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

第26章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物譜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人。 1918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早期即開始革命活動,接受並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創辦《湘江評論》,建立新民學會、俄羅斯研究會、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小組等革命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在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委員。在國民黨第一、二次代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代理部長。 1927年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幹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1927年8月7日,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領導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秋收起義失利後,適時地率部進入井岡山區,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3月前委改為師委,任師長。 4月下旬,井岡山會師後任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黨代表、軍委書記、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11月重建前委,任書記。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中,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鬥爭》等著作,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後發展為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

1929年1月,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後又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總前委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遵義會議後,確立了在全黨的領導地位。領導全國人民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奪取了全國的勝利。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主席。 1976年9月9日逝世於北京。 朱德,字玉楷(玉階),曾化名王楷,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 1915年在雲南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復辟的起義。 1917年在四川參加反對段祺瑞賣國政府的護法戰爭。十月革命後,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隨後去德國留學。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在蘇聯學習回國後,投身於革命工作。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參加領導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 1928年初,率領南昌起義餘部,領導和發動了湘南起義。 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任軍長兼十師師長。 5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候補常委。 10月,當選第二屆特委委員。 11月,任前委委員。 12月,當選為紅四軍軍委書記。在井岡山斗爭中,與毛澤東共同領導奪取許多戰鬥的勝利。為人民軍隊的建設與發展,根據地的擴大與鞏固,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在中央蘇區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等職。 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第八屆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陳毅,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起義軍轉戰贛南經整訓後,任縱隊指導員。 1928年初與朱德等一起領導和發動了湘南起義。 4月,同朱德一起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部勝利會師。歷任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士兵委員會主任、教導大隊長、十二師師長、軍委書記。 5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候補常委。 10月選為第二屆特委委員。在此期間,積極協助毛澤東、朱德,為建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發展工農紅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72年1月6日逝世於北京。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鄉一個農民家庭。大革命時期,曾在國民革命軍任營長、團長。大革命失敗後,堅持反對國民黨新軍閥,秘密組織士兵委員會,支持革命活動。 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7月發動和領導了平江起義,組建中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 12月,率紅五軍主力來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混合編制任紅四軍副軍長。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下山出擊贛南,率領紅五軍和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挑起了第三次反“會剿”的重任。由於敵強我弱,率部突出重圍,轉戰贛南與紅四軍會合。 5月又根據前委決定,率部回到湘贛邊收復了失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解放後,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是黨的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委員。 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 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滕代遠,湖南省麻陽縣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主要從事青年和農運工作。曾歷任長沙郊區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醴陵縣委書記、湘東特委書記、中共湘鄂贛特委書記等職。 1928年7月,和彭德懷一起發動與領導了平江起義,組建了中國紅軍第五軍,任軍黨代表。 12月與彭德懷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紅四軍會師,任紅四軍副黨代表,湘贛邊界特委常委。 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後,率紅五軍與紅四軍三十二團堅守井岡山。第三次反“會剿”失利後,突出重圍轉戰贛南與紅四軍會合。 5月,遵照前委決定,率部回到井岡山根據地,收復失地,開展游擊戰爭,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建國後,歷任鐵道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中共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1974年12月1日逝世於北京。 (以下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爾琢,湖南省石門縣人。 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品學兼優,留任學校擔任學生隊分隊隊長、黨代表。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討伐軍閥楊希閔和劉震寰等戰鬥。 1926年北伐戰爭時任東路軍先遣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敗後,受黨派遣到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七師七十四團任參謀長。參加了南昌起義,三河壩撤守後,協助朱德為部隊的生存做了許多工作。部隊在贛南整編為縱隊後,任縱隊參謀長。 1928年1月,協助朱德、陳毅發動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參謀長。 4月,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部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紅四軍),任軍參謀長兼二十八團團長。井岡山斗爭中,英勇善戰,立場堅定,參與指揮了許多戰鬥,是當時的一位優秀軍事指揮員。同年8月,在江西崇義思順圩,為追回被叛徒拉走的連隊不幸遇難。

