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 中國歷史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68756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引子美人一笑大周亡春秋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6446 2018-03-16
距今兩千六七百年的時代,叫做“春秋”。 這個時代往往讓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很多人、很多故事,都被編進了教科書,我們耳熟能詳。春秋也是很多成語故事的發源地,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成語都來自這個時代。誰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用不著一句半句的成語呢?所以,儘管年代久遠,但我們現代人與這個時代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說它陌生,則是因為這個時代太過於久遠,而且偏偏又是諸侯國林立、戰爭不斷,要想把這些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弄明白,都得費不少工夫。這個時代的人,也會讓我們一頭霧水。我們會覺得這個時代的人都比較“愣”,殺人和自殺都是常事,而理由則往往很奇怪。他們的名字也很奇怪:有時候,一個人有好幾個名字或稱號,讓人眼花繚亂;有時候,父子兩個的名字卻看不出有什麼親緣關係。

總之,這個時代雖然稱得上人盡皆知,但是卻有很多我們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東西。而且,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這個時代對今天的影響。 今天的中國人,關於是非善惡的基本判斷標準,就繼承自春秋時代。春秋時代,有著中國人最為可貴的人文精神。但是,這個時代的很多優良傳統,卻遺憾地在此後的歲月中逐漸褪色。 在春秋時代,人們重視尊嚴、人格和榮譽甚於生命,人們重承諾、守信用,為了道義輕生死。人們在爭取自己權利的同時,絕不會逃避自己的責任。這個時代的人們敢說敢做,敢作敢當。 這是中華民族最有血性的時代,這是充滿尚武精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沒有明確的文臣武將之分,人人都能拿起武器走上戰場。在這個時代,即使戰場上實力相差懸殊,也不會有人不戰先逃。在這個時代,一個反對戰爭、反對武力的人絕不膽怯,在戰場上,他仍然是勇敢的戰士。在這個時代,軍隊的凝聚力靠的是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在這個時代,軍人都有堪比後世大俠的精神境界,他們不僅尊重自己,也會尊重對手。在這個時代,軍人能得到足夠的尊重,被稱為“赳赳武夫,國之干城”。

當然,這個時代也並不是一個理想化的時代。這個時代,仍有一些殘留的野蠻風俗。這個時代,人們要忍受長期戰亂的痛苦。這個時代,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尤其是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絕不會有多麼舒適。這個時代,列國諸侯的宮廷中,充斥著各種醜聞。 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春秋時代,自然會覺得那個時代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忽視春秋時期可貴的人文精神。而這些精神,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我們需要春秋時代重信守諾的社會風氣,需要春秋時代人們對人格、尊嚴和榮譽的追求,需要春秋時代人們的責任感,需要春秋時代的民族尚武精神。 所以,我們希望用這本書來詳細地解讀春秋時代,把這個時代完整地展現在大家面前,讓每一個讀者都能讀懂春秋。

文如其名,這套書就是對春秋時代進行詳細解讀的歷史通俗讀物。整套書共分為三卷,本捲著重描寫了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637年宋襄公爭霸慘敗而死,這100多年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從時間段上說,這個時期屬於春秋早期,是周天子威信逐漸喪失,列國諸侯紛紛登場謀求霸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雖然有齊桓公的輝煌霸業,但總體上,列國諸侯的實力還較為平均,沒有出現實力超強的諸侯國。所以,在晉、楚兩個超級大國崛起之前的這段時期,可以稱為春秋時代的“前超級大國時期”。 春秋前期,最不乏精彩的歷史故事。其中,有的讓人欷歔感慨,有的讓人忍俊不禁。本書將會以盡可能輕鬆愉悅的筆調,領著諸位讀者,走進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去結識那些雄才偉略的歷史人物,去領略那個時代古樸而豪邁的社會風情。

烽煙已經燃起,戰鼓已經擊響。讓我們揭開厚重的歷史幕布,去觀看那一場場發生在春秋舞台上的歷史活劇吧! 這樣一個時代,是從何時開始的?我們為什麼把這樣一個時代叫做“春秋”呢?這就要從一個故事說起。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三個朝代,是夏、商、週三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伐紂,取代商朝的末代君王紂王,成了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建立了周王朝。在民間極有影響力的小說,就是在武王伐紂故事的基礎上,增添了很多神仙作料所寫成的一部神怪小說。 周武王把國都定在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病死了。他死後,兒子周成王繼位。繼位的時候,周成王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兒。朝政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來主持。周公旦消滅了一些叛亂勢力,鞏固了周朝的統治,還在鎬京的東邊新建了一個統治中心,叫做“洛邑”(即古都洛陽)。這樣,從陝西東南部到河南西部,方圓一千里左右,就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盤。

