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塞北三朝·西夏

第80章 第五節民族餘緒

塞北三朝·西夏 袁腾飞 1872 2018-03-16
作為西夏的主體民族,党項族曾經創造了非常輝煌的大夏帝國,但是伴隨著西夏的滅亡,党項族也隨之消失。在今天五十六個民族中,已經沒有了党項族的位置。那麼在西夏滅亡之後,党項族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西夏政權滅亡之後,党項民族到哪裡去了呢?最大的可能性是跟周圍其他的民族,比如漢族、藏族、蒙古族融合了。 21世紀以來,學者、專家們對亡國的西夏人後裔進行考察研究,發現西夏人的後裔現在可能在六個地方存在。 第一個地方是在西夏的故地。西夏滅亡後,河西走廊、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存在著大量的党項遺民。元朝把民族劃分為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漢人是第三等,南人是第四等,這是按照蒙古征服的先後順序來定的。蒙古人就不說了,本家骨肉。色目人中就包括党項人。色目人的意思是各色各目,不是說眼珠跟咱們不是一個色,各色各目就是被蒙古征服的党項、維吾爾,包括中亞國家的人。党項人在元朝的政治地位比金人、宋人還要高,元朝經常徵發党項人參軍打仗。在蒙古語裡,党項叫唐兀。蒙古史籍中經常記載蒙古徵發唐兀軍,後來蒙古滅宋的部隊裡面就有很多唐兀人。考古學家20世紀70年代在今天甘肅酒泉發現了一塊石碑,是用漢文和維吾爾文寫成的,石碑完整地記載了從西夏滅亡到元朝末年,一百三十多年間,一個唐兀家族六代十三個人在元朝做官的歷史,他們家的世系、家譜記載得相當完整。這證明一直到元朝滅亡,在西夏故地還是存在党項人的,但是現在這些人已經跟當地民族融合了,今天他們可能是漢族,可能是裕固族,可能是蒙古族,也有可能是藏族、羌族。

還有一支党項人在今天的安徽。這一支党項人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隨蒙古人在安徽定居,並世代在此地為官。這支党項人中,最有名的是元朝末年行省丞相餘闕。他的名字完全是一個漢族的名字,但他確實是党項人。元朝把全國劃分為十個行省,也有的說是十一個行省。今天中國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叫做省,就是從元朝開始的,以前只有路、府、州、縣,行省的長官也叫丞相。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韓林兒、張士誠、陳友諒紛紛起兵反抗元朝。當時陳友諒的軍隊進攻餘闕鎮守的城池。餘闕指揮部眾堅守城池,拒不投降。最後闔族自盡,一家幾十口自殺,全城老幼,凡是不願陷於賊手的,也都自殺相隨。他的小妾自殺的時候,因為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所以不忍心帶著孩子一塊兒死,就把孩子擱在水邊,自己投水自盡了。陳友諒的部隊沖進城後開始大搶特搶,窮怕了,可有今天了,官員、富戶、商家,挨個兒搶,每個人懷裡都抱著沉甸甸的東西。有一個陳友諒手下的軍官就看到了余闕的孩子在地上擱著,他可能也受過點兒教育,一看這個孩子,很感嘆地說,此必餘參政種也,吾當贍養之。這一定是餘參政的孩子,這樣的忠義之臣,有遺孤留下來的話,我得把他養大。軍官把懷裡搶的東西一扔,把孩子抱走了,這個孩子一直活到了明朝。朱元璋得了天下,對余闕殉國的行為大力旌表,給餘闕建廟祭祀,餘闕相當於元朝的文天祥。朱元璋雖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對於這種氣節之臣、忠義之士,哪朝哪代都是極力讚揚的。這一支党項人就在今天的安徽定居,但是他們已經完全演變成了漢族。除了族中的老人,或者是受過教育、懂點兒歷史的人之外,一般人大概都不知道自己是党項人的後裔。

還有一支党項遺民在河南被發現。他們也是跟隨蒙古軍進入中原的,之後鎮守河南,出了很多做官的人。他們後來也都改了漢姓,在家鄉樂善好施,修橋鋪路,興辦學校,開粥場,深得百姓的愛戴。但是這支党項人的後代,甭管是在史籍還是在縣志當中都已經找不到了,估計徹底漢化了。 另外,前面講過,西夏文的使用範圍非常廣,除了西夏故地之外,在杭州、北京、保定都發現過西夏文。北京居庸關過街塔的塔洞裡面,石刻六種文字,其中有一種就是西夏文,證明北京也曾經有西夏的後裔生活過。河北保定的一座寺廟裡面有一座石經幢,上面刻的是西夏文,說明此地有西夏后裔存在。這座經幢刻於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西夏是1227年滅亡的,也就是說在西夏滅亡後將近三百年,仍然有党項的後裔使用党項文。河北保定是漢民族聚居的地方,由此來看,河北地區應該也是有党項的後裔存在的。

在青海河湟地區,就是党項跟吐蕃一直爭奪的地方,原來的土司的後人姓李,他在20世紀90年代,把自己保存的家譜交給國家,從乾隆時代一直到民國時代。據他說,他們家的直系祖先叫李賞哥,是西夏末帝的兒子,他們家是西夏皇族。專家考證了一番之後覺得不太符實,因為西夏皇族已經被殺乾淨了。但是可以認定,他也許跟党項人有一些關係,比如說他可能是沙陀人的後代,也可能是吐谷渾的後代,但不能斷定他是党項人的後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