王佐,名云輝,號南斗,出生於江西省遂川縣下莊的一個貧苦客籍農家,早年備受壓迫和剝削,曾學裁縫為生。由於不滿豪紳欺凌,1921年投身“綠林”。 1926年接受遂川黨組織要求,將所部改編為遂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革命失敗後,保存了60支槍,堅持革命。 1927年7月會同安福王新亞、寧岡袁文才部,攻克永新城,救出被反革命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事後任贛西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 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後,接受了黨的領導和改編,任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副團長兼二營營長。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5月後,歷任紅四軍三十二團副團長兼二營營長、紅四軍軍委委員、湘贛邊界第一、二屆特委委員、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主任。 1929年1月任紅三十二團團長,留守井岡山,堅持鬥爭。 5月,任紅五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在井岡山斗爭中,衝鋒陷陣,屢建戰功,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發展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0年2月被錯殺於永新城。建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王展程,湖南省石門縣人。早年就讀於湖南省政法學校,受黨的影響,投身革命。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隨軍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1928年隨朱德上井岡山,任紅四軍二十八團參謀長。 1929年1月,任紅五軍副參謀長,留守井岡山。 1929年2月,隨紅五軍向遂川方向突圍時,在大汾被捕,堅貞不屈,受盡折磨,被敵人殺害於遂川戴家鋪。 王懷,乳名桂香,江西省永新縣高市鄉江邊村人。 1925年考入吉安省立第七師範,受進步思想影響,參加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初,受黨派遣回鄉傳播馬列主義,曾當選為縣農會委員長。 1927年4月,中共永新臨時縣委成立,任副書記。大革命失敗後,仍堅持鬥爭。井岡山斗爭中,歷任永新縣委書記、湘贛邊界特委常委等職。 1930年任贛西南特委西路行委書記、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委員。 10月,紅軍攻克吉安後,任中央軍事委員,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與鞏固作出了貢獻。 1932年5月被錯殺。

王遂人,原名瑞麟,號堂九,江西省遂川縣瑤下西莊村人。 1924年就學於吉安第六中學,接受了進步思想。 1925年回家鄉組織了遂川縣第一個農協小組。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遂川縣特支組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堅持鬥爭,參加了曾天宇領導的萬安農民暴動。 1928年1月遂川縣委成立後,任遂川縣委組織部長,10月,任縣委書記,積極領導遂川人民打土豪籌款子,配合紅軍作戰,進行土地革命。 1929年2月,在第三次反“會剿”中不幸被捕,慘遭敵人殺害。 王佐農,名位淡,江西省遂川縣瑤下西莊村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遂萬農民自衛軍,堅持鬥爭。 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遂川城,成立縣委,被選為遂川縣委委員。後任共青團遂川縣委書記。在井岡山斗爭中,表現積極勇敢。 1928年10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 1929年5月,任遂川臨時縣委書記。 1930年遂川地方武裝特務連擴編為獨立第七團,任團長、政委等職,率部在贛西堅持游擊戰爭。 1931年調湘贛省委工作,被錯殺於永新。

王次淳,江西省遂川縣瑤下西莊村人。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加入萬安縣農民自衛軍。 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遂川,成立遂川縣委,當選為遂川縣委委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曾任於都縣工農兵政府副主席。 1930年2月,調任贛西南特委工作。同年遵照組織安排,回遂川縣獨立第七團工作,任軍需處副處長等職。 1931年8月,被錯殺於永新。 文根宗,江西省寧岡縣礱市鎮大江邊村人。大革命中投身農運,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0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區,積極參加各項鬥爭,建立了大江邊暴動隊,任隊長。 1928年2月,隨工農革命軍攻打寧岡縣城新城,在戰鬥中生擒寧岡縣反動縣長張開陽,被毛澤東推舉為寧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被譽為“泥腿子縣長”。同年9月,因湘贛邊界土客籍矛盾被殺害。 毛科文,又名月恆,湖南省宜章縣城關毛家村人。大革命中投身農運,任宜章縣農民協會副委員長。 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底,湖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被選為大會主席團主席成員。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共第五屆候補中央委員。 1928年1月湘南暴動後,任宜章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4月,隨湘南農軍上井岡山,負責後方留守處工作。 5月,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工農運動委員會負責人。 11月,重組前敵委員會,中央指定為前委委員。後被敵殺害於宜章。 毛澤覃,號潤菊,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人。 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在湖南自脩大學學習。 192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湖南常寧水口山和長沙從事工人和青年運動。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五師政治部任宣傳科長。同年10月,受朱德指派,上井岡山區與毛澤東部聯絡。 12月,根據前委指示在寧岡喬林建立了根據地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任支部書記。 1928年1月,被選為遂川縣委委員,擔任遂川縣赤衛大隊黨代表。 5月,調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工農運動委員會農運部部長。後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黨代表。井岡山斗爭中,在黨務農運等方面作出貢獻,為朱毛兩軍會師起了重要作用。 1929年後任中共贛西南特委委員、東固區委書記,江西永豐、吉安、泰和中心縣委書記、紅軍獨立師師長等職。 1932年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秘書長、福建省委書記、閩粵贛軍區司令員等職。 1934年紅軍長征後,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 1935年4月,在江西瑞金與敵作戰時英勇犧牲。 鄧乾元,又名興坤,曾化名董清,湖南省敘浦縣新坪鄉車頭村人。 1924年在湖南省高等工業學校讀書期間,接受黨的主張和進步思想,投入革命活動。同年秋,轉為中共黨員。 1926年冬,任中共漢壽縣委書記。 1927年任中共醴陵縣委書記。 1928年六七月間,受湖南省委派遣前來湘贛邊界指導工作,12月,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1929年1月,留守井岡山領導邊界軍民抗擊敵人的第三次“會剿”。後被迫轉入深山,堅持鬥爭。 4月重返邊界後,仍當選特委書記。 1930年間,調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兼紅八軍政委。 1934年長征前夕逝世。 