在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盤之外,是眾多的諸侯國。諸侯大部分是由周武王和周公旦分封的,有的是前朝國君的後代,有的是和周天子同姓的兄弟親戚,還有一些是滅商時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功臣。分封諸侯的目的,一個是對身份尊貴的或者為周王朝立下大功的人給予獎勵,另一個則是依靠他們來控制邊遠地區,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每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國,除了對周天子要盡一些義務(比如,每年都要朝貢,遇到戰爭要派兵支援天子作戰,等等)之外,一切大小事務,都由該國的諸侯自己做主。諸侯死了,其位置就由兒子來繼承。 一個個諸侯國都是儼然獨立的小國,周朝有點像一個邦聯制的國家。這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統一的國家形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想,那個時候天下蠻荒一片,別說沒有手機、電話、E-mail,有些地方連路都沒有,那些邊遠地區,週天子就是想管,他也沒本事去管。天子管不了怎麼辦?那就分封給別人,你隨便愛怎麼管就怎麼管,但是得承認我這個天子是你們的頭兒。

而且,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統一帝國的概念,在他們看來,分封土地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現在的政府官員是從國家領工資,那個時候沒有這樣的製度,大家本能地覺得,你給我塊地盤,我吃的用的都從這裡出就行了,幹嗎還要從你那領工資啊! 這就是分封制時代的中國。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足足有八百多年。不要以為延續的時間長就是什麼好事,周朝的天子們,其實只過了不到300年的好日子,那另外的500多年,則淪落到了人見人欺的地步。 分界線就是公元前770年。 在這一年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第十二任天子(從周武王算起)週幽王,因為演出了一幕古代政治版的“狼來了”的故事,悲慘地丟掉了性命,也丟掉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故事要從一個美女說起。 這個美女名叫褒姒,是某個少數民族部落送給周幽王做妃子的。據說這個褒姒長得那叫一個漂亮,什麼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傾國傾城等形容詞,用到她身上都不過分。 女人長得漂亮是好事,哪個男人不喜歡看漂亮的女人呢?週幽王也不例外。他非常寵愛褒姒,想盡一切辦法讓褒姒開心。可是褒姒呢?她本人是被族人送到周朝來和親的,也就是一個政治犧牲品的角色。被這樣悲慘的命運折磨著,她自然是很難開心起來的,於是整天悶悶不樂。 週幽王一看,美人不高興,這哪行啊?哪位大臣給我出個主意,能讓褒姒笑了,我重重有賞。 有個輔政大臣叫虢公石父。 “虢”是封地的名稱,意思是這個人是虢國的國君(虢國的具體情況,以後會講到)。 “公”表示他的身份十分尊貴,周朝冊封的諸侯,由高到低分為五個等級,就是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的一級。 “石父”才是這個人真正的名字。虢公石父給周幽王出了一個很沒大腦的主意,就是點燃烽火,召集諸侯進京,來博得褒姒一笑。那烽火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去過長城旅遊的人,都會對那一座座烽火台印象深刻。這些烽火台,是古代前線傳遞軍事情報的工具。如果某一座烽火台的士兵發現敵人入侵,就點燃篝火,讓附近的烽火台也能看到。附近的烽火台看到了,也點燃篝火。這樣一級一級地傳遞下去,後方很快就能得到消息了。這種篝火,就叫做烽火。 用烽火來傳遞消息,速度自然比不上電話手機,不過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這已經是相當高效的信息傳輸方式了。所以,烽火是緊急求救信號,哪個諸侯看到了從鎬京傳過來的烽火,就要馬上派兵去救援王室。 週幽王按照虢公石父的話去做,讓人點燃烽火。各路諸侯一看王室那邊傳來緊急求救信號,不敢怠慢,都帶著自己的士兵一路兼程,趕到鎬京。可是到了鎬京一看,一切平靜如常,一點敵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都覺得很奇怪。

