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歷史深處的民國2·共和

第6章 第六章歡呼吧,為了民國

歷史深處的民國2·共和 江城 7252 2018-03-16
武昌起義之後,大家自主革命,自鬧獨立,自封都督,忙得不可開交,再沒有人想得起來那位遠在大洋彼岸的孫先生。 但隨著各地逐漸塵埃落定,大家才發現,需要個“帶頭大哥”。既然武漢、上海誰都不服誰,那就去南京組織政府吧。 武漢、上海鷸蚌相爭,南京漁翁得利,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推選領袖,黎元洪和黃興爭奪最為激烈,難分高下,互不相讓。 正在南方革命軍苦惱的時候,從海外來了一個人,正好使問題迎刃而解,此人便是孫中山。 武昌起義的時候,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餐館給人打工,為革命籌錢,具體職業是刷盤子。 話說他在刷盤子時看到了報紙,上面寫著中國革命黨在武昌暴動的消息。

之前無人請示,之後無人匯報,但孫先生還是被這次難得的勝利所鼓舞,積極在各國為義軍籌措借款和糧餉物資,雖然最終沒籌到什麼東西,畢竟愛國的拳拳之心還是盡到了。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輾轉抵達上海。 正當他高舉禮帽、向歡迎群眾頻頻致意的時候,一個不識相的記者擠上前去,劈頭便問:“孫先生,你這次帶了多少錢回來?” 孫中山沒想到對方這麼不給面子,一愣說:“我一分錢都沒有帶,我這次帶回來的,只有革命精神!” 於是,在萬眾矚目之下,身無分文的孫中山便帶著革命精神來到了南京。 同盟會雖然已經分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依然是國內最大的革命黨組織,很多其他組織也都是從同盟會分裂出來的。雖然孫中山在同盟會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卻也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威。

革命陣營經過亂哄哄的討論,最後眾人妥協的結果,就是推選了在革命界資格最老、名氣最大的孫中山做“帶頭大哥”。 對了,革命黨不是說要推舉袁世凱做總統嗎,怎麼如此不講信義,為什麼要幹這種出爾反爾的事? 原來,雖然南北和談正在進行,但革命黨的打算是藉和談拖住袁世凱,然後在南京先把共和製生米煮成熟飯。這樣一方面可以敲擊一下袁世凱,另一方面也希望藉孫中山的名望,換得西方國家的承認和支持,看有沒有可能撇開袁世凱單幹。但是革命黨沒想到,列強們並不買他們的賬。 如此看來,革命家們也不簡單。可能這是因為大家都是政治家吧。搞政治可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政治博弈往往復雜而殘酷,是不能簡單地使用道德標準去評判的。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民國的鐵血大幕就此拉開! 正等著革命黨給個准信兒的袁世凱一聽到“孫中山就任總統”的消息就急了。我費盡心思地在革命軍和朝廷之間上下其手,擺弄平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半路卻殺出個孫中山,將計劃完全打亂。是可忍,孰不可忍!老虎不發威,你還當我是病貓。既然你革命黨不講信用,那我也就用不著守信! 袁世凱馬上出手報復,這一出手就是三份電報。 第一份電報是給馮國璋的——你迅速聯絡組織一批自己人,以集體的名義發一份聲明,內容我已經替你們想好了,就是“若以少數意見採用共和政體,必誓死抵抗”。 第二份電報是給伍廷芳的——你們南方革命黨違約,之前籤的所有協議全部無效,以後有事直接跟我電報商量,不必再搞那些麻煩的談判。

第三封電報是給孫中山的——國體還未經國民大會確認,現在就組臨時政府搞共和恐怕太早了吧! 發完這三封電報,袁世凱胸中的鬱悶總算是舒緩了不少。 但做完這些的袁世凱,並沒有停手。他的高招還在後頭,要完成這個高招,他還得進宮一趟。他現在在等待一個特殊的道具,有了這個道具他才能盡情地表演。 道具終於到了——馮國璋聯合十五名實力派將領發表的通電,內容當然就是袁世凱前面交代的那些話。 袁世凱拿著這封電報進宮去向隆裕太后表忠心:“太后,您看他們對太后您是多麼的忠心耿耿,可是他們兵餉不足,缺槍少彈,缺吃少穿,只有一腔熱血,估計是打不過革命黨的。您看怎麼辦?” 隆裕太后說:“沒事,我還有三百萬兩國庫銀子,全都拿出來,讓他們好好打仗。”

