對於秦國,本來是視為蠻夷的,可是到了秦穆公的時代,經歷了西部大開發之後,列國已經不敢輕視秦國,不僅把它看做是諸侯的一員,而且還看做列強之一。 這些,都為秦穆公的大展身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後我們會看到,秦穆公以秦國的國力為後盾,開始大範圍地摻和中原諸侯的事務。這就進一步提高了秦國的政治地位,使之成為春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國。 秦國身處戎狄之地,一直在努力向中原靠攏,很怕中原各國把自己當做野蠻人來排斥。那麼另一個身處野蠻人地區的大國--楚國,又是怎麼做的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