鄧允庭,又名鄧家駱,湖南省郴縣人。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隨後參加同盟會。 1926年隨北伐軍進入湖南,受命在家鄉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湘南起義部隊入郴縣組建獨立第七師,任第七師師長。 4月,隨朱德部上井岡山,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三團團長。 5月下旬,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政法部部長。不久,改任紅四軍留守處處長。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 1931年被錯殺。 鄧宗海,字繼樹,號白露,湖南省耒陽縣哲橋鄉人。 1923年考入衡陽省立三師學習,為三師學運領導人之一和湘南學聯骨幹。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底到武漢農講所學習。次年9月,任中共耒陽縣委執委書記。 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後上井岡山,任紅軍十二師黨代表兼34團黨代表。 5月底率部回耒陽堅持鬥爭,後組建耒陽縣赤色游擊總隊。 1931年任湘南特委宣傳部長兼耒陽縣委書記。 1932年初春,被叛徒出賣,犧牲於耒陽縣城。 鄧華,原名鄧多華,字實秋,湖南省郴縣永寧鄉陂副村人。大革命期間,在長沙岳雲中學讀書時接觸革命思想,投身革命。 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回縣堅持鬥爭。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師政治部組織幹事。 4月,隨部上井岡山,任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二營六連黨代表。 5月後,調任紅三十一團一營營委組織幹事。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後,先後任紅四軍第三縱隊黨委組織幹事,縱隊政治部組織科長、紅十二軍教導隊政委、紅十二軍三十六師政委等職。建國後,任第十三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四川省副省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0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江華,乳名香麟,又名春圃、黃琳,湖南省江華縣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6年冬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夏為中共湘南特委交通員,10月調任中共安源市委秘書。 1928年任中共萍鄉縣委秘書、茶陵縣委書記。同年11月調任中共紅四軍前委秘書。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後,任紅四軍前委秘書長。建國後,任杭州市市長、市委書記,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是中共第八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常委。 1999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宋任窮,湖南省瀏陽縣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七連文書。 1928年1月,調任營部文書,同時任營黨小組長。 5月後,曾任紅四軍三十二團宣傳科幹事、一營二連黨代表、二營四連黨代表。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後,任團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十三軍三十八師政委等職。建國後,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雲南省委書記兼雲南軍區政委,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七屆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顧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2005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朱良才,湖南省汝城縣人。 1925年參加農民運動。 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參加湘南起義。 4月,隨朱德部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部秘書、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營部書記、紅三十一團一營連黨代表等職。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任紅四軍三縱隊七支隊政委等職。建國後,曾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龍超清,又名龍濟民,江西省寧岡縣白石鄉塘南村人。出身於開明官紳家庭。 1921年,在南昌求學時結識江西省著名共產黨人袁玉冰、方志敏等,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黨南昌市黨部組織部長。北伐戰爭開始後,受黨派遣,以國民黨特派員身份,回縣組織力量,宣傳革命思想,成立了寧岡縣黨支部,任書記。曾爭取了袁文才“綠林”武裝,組織進步力量推翻了寧岡縣反動政權,成立寧岡縣人民委員會,任委員長。大革命失敗後,聯合本縣土客兩籍革命派,堅持鬥爭,控制寧岡縣達一年之久,為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作出過貢獻。 1928年2月,任寧岡縣委書記。 10月,當選為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 1929年3月後,選為邊界特委候補常委、特委執委、宣傳部長。 1930年2月,贛西南特委成立,當選為贛西南特委委員、西路行委團委書記。 10月,選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委員。 1931年底,在廣昌縣被錯殺。 龍壽宇,又名天恩,江西省寧岡縣白石鄉塘南村人。 1926年參加革命,加入共產黨,任寧岡縣人民委員會農協軍事委員。井岡山斗爭時期,任新城第三區赤衛隊隊長。 1928年5月當選為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委員。八月失敗後被叛徒出賣,英勇犧牲。 朱雲卿,廣東省梅縣人。 1924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國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東省北江特委委員,負責主辦農軍學校,後任北江農民自衛軍北上總指揮部參謀長、武漢政府農政訓練班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於1928年初到井岡山,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十一團團長、紅四軍參謀長。黃洋界保衛戰主要指揮員。 1930年8月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 1931年在吉安東固後方醫院住院時,被敵人殺害。 朱昌偕,江西省永新縣石橋鄉水西村人。 1926年參加革命,任永新縣青年工人聯合會委員長。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5月任永新縣工農兵政府主席,9月,任永新縣委書記,10月,當選為湘贛邊界特委第二屆特委委員。 1929年被選為臨時特委書記、新特委委員、永新縣委書記。 1930年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執委會執委。 1931年任中共贛西南特委常委,兼管西路分委工作,後被誤指為“AB團主犯”,取義自殺。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朱亦岳,字首雲,江西省蓮花縣花塘鄉花田村人。 1915年進入北京國民大學讀書,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回縣從事黨的工作。 1926年任國民黨蓮花縣黨部執委,組織領導了全縣的工農運動。大革命失敗後轉入山區堅持鬥爭。井岡山斗爭時期,任中共蓮花縣特支委員會書記、臨時縣委書記、邊界第一、二屆特委委員、蓮花縣委書記;萬泰河東委員會主任。 1931年在泰和病逝。 伍中豪,湖南省耒陽縣人。 1922年間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接受進步思想,並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連長。 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第三團副團長。三灣改編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三營副營長。 12月任三營營長。 1929年1月任紅四軍三十一團團長。紅四軍出擊贛南閩西後,任紅四軍三縱隊司令員。 1930年5月任紅軍第十二軍軍長,10月英勇犧牲。 伍若蘭,女,湖南省耒陽縣城南金蘭村人。 