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治水史詩

第70章 第69篇錢塘東去

中國治水史詩 何建明 26382 2018-03-16
錢塘江,又名之江、浙江。因此,浙江省因錢塘江而得名。從風水學的角度講,浙江二字,均為三點水,所以,浙江是一個需要水的省份。當然,這種說法,多少帶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不足為信。然而,浙江省的水資源,的確低於全國人均水平。雖然浙江擁有6400多公里位居全國第一的漫長海岸線,境內除錢塘江,還有流經寧波的甬江,以及由溫州入海的甌江,但總體來說,浙江依然是一個淡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不過,即使如此,也不影響浙江對水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並且有些是在全國前列。 浙江最早與水利有關的記錄,要從大禹治水說起。說起大禹,這位中國治水先驅可謂家喻戶曉。有關大禹治水的區域眾說不一,口口相傳中的大禹已經成為水神而無所不能。 《淮南子》的記載似乎可以重現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那時的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滔滔洪水淹沒了平原,包圍了丘陵和山岡。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積蓄也為洪水所吞噬。大水經年不退,災民們扶老攜幼,到處漂流。奉唐堯之命治水的夏族首領鯀最終沒能阻擋黃河的氾濫,繼任唐堯的虞舜處死了鯀而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大禹告別新婚妻子塗山氏,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一改單純築堤堵水的辦法而採用疏導的策略。肆虐的洪水終於受到遏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根治水災得到萬眾擁戴,戰國時期有人感慨“微禹,吾其魚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不是大禹,我們現在已經變成魚蝦了。

傳說中的大禹還出現在長江。 《尚書》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書,開篇《堯典》記載了大禹治理三峽的經過,相傳大禹治理長江首先是從岷江開始,然後大禹順流而下來到三峽,他借助神力劈開瞿塘峽“以通江”,又“決巫山,令江水東過”,再鑿西陵峽內的“斷江峽口”,終於使得浩浩長江順利入海。由此可見,大禹治水的功績為歷代相傳,並且贏得民間口碑。因此,在歌頌禹的功績時用了“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的詩句,它的寓意是大禹治水把梁山之野闢為良田。大禹的兒子啟後來創建了夏朝,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而大禹的遺跡與傳聞則遍布華夏大地。 事實上,大禹在浙江留下的踪跡似乎更多。位於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的大禹陵,公認是大禹葬地。遠眺大禹陵,周圍群山環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東去,使大禹陵更顯凝重與壯觀。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據傳,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無餘赴此守護大禹陵時創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而禹廟則是大禹陵區的主要建築之一,相傳始創於禹的兒子啟,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廟宇。自1995年始,浙江省和紹興市政府在大禹陵聯合舉行公祭大禹陵典禮。據說這是上世紀30年代後期停祭大禹陵後的第一祭。此後,當地採取公祭與民祭相結合的方式,每年舉行祭祀活動。 “北祭黃帝陵,南祭大禹陵”,作為華夏后代祭祀祖先的傳統方式,自此延續。

而大禹的妻子,那個叫塗山氏的女子,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普遍認為是紹興人。其依據是在紹興城北面瀕海處,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叫塗山。小山雖然景物不多,林木也無特別之處,卻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女子,這位取名女嬌的紹興女子後來成為大禹的妻子,她就是塗山氏。有關女嬌的記載,最早可見司馬遷的《史記》,在“夏本紀贊”中,司馬遷如此記述:禹在大越,在塗山遇見一位名叫女嬌的塗山氏女,一見鍾情,喜結連理,在新婚燕爾的第4日,禹就告別女嬌,踏上治水之路。在禹離開後10個月,禹的兒子啟就出生。禹一走就是13年,其間三過家門不入。這13年間女嬌在塗山,空門守寡,養育兒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歸來。禹即位天子歸大越後,曾在紹興兩次會盟諸侯,所選的盟址一次是會稽山,另一次則是在塗山。這段記述,確認大禹之妻為塗山人。塗山又名旗山,與其西面的鼓山遙相對峙,形成旗鼓相當的地形,相傳這裡是孕育帝王的風水之地。民間野史稱明建都金陵時,國師劉伯溫曾來此,毀禹廟,破鼓山,其目的是為保大明王朝萬世基業。可憾如今明朝已逝,塗山卻依舊。現在的塗山上建有大禹廟,據專家觀測,此廟的建築年代當在南朝之前。而當地史載:“聖姑從海上乘石舟兜帆至此,遂立廟。”可見塗山女嬌對大禹的感情甚篤,而大禹兩次會盟諸侯,其中一次選址塗山,想必也是對其妻女嬌最好的紀念。

大禹治水在紹興也留有痕跡。大禹出生以前的紹興地區也經常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蠻之地。等大禹到了這塊荒蠻之地,採取鑿山疏流方式,將滔滔洪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這個說法從浙江的地形位置分析,其實完全成立。因為紹興邊緣與杭州灣毗鄰,而杭州灣為錢塘江入海口,民間俗稱杭州灣兩岸為海塗,即使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若干年間,也曾經掀起過圍海造田的運動。現在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種圍海造田的決策也許並不是上策,因為從海灘上所造的田,非良田,多為鹽鹼地,一般只適宜種植甘蔗和西瓜,並不適種水稻、小麥或油菜,所以,這些海灘上圍填的土地後來有不少成為工業用房。但是,錢塘江漲潮時引發的洪水,卻的確經常侵襲沿岸百姓,圍海造田更大意義上是一種防洪手段。後來,浙江省政府作出加固、建築1000公里海塘的決策,才從源頭上解決了洪水入侵問題。而大禹在紹興的治水策略獲得成功後,使紹興成為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紹興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治水英雄,不僅每年去大禹陵公祭,而且在完成環城河的治理後,特在河邊建治水廣場,並塑大禹像一座。以下這段銘文的撰寫者姓名不詳,但卻可從中看出紹興人民對治水先驅們的敬仰,以及謳歌紹興市民治理環城河的業績,為當代紹興治水史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越中大地,依山瀕海,江流縱橫,河湖棋布,雖有舟楫魚米之利,亦多海潮山洪之患。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繼大禹之後,歷代皆以濬河為安民要務,治水為治越首策。越王勾踐建山陰故水道,東漢馬臻營八百里鑑湖,晉鑿運河,唐連海塘,明湯紹恩造三江閘,經千百年之努力,水利之業,代有所成。 1999年夏,紹興政府投資10億餘元,在兩岸新砌堤墈24公里,並於河旁建公園,築廣場,開綠帶,計50萬平方米。治水廣場地處鑑湖之濱,近傍馬臻墓,遠眺會稽山,內設治水紀念館,陳列自古至今之治水業績。並塑大禹、馬臻、湯紹恩諸像。既以表彰先賢功烈,亦以策勵來者。 錢塘江,古稱浙江、漸江、羅剎江和之江,是祖國東南名川,浙江省最大河流。錢塘江全長605公里,流域面積48887平方公里,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江河道曲折,上游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間,中游為丘陵,下游江口處呈喇叭形狀,江口逐漸展寬。主要支流有烏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等。