既騙到了軍費,又掏空了國庫,讓沒錢的隆裕太后以後不得不言聽計從。 一石二鳥,袁世凱果然是玩政治的高手。 但事實上,在騙到隆裕太后的錢之前,袁世凱也確實沒有錢支付士兵工資、購買武器彈藥。不過從現在開始,手中有糧又有兵的袁世凱,已有徹底掌控南北局勢的能力。 其實,袁世凱並不是最缺錢的人,最缺錢的是孫中山的南京政府。有多缺多窘迫? 據胡漢民同志回憶,有一次安徽特使來南京索要軍費,孫中山大筆一揮就給了二十萬元。待胡漢民拿批條去財政部,發現金庫內僅有現洋十塊。 南京政府為什麼會窮成這個樣子? 當時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又是靠天吃飯,收成沒什麼保證,因此國家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就是來自兩大塊稅收:關稅與鹽稅。

前面已經說過,大部分關稅、鹽稅都被用作賠款抵押。也就是說,每年的稅收都攥在帝國主義手裡,清朝政府都拿不到幾毛錢,就更別提沒有一統天下的南京政府。 那光復的各省不能支持一下南京臨時政府嗎? 您想太多了。那些大大小小的都督各據一方,自收自支,臨時政府根本控制不了,別說找他們要錢,他們不找臨時政府要錢就不錯了。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一條路:借錢。 孫中山開始求助英、美等西方列強。令孫中山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拒絕了他的請求,並公然表示支持袁世凱。 列強都是明白人,根本不看好孫中山的南京政府,銀行又不是慈善機構,你沒有強大的軍隊,地盤也不穩,你拿什麼做抵押,拿什麼做擔保,誰肯借錢給你!

就在孫中山最需要錢的時候,日本人伸出了橄欖枝。為了爭取在中國的利益最大化,日本人的鼻子就像狗一樣靈,只要聞到有便宜可佔,就會撲上來。 面對日本人的“好意”,“窮瘋了”的孫中山、黃興二人迫不得已用“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義,計劃抵押漢冶萍公司借款五百萬、租借滿洲與日本借款一千萬(楊天石《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 很多人都替孫先生遺憾:孫先生一世英明,怎麼居然也有如此污點,無論怎麼樣,都不應該接受租借滿洲這種條款。 好在關鍵時刻,有人站出來解救孫先生。 有記者把南京政府拿漢冶萍公司主權換取借款的消息捅上了報紙。國內輿論嘩然。大清被日本欺負多年,現在民國政府卻拿日本極度匱乏的資源——漢冶萍公司的鐵礦做抵押借錢,實在有損國家利益!

就在輿論和民眾的非難讓孫中山和黃興非常狼狽的時候,又一名“救星”——一個日本鬼子站了出來。 此人是日本陸軍大臣石本新六。這小子說:“在中日、日俄兩次戰爭中,滿洲是日本人為之拋灑珍貴的鮮血的地方,是我們打下來的,理應享有一切權力,而無須以金錢收買。” 小鬼子的意思是:滿洲已經不是你中國的了,你還想拿這個賣錢?沒門。 幸好藉款沒談成,要不然歷史就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沒有錢,行路難! 現在,會集在南京的近三十萬民軍,沒有軍餉,沒有飯吃,不造反就阿彌陀佛了,就更別提購買武器彈藥進行訓練、備戰。沒錢的軍隊是打不了仗的。 現在,南京政府的行政費、辦公費沒有著落,沒錢的政府是運轉不起來的。