1924年在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回縣從事農運工作,任耒陽縣婦聯會主席,被史沫特萊譽為“是個不怕死的組織者”。 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與朱德結婚。上井岡山後在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工作。 1928年11月,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工農運動委員會婦運科科長。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後,在尋烏縣項山戰鬥中為掩護軍部人員轉移時負傷被捕,守口如瓶,堅貞不屈,2月被敵人殺害於贛州衛府。 何挺穎,陝西省南鄭縣何家灣人。 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接觸馬克思主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受黨指派到北伐軍李品仙部擔任團指導員。大革命失敗後,在國民政府警衛團幹部連工作,任班長、排長、連黨代表。 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黨代表。 1928年3月,前委改為師委,任師委書記。 4月,任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軍委委員,第十一師黨代表兼三十一團黨代表。 8月,參與指揮了黃洋界保衛戰取得勝利。是年冬,調任二十八團黨代表,並選為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 1929年1月隨主力下山,在大餘縣與敵作戰負傷後犧牲。 何長工,原名何,湖南省華容縣人。 1922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時加入少年共產黨(後改為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回國後,在家鄉華容從事軍事工作,任華容地委常委兼軍事部長。 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任衛生隊黨代表。 10月初,受命前往湖南省委匯報並聯絡南昌起義部隊。 1928年1月返回後從事改造王佐部隊工作。 2月,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團黨代表,4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黨代表。 1929年1月調任紅三十二團黨代表、寧岡中心縣委書記,奉命留守井岡山。反“會剿”失利後率部轉入深山,堅持鬥爭。後領導邊界武裝收復了井岡山。 3月,當選為湘贛邊界臨時特委常委。 5月,任紅五軍第五縱隊黨代表。 1930年後派往湘鄂贛根據地工作,擔任紅八軍軍長。建國後,歷任地質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病逝。 盧德銘,又名繼雄,四川省宜賓縣人。 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歷任葉挺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七十三團參謀長、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團長。秋收起義時,任總指揮。 1927年9月在江西萍鄉蘆溪戰鬥中英勇犧牲。 劉真,又名劉珍,江西省永新縣田鎮株塘村人。 192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永新縣從事革命活動,中共永新支部成立後,為支部主要成員。北伐軍進占永新時,建立了以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組成的國民黨永新縣黨部和臨時行政委員會,當選為縣黨部執委委員,農運部長。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區時,任永新特別區委書記。 1928年2月任永新縣委書記。 1928年5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 1929年1月,紅四軍出擊贛南後,留在邊界堅持鬥爭,任臨時特委常委、正式特委常委,負責宣傳工作。同年8月,赴南昌參加黨的會議被敵人捕獲,英勇犧牲。 劉仁堪,字紅雲,江西省蓮花縣浯塘村人。大革命時曾在長沙任秘密交通員。 1926年春回縣組織工農運動。大革命失敗後,與其他黨組織負責人在上西區堅持鬥爭。 1927年9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攻占蓮花後,隨軍赴寧岡。 11月,受毛澤東指示回縣重建黨組織。 1928年6月,蓮花縣工農兵政府成立時任主席。八月失敗後,任中共蓮花縣委書記。 1929年2月間,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獄,受盡折磨,堅貞不屈,壯烈犧牲。臨死前用自己的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顯示了革命者的英勇氣概。 劉作述,又名純德,曾用名聖明,江西省永新縣田鎮漢山村人。 1923年,考入吉安省立第七師範,接受革命思想,組織“青年學會”,創辦進步刊物《吉光》。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回縣從事革命活動,中共永新縣黨支部成立時,任支部委員。北伐軍攻克永新後,任永新縣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 1927年5月,中共永新臨時縣委成立時任縣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潛入山區,堅持鬥爭,領導家鄉暴動隊會同寧岡、永新、蓮花農民自衛軍攻克永新城,救出被押的共產黨員。 1928年5月,永新赤衛大隊成立時任赤衛大隊黨代表,配合紅四軍多次攻占永新城。 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後,率領永新、寧岡、茶陵三縣赤衛隊堅守九隴山軍事根據地,與敵鏖戰三晝夜。 1930年1月,工農紅軍第六軍成立時任縱隊政治委員。 8月,率部攻打長沙,不幸光榮犧牲。 劉輝霄,又名善慶,江西省寧岡縣白石村人。 1922年考入南昌私立政法學校。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縣後,與龍超清等一起,組織農會,爭取袁文才下山,於1926年10月推翻國民黨寧岡縣政權,成立了縣人民委員會,任常務委員、寧岡縣農協會書記。大革命失敗後,堅持鬥爭,參與領導寧岡人民掌握全縣達一年之久。為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打下了良好基礎。井岡山斗爭中,先後任縣委委員、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參加了新城、龍源口等重大戰鬥,並帶領群眾,從自己家裡開始打土豪分浮財,在當時傳為佳話。 1928年5月,當選湘贛邊界特委第一屆委員會候補常委。 1929年1月紅四軍出擊贛南,調任紅四軍前委秘書長。 1930年調紅五軍工作,任參謀長。 9月攻打長沙時親臨前線指揮,不幸犧牲。 劉光萬,江西省萬安縣人。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2月任萬安縣農民協會主席。 10月,中共萬安縣委成立時,選為縣委委員。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初參與組織與領導萬安暴動。 1928年1月萬安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時,當選主席。 2月率領萬安80個革命農民上井岡山,任萬安赤衛隊黨代表。 1930年在瑞金工作,任江西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委員、農民部部長。 1931年1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3年被錯殺。 劉天干,江西省永新縣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任永新縣竹業工會委員、中共永新縣委委員。 1928年5月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委員,10月,當選為第二屆特委委員,並調湘贛邊界特委工作。 1929年任中共永新縣委書記。 1930年當選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常委。 1931年被錯殺。 劉寅生,湖南省酃縣策源鄉人。 1924年在衡陽省立第三師範讀書時投身革命,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省立三師特支書記、衡陽所屬中學團總支書記和湘南學生聯合會負責人。 1926年任湘南區委(湘南特委前身)委員。 1927年任中共耒陽縣委書記。 11月受湘南特委指派回縣工作,先後任酃縣特支書記、酃縣特別區委書記、酃縣縣委書記。 1928年5月當選為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委員。因叛徒出賣,於5月21日英勇犧牲。 劉之至,湖北省應城縣人。中共黨員,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 1928年1月,參加了湘南暴動,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參謀長,4月隨朱德部上井岡山。兩軍合編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團團長。 6月後調任紅二十九團參謀長。 