錢塘江首先是因錢江大潮而著名。錢江潮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喇叭狀海灣,錢塘江外的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而到達嘉興的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湧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產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自然景觀。潮水到達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於是,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 除了上述地理學方面的原因,特殊的氣象條件也是形成海寧大潮的重要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湧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而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有一位思想家叫王充,他在著名的《論衡》一書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湧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錢塘江大潮的起因,不外乎地理與氣象,但是在浙江民間,卻另有一個悲壯的傳說也令人嘆息。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如今江蘇、安徽一帶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臥薪嘗膽,準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姦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輕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於是,他們的滿腹鬱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有關錢塘大潮的各種傳說在浙江民間代代相傳。不過,有一個出生在錢塘江邊的人看著錢塘潮長大,最後卻被平靜的湖水吞噬。國學大師王國維誕生在鹽官這座小小的古鎮上,也許從小看慣錢江潮的澎湃,與水有緣,最終,王國維也止於水,投進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其因據稱是因為國民革命軍北上,在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後,曾被梁啟超讚譽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的一代國學大師再也沒有浮出水面。王國維之死,被認為是國學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無論是以當時,還是現在的眼光來看,王國維的死都是令人扼腕的,不過,錢塘大潮卻並不會因此而停歇甚至於有所收斂,依舊年復一年,以無比壯觀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

歷代文人在觀潮之後留下的詩文也為觀賞錢江大潮推波助瀾。比如蘇軾在《觀浙江濤》中稱“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哪兩得。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北宋詩人王師道所寫的《十七日觀潮》一直被人們傳頌:“漫漫平沙走白虹,瑤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范仲淹說:“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也留下了感嘆:“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還有劉禹錫的《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大詩人李白也豈能錯過如此壯美的自然現象,他在看過洶湧的錢江潮後,詩興盎然,寫下一首《橫江詞》:“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至於先於蘇軾在杭州市履職的白居易,自然也不甘落後,欣然寫下一首《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然而,潮水雖美,卻也給錢塘江兩岸的人民造成水患。在杭州閘口附近,也就是錢塘江進入喇叭灣的分界處,聳立著一座造型別緻的古塔,名六和。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國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塔身內部磚石結構分7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云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塔內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構思精巧,結構奇妙,堪稱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也許是因為六和塔不僅塔身壯美,而且面向錢塘,所以,在此也曾發生過不少有趣的往事。相傳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臘,宋江將兵馬駐紮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魯智深與武松忽聽得錢塘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是北方人,從沒聽說過錢江潮,以為是戰鼓聲,便欲起身準備迎戰。後來僧人跟他解釋,方知這是潮聲。於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時師父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覺得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了。而到了1936年4月,更是在六和塔下舉行過一場轟動一時的電影明星集體結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鈞儒證婚,藍蘋也即江青與唐納、趙丹與葉露茜、顧而已與杜小鵑三對新人結為夫婦。 建造六和塔的初衷是為了鎮壓錢塘江的江潮,但是,也有一個傳說流傳甚廣。傳說古代錢塘江里的龍王十分兇暴,經常興風作浪,淹沒家田,百姓遭殃。一漁童名六和,其父也被江潮淹死,母親被捲走,六和萬分悲痛,整日投石鎮江,震得水晶宮搖晃不定。龍王只好求饒,以金銀財寶與六和講和。六和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要放回母親;二是不許讓潮水禍害百姓。龍王無可奈何,只得答應。從此,錢塘江潮水不再氾濫,人民過著安居的生活。人們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這就是現在依舊聳立於山腰上的六和塔。 