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塞北三朝·西夏

第63章 第四節邊界築城

塞北三朝·西夏 袁腾飞 1462 2018-03-16
宋軍兵分五路,大舉進軍,討伐西夏,結果大敗虧輸,敗下陣來。宋軍將失敗的原因歸結於糧食供應不足,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在推卸責任,這讓宋神宗大為惱火,命令朝臣一定要總結出失敗的原因。那麼,這一次五路伐夏,宋軍到底輸在了哪兒呢? 當時朝野上下達成了共識,這次大軍失利,首要的原因是戰略部署失當。兵分五路,互不統屬,被夏軍各個擊破,整體兵力數量上的優勢轉化成劣勢,而西夏正好相反,整體的劣勢轉化成局部的優勢,所以宋軍大敗。 再有一點,雖然兵分五路,如果皆是能戰之將統率,也不至於這麼慘。但是,擇將非人,倆公公,一個外戚,一個吹牛皮的,就一個能打的吧,還多方掣肘,以至於遭此敗局。 當初,神宗皇帝打算起用王大公公、李大公公做統帥的時候,就有大臣反對:“伐國大事,而使宦者為之,士大夫孰肯為用?……今舉重兵五路並進,而無大帥,就使成功,兵必為亂。”(《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一十三)跟敵國作戰這種大事,您讓宦官領兵,哪個有頭有臉、讀書認字的,肯在宦官手下聽差啊?這事實在是乾得不地道。現在大軍五路並舉,沒有一個有威望的大帥,就算這仗咱打贏了,士兵也要作亂。比如他們要鬧餉怎麼辦?沒有一個能彈壓得住的,你指望著兩個大公公,外加一個大舅舅,他們壓得住台嗎?皇帝不聽,就用倆公公一舅舅,結果這一場西征,表面上風光無限,五路伐夏,除了國舅爺跟劉將軍那一路正正經經打了點兒仗,剩下那三路,基本上全都是被拖垮的。幾十萬大軍逃回來一個零頭,形同一場鬧劇。

五路伐夏失敗之後,神宗皇帝認識到了一點:“朕涉道日淺,昧於知人,不能圖任將帥,以天錫可乘之時,上為祖宗殄滅一方世仇,深用厚顏。”(《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二十三)朕出道太淺,沒有什麼政治經驗,也不識人,特別是不知道哪位將帥能打仗。一看西夏弱到這份兒上,以為是天賜良機,想為祖宗滅一個世仇,所以朕深為厚顏,實在不好意思。皇上承認錯誤歸承認錯誤,打了這麼大的敗仗,按常理講,最好休養生息,別再乾這種事了。把逃散的士兵招募招募,陣亡的遺屬安慰安慰,撫卹金發到位,提振一下士氣,殘破的堡寨要修葺,損失掉的糧草要補充,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以待他日。可皇上不這麼想,我都承認我有錯了,自古以來有這麼聖明的君主嗎?我一定要把這個顏面扳回來,絕不能說這一仗敗了就敗了,我得打贏一場,讓臣民看一看,不是我不能打,只不過是我用人不當。

於是神宗皇帝向前線將領問計,你們覺得怎麼樣才能打勝仗?可是他問計的這些將領,基本上都是這次西征失敗回來的這幫人。這幫人要討皇上歡心,揀皇上愛聽的說,最關鍵的是把自己擇乾淨了,我得告訴皇上,不是我們不會打仗。李大公公首先跟皇上講,不是我李憲不會打仗,是因為我們沒有根據地,深入了西夏國境就吃虧了。於是,他建議朝廷再發大軍。這一次發兵,咱吸取教訓,就一路去,攥緊拳頭,集中主力於一路,從鎮戎軍出兵,直搗鳴沙城(今寧夏中寧縣),作為進討的根據地。這樣一來,靈州就可以攻占,賊可滅也,一定能夠把敵人一舉蕩平。皇上聽了李大公公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種諤一看李大公公給皇上上疏,皇上認為有道理了,心想,哎喲,我不能不如公公。他就跟朝廷講,我不同意李憲的看法,我主張經營橫山地區。當時延州知州沈括,就是《夢溪筆談》的作者,也上疏朝廷,建議築城,隔斷橫山,斷絕夏人越過沙漠的入寇之路。

種諤、沈括二人的奏報有異曲同工之妙,皇上就沒有接受李大公公的主張,而是聽了種諤和沈括二人的建議,決定在邊界地區築城,隔斷橫山,阻絕西夏入寇之路,再戰西夏,一決高下。宋軍一築城,梁太后又率大軍來奪城,雙方展開了一場更加慘烈的大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