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前夕,調任紅五軍參謀長,協助彭德懷留守井岡山,堅持鬥爭。 1929年7月在攻打安福縣城時英勇犧牲。 劉型,江西省萍鄉人。 1926年考入武昌中央政治學校。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 1928年5月上井岡山。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連黨代表。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等戰鬥。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曾任紅十二軍團政委、師政委、紅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建國後,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秘書長,地質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農墾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等職。 1981年在北京逝世。 陳正人,江西省遂川縣盆珠鄉大屋村人。 1925年秘密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 “五卅”運動後,從事地下革命鬥爭,開始了職業革命的生涯。 1926年冬,回遂川縣工作,組織國民黨縣黨部和建立中共特別支部,被選為縣黨部常務監委和特支書記,領導遂川縣的工農運動。大革命失敗後受江西省委派遣,到萬安縣工作,任萬安中心縣委宣傳部長,與曾天宇、張世熙等領導了著名的“萬安暴動”。 1928年1月,根據毛澤東建議,回遂川縣工作,擔任中共遂川縣委書記。 5月,被選為湘贛邊界特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0月,在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特委副書記。 1929年春第三次反“會剿”失敗後,在井岡山一帶堅持鬥爭。 3月,選為湘贛邊界特委常委,領導邊界人民為恢復根據地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1930年“二七”會議後,調安福縣委工作。同年5月,調任贛西南特委北路行委書記。 10月,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時,任省行委常委、宣傳部長、省執委委員。 1931年1月,任贛西南特區委委員。 6月,任永吉泰特委委員、組織部長。 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當選為主席團常務主席、臨時中央政府執委。建國後,擔任江西省委第一任省委書記。 1952年調中央工作,先後任建築工程部部長兼黨組書記、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中央機械部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八機部部長等職。 1972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陳東日,又名陳中日,字源祥,號破曉,湖南省宜章縣栗源鄉復原村人。國共合作期間,畢業於國民革命第二軍學校,後參加北伐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日事變”後任中共湖南省委軍事委員。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三師副師長,4月上井岡山。兩軍合編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三十二團黨代表。 1929年1月隨軍下山。 1930年任贛西南特委紅軍學校校長,紅軍大學第六分校校長、紅二十軍政治委員等職。 “富田事變”後被錯殺。 陳競進,又名陳濤林,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新城村人。 1926年從事革命活動,組織青年學會,傳播馬列主義。 7月,中共蓮花縣黨小組成立,任宣傳委員。 1928年2月成立特支時,仍任宣傳委員。大革命失敗後,領導退入山區堅持鬥爭的農民自衛軍和革命群眾數百人進行撲城,堅持鬥爭。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後,積極從事武裝鬥爭。 1928年4月,任蓮花縣紅色獨立團團長。 5月被選為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委員。 12月調任紅四軍某部任參謀。 1929年下半年重回蓮花地方工作,任縣赤衛大隊黨代表。 1930年初,任紅六軍第五大隊政委。 1932年任湖南攸縣縣委書記。 1933年被錯殺於永新。 陳毅安,湖南湘陰縣東門外界頭鋪村人。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湖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受黨派遣到漢陽兵工廠工作。 1926年10月,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連長、警衛團輜重隊長。 1927年9月,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第一營二連連長。 1928年5月,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營長。 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前夕,調任紅五軍副參謀長,協助彭德懷留守井岡山。 1930年7月,任紅三軍團第一縱隊司令員。 8月在攻打長沙戰鬥中犧牲。 陳韶,湖南省茶陵縣江鄉中瑤村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日事變”後,回縣組織農民運動。 1927年8月後,擔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 1928年5月被當選為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委員。曾任湘東特委委員、湘東南特委常委、湘東南肅反委員會主任等職。 1932年5月調任紅八軍政治部主任。 12月任湘贛紅軍新編獨立一師政委。 1933年夏被錯殺。 陳奇,原名祖漢,湖南省桂東縣城郊鄉草堂村人。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桂東旅衡同學會負責人和湘南學聯領導成員。 1925年到廣州農講所學習。 1926年6月回縣工作,任中共桂東縣支部書記,領導了桂東縣農民運動,組建了農民自衛軍。 “馬日事變”後上井岡山,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八連黨代表。後派回桂東工作,任中共桂東縣委書記,縣工農兵政府主席。 4月後,兼任湘贛邊區游擊大隊長、黨代表。 1929年調任紅五軍第五縱隊二大隊黨代表。 1930年後任紅八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紅十五軍政治委員等職。 1931年10月,在河南光山縣被錯殺。 陳士榘,湖北省荊門市人。 1927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9月,參加秋收起義。 10月隨毛澤東部上了井岡山,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教導隊區隊長,紅四軍三十一團副連長、副營長。 1929年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出擊贛南。任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參謀處長、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建國後,任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教育長、工程兵司令員等職。是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陳伯鈞,原名陳國懋,字少達,號稚勉,四川省達縣河市鄉人。 1927年1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9月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三營六連一排排長。隨部上井岡山後,曾在袁文才部幫助工作,任排長、副連長。後調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任區隊長。 1928年4月朱毛兩軍會師後,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一連連長。 1929年1月第三次反“會剿”時,調任紅五軍參謀,協助留守井岡山。 1930年後,任紅六軍一縱隊參謀長、紅二十軍參謀長等職。建國後,任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74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肖子南,江西省寧岡縣礱市人。大革命時投身於革命,參加學生運動,任寧岡縣學生聯合會主席。 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此後,在寧岡縣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農運、學運工作。 1928年2月寧岡團縣委成立時任書記。 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時任青年部負責人。