現在,錢塘江的潮水基本上作為一道獨特的自然奇觀出現在世人面前,在觀潮的最佳處海寧鹽官與蕭山美女壩,兩地政府甚至每年都會舉辦觀潮節。而在杭州市濱江公園的射潮廣場上,由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創作的《錢王射潮》雕塑已經成為錢塘江邊一道特別的文化景觀。韓美林之所以應杭州市政府之邀創作這樣一尊巨型雕塑,其靈感其實與一個傳說有關。古時候由於錢塘江潮水兇猛,給兩岸人民帶來無盡災害。唐末,人稱“錢王”的吳越王錢鏐治理杭州,對修建中的錢塘江海堤屢被潮水沖塌非常苦悶。有侍從告訴錢王說,這是江中有潮神作怪。適逢八月十八潮神生日,於是,錢王帶上萬名弓箭手蓄勢以待,當潮神出現時,錢王發出“放箭”命令,霎時萬箭齊發,潮神落荒而逃,潮水退去。從那時起,海堤才得以造成。百姓為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塘”。 事實上,所有的傳說都是因為歷朝歷代治理錢塘江沒有取得完全成功有關,所以,人們只好藉助傳說中威力無窮的六和或錢王來阻止潮水的侵襲。對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治理得當,就能從發電、防洪、灌溉、航運、給水、漁業等方面產生效益,為人類造福。錢塘江也不例外。歷史上,人們對錢塘江的治理從來沒有停止過。錢塘江海塘被認為是中國一項偉大的古建築。據水利專家推測,8世紀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築有土質海塘禦潮。到了10世紀初,杭州附近築捍海塘,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則進一步發展為魚鱗大石塘,這些大石塘甚至沿用至今。錢塘江河口的整治也有過實踐,1747年,當時的水務部門曾在河口赭山和河莊山之間開挖中小門,試圖以此為中泓,穩定河勢於兩山之間,但不久复淤。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錢塘江流域的治理才漸趨科學而合理。錢塘江全流域的水資源總量為38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62.84萬千瓦,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為200.14萬千瓦。現已建成的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46.51萬千瓦,其中發電裝機容量相對較大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湖南鎮、峽口5座水電站,其裝機容量達到120.17萬千瓦。 新安江是錢塘江最大的支流,舊名徽港、青溪、歙港,從源頭至建德梅城,長359公里,流域面積為11674平方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內的流域面積為5645平方公里,河長128公里。新安江在興建水庫以前,河寬100至300米。其江流曲折,兩岸千峰競秀,水質清澄,唐代詩人孟浩然曾涉足於此,並留下:“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的詩句。新安江發源於懷玉山脈海拔1350米的主峰,經安徽休寧、屯溪、歙縣至街口附近流入浙江淳安縣境內,至建德市梅城東與蘭江匯合後稱富春江。新安江素有“錦峰秀嶺,山水之鄉”之譽。上游幹流曲折奔流,穿行於皖南、浙西山區的丘陵、低山和盆地間,形成青峰夾岸、翠崗重疊,千仞石壁、臨江卓立,百丈飛瀑、向谷懸空的山川景色,特別是迥異的水色,更是著稱於世。新安江在歙縣境內有一座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漁梁壩。從水利角度看,漁梁壩毫無疑問是新安江流域水利工程的鼻祖。 漁梁壩係安徽省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水利專家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曆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漁梁壩既可蓄上游之水,也可緩壩下之流。無論是灌溉、行舟,還是放筏與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漁梁壩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餘。從表面看,堅石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而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則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之為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就顯得極為牢固。而每一層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國家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曾經給予此壩如此評價:“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漁梁壩頂上,舉目四望,可謂氣象萬千,盡收眼底。壩上碧波如鏡,魚翔深潭,小舟撥浪,激起漣漪,恬靜安閒。壩下則亂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陽山,林木蔥鬱;建於明代的紫陽橋,宛若彩虹橫臥清波,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在歙縣城的三座古橋中最高、最寬,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過帆。漁梁壩址地處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佈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便可下到漁梁壩。 2001年6月25日,漁梁壩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從古人建造漁梁壩,或許可得某些啟示,在新安江上,具備建設大型水壩的條件,而現代水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灌溉、防洪等傳統意義,它對於水能的利用將更加經濟。新安江河床平均比降較大,其中安徽屯溪至浙江銅官間距離不到100公里的地段,天然落差達100餘米,因此峽谷險灘一個接著一個,水流十分湍急。類似河床,對水電建設得天獨厚。據南宋《嚴州圖經》和明、清《淳安縣志》印證,自安徽歙浦口至浙江趙家灘,有志可查者實有70多個灘名,其中淳安有40灘,建德有25灘,桐廬有7灘。清代有一位名叫黃仲則的詩人在看過江上險灘後,寫下一詩: 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 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 詩句形像地寫出了新安江的灘密險要,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源遠流長的新安江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詩人李白也到過新安江,這位一生喜好名山大川的詩人在見到新安江的水後,也忍不住發出由衷的讚嘆: 青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製設備和自行安裝的大型水電站。發源於安徽的新安江素以風光旖旎著稱,她清澈的江水滋潤著寬廣的流域面積,澆灌出了山清水秀的錦繡江南。然而,就像所有桀驁不馴的江河一樣,每當大水年汛期來臨,新安江也會在狂風暴雨中失去平時的溫順而衝堤毀岸。開發新安江的水資源既是水利工程師們的夢想,也是他們心頭抹不去的痛。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杭州成立過一個“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擔任這個勘測處主任的徐洽時當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挾個皮包去各個衙門遊說,他希望達到的目的不是能夠建設新安江水電站,這個計劃對於徐洽時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無異於癡人說夢。