孫中山很傷神,難道大總統之位非拱手相讓不可?難道我孫文真的要把國家的未來放到袁世凱這個清朝官僚手中? 時間倒退到兩個月前。 那是一個秋風正緊的日子。 當天,北京人民數百人翹首期待,在刑部門前爭睹出獄的美男子汪精衛的風采。 之前說過,袁世凱提的出山條件中有一條是“釋放在押政治犯”,之後載灃照做了。汪精衛就在被釋放的這批人當中。 陽光照耀在汪精衛略顯蒼白、憔悴的臉上,美男子英武不減,他的面孔與髮際間,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悲壯的、崇高的美感。 這一刻,是汪精衛一生中最燦爛、最輝煌的時刻。 終於出來了,接下來的路怎麼走?這個念頭在汪精衛心裡一閃而過。 不用自己想,早有人給他想好了,此人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請他一敘。 兩人初次相見那年,袁世凱53歲,汪精衛29歲。 後輩小子汪精衛與一大把年紀的袁世凱相見恨晚,據說兩個人連續好幾天談至深夜,是什麼話題令他們如此亢奮? 具體細節肯定是沒有辦法重現了,但是核心話題應該離不開如下可能性。 可能性一,汪精衛看中了袁世凱手中的力量,於是費盡口舌勸說袁世凱反清,支持同盟會建立共和的主張。 可能性二,袁世凱看中了汪精衛在孫中山心中的地位以及在同盟會中的聲望,想讓汪精衛作為他和革命黨中間的使者,促成南北議和,支持君主立憲,支持自己當“帶頭大哥”。 可能性三,兩者皆有,試圖說服對方接受彼此的政見。 幾天下來,汪精衛和袁世凱究竟有沒有就政體一事達成共識不大好說,應該是沒有,要不然也不會有之後的一系列紛爭。 但不管如何,他們相處得很融洽。汪精衛甚至與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義結金蘭。 汪精衛就此成為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牽線人,為接下來的南北議和奠定了和諧的情感基調。 南北議和時,汪精衛回到了南方,是南方談判代表團的成員。 孫中山回國之後,他則回到了老領導的身邊。 話題回到南京政府的窘境上。 此時,南京的革命黨人確實感受到了內外交困的艱難。一來他們看到袁世凱以強硬的姿態結束和談,憂心戰端重開。二來他們知道南京政府的行政系統幾近癱瘓,因為財政窘迫,南京政府連公務員的工資、士兵的軍餉都發不出來。 因此他們心中十分慌張,紛紛向孫中山施壓,要他迅速做出反應,給袁世凱一種“虛位以待”的姿態。 黃興著急,伍廷芳著急,胡漢民著急,汪精衛也著急……沒人不著急! 黃興本人曾在南北方和談的草約上簽過字,答應清帝退位後推袁世凱做大總統。所以,他親自去見孫中山,苦口婆心勸說對方,以免自己失信於人。 老頭伍廷芳不顧年齡身體,不辭艱難,不避勞怨,與唐紹儀周旋密議,一心想讓南北避免兵爭。因而他對孫中山的“戀位不去”大感惱火,怒斥孫中山讓他失信於天下! 胡漢民也著急,他擔心袁世凱急了變成曾國藩,像當年打太平天國一樣,傾盡全力撲滅革命。 其實,這些人還是有些不了解孫中山。大總統這個名號,孫中山未必有多少眷戀。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很不甘心。他的本意是集合南方革命黨的勢力,直接蕩平北方,一統天下,建立一個嶄新的民國!現在你要他把理想寄託於一個素未謀面之人,任誰也不會甘心。 最後,多年鐵桿支持孫中山的汪精衛出面搞定了一切。 汪精衛苦口婆心地說:“先生,元首之位袁世凱志在必得。只有這樣,清帝才有可能退位,共和方可成為現實。” 孫中山聽了之後不大服氣,倔強地說:“我輩革命者,當秉承犧牲精神,有進無退!” 一直追隨孫中山多年不棄不離的汪精衛,一下子發起怒來,赤紅著臉責問:“您不贊成議和,難道是捨不得總統之位嗎?難道先生您想當洪秀全第二?難道您想在南京關門當皇帝?難道您要違背當初自己許下的'驅除韃虜'的誓言?” 孫中山色變,怫然不悅。 汪精衛聲淚俱下,繼續耐心苦勸:“我們向袁世凱示好,是為國家大義,並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風亮節,效法堯舜,使中國不動干戈而獲共和,避免太平天國漢人內戰之覆轍,後世歷史,將公論先生為一代偉人!” 話說到這個地步,孫中山只得同意。 他不同意也不行,在南京,他周圍的多數革命黨人,包括黃興這樣的密友、汪精衛這樣的鐵桿粉絲,均一片妥協之聲。同志們的反應,實在是讓試圖主導中國變革的孫中山感到有心無力。 沒得選擇的孫中山也只好順應“民意”,發電報給袁世凱說:袁老哥你是當代英雄,只要能推翻帝制,實現共和,那麼這個總統還必須得由你來做! 