八月失敗後,任寧岡縣西北特區赤衛大隊黨代表。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下山後,率西北特區赤衛大隊參加了堅守九隴山軍事根據地的鬥爭。在根據地恢復時期,開展游擊鬥爭,協助紅軍收復失地。 1930年2月下旬壯烈犧牲。 李卻非,又名李樹彝,曾用名李煥業。湖南省酃縣水口鎮水南村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院,參加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初,受中共北方區委和北方勞動組合書記部派遣,擔任唐山市工運特派員。 1923年隨何孟雄在北京長辛店一帶從事工人運動。 1924年夏被黨派往安源煤礦,擔任工人學校第三校主事,進行黨的秘密活動。 1926年回縣組建中共酃縣特別支部,任書記。 1927年10月上井岡山,在湘贛邊界特委工作。 1928年6月回酃縣擔任中共酃縣縣委書記。 10月,當選為湘贛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 1932年在安仁縣游擊時被敵殺害。 李燦,原名文彬,字昭炳,湖南省宜章縣人。 1922年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一團一營任連長。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任第五縱隊縱隊長。 12月隨彭德懷上井岡山。 1929年1月,奉命堅守黃洋界哨口。失守後,率部在寧岡一帶山區堅持鬥爭。 5月紅五軍回到井岡山後,任第五縱隊副司令員。 1930年調任紅八軍軍長。 1931年在上海治病。 1932年被叛徒出賣,犧牲於上海。 餘賁民,字金榜,號世英,別號楚龍,湖南省平江縣城關鎮人。 1909年考入湖南新軍四十九標軍官學校,畢業後任連長。參加了辛亥革命。退伍後在家鄉組織農運,任會長。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參加廣東農講所學習。 8月返回平江任縣團防局局長。 1927年6月,任平江縣工農義勇隊隊長。 9月,率部參加秋收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前敵委員會委員。 10月來到井岡山區後,任後方留守處處長等職。 1928年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時任財政部部長。 1929年1月隨紅軍主力下山。 1930年以後任湘鄂贛省紅軍學校校長、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軍事部長、紅十六軍政委等職。 1933年2月在江西萬載犧牲。 宋喬生,號增橋,字春生,湖南省株洲縣淦田鄉山峽村人。工人出身。 1922年在水口山鉛鋅礦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水口山礦區機械科黨支部副書記。 1923年8月,與蔣先雲等領導了水口山礦區罷工。 1926年任水口山特支委員。 “馬日事變”後,任水口山特別區委書記。 1928年初,領導工人起義,奪取礦警隊槍支,組織獨立團,任團長。隨後,帶領工人武裝上了桐梓山。湘南起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獨立第三團團長,參加朱德部隊上井岡山後,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委員、特務營長。 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時負責工農運動委員會工作。 8月後,任紅四軍軍械處處長。 11月6日重組前委,任前委委員。 1929年1月在大餘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 員一民,陝西人。中共黨員。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底三灣改編時,任第一團第一營一連連長。同年12月任第一營營長。 1928年4月紅四軍成立,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中旬,率第一營攻打茶陵高隴,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畢占云,四川省廣安縣人。 1927年在湘軍閻仲儒部任營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因對國民黨腐敗現像不滿,逐漸接受革命思想,於1928年10月率全營在桂東起義,來到井岡山,編為紅四軍特務營,任營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後先後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紅二十二軍第六十六師師長、紅八軍參謀長等職。解放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77年2月27日在鄭州逝世。 杜修經,又名杜輝義、赴非,湖南省慈利縣國太鄉國太村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任長沙銅官地委書記。 1927年初任華容縣委書記。 1928年3月任醴陵縣委書記兼安源市委秘書,湘東特委委員。 5月後,受湖南省委派遣,兩次上井岡山傳達省委指示和指導工作,導致“八月失敗”,後任湘南特委書記。 1929年初任湖南省委常委,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而脫黨。解放後曾任慈利縣副縣長、常德師專副校長。 1985年8月重新入黨,任湖南省政協常委。 吳仲廉,女,原名吳統蓮,又名吳仲蓮,湖南省宜章縣人。 1927年加入共產黨,任宜章縣委組織幹事。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 4月隨朱德部來到井岡山,從事宣傳工作。 11月調前委工農運動委員會婦運科工作。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 1937年後,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遼東分局和安東省委婦委書記等。建國後,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等職。 1967年1月19日逝世。 張子清,又名張濤,號壽山,湖南省桃江縣坂溪鄉風景村人。 1920年畢業於湖南講武堂,任零陵鎮守使公署上尉副官。參加了反對趙恆錫的“平江兵變”。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後,在賀龍的二十軍中任政治連連長。後派到黃埔軍校長沙第三分校任教官。 “馬日事變”後,受黨派遣到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任連長、三營副營長。 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時,任第一團第三營營長。 10月在遂川大汾戰鬥中與團部失去聯繫,轉戰至湘南,與朱德部取得聯繫。 12月在茶陵歸回建制,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團長。 1928年4月,為掩護朱德部上山,在酃縣接龍橋戰鬥中負重傷。朱毛會師後任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兼三十一團團長(因傷,未到任)。 1929年1月紅四軍出擊贛南,留任紅五軍參謀長。 1930年後傷情惡化,5月病逝於永新。 張純清,又名文彬,曾用名劉宗義、張南傑。湖南省平江縣梓江鄉人。 1923年在長沙修業中學半工半讀時,接受革命思想。 1925年回家鄉辦學任教。 1926年進入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馬日事變後,回到平江組織工農武裝,參加秋收起義。 1928年12月,隨紅五軍來到井岡山。參加了第三次反“會剿”鬥爭。 1930年後歷任紅三軍團第五軍政委、紅三軍團保衛局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執行委員等職。 1940年10月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 1942年6月因叛徒出賣被捕,關入江西泰和馬家州集中營,受盡折磨,立場堅定,於1944年8月病逝於獄中。 張威,雲南省人。早年從軍,參加了北伐戰爭。因不滿國民黨軍隊的黑暗統治,於1928年9月帶領100餘人脫離向成傑部在袁州(今宜春)起義,編為蓮花紅色獨立團,任營長。 12月,調寧岡新城參加冬季整訓,編入紅四軍獨立營,任營長。 1929年1月隨主力出擊贛南,在大餘戰鬥中英勇犧牲。 張宗遜,陝西省渭南縣赤水鎮堰頭村人。 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冬被選派至黃埔軍校學習。 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 1927年4月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九團二營任政治指導員。大革命失敗後,受黨派遣到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任第三營十連副連長。 9月,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二營六連連長。 10月上井岡山,任特務連副連長。 1928年4月後,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二連連長,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等戰鬥。 