如果在衙門的支持下能夠利用美國剩餘物資開建一個裝機僅200千瓦的湖海塘水電站,那麼徐洽時就心滿意足了,因為那樣多少能讓他的工程師們有一些用武之地。 徐洽時夢想的實現比他想像的要來得早一些。在他擔任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主要技術負責人時,承擔了新安江水電站的設計任務。徐洽時在圖紙上一步一步靠攏他的夢想:這是一個百米以上的高壩、百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庫、66萬千瓦量級的水電站、22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30萬移民將遷離庫區。它的規模超越了我國所有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它還將超越蘇聯建國後的水電里程碑第聶伯水電站。按當時水平比照,中國將一步跨入國際水電建設之林。比徐洽時站在更高端的是水電總局的李銳,李銳後來對修建長江三峽工程持反對態度要比他在主政水電總局時更有名。李銳似乎比較偏愛新安江水電站,在他當時列為擬建的五大水電工程中,除了新安江還有劉家峽、三門峽、五強溪與紫坪舖,但新安江是李銳擬定的重點並且確定為全國示範工程。 李銳在升任水電部副部長後陪同周恩來視察了建設中的新安江水電站。那是一次對於新安江水電站建設來說不可或缺的視察。當時幾乎所有的民眾都通過報紙看到了周恩來在新安江視察的新聞,還有那個鼓舞士氣的題詞。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周恩來在到達新安江之前,在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廳專門聽過一次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的匯報。參加匯報的除了李銳還有新安江水電站副總工程師潘圭綏。那次匯報的主要內容是在新安江工程施工中發生了左岸壩頭山坡大塌方,並且由於使用不夠標號的水泥造成了混凝土質量事故。如果撇開1957年至1960年那個特殊時期,由一個大國總理過問工程建設的水泥標號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周恩來確實親自過問了新安江水電站工程的水泥使用問題。周恩來還請李銳和潘圭綏在家中用了午餐。不到一個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剛結束,周恩來就取道杭州去了新安江。在施工現場周恩來再次見到了潘圭綏。潘圭綏後來回憶說,總理一見到他就說:“我們不久前見過面,你是潘副總工程師。”周恩來在離開新安江時留下了那個著名的題詞:“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製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 新安江水電站在建成後雖然沒有得到三門峽水電站那樣的待遇將自己的影像印上人民幣,但成了一種捲菸的品牌,“新安江牌”香煙外殼上那座大壩的雄姿深入人心,就像以新安江命名的那包香煙一樣,這座水電站的建設成本也可以用價廉物美來形容。電站建設者們在施工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將圖紙上那座外形俊美的大壩打磨得美輪美奐,原本專門訂購用於電站施工的捷克斯洛伐克大型施工機械被調到天安門的國慶工程去了。但是最終電站只用了3年時間就建成了,包括近30萬的移民費用,這座電站的造價也只相當於火力發電廠的投資,這或許是一個絕版的決算。而它的大壩施工質量在運行近50年以後依舊穩如磐石。從新安江水電站發出的電力通過浙江省第一條220千伏高壓線路將電能輸往杭州和上海,它曾經照亮了杭州和上海的夜晚,它所到之處,燈火輝煌。 1963年11月,郭沫若來到了新安江。此時的新安江已經換了容顏,郭所看到的江,其實只是大壩以下的一段,而大壩以上,曾經曲折灘險的江面已經被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所代替。郭站在巍巍的大壩上,放眼望去,但見藍天白雲下,萬頃碧波無邊無際,蔥蘢群山連綿不斷,令人心曠神怡。郭沒有看到大壩洩洪時的壯觀景象,但是在隨行專家的描述中,詩人的想像力足夠他想像大壩在洩洪時,形成的巨大人工瀑布,是何等的白浪排空,雲霧升騰,吼聲如雷,山搖地動,騰空而起的白霧籠罩地域方圓近1公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郭興奮不已,詩情勃發,寫下後來被人們廣泛詠嘆的詩作一首: 隨著新安江水電站的建成,過去的白沙渡頭已逐漸建成一座新興的城市。過去,這裡是“野渡無人舟自橫”,一條破船,幾叢蒿草,灘高流急,“走遍天下路,難過白沙渡”。而現在,建於新安江兩岸的建德作為一座宜居的城市,從大壩底部流出的江水清澈而冰涼,夏天的江南悶熱異常時,建德市所在地新安江鎮卻十分清涼。市民與庫區毗鄰,每年,他們都會舉行千島湖秀水節,這可能是國內罕有的以水命名的節日。 因築壩而形成的人工湖,也就是新安江水庫,現在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千島湖。建成後的水庫壩高105米,長462米;水庫長約150公里,最寬處達10餘公里;最深處達100餘米,在正常水位情況下,面積約為58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04倍,蓄水量可達178億立方,比西湖大3000多倍。這座大型水庫,不但氣魄雄偉,而且景色壯觀秀麗。水庫內島嶼星羅棋布,常見的島嶼有398個,大中島嶼1078個,它以群山巍峨疊翠,湖水澄清,島嶼星羅棋布,形態奇特著稱。既似太湖的煙波浩渺,又有西湖的娟秀氣韻。每當云消霧散,湖水奇妙的顏色便漸漸顯露。不是綠,不是藍,又似綠似藍。恰似白居易《江南好》中所言“春來江水綠如藍”。千島湖湖面開闊,一碧萬頃,島嶼棋布;大島如山,小島如船,座座青翠欲滴,座座有說不盡的風情,它們彷彿一塊塊半浸在湖中的碧玉。又因為水中浮游生物少,所以湖水清澈如鏡,而由於水深,所以看上去就像翡翠般似綠如藍了。郭沫若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個只有夢境裡才有的美麗人工湖泊,所以,他寫出如此詩句,也在情理之中。 凡是到過千島湖的人,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這一湖水的美麗。實事求是講,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它所產生的綜合效益是有目共睹的,電站投產僅5年就收回全部成本。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說,即使知道了也很少會去深思,其實,有30萬移民背井離鄉,離開了他們生長的故土,而更多的村莊、鄉鎮已經沉入湖底。曾經擔任過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的童禪福創作過一部反映新安江庫區移民的紀實文學,他把這部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作品取名《國家特別行動:新安江大移民——遲到五十年的報告》。作品出版後,引起較大反響,《光明日報》發表書評,認為此書“是作者傾注了20年心血、作了大量調研所寫的一份真實報告。它又是年輕共和國在初期工業化道路上水庫移民安置方面成敗得失的一部史記,是反映浙江淳安、遂安兩縣30萬水庫移民無私奉獻和坎坷經歷的真實寫照。”在這部作品中,作為庫區移民的童禪福寫到了他的家鄉,一座叫松崖村的美麗村莊。新安江水電站開工那年,童11歲。 松崖村四面環山,一條長渠穿村而過,村內的大巷小弄全部用青石板鋪砌,平坦得沒有一級台階。童氏是村里的最大宗族,童氏宗祠第一大廳的柱子要兩個成年人才能環抱,雕樑畫棟,極盡輝煌。安詳寧靜的千年松崖古村,直到1959年3月25日才被驚醒。當晚,村里召開了動員會。說是動員,實際上是下命令,這是那個時代的特點,簡單、乾脆,做事只需一級一級地往下傳命令。可是,這日子來得太匆忙了,留給松崖村村民的,只有短短的20天時間,能做什麼呢?什麼都來不及了。來不及的何止是松崖村。對生活在新安江兩岸的農民來說,大水幾乎瞬間就漫上來了。