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26章 二、設軍機處

大故宮2 阎崇年 1662 2018-03-16
作為改革君主的雍正帝,為加強皇權,採取許多措施,如懲治貪官,整肅吏治,清查倉庫,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秘密立儲等。其中,建立了一項前無古人的重要機構——軍機處。

軍機處是雍正設立並直接指揮的重要機構,圖為軍機大臣值房
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呢?雍正四年(1726年),因西北用兵,為緊急處理軍務,考慮“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bao)直(官吏連日值宿)者多慮洩漏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以期“入直承旨,辦事速密”。以怡親王允祥、張廷玉、蔣廷錫入值。後改名軍機房,再改名軍機處。軍機處有官無吏,收發文件,登記檔案,都由軍機章京處理。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太監不得在側。他們辦事的值房,嚴密防範,即使是諸王大臣,沒有皇帝“特旨”也不准到軍機處值房。值房的簾前、窗外、階下,均不許閒人窺視。

張廷玉受命定軍機處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折,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以朱筆批發。從此,內閣大權移到軍機處,大學士必兼軍機大臣,才能參與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清史稿·張廷玉傳》卷二百八十八)因此,利用軍機處,清朝皇帝得以輕而易舉地控制中樞機要,不使皇權旁落,也杜絕了明朝宦官專權的弊端。 軍機處是多大的機構呢?軍機處設首席軍機大臣一人,軍機大臣一般5至7人,少時2人,多時9人。召見時,首席軍機大臣以後,不分滿漢,而按入值時序為先後。據《清代職官年表》統計,清朝軍機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滿63人,蒙古11人,漢73人。在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中挑選。下設軍機章京,規定滿員16人、漢員20人,共36人,不設書吏等具體辦事人員,以保證辦事的機密。

軍機處值房在隆宗門內迤北,俗稱軍機房,軍機大臣在此辦公。軍機章京值房在隆宗門內迤南,滿漢兩班,同署辦公,分居左右。每日寅(寅正4時)時,軍機大臣及章京等依次入直。辰(辰正8時)刻,軍機大臣始入見,或不待辰刻而先召見,每日一次或數次,軍機章京隨入。軍機大臣到帝前,賜坐。承旨畢,退出,授軍機章京書寫。述旨完畢,內奏事太監傳旨下達。軍機處銀印藏大內,印盒鑰匙由領班軍機大臣佩掛著。 軍機處與內閣有什麼不同呢?軍機處與內閣,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1)軍機處主管重大機密事務,內閣則辦理日常行政事務。 (2)內閣有衙門,下設六部,各置官署。軍機處則為“四不”——不設衙門,不頒發關防,不獨立發文,不直接指揮各級軍政部門。 (3)軍機大臣兼大學士掌握軍政實權。 (4)清製,皇帝諭旨下達,分明寄和暗寄兩種:明降諭旨,交內閣辦,由內閣通過行政系統下達;暗降諭旨,如硃批奏摺,由軍機處密封後交兵部,傳遞到當事官員手裡,不經中間環節,一竿子插到底。 (5)軍機處是一個行動的機構,皇帝走到哪裡,軍機處就跟到哪裡。

明清兩朝中樞機構有什麼區別呢?明朝政府運作,皇帝之下,設立內閣。清朝皇帝之下,中樞機構,主要有三: 一是王大臣會議。始於清入關之前,有“八大貝勒共議國政”的製度。明藩王在外地,不預政。清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幹”,所以清朝“親貴用事,以攝政始,以攝政終”。 (《清史稿·諸王傳》卷二百十五) 二是內閣。皇太極借鑒明朝內閣制度,諸王議政與內閣制度並存,入關之後,延續下來,但王大臣議政逐漸淡化。清朝內閣,沿襲明製。設內閣大學士,一般5至7人,多兼六部尚書。官品屢有變化,一般為正一品。下設內閣學士(相當副部或司局級),編制12人,中書(相當於處級),編制為143人。內閣下有:分管不同文字的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本房等。

三是軍機處。清代大學士249人,軍機大臣147人,大學士兼軍機大臣73人,實際為359人。軍機處是一個力求準確貫徹皇帝旨意的御前機要處、秘書處。 清朝中樞機構演變軌跡表明:皇權在逐漸強化,滿洲貴族權力實際也在強化——決策與執政體係日益閉塞僵化,這種體制可用於維持穩定,但用於創新以應對西方列強挑戰,則是弊多利少。此期,一些西方國家在走向議會制,重民權,輕君權。清朝卻在強化君權,弱化民權,這是清朝覆亡一個體制上的原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