1929年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先後任紅四軍第三縱隊九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紅十二軍代理參謀長,紅十二軍三十師師長等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楊開明,又名克敏,號一清,湖南省長沙縣板倉村人。投身革命後,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回湘從事農民運動。馬日事變後,受黨指示到安源幫助組織工人武裝。 1928年調任湖南省委秘書。 6月,湖南省委派至湘贛邊界,擔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參加領導井岡山的鬥爭。 1929年1月代表前委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情況,後任湘鄂贛特派員,年底在漢口被捕,受盡刑罰,堅貞不屈。 1930年2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殺害於長沙市識字嶺。 楊得志,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並參加湘南起義,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七師。 4月,隨部上井岡山。井岡山會師後,編入紅四軍特務營任班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任排長、連長,第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九十三團團長。解放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顧委常委。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楊至誠,學名序清,貴州省三穗縣木界村人。 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 1927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三師六團六連指導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軍部副官長。 4月,隨部上井岡山。 5月任紅四軍二十八團一營四連連長。後調任井岡山留守處主任。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後,任紅十二軍副官長、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長等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 宛希先,湖北省黃梅縣人。曾在黃埔軍校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中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任班長。 1927年9月,隨部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一營黨代表。三灣改編時增補為前委委員。 10月和11月,率部先後兩次攻克茶陵縣城。第二次打下茶陵後,幫助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並與企圖叛變投敵的團長陳皓等進行了堅決鬥爭。井岡山會師後,任紅四軍軍委委員,第十師黨代表,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常委。 1928年10月後,任邊界第二屆特委委員、常委,巡視員兼茶陵特別區委書記。第三次反“會剿”失利後,特委被打散,以巡視員身份召集邊界三縣聯席會議,成立臨時特委,選為臨時特委常委。 5月,邊界特委第四次執委會召開時,仍當選特委執委。 1929年冬被錯殺於永新大灣。 羅榮桓,原名慎鎮,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青年時代即投身革命。 1927年在武昌中山大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革命失敗後,受黨派遣到湖北通城縣從事農民運動,組織了通城農民自衛軍。 9月,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特務連黨代表、團部參謀。隨部上井岡山後,仍任特務連黨代表。後任紅四軍三十一團八連、九連黨代表,三營黨代表。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出擊贛南後,任紅四軍三縱隊支隊黨代表、紅四軍前委委員、紅四軍二縱隊政委、紅四軍代理政委、政委等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政治學院院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元師軍銜。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賀國中,原名賀祖微,字書帆,湖南省漣源縣豐樂鄉人。 1920年投湘軍當兵。因勇猛過人,晉升排長、副官。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四師師部特務連連長。 1927年保送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獨立五師隨營軍校任教育長。 1928年7月22日參加平江起義,任紅五軍第十三師第七團黨代表。 9月,團改縱隊任第四縱隊縱隊長。 12月,隨彭德懷上井岡山。 1929年1月,留守井岡山。 5月,邊界特委將紅五軍主力與邊界獨立一團合編兩個縱隊,任第四縱隊縱隊長。 7月,在紅五軍攻打安福縣城時,英勇犧牲。 賀國慶,又名福慶,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人。 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中機智、英勇地保存了蓮花一支槍。為保存這支槍,敵人殺害了他父親、弟弟,仍不動搖。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部攻占蓮花,蓮花縣黨組織即以這支槍為基礎,成立了赤色隊,賀國慶任隊長。 1928年4月,赤色隊改編為紅色獨立團,任連長。 11月,任蓮花縣赤衛大隊中隊長。 1929年2月,在攸縣新漕泊戰鬥時犧牲。 賀敏學,小名二雞仔,江西省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人。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任永新縣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 “馬日事變”後被捕入獄。在獄中帶頭組織秘密黨支部,任書記,與敵人進行鬥爭。 7月被永新黨組織聯絡寧岡、安福、蓮花、遂川農民自衛軍攻克永新營救出獄,推舉為贛西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後隨袁文才退入寧岡堅持鬥爭。 10月,參加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學習。 1928年2月,任永新赤衛大隊大隊長。後任紅三十二團黨委書記。 1929年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先後擔任紅二十四師團長、紅二十軍一七四團參謀長、中央紅軍司令部通訊科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副軍長。解放後任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福建省副省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988年在福州逝世。 賀子珍,女,小名桂圓,江西省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人。 1922年在永新秀水小學畢業,入永新福音學校女生部學習。 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任書記。 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並擔任永新縣委婦委書記。 5月,調任吉安地委婦委組織部長。永新“六一0”反革命事變發生後,積極參與營救鬥爭。隨後與袁文才、賀敏學等退往寧岡堅持鬥爭。 10月,秋收起義部隊進駐茅坪後,結識毛澤東。 1928年調入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前委機關,任機要秘書,5月與毛澤東在寧岡茅坪結婚。 1929年隨紅四軍下山,任前委機要科長。 1930年2月任贛西南婦女工作團主任。參加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7年去蘇聯治病,1948年回國。建國後,任浙江省杭州市婦聯主任。 1979年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4月19日在上海逝世。 胡少海,原名胡占鰲,字紹海,湖南省宜章縣岩爾鄉人。國共合作期間,在“攻鄂軍講武學校”第二期學習,畢業後參加東征。北伐戰爭中任營長、團長。大革命失敗後,帶領一批湖南籍士兵,潛入湘粵邊境活動。 1928年1月,配合朱德、陳毅的部隊智取了宜章,揭開湘南年關暴動序幕。勝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三師師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率部隨朱德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後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團長,紅四軍軍委委員。 