情願和不情願,都是幾天之內的事,甚至來不及向列祖列宗道別。 1958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年份,以高指標為特徵的“大躍進”正在農業領域全面鋪開,原先花了幾年時間精心製定的新安江水庫移民規劃,在一次會議上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缺乏科學性的移民計劃。而安置經費則一降再降。那是一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沒有人敢於開口講真話。後來,有人又提出,要與規模相仿的美國普列斯托灘水電站比速度。於是,新安江水電站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比原計劃提早了20個月。為了這超常規速度,移民們需要付出的是更大的代價和犧牲。在童禪福年幼的記憶裡,從1958年到1959年的兩年時間裡,移民時間只有7個月,但卻完成了12萬人的搬遷任務。幾乎每天都是軍事化的“大行軍”,從新安江街口到富春江、錢塘江,盡是白帆點點,公路上,扶老攜幼的移民肩挑背扛,來去匆匆,燒木炭的大篷車不時地穿梭往來。從開化到淳安的路上,一片淒涼,幾十公里的公路兩側,都是被遺棄的各種各樣的木製家具和數不清的壇壇罐罐,像萬國博覽會又像臨潼鬥寶。他還說,那天的運動會,沒有歡笑,只有悲傷,因為運動會一結束,淳安中學就要搬走,老縣城賀城就成了一座空城,一座廢城,一座水下之城。 記下父輩們的悲壯,一直是童禪福這位淳安遊子的夙願。童的目光沉在千島湖的水下,為了父老鄉親的重托,童告訴自己,必須如實反映這段歷史,報告這遲到50年的真相。采寫這樣一部題材敏感的作品,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童禪福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在心裡對家鄉父老的承諾。 這些年,童禪福輾轉浙皖贛3省,行走了2萬多里路,從高端訪問到田野調查,歷盡千辛萬苦。凡是有新安江移民聚居的地方,童大多都去過。他曾去過22個縣的近200個村子的1000多戶人家,尋訪了2000多人,用了8本筆記本來記錄移民們的故事,很多人把埋藏了幾十年的心裡話都告訴了童。在《國家特別行動:新安江大移民——遲到五十年的報告》一書出版後,有一次,童禪福接受記者採訪,他告訴記者,我寫下這一切,就是希望後人在領略千島湖那漣漪蕩漾的湖光山色的同時,別忘了曾在水下那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 馬克思曾經說過的:“人類最高尚的品格是反思。”現在,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已經學會反思。不得不承認,在特殊年代,建設像新安江水電站這樣一座地位特殊的大型水電工程,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是,通過更多像童禪福這樣有良知的作家,或者官員對水利電力工程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嚴謹、認真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對今後的工程建設,特別是涉及到移民這樣重大問題的更合理解決,是有益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最典型的莫過於三峽百萬大移民。 葛洪昇和柴松岳先後擔任過浙江省省長。他們的經歷卻頗有些相似。他們曾經都是新安江水電站工地的管理幹部。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在水利電力部門擔任領導職務。離開新安江水電站後,葛洪昇一度去了貴州省的貓跳河工程局,後來則任較長一段時間的浙江省電力工業局局長。柴松岳在進入新安江之後,去了東北的豐滿水電站實習,又在浙江黃壇口水電站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則任富春江水電廠黨委書記。兩人在卸任省長一職後,又先後去了北京,葛洪昇任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柴松岳則出任中國首任電力監管委員會主席。很顯然,柴松岳出任電監委主席一職,與他在水利電力部門的履歷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新安江水電站除了培養了兩位省長,還走出了一位市長,他就是曾任杭州市長的鍾伯熙。至於其他水利電力專業類的權威則更多了,其中就包括中國著名的水利水電專家,國家設計大師,中國水電水利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兩院院士潘家錚。因此,說新安江水電站是培養水利水電專家與官員的搖籃也不為過。 在葛洪昇看來,周恩來是新安江水電站的奠基人。作為主要決策人,正是周恩來親自批准新安江水電站建設列入“一五”計劃。 1959年4月9日,周恩來視察建設中的新安江工地,葛清楚地記得,那天總理一下車就登上近百米高的攔河大壩,仔細查看工程建設情況,隨後,總理又來到工地技術革新展覽館,指著一台革新式電焊機問:“普通的電焊機要用多少矽鋼片?這台不用矽鋼片的焊機比它輕多少?”從總理詢問的語氣,可知他對專業性很強的焊機性能也略知一二。參觀展覽後,總理又到了離電站十幾公里以外的江村埠。這個地方被新安江人稱之為“砂石之城”,因為大壩每澆一噸混凝土,就需要六七百斤的砂石料,而這些砂石料則全部取之於江村埠。總理對砂石料的機械化生產顯出濃厚興趣,他看了砂石船,又看了篩分機。然後,他問工程局領導,這些設備是哪個國家製造的?當總理聽說這些設備全部是國產的,高興地對周圍的攝影記者說:“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多拍幾個鏡頭?”周恩來總理這次視察新安江水電站,對電站建設的鼓舞無疑是巨大的,也就是這一次視察期間,週總理留下了那個著名的題詞。 相比葛洪昇,柴松岳剛到新安江水電站就顯得與眾不同,這位出生於舟山普陀的海島青年那種善於學習、勤奮鑽研的態度令許多人記憶深刻。在豐滿水電技校實習期間,需要經常參加勞動,即使是在寒冬臘月,室外氣溫降到零下二三十度,他仍然堅持跟班學習,甚至參加零點班在露天下大煉鋼鐵。這對於一個南方人來說,的確需要具備剛毅、堅強的骨氣,不然很難堅持下來。作為電廠首批機械值班員,為盡快掌握履行本職工作所需的技能,柴松岳的筆記本上有關發電機水車自動化迴路圖記得密密麻麻。幾年下來,同樣的筆記本就記了好幾本,對於各項操作柴都能熟練默寫,並且倒背如流。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建廠初期,不少運行值班員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柴松岳勤學苦練基本功的情景卻讓同事們記憶猶新。 許多年以後,柴松岳成為中國電力監管部門的最高領導人,這位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的首任主席是2002年11月份從杭州以最快速度趕過來上任的。此前他是浙江省的省長,突然讓他到北京主管剛籌備的電監會領導工作,據說還是朱鎔基親自點的將。沒有人對這一任命感到有多麼意外。因為翻開這個人的從政簡歷就可知道,他這一生大部分時間幾乎都在與電打交道,堪稱是位專家型的高層領導。 到北京工作後僅一個月,由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就開始實施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公司——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那些日子可以說是電力發展環境最複雜的時候。柴松岳領導的電監會所要擔當的職責,就是要照看好中國電力這個龐大的巨人,讓它的每一步都走好,都走穩。問題儘管很多,但先後都得到了妥善處理。有一次,新疆一家發電廠嫌上網電價低於期望值,竟然拒絕電網調度命令,不開機了。柴認為,電廠不服從調度命令,跟兩軍對壘的戰場上士兵不服從指揮,性質上的惡劣程度是相等的,電監會立即組織起草了相應的調度法規,並以主席令的形式頒布,使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在4年的任期內,他頒布實施的主席令共有14項。柴認為,電監會的職責之一,就是要在全國營造一個規範用電的良好環境。