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共和國記憶60年·成長地標

第7章 〇六、河南遂平縣:衛星與公社之始

由於第一個衛星公社的誕生,遂平成為1958年中國的明星之地。 遂平縣位於河南省南部,駐馬店以北。總面積1080平方千米,2000年之後總人口一直在50萬左右。但是在考察中國60年農村問題流變時,這個小縣城將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標,因為1958年在這裡出現了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公社對此前農村的土地所有製度和勞動分配製度都是一個革命。 1958年11月13日,毛澤東曾親臨遂平視察。公社的形式後來席捲全中國,成為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組織形式。直到後來小崗村的大包乾才打破了這種形式。 三角形的旗幟一片一片,在飄揚的旗下是擁擠的人群。天氣仍然炎熱,人們都穿著短褲和半袖的襯衫或者背心。一些年輕的漢子們雙手持著銅鑼,相對而鳴。他們腳下是凹凸不平的土地。如果不去留意它的背景,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中國一個遙遠的村莊的人們,在慶祝一個傳統節日。人們臉上的笑容、手中的銅鑼、舞動的姿勢和飄揚的旗幟都表現出一種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沒人知道他們所慶祝的事情最終將席捲整個中國,並且演變成一種針對他們自身的災難。他們慶祝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公社的成立: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 公社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組織形式。後來,著名作家和記者凌志軍在描述公社時說:“公社將既有支配生產的能力,又具有行政的權力,還是社會性的機構和慈善事業,甚至可以成為道德的王國,所以它在性質上已經是'共產主義的雛形'”。 按照凌志軍的記述,“公社”這個概念和這個名稱誕生在一列南行的列車上。這列列車的乘客包括當時中國最顯赫的幾個政治人物:國家主席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宣傳部部長陸定一,以及鄧力群。 “我們四人吹半工半讀,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烏托邦,吹過渡到共產主義”,劉少奇回憶說。

火車一到鄭州火車站,劉少奇就對前來火車站見他們的河南省省委書記吳芝圃回去試驗這個想法。接下來,火車繼續南行。他們的目的地是廣州,目的是去見毛澤東。 兩週之後,毛澤東這樣闡述他理想中的農村,它將由公社組成:“那時我國的鄉村中將是許多共產主義的公社,每個公社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有科學研究機關,有商店,有科學研究機關,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托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公社圍繞著城市,又成為更大的共產主義公社。前人的'烏托邦'想法,將被實現,並將超過”。 時任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康生,“還編出一句好讀又好記的詩,讓不通文字的農民只聽一遍就會永世不忘: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

吳芝圃的試驗地是遂平,位於河南省南部的一個小縣城。或者也有可能,是遂平自身變成了歷史的試驗地。 遂平縣的變化是將縣里的四個鄉合併到一起,成立一個大社,這個大社不但是經濟聯合體,還有武裝和公安機構,它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做“衛星集體農莊”。 5月份的時候,國務院分管農村事務的副總理譚震林來到河南。譚震林也知道了劉少奇讓吳芝圃在河南做試驗的事情,他到河南的目的,就是要看吳芝圃的試驗是否已經有了一些結果。結果,他看到了這個名叫“衛星”的大社。凌志軍說,譚震林“興高采烈地告訴農民,他們辦的正是'共產主義公社'”,和巴黎公社差不多。 譚震林向有些困惑不解的農民們解釋共產主義公社的前景,向他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首先,有好的食物,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每頓有肉、雞、鴨、魚、蛋,還有更精美的食物如猴頭、燕窩、海味等等,都是按需供給。 第二,衣服穿著方面,一切要求都可滿足。有各種花色和品種的服裝,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和藍色。將來,普通服裝僅作為工作服使用,下班後,人們就換上皮服、呢絨和羊毛製服,當人民公社都養了狐狸,那時外套就都是狐皮的了。 第三,房屋都達到現代城市的標準。現代化是什麼?人民公社。在屋子的北廂有供暖設備,南廂有空調設備,人們都住在高樓裡,不用說,裡面有電燈、電話、自來水、無線電和電視。 第四,除了跑步的選手外,旅客和行人都有交通工具,航班通向各個方向,每個省都有飛機場,每個地方都有飛機製造廠的日子也不遠了。