週幽王和褒姒坐在鎬京的城樓上,看著諸侯們跑了幾百上千里路,一個個累得氣喘吁籲又大惑不解的樣子,頗有一種計謀得逞的滿足感。嘿嘿,上當了吧?被耍了吧?褒姒看著那些諸侯滿腦子問號、傻不拉嘰的樣子,終於笑了出來。 看來褒姒也是長期心理抑鬱導致有些變態了。看見人家白忙活一場,有什麼好笑的? 褒姒一笑可不要緊,週幽王好上這口了,以後又玩了好幾次,把諸侯戲弄得苦不堪言。你以為起兵打仗是過家家呢?大砲一響,黃金萬兩,哪次調動軍隊不需要大把地花錢?這樣,諸侯們上當受騙了幾次之後,都不願意再陪著這個沒譜的天子胡鬧了。 如果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到這裡就算完了,那我們也只是把它看成古代昏君的又一次拙劣演出罷了。可是前面說了,我們的故事就是一個政治版的“狼來了”,所以肯定還有更嚴重後果的故事在等著周幽王。

喜歡美女不要緊,寵愛褒姒也不要緊,但是不能過火,尤其是不能因此得罪有勢力的人。週幽王因為寵愛褒姒,就想把褒姒生的孩子立為太子,將來當天子。可是,在周公定下的嫡長子繼位制的規定下,週幽王本來是有一個太子的,就是王后生的兒子,名叫宜臼。 嫡長子繼位制,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周武王和周公旦定下的“周禮” 中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還不講究“以法治國”,約束王公貴族們,靠的是“禮”,這個禮主要的意思不是講禮貌,而是禮節、規定的意思。周朝制定的禮,自然被稱為周禮,也就是那個時代社會上層人物需要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周禮中關於繼承權問題的規定,就是嫡長子繼位制。 在商朝的時候,國王死了,他的位置有時由兄弟繼承,有時由兒子繼承。 擁有繼承權的人很多,可是國王的位子只有那一個,所以經常因此而發生混亂,導致大家為了王位殺來殺去,六親不認。周武王和周公旦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立下規矩,把繼承權的範圍縮小,規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也就是王后所生的大兒子,才能繼位當天子,其他的兒子,只能被分封為諸侯。在諸侯國中也是一樣,諸侯國君正妻生的大兒子,繼位做諸侯,其他的兒子,則被分封為卿大夫。所謂的“嫡”就是指正妻所生,“長子”就是指大兒子。那些非正妻所生的兒子,就被叫做“庶子”。 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個妃子,她的兒子根本沒有權利繼承王位。週幽王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就宣布廢掉自己的王后,改立褒姒。這得罪了王后的娘家人。你想,能把閨女嫁給天子的,能是普通老百姓嗎? 週幽王原來的王后,沒有留下名字,因為是從申國嫁過來的,所以大家都叫她申後。她的老爹可是當時一個很有勢力的諸侯--申侯。聽說自己的女兒無緣無故就被天子廢掉了,申侯這個天子的老丈人,自然是怒火萬丈。可是生氣歸生氣,週幽王畢竟是天子,是天下諸侯的總舵主,就算欺負你了,難道你還能找天子去算賬不成?再者說了,你一個諸侯,勢力能和天子比嗎? 但是申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他自己力量不足,就聯絡了和自己相鄰的另一個諸侯--繒侯。繒侯知道自己的實力也不堅挺,和申侯一合計,想出了一個損招:勾結西方的少數民族犬戎,一起進攻週幽王。 今天的河南省及其周圍地區,在古代被稱為中原或中國(這和我們今天的中國不是一個概念)。古代中原人認為自己是文明人,而中原以外的各部落都是野蠻人。他們一般把東邊的部落稱為“夷”,西邊的稱為“戎”,南邊稱為“蠻”,北邊稱為“狄”。 犬戎就是戎族部落的一支,生活在西部不發達地區,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大家為了爭一點糧食水源什麼的經常打得頭破血流,導致民風極為彪悍。犬戎的軍隊,不僅戰鬥力強,破壞力也是一流的,所以一直是周朝嚴防死守的對象。在周王室實力很強的時候,犬戎基本沒有大規模入侵的機會。可是這一次,有了申侯做內應,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申侯把周王朝西部的防禦情況,完全都告訴了犬戎,這等於把西部的大門完全打開了。犬戎的軍隊一路衝了進來,直奔鎬京殺去。 週幽王在鎬京得知戎族大軍已經殺進來了,手忙腳亂,急忙下命令發兵抵抗。週幽王自己手頭上的軍隊有限,所以要點燃烽火,召集天下諸侯進京勤王。 烽火信號發出去了,可是勤王的諸侯是一個也沒來--被你戲耍過那麼多次了,就是傻子也變聰明了,誰還來? 週幽王就像“狼來了”故事裡說謊說多了的那個孩子,終於體會到說謊的痛苦了。他只好帶著自己手頭的軍隊去迎戰犬戎,可是完全抵擋不住強悍的犬戎軍隊。