這方面儘管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藉鑑,但既然黨和人民信任他,讓他坐上這個位子,他就有責任要把這項工作做好。 當時還有一件令柴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天他收到電力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先生的一封信,潘先生向他反映的事情讓他相當吃驚,原來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中國的水電站大壩監管事實上處於真空之中。也就是說,大壩安全問題本來是有人管的,後來由於不知該劃歸哪一家管,就變得誰也不去管了。搞水電出身的柴自然清楚此事非同小可,大壩一旦潰壩,那就是驚天動地的惡性事故。他立刻將信件緊急呈送溫家寶總理,同時也以最快速度向國務院常務會議反映此事。溫總理顯然也感到了這件事的分量,立即指定時任副總理的黃菊和曾培炎負責協調此事。在綜合了柴的意見和其他部門領導的意見以後,國務院作出決定,授權由電監會全權負責,立即起草製定具體的管理規則,再由電監會授權華東電力勘測設計院成立“大壩安全監察中心”專職管理,並為此專門批給了30個事業編制,使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在柴的任期內,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但都得到了及時處理。包括那段時間裡國外發生的多起重大停電事件,中國的供電網絡如此龐大,卻沒有發生一起危及電網安全的重大事故,這不能不說應歸功於全國電力系統這支精良的員工隊伍和國家電監會工作作風的細緻。柴感到欣慰的是,在他離職時,溫家寶總理專門安排時間跟他見了面,溫對他說:你到北京4年,正是改革的關鍵時期,舊的體制打破,新的體制建立,有一個過程。電監會做了大量工作。這期間又發生了全國范圍內的長時期的缺電。在嚴重缺電情況下,又是體制轉型時期,但電力得到了大發展,確保了全國電網安全,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這是很不容易的。國務院對你,對電監會的工作,深表滿意。 鍾伯熙在新安江水電站的第一份工作是工區的澆搗隊隊長,屬於最基層的施工負責人。鐘在解放前夕就是中共地下黨員,當時他在浙江大學讀書。解放後,鐘放棄優越的城市工作與生活,背起行囊到了山區參與新安江水電站建設。與葛洪昇與柴松岳相比,鍾伯熙在新安江待的時間更久,他先後任水電廠副廠長和總工程師,在新安江水電廠所在地,那個叫紫金灘的地方一待就是24年。和大多數手握實權的老同志一樣。鍾伯熙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也飽受折磨,但是,鐘即使在修配車間從事繁重的體力活,住在陰暗潮濕的住宅里,也從沒放棄過學習。他一直堅持自學英語,所以,當鐘在1985年以杭州市市長身份訪問美國波士頓時,他居然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與美方人員交談,真可謂語驚四座。在組織上恢復鐘的黨籍後,他一次性主動補交了十年間的全部黨費。 有關毛澤東主席視察金華雙龍水電站的資料留下不多。在僅存的有據可查的史料中我們獲悉,1960年3月14日下午,毛澤東主席的確是專程視察了地理位置偏僻的金華雙龍水電站。雙龍水電站位於金華山南部山麓。在毛主席視察雙龍水電站的前一年,也就是1959年,電站幹部職工攻克技術難關,創造性地將金華機械廠製造的我國第一台512千瓦水輪機與兩台上海華生電器廠製造的256千瓦發電機聯機發電,並且獲得了成功。這次聯機,被稱為我國電力機械製造和農村水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或許,這是促成毛主席前來視察的一個重要原因。毛主席在聽取了金華地委書記李學智的匯報後,與工人們進行了座談。據說,毛主席對雙龍水電站的建設運行頗為肯定,滿意地說了兩個字“很好”,並作出指示:“浙江水力資源豐富,搞水電大有前途。”隨後,金華雙龍水電站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的典型加以推廣,從而使雙龍水電站在全國以至國際上都具有較大的影響。聯合國亞太地區小水電會議代表曾來這裡考察,據統計,世界上先後有10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 事實上,差不多在毛澤東視察金華雙龍水電站前後,國家其他領導人也在全國各地對小水電進行考察。可見,當時的小水電發展獲得了國家高層的重視。比如1958年,劉少奇就陪同緬甸總理吳努參觀了四川省郫縣犀浦鄉吳家碾12千瓦的採用異步發電機發電的小水電站。而在同一年,朱德則視察了四川省郫縣犀浦鄉另外一個叫遊家碾的10千瓦小水電站,朱在詳細詢問了打米和發電的情況後說:“這樣的小水電好,可以多辦些。”國家高層領導密集視察小水電,與1956年1月中央發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有關,在這個綱要中,中央明確提出:“凡是能夠發電的水利建設,應當盡可能同時進行中小型水電建設,結合國家大中型電力工程建設,逐步增加農村用電。” 另外,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重視農村水電的發展,還與革命戰爭年代的一些往事有關。 1935年,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時,曾握著一位當地老表的手說,等革命成功了,給你們一家家送來“小太陽”。毛澤東所說的“小太陽”,可能是指照明用的電燈。如今,隨著國家電網系統“戶戶通電”戰略的實施,即使是全國最偏遠的牧區、山村也消除了光明盲點。 1942年,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八路軍129師在涉縣漳河上修建了河北省最早的赤岸水電站,裝機容量10千瓦,可供129師司令部照明和機要通訊用電。而在1947年,中共中央機關遷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時,在朱德的關懷下,建成了裝機196千瓦,並由他親自剪彩啟動閘門發電的沕沕水水電站,為解放軍兩座軍械製造廠、新華社對外廣播和黨中央指揮三大戰役提供了電源,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可否認,列寧有關電氣化的論述也對中國小水電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列寧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共產主義是蘇維埃政權加電氣化。”此外,列寧還說過:“在農村中推廣建立小型電站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應該坦白地說,這方面往往有些分散,但分散有一些分散的好處。這些小型電站在農村中形成了新的現代化工業的中心。這些中心雖然很小,但是,他們究竟向農民說明,俄國不會停留在手工勞動上,不會永遠使用簡陋的木犁,而會向另一個時代邁進。”這些充滿激情、對新生活美好構想的論述,加上進行了廣泛宣傳,確定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中國農民群眾迫切需要改變農村經濟文化落後面貌的積極性,農村小水電也由點到面迅速發展起來。當時,不僅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丘陵地區辦電,即便如黃河以北及沿海平原地區也積極利用分散水能資源辦電。有一個統計數字也許很能說明問題,到1959年底,全國共建成小水電5586處,裝機達到15.03萬千瓦。主要分佈在四川、山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很多個省區。在貴州布依族、侗族、苗族,青海回族、藏族,新疆維吾爾族,內濛濛古族等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都建起了幾座到十幾座農村小水電站。到1960年底,全國有1100個縣建成小水電8975處25.15萬千瓦。客觀地說,小水電的發展,為農村電氣化的發展,改善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毛澤東視察金華雙龍水電站後,農村小水電的發展在浙江省更是如火如荼。