第五,每個人都受高等教育,教育已經普及。 在鄭州的省委會議室中,譚震林還對對他的評價忐忑不安但又望眼欲穿的遂平縣縣委書記處的同志說,衛星,比蘇聯的集體農莊級別要高。於是,對譚震林的匯報一結束,遂平縣縣委書記處的同志們,馬上打電話回去,讓縣委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當晚把遂平縣所有的集體農莊名字全部改稱公社。於是,這個叫衛星集體農莊的大社就被改稱為衛星公社。 5月中旬,《紅旗》雜誌社的編輯李友久到遂平縣調查。李友久雖然地位不如副總理譚震林顯赫,但是以《紅旗》雜誌當時的地位,它的編輯也就站立在一種理論上的高地。而當時的理論對實踐的影響是今日中國的知識分子和農民們難以想像的。李友久對衛星公社的黨委書記建議說,公社的名字中最好有一個地名。這裡什麼地方最有名?當然時嵖岈山。但是嵖岈山只是遂平縣南的一個小村莊,公社不能建到那邊。李友久說這沒關係,公社可以建在其它地方,但是名字中帶嵖岈山的地名。李友久又開導公社的黨委書記說:“這是誰的公社?”

公社書記不加思索地回答:“中國是人民的中國,嵖岈山也是人民的。'公社'前面應該加上人民兩個字”。 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公社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衛星公社名不虛傳,成立第一年就放出一顆衛星。 6月夏收,縣委副書記的試驗點韓樓大隊,宣布自己達到了小麥畝產量3821斤的高產衛星。這條新聞被急於證明合作化和公社優勢的媒體放大,因為它們知道,毛澤東和他急於證明合作化和公社優勢的政治夥伴們,急於得到一條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論敵的謬誤。 6月18日,《人民日報》和《河南日後》都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報導了韓樓大隊小麥畝產高達3821斤的高產量。 後來,人們發現,畝產3821斤這個數字,是以20畝地的總產量10210.9斤,除以2.9,將20畝地的產量算到2.9畝的頭上,如此計算出來的。

但是高產衛星已經成為傳染病。沒有人會去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高產。或者,按照農民的常識,基層的干部和農民不可能不知道遂平的這個數字存在謬誤,簡直是在吹牛,是在欺騙黨和毛主席。可是欺騙的結果是黨和毛主席都如此興高采烈。一時之間,政客的本能和農民的狡黠結合到一起,讓1958年的夏天變成了共產主義的狂歡,或者說一場極為荒謬的騙局。 “虛假的局面是以現代科學的統計方式來造就的。最初發生在1958年6月,幾乎全部圍繞著土地的產出展開。遂平、襄陽、魏縣、谷城、臨漳、光化、商丘、輝縣、安國、徐水、西平、汕頭、貴溪、閩侯、麻城、孝感、繁昌、郫縣、壽張,諸如此類的小縣,都在誇耀自己的高產。高產已經成為整個農村的特色,糧食畝產紀錄每一天都在刷新。6月8日這一天,最高紀錄在河南省遂平縣衛星公社的手中,為一千零七十五公斤。三天以後為河北省魏縣打破,為一千一百九十七公斤。此後,紀錄又在各個地方的競爭中一路上揚,16日為一千三百三十二公斤;18日,二千二百零六公斤;23日,二千三百四十四點五公斤;這個月的最後一天,為二千五百五十一點五公斤。到7月,記錄又連續四次被刷新,畝產高達四千四百公斤。8月的記錄,由七千五百公斤增至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七點五公斤。9月1日,《人民日報》說,河北省徐水縣的一畝小麥可以收穫六萬公斤,另外有一畝山藥可以收穫六十萬公斤。事情已經離奇到了這種地步,然而卻遠未登峰造極。最高記錄在兩週以後為四川郫縣打破,18日,他們說自己的水稻畝產為四十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二點五公斤”,凌志軍記錄道。

按照遂平縣的計算方法,畝產3821斤這個數字,是以20畝地的總產量算做2.9畝的總產量,那麼最高一個數字,水稻畝產四十一萬多公斤(注意,單位是公斤!),會是將多少土地的總產量算做一畝地的總產量?終於,由遂平縣衛星公社開啟的荒唐的試驗,到了極端無理智和荒謬的地步。 而毛澤東此時擔心的問題很簡單:“這麼多糧食,農民怎麼吃得了呢?”在看到報紙報導出的新聞之後,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喃喃了一句。 此後許多年,人們也無法明白,理智何以喪失,常識何以被拋棄,而拋棄常識、喪失理智的人當中,很多人正是以堅持常識和理智聞名。 由遂平開始的衛星公社在徐水縣達到高潮。徐水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中部。這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縣城。春秋屬古燕地,戰國是燕趙會戰前沿。西漢初期設縣。徐水的名字來源於縣城境內的徐河,這個名稱在1913年開始用來稱呼這座縣城。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的歷史上,徐水之所以成為地標,是因為它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的激進地位。其地位宛若今日的經濟發達地區如深圳、浦東。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報》的《徐水人民公社頌》結尾說:唱不盡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頌不完人民公社的燦爛前程。徐水人民公社將會在不遠的期間,把社員們帶向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仙境,這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國的時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