犬戎大軍把周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還順帶把鎬京也攻破了。週幽王在逃跑的過程中被犬戎的士兵追上殺死,他的愛妃褒姒,也被犬戎當做戰利品搶走了。 這個時候,諸侯們才知道真的出事了,這回不是天子在耍我們了,於是趕緊帶著軍隊趕到鎬京。可是周幽王已經死了,犬戎也已經把都城鎬京及其周圍地區禍害得差不多了。犬戎也不傻,看到諸侯的軍隊都來了,自己這邊處於劣勢,就全部撤走。反正這次出兵,金銀財寶也搶了不少,足夠快活幾年了。 申侯看到週幽王已死,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就和諸侯一起擁立原來的太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孫宜臼為新天子,這就是周平王。 讓人奇怪的是,做了內奸的申侯並沒有遭到什麼譴責。難道真的是“君不正,臣投外國”?當然,即便有些不悅耳的聲音,估計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說出來,別忘了當今天子是誰扶上去的! 周朝的都城本來在西邊的鎬京,但是現在被搶掠一番之後就殘破了。再加上犬戎時刻威脅著周的西部邊境,平王當然不想重蹈老爹覆轍,於是就向東遷徙,把國都放在了周公建設的東部據點--洛邑。原來的國都,自然是不要了,後來便宜了某個諸侯國(這個諸侯國可是鼎鼎大名,詳情請看後文)。這樣,搬遷之前的周叫做西周,搬遷之後的就叫做東周。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就成為東周和西周的分界線。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起新的秦王朝,這500多年的時間,可以稱為東周,也可以稱為春秋戰國時代。兩者對比,還是春秋戰國這個稱呼更科學一些。因為雖然在這500多年的時間裡,週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諸侯共同的君主,可是實際上,比較強大的諸侯們,根本就不把周天子當回事。而且,在公元前256年,周朝的最後一個天子也被秦國俘虜,周王朝從此就徹底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而此時,距離戰國時代的結束,還有20多年呢。所以,史學家一般都不把這段時期稱為東周,而是叫做春秋戰國。 而春秋和戰國之間,卻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大概是前300年為春秋,後250年為戰國。戰國之名,看字面就能理解,就是說這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激烈頻繁。那麼“春秋”這個名字,又是什麼含義呢? 其實,“春秋”本來是一部魯國史書的名字,記錄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各諸侯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人們就把和這本書的記載相差不多的時代稱為春秋時代(差那麼幾十年,就忽略不計啦)。 在古代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一職,主要職責就是記錄國家每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檔案留給後世。史官們在記載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是這樣的格式:某年春,發生了什麼事;某年夏,發生了什麼事;某年秋,發生了什麼事,等等。這樣,“春秋”就成了史書的代稱。 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叫“春夏”或者“秋冬”,為什麼要叫“春秋”呢?這就不能較真兒了,筆者認為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罷了,可能古人就是覺得“春秋”叫起來順耳呢。 無論是周天子還是各個諸侯,都有自己國家的春秋,但是只有魯國的春秋,因為經過了孔子的修訂,所以影響力最大,也是那個時代唯一留傳於後世的一本春秋。所以,我們現代人所說的春秋,一是特指這本書,這樣我們就把它加上書名號,稱它為《春秋》,是五經之一;二則是用這本書的名字來代表一個時代,也就是春秋時代。 我們可以用一個圖表來表示這些朝代,或者說時代之間的關係: 週幽王烽火戲諸侯,成為一個朝代結束的導火索,同時也成為春秋時代來臨的引子。從周平王東遷以後,高高在上的周天子,越來越不被諸侯當回事。從此以後,我們的故事將很少答理倒霉的周天子,而是關注那些實力強勁的諸侯。 春秋的大幕,從此拉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