在溫州瑞安縣,建成了仙岩水電站,發電裝機35千瓦,有抽水機、碾米機、榨油機各一台,總投資3.5萬元,抽水、加工、照明三項,一年純收入1.15萬元,純收入加上折舊,3年內即收回投資。在台州,已建成的6000千瓦及以上水電站就有長潭、桐柏、裡石門、牛頭山和龍溪等五座,發電裝機容量4.64千瓦。全省6000千瓦的水電站則超過了一百座。 浙江省水電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在麗水。麗水市位於浙江南部,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60至2280毫米,是浙江省內降水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境內河流眾多,河流落差大,主要有甌江、飛雲江等水系。麗水水利部門在2004年作過一次調查,調查論證的結果是確認麗水境內的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約396萬千瓦,常規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達327.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70.3億千瓦時,其中大於1萬千瓦以上電站裝機容量為238.1萬千瓦。另外,抽水蓄能電站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約1000萬千瓦。到2008年底,麗水全市建成的水電站多達778處,總裝機容量已達170.2萬千瓦,其中農村水電站776處,裝機132.4萬千瓦。已建與在建的水電裝機佔全市水電可開發總量的77%。水電產業對麗水市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已達8%。該市景寧縣的農村水電經濟總量更是已經躍居全縣各行業之首,稅費收入占到了全縣當地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鑑於麗水市在水電開發利用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06年,麗水市被授予“中國水電第一市”稱號。 麗水境內的緊水灘水力發電廠與灘坑水電站,是繼新安江、富春江兩大水電廠建成後,浙江省規模較大的水電站。發源於麗水慶元、龍泉交界的龍泉溪是甌江乾流,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慶元、龍泉、雲和至麗水大港頭與甌江另一支流松蔭溪匯合成大溪後流經麗水、青田匯入甌江。全長198公里,流域面積3566平方公里的龍泉溪穿行於仙霞嶺與洞宮山脈之間的崇山峻嶺,坡陡流急,河流四周均為嶺南山系洞宮山脈,山勢高達300至1000米,河道天然落差達到1100餘米。由於龍泉溪地處低緯度,雨水充沛,加上具有河道陡、匯流快、水流湍急,迅猛漲落等特點,屬於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因此,水力資源蘊藏量豐富。據專家預測,龍泉溪可開發的水電容量為50餘萬千瓦,具備建造大中型水電站的良好自然條件。總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緊水灘水電廠最終選址於雲和境內的龍泉溪畔,可謂順其自然。在緊水灘水電廠過程中,作為甌江流域水力資源開發的組成部分,國家批准在甌江乾流開發另外一座梯級電站,也就是後來與緊水灘水電站一併管理的石塘水電站。兩座電站相距25公里,處於同一干流。相比之下,7.8萬千瓦的石塘水電站的容量要比緊水灘水電站小許多。緊水灘與石塘水電站建成後成為浙江電網的主力調峰電廠。值得一提的是,緊水灘水電站大壩的設計為混凝土三心變厚雙曲拱壩,102米的高度位居當時國內拱壩第二,這種變曲率、變厚度、扁平拱的新壩型,在國內高拱壩中屬首次採用,這座看上去與其他攔河大壩沒有太大異樣的高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 同樣處於麗水境內的灘坑水電站位於著名僑鄉青田縣。其裝機容量僅次於新安江水電站。作為浙江省迄今最大的扶貧致富項目,灘坑水電站也是“十五”期間浙江省實施建設的最大水電工程,電站位於青田縣境內的甌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眾所周知,現代技術條件下建設水電站,難度最大的並非大壩與發電系統的技術,而是移民。郭海光是灘坑水電站的副總指揮,對於5萬移民的安置,用郭海光的話來說,做移民工作,就是做天下最難的事。從感情上講,郭理解移民的心情,所謂故土難離,雖然灘坑電站是扶貧項目,但是要讓移民親手拆掉祖輩修建的房屋,親手毀掉一代一代賴以生存的田園,一步三回頭地告別故土,談何容易?雖然灘坑水電站已經建成發電,但是回想電站建設之初的移民經歷,郭海光依舊有些不堪回首。 在指揮部,大家都知道一個“玻璃的故事”。在指揮部協調組辦公室的玻璃窗上,有兩個窟窿,這是2003年7月移民衝擊鎮政府的時候砸破的。光那一年,這條街上的移民衝擊鎮政府就有四五次,最嚴重的那次移民們把鎮政府包圍了,他們衝進來打砸得一片狼藉,指揮部所有人員只好都撤退到辦公樓頂上。移民們之所以如此憤怒,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對激憤的移民,郭海光的對策是冷靜,在郭看來,如果雙方都激動,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能激化矛盾。所以,郭說,只要我們真正從移民的利益出發,就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有一次,鎮上五六十名人力車工人跑來指揮部要求“無土安置”待遇。一時間,人力車把鎮政府的院子塞得滿滿的。郭海光出面接待了這批人力車工人。郭看他們情緒都很激動,七嘴八舌,話也聽不清楚,就建議他們去會議室。在會議室裡,郭海光終於弄清楚了這些移民的要求,原來他們認為“無土安置”對於他們來說實惠更多。但是,郭認為,“無土安置”有利有弊,對於這些本來土地較少的黃包車夫來說,有土安置可以給他們土地,其實更划算。郭把其中的利弊分析給這些移民聽,跟他們講了三個多小時。最後他們都吃透了政策,也就心平氣和地走掉了。 在庫區,有一個村莊叫白岩村。村里有位移民叫許大爺。一度,許大爺對移民工作很反感,負責他所在片區的移民幹部多次去做工作都被罵了出來,而且罵得很讓人下不了台。郭海光聞知這一情況後,決定親自上門。郭從側面了解到許大爺有一個弟弟在縣城做生意,便邀請他一起去。兩人進了門,許大爺一見弟弟也來勸了,就沒好意思開口罵人,但只是一言不發坐在牆角里,誰也不理。郭有備而來,知道許大爺家就剩下老伴和他兩人,兒子去西班牙打工了。郭就先不跟他談移民的事情,而是談起了他們的兒子:“兒子不在身邊,兩位老人生活是不是不方便?”許大爺聽了不為所動。郭也不計較,繼續說:“他一個人在外面打工不容易啊,在外國也不知道有多掛念你們兩位老人,以後兩位老人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儘管找我們,我們替你們解決。”聽了這話,老人原本擰著的眉頭終於漸漸舒展開來,偏著的頭也低下了,一口一口吸著煙默不作聲。郭知道這話起了作用,僵局已經打開。果然,後來郭又多次找到許大爺,慢慢向他講起移民前後的利弊。終於,許大爺同意動遷,並且和郭海光成了好朋友。 和所有大型水電站一樣,灘坑水電站建設項目集發電、生態、灌溉、防洪、供水、旅遊為一體。已經建成的水電站,形成了一個水域面積達70.9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是杭州西湖面積的10倍,水庫總容量達41.5億立方米。而高162米的電站大壩,雄居華東第一高壩。電站總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是眼下浙江省單機容量最大的常規水電站,電站年發電量為10.35億千瓦時。水庫具有多年調節性能,可承擔浙江電網的調峰、調頻、調相及事故備用任務,有利於緩解電網調峰壓力,優化電源結構,也有利於浙江電網對三峽送電和西部水電的低谷電能和季節性電能的吸納。可為系統每年節約標準煤34萬噸左右,同時電站投入運行後可降低系統內燃煤火電的調峰幅度,改善浙江電網系統的運行條件,節省燃料,減輕環境污染。 與傳統水能的利用方式不同,抽水蓄能電站與潮汐電站可歸入新能源範疇。抽水蓄能電站有“電力糧倉”之譽。我們都知道,電能是無法儲存的,它的生產、銷售與使用都在一瞬間實現,但是,抽水蓄能電站卻能讓電儲存起來。