如果說袁世凱對南方革命黨拱手讓出的大總統不動心,那絕對是假話。但如果要讓袁世凱在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袁世凱心底的答案,自始至終的答案,都應該是君主立憲。 這不是信口胡說,四年後,袁世凱將用實際行動為這個答案做出完美的註解。 但就現在而言,若袁世凱選擇君主立憲,似乎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希望他行君主立憲或由他來主導君主立憲。 這個理由比較繞口,不好明白,特在此處多解釋幾句。 首先,革命黨態度極其強硬,絕無可能同意袁世凱搞君主立憲,理由不再复述。革命黨甚至出於害怕袁世凱搞君主立憲的目的,乾脆組織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把民主共和從生米煮成了熟飯,斷了袁世凱的退路。 其次,立憲派也不希望袁世凱選擇君主立憲。 大鬍子名人馬克思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大意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這句話用在立憲派身上再合適不過。 立憲派本來是擁護君主立憲的主力,卻因為載灃的倒行逆施與皇族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憤而轉為支持革命派的民主立憲(民主共和)。 但是,儘管立憲派的主張變了,或許其主張將來還要變,但他們也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特點。 若用教科書上的話描述,立憲派的這一特點叫做大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或革命立場不堅定。 若用更簡單的話解釋這一特點,就是立憲派一直主張“如果能用和平手段達到目的那就不要動武”。 簡而言之,他們希望用最小的代價贏得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他們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來民富國強。 因此,現在立憲派主張“盡快結束南北分裂,以免給列強可乘之機”,希望不要動武,盡快迎來和平。 但如何才能結束南北分裂?又如何才能做到代價最小? 立憲派將當前局勢看得十分清楚。 雖然南方革命黨力量弱小,但他們的共和態度十分堅定,而袁世凱則有所不同。儘管袁世凱很強大,但他並不像革命黨那樣堅持非君主立憲不可。 若要說服袁世凱改走民主共和,目前看來,阻力主要來自袁世凱的那點良心,他不忍對寡婦孤兒下手,不忍逼清室退位。 可若要行君主立憲,革命黨肯定不干,到時難免戰爭重啟,南北分裂。 所以比較下來,還是說服袁世凱的代價比較小。 於是,1912年1月上旬,立憲派的老大張謇給袁世凱發去一封電報,給袁世凱指了一條路:退滿上台執政(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張怡祖《張季子九錄》)。 立憲派本就強大,辛亥革命後,立憲派變得更強大。全國二十二省(沒有計算台灣)的都督,十五個是軍人,七個是士紳。立憲派如此強大的一股政治勢力,袁世凱沒法不考慮他們的立場,更何況袁世凱一直自詡立憲派的好哥們儿和代言人。 所以,此前那個支持君主立憲的袁世凱,轉而傾向於共和。 袁世凱的這一變化被一群人看在了眼中。 這群人來自清朝皇室,大都是年富力強的貴族親王,他們不能接受袁世凱拿清朝命運換取大總統的行為,他們不能接受清朝退出歷史,他們決不能坐以待斃。 在這種背景下,1912年1月12日,反袁聯盟“宗社黨”成立了。其核心成員是之前提過的良弼、鐵良、川島芳子她爹善耆之類的親貴,這個組織的目標就是堅持君主立憲,阻止袁世凱跟南方革命黨議和,幹掉南方革命黨在朝廷中的“內應”袁世凱。 也就是說,宗社黨的這幫爺們儿打算幹掉袁世凱單幹,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實施君主立憲。 不過,由於袁世凱的警衛團隊工作做得比較出色,一直沒讓宗社黨抓住什麼好機會,而宗社黨的幾次勉強出手也全都失敗了。 不過宗社黨的反撲,倒讓本來念著老東家的好而婆婆媽媽不忍下手的袁世凱,堅定了共和的決心。 這時,一起刺殺案的發生,打破了這場歷史角力中最後的平衡。 這起刺殺案的主角是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彭家珍,以及宗社黨的王牌良弼。 “王牌兄”良弼是宗社黨的核心人物,是皇族少有的精通軍事的將領,是皇族最犀利的軍事力量——禁衛軍的精神領袖,是堅持君主立憲的主力,是皇族的希望所在。 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以大無畏的勇氣,把自己充作人肉炸彈,炸死了良弼,斷送了皇族最後的希望。 之後,袁世凱同志與革命黨及時地決定,利用良弼之死展開新聞宣傳工作。 由於宣傳工作做得極為出色,以至於京城中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到處流傳著革命黨已經進城的小道消息,清室親貴個個都被嚇成了驚弓之鳥,聞風而逃。 有能力的親貴攜家帶口躲進租界,沒能力的就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六國飯店租個房間沾沾外國人的光。 良弼翹辮子了,親貴們逃了,共和阻力大減,退位阻力大減。 得到革命黨、立憲派全力支持的袁世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逼清廷退位。 清朝大勢已去。 此時最惶恐的就是隆裕太后,她是哪兒也出不去,唯有守在紫禁城裡唉聲嘆氣,每日以淚洗面。 要說當時唯一不受影響的,只有那七歲的溥儀皇帝,他仍舊像往常一樣在宮中無憂無慮地玩耍,玩太監,玩宮女,對即將亡國的命運渾然不覺。 為了讓隆裕和溥儀盡快退位,袁世凱決定根據“做人需留有餘地”的原則再演一場戲,讓隆裕太后徹底崩潰,自動退位。 袁世凱同志一生演過很多場戲,但有理由相信,這是他演得最難受的一場。 前戲還是老套路,軟硬兼施。 袁世凱先是找到老客戶——隆裕太后身邊的太監丫鬟,讓他們不斷危言恐嚇太后母子。後又命令北洋將領通電清政府:明降諭旨,宣誓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這一次輪到了段祺瑞攜五十名北洋同事友情出演。畢竟馮國璋在前面演過了“誓死反對共和”,若再讓馮國璋領頭出演“反對帝制”,說服力不強。 這兩件事順利做完。 袁世凱算了算時間,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就站出來求見隆裕太后,以沉痛無奈地語氣告訴隆裕:“如果現在答應革命黨退位,還能爭取優待條件,如果戀棧不去,惹怒了革命黨,非但會失去優待條件,性命恐怕都難保。” 隆裕太后也就是一個情商和智商都很普通的家庭婦女,而且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婦女,踏著先輩的足跡走上了垂簾聽政的征途,可物是人非,她又沒有人家老佛爺那兩把刷子。 聽完袁世凱的話,隆裕太后很是害怕,她特別害怕自己被革命黨砍頭,所以她哀求袁世凱:“一定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的性命,生活費也要給夠。” 情景如此淒慘,連袁世凱也動了情,陪著隆裕太后抹了好幾把傷心淚。 如此欺負孤兒寡母,實在算不得英雄好漢。袁世凱自己也覺得丟人,所以在結束這場戲之後,袁世凱再也沒有見過隆裕太后。愧不敢見。 接下來,袁世凱真的滿足了隆裕的要求,不惜以自己不任大總統為威脅,跟各方勢力好說歹說,總算是為隆裕母子爭來了優待條件——每年有四百萬元生活費,而且仍然可以住在皇宮。 隆裕覺得以後還可以在紫禁城內做太上皇,性命無憂,生活也有保障,這似乎和原來也沒有什麼區別。於是堅定了退位的決心。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宣布清帝退位,同意共和。 延續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從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始綿延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帝制,摧枯拉朽般滅亡。 清朝從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定都北京開基,最後也是以攝政王載灃結束,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在此特地引用一首詩為清朝的滅亡道賀: 在此順道提一句,這首打油詩的作者是“暗戀之王”——著名才子金岳霖,他所暗戀的女人,名字叫做林徽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