8月,任二十八團一營營長。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先後擔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第四縱隊司令員等職。 1930年6月,任紅二十一軍軍長。 7月在福建省漳平縣作戰時壯烈犧牲。 胡世儉,湖南省郴縣人。 1923年考入衡陽第三師範,在校組織學生運動,成為湘南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8月為湘南黨組織負責人之一。 “馬日事變”後任中共宜章縣委書記,組織力量參加湘南起義。 1928年4月,隨湘南農軍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二營黨代表。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山,在大柏地戰鬥中壯烈犧牲。 林彪,原名林育容,湖北省黃岡縣人。 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1928年4月,隨朱德部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後,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一營營長,11月任紅二十八團團長。 1929年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1930年以後,任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等職。建國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擔任過第八、九屆中共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進行篡黨奪權活動,陰謀敗露後倉皇出逃,於1971年9月13日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 周里,原名周禮,湖南省酃縣樑橋村人。 1927年畢業於省立第三師範。在校時接受革命思想,投身學運。後回縣組織農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1月,中共酃縣特別區委成立,任宣傳委員。 3月,發動和組織酃縣全縣武裝暴動。暴動後,特別區委改為縣委,任宣傳部長。第三次反“會剿”失敗後,酃縣縣委被打散,2月成立臨時縣委,任組織部長。 5月,接任臨時縣委書記,並選為湘贛特委委員。 1930年後歷任酃遂中心縣委書記、湘贛省軍區第二軍分區政委,湘粵贛支隊政治部主任、湘粵贛特委代理書記等職。建國後,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長、湘南區委書記、湖南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2000年6月21日在長沙逝世。 袁文才,排名顯泉,又名選三,江西省寧岡縣茅坪馬源坑村人。家庭出身貧苦,因不滿豪紳壓迫,於1924年被迫投奔綠林組織“馬刀隊”。 1925年下半年在本縣共產黨人龍超清等勸說下,下山接受“招安”,任縣保衛團團長。 1926年接受了黨的領導,9月率部起義,任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 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7月,率部會同安福、蓮花、遂川農民武裝,攻克永新縣城,救出被關押的共產黨人,隨後組成贛西農民自衛軍,任副總指揮。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寧岡,袁文才給予多方面幫助,使工農革命軍得以休養生息。 1928年2月,接受工農革命軍的改編,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團長。井岡山會師後,任紅四軍軍委委員、紅三十二團團長、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主席。 6月,湖南省委指名列為邊界特委委員。 8月,任寧岡縣委書記。在紅軍大隊遠在湘南,根據地力量不足一個營,敵軍兩個團進攻根據地的危急情況下,率部憑險抗擊敵人,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10月,邊界局面重開,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特委委員。 1929年1月調任紅四軍參謀長,隨主力出擊贛南,後回到邊界,堅持鬥爭。在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歲月裡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0年2月被錯殺於永新城。建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袁德生,湖南省瀏陽縣人。 1923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12月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畢業後,擔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農運特派員,在株洲、萍鄉等地從事農運。先後出席了湖南省、江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會後留在南昌工作,參加了南昌起義。後奉命重回安源,組織安源工人武裝力量參加秋收起義。 1928年5至7月兩次以湖南省委代表身份來到井岡山傳達省委指示,指導工作。 1930年後,任湘東南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湘贛省委常委、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等職。 1934年在泰和縣被錯殺。 唐天際,原名唐時雍,湖南省安仁縣楊柳田村人。 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7月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 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三十六軍一團三營黨代表。 “馬日事變”後,到賀龍部任警衛連副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任南昌衛戍司令部副官長。 1928年初,奉命回縣工作,發動和領導了安仁暴動,任安仁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4月,隨朱德部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後,任紅二十八團一營二連黨代表。 7月,任二十八團三營黨代表。 “八月失敗”後,奉調湘南特委軍事委員、湘南游擊大隊大隊長,率部在湘南區域開展游擊鬥爭。 1929年後曾任紅十一軍五十團政委、紅二十二軍二縱隊司令員等職。解放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9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徐彥剛,原名興華,四川省開江縣人。 1926年考入中法大學,並加入共產黨,後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1927年9月在修水參加秋收起義,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 10月,到袁文才部幫助工作,任副連長。袁部升編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參謀長。為加強地方武裝領導力量,同年調任寧岡赤衛大隊大隊長,年底又調任蓮花縣赤衛大隊長。第三次反“會剿”時,率蓮花赤衛大隊與李燦帶領的紅五軍一大隊守衛黃洋界哨口。井岡山根據地失守後,退入山區堅持鬥爭。 1929年5月,邊界特委將邊界紅軍獨立一團與紅五軍主力合編為兩個縱隊,任第五縱隊參謀長。 1930年後歷任紅六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紅一軍團第三軍軍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 1935年9月在江西靖安縣對敵作戰時負重傷後被歹徒殺害。 徐鼎燕,湖南省酃縣大院茶坪村人。 1928年1月參加革命。 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選為中共酃縣委員會委員、酃縣工農兵政府主席,兼任大院區政府主席。 1929年1月第三次反“會剿”失敗後,英勇犧牲。 龔楚,廣東省樂昌縣長村人。 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從事農運。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教導團新編第二營政治指導員。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三師政治指導員。 4月,隨朱德部上了井岡山。曾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委委員、第十師二十九團黨代表。 8月任湘南特委委員。 1935年叛變投敵。解放前夕逃離大陸赴香港等地從事反共活動。 1990年9月從香港回廣東樂昌定居,不久病逝。<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