抽水蓄能電站的原理其實並不復雜,就是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它可將電網負荷低時的多餘電能,轉變為電網高峰時期的高價值電能,還適於調頻、調相,穩定電力系統的周波和電壓,且宜為事故備用,還可提高系統中火電站和核電站的效率。簡單地說,在負荷低谷時,吸收電力系統的有功功率抽水,這時它是用戶。在負荷高峰時,向電力系統送電,這時它就搖身一變,成了發電廠。也可以這麼說,抽水蓄能電站抽水是把電能轉換為水能的過程;而發電則是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的過程。 因為這種特殊的發電原理,抽水蓄能電站的建造與傳統水電站相比,對地理環境的要求就相對特殊。抽水蓄能電站通常主要由上水庫、下水庫、引水系統、廠房、抽水蓄能機組和開關站等部分組成。上水庫的高程必須要高於下水庫,其作用在於把提高了高程的水體蓄存起來,達到蓄能的目的。下水庫的作用在於蓄存發電下放的水量,不使流失,以便再度將其泵入上水庫進行蓄能。上水庫可以利用已建水庫或天然湖泊,也可新建。下水庫除可利用已建水庫、天然湖泊或新建外,也有利用海洋或河道作下水庫的情況。 世界上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於1882年誕生在瑞士的蘇黎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世界上抽水蓄能電站得到迅速發展,卻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也就是說從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到迅速發展,中間相隔了近80年。中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起步相對較晚,60年代後期才開始研究抽水蓄能電站的開發,並於1968年和1973年先後在中國華北地區建成崗南和密雲兩座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但後期的發展卻比較快,已經建成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其裝機規模曾經名列世界前茅。而浙江省在抽水蓄能的建設與運行,也可圈可點。目前已經建成的有湖州境內的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以及台州境內的天台桐柏抽水蓄能電站。 安吉建城逾1800多年,漢靈帝賜名“安吉”,取之“安且吉兮”。安吉境內群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秀竹連綿,是新崛起的生態旅遊縣。位於靈峰山麓的竹子博覽園,佔地600餘畝,植有各類竹種300餘種,被譽為“世界一流的竹種園”。境內的龍王山海拔1587.4米,為浙北第一峰,也是黃浦江源頭,山間多奇峰怪石與古木異草,保存有1200畝的原始森林,被稱為天然的物種園和基因庫。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就選址於此,這座風光如畫的電站是我國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同類電站單個廠房裝機容量最大、水頭最高的一座;也是亞洲最大、名列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電站。電站下水庫位於海拔350米的半山腰,是由大壩攔截太湖支流西苕溪而成,使水庫呈現“兩岸青山出平湖”的景象,當地人也把這個湖泊稱之為“龍潭湖”。在天荒坪電站上下水庫間的大山中鑿有長達22公里的洞室群,大小洞室45個,構成電站主、副廠房區。整個地下廠房全長200米,寬22米,高47米,6台30萬千瓦機組一字排開,構成壯觀的地下廠房景觀。電站上水庫則位於海拔908米的高山之巔,是利用天荒坪和擱天嶺兩座山峰間的千畝田窪地開挖填築而成,並有主壩和4座副壩及庫岸圍築,整個上水庫呈梨形。平均水深42.2米,庫容量885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杭州西湖。從空中俯瞰,梨形的上水庫水質清澈,其形壯美,自電站建成後,已經成為當地一景,遊人不斷,上水庫也因此被冠以“江南天池”的美譽。 坐落在天台縣華頂山麓的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凡是進入國清寺的佛教信徒,或是普通遊人,都會被寺內的一株梅樹所傾倒。在寺內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說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株“隋梅”大約是我國現存最年老的一棵梅樹了。如今,每年花開時節,依舊疏枝橫空,暗香浮動。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有關天台的記憶就是國清寺和那株奇特的“隋梅”了。然而,2006年全部建成投入商業運行的桐柏抽水蓄能電站,卻逐步讓遊人多了一個可看的好去處。這座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電站無論是建設時間,還是裝機容量都在天荒坪之後,但是,它在配合秦山核電站在華東電網中所產生的消峰填谷作用,卻獨一無二。 在中國新能源的構成比例中,潮汐發電顯然是微乎其微的。目前,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在浙江溫嶺的江廈,取名江廈潮汐試驗電站。這座裝機總容量3200千瓦的潮汐電站,設計安裝了6台雙向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作為中國開發利用潮汐能源的試驗基地,這座電站也是中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它的規模在世界上僅次於法國的朗斯潮汐電站和加拿大安娜波利斯潮汐電站。 潮汐是海水受月亮、太陽引力作用而發生的周期性漲落運動,具有巨大的能量。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且海岸多曲折、港灣眾多,因此,潮汐能源的蘊藏量較為豐富。 1982年,中國曾經進行過一次有關潮汐資源的調查,這次調查得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就是說,中國沿海裝機容量在500萬千瓦以上的站點有191處,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為2158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19億千瓦時。 20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地區曾經出現過潮汐發電熱,先後建設過百餘座小型潮汐電站。但是,好景不長,由於缺乏科學的選址,加上當時設備簡陋,管理上也存在較大漏洞,所以,絕大部分潮汐電站基本上在建成以後不久就停運廢棄了。鑑於此,為了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潮汐能,在國家層面上,建設一座規模適中的試驗電站對潮汐能進行研究,就顯得順理成章。 浙江省是中國海岸線最為漫長的省份,並且岸線曲折,適合潮汐能發電的站址較多。樂清灣屬於中國沿海高潮差地區,因此,潮汐能的蘊藏量頗為豐富。最終選擇溫嶺的江廈為潮汐試驗電站所在地,主要是考慮它地理上的優越性。從1972年獲國家計委批准建設,至1985年底全部建成投運,這座看起來容量不大的潮汐能發電站就為世界矚目。這座電站也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尤其是1號機組的投產發電作為發生在20世紀的一件世紀性大事,被鐫刻在北京的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中。 蘇軾任職杭州通判時,做了一件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事。他把疏浚西湖的淤泥在湖中堆起一道長堤,並植柳、桃、梨。後人命其為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一道長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