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第5章 話劇·舞劇·史詩劇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杨健 3792 2018-03-16
1967年夏秋季,是北京各大專院校紅衛兵組織開始文藝活動的黃金季節。各大學的幾派組織都有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排演大型節目,在學校、機關、工廠及街頭演出。如:中央戲劇學院的“長征”戰鬥隊、“紅旗”戰鬥隊兩派先後排演了三部多幕話劇:《敢把皇帝拉下馬》、①《海港風暴》和《五洲風雷》,曾南下杭州、廣州演出。 清華大學井岡山在8-9月排練大型歌舞劇《井岡山之路》,於10月1日公演。此劇模仿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全劇歷述清華井岡山的戰鬥歷程,具有鮮明的“地派”色彩。全劇演員有200-300人,參加此劇演出的除了清華大學的學生,還有中央民族學院、地質學院、北航學院(地派組織)、清華附中等校的學生。舞美設計及燈光佈景達到當時最高水準,如:幻燈投影已能表現毛主席頭像放光等。其中有這樣一段舞蹈:一個被“血統論”誣為“狗崽子”的學生,不顧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老紅衛兵的欺壓、凌辱,堅決要佩戴毛主席像章,頭一次佩戴在外衣上,被老紅衛兵揪下,第二次戴在內衣裡,同樣被發現奪走,並加以毆打,第三次,他毅然把像章別在自己胸脯的皮肉上,鮮血流淌,震懾了執行“資反路線”的老紅衛兵。此劇當時在北京各大學演出。

1967年5-6月,北京中學紅衛兵“四三派”聯合排演和公演了大型歌舞史詩劇《毛主席革命路線勝利萬歲》(簡稱《路線》)。 此劇是為了紀念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七人“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公開發表一周年而編創的。其主要內容為:序曲——“五一六通知”;破四舊;紅衛兵想念毛主席;無限風光在險峰——鬥、批、改;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大串連;我們和中央“文革”心連心;復課鬧革命(後加);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等共八九場。 主要策劃、編創單位:北京工業學院附中、清華附中(創作主體)和101中(舞美設計、舞台工作主體)等紅衛兵組織。主要參與組創人為以上三個中學的十餘名中學紅衛兵。 參加演出的學校有:清華附中、師範學院附中、人民大學附中,農業大學附中、五中、47中、101中、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化工學校(現為化工學院)、建工學校(現為建築工程學院)、工業學院(現為理工學院)附中等學校。

主要創作人員。舞蹈:胡蓮(女,清華附中)、邵遠(女,師範學院附中)、楊軍(五中)、楠×(101中)、郭×(農大附中)、張×(女、清華附中)、張××(京工附中)等。 音樂設計:陳××(101中)、餘××(101中),王玉田,(作曲家,清華附中音樂教師,本舞劇中:“我要跟毛主席幹革命”等曲即為其所譜)。 領唱:王××(女,丰台區某校)。 樂隊:馬×(101中)、朱××(清華附中) 舞美:龔××(京工附中)。 全劇演出人員約五六百人,規模宏大。舞蹈、合唱、樂隊約各佔180人左右。僅序幕一場即有舞蹈演員七八十人。後來,此劇組進行縮編,仍有二三百人出演。 樂隊有五中的民樂隊(當時很有名)和各校組成的西樂隊。音樂除王玉田老師和朱×(女,人民大學附中,在此劇中譜有“我們和中央'文革'心連心”一歌)作曲之外,還搬用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一些革命歷史歌曲,如《農友歌》,重新填詞使用。指揮為清華附中的一個中學生。

這齣劇的創作素材主要是來自京工附中的一個“四三派”女生吳清華的典型事蹟。老紅衛兵讓她上吊,她說“我還要和毛主席幹革命呢!”以此為創作契機,構成了整部大歌舞。在排練中,吳清華曾到排練場講述自己受迫害的經歷,自己的反抗鬥爭,激勵大家要拍好這齣戲(後來,吳成為中學紅代會主要負責人之一)。 在劇組中有不少演員受過迫害。楊艾芸(清華附中)在“文革”前學習成績很好,是班幹部。 “文革”初,被打成“修正主義黑苗子”,關押在學校,不許回家。由於不堪凌辱,他跑到鐵路上去自殺,迎著火車跑去,並高呼“毛主席萬歲!”一個清華大學學生一把將他拉出鐵軌,列車掠過撞掉楊艾芸兩個手指,臉被刮得稀爛,後用大腿上的皮移植整容。

蔡×在劇中飾老紅衛兵打手,他曾因為不贊同血統論“對聯”被打得頭破血流。 因為大家有類似的遭遇,演員們排練都特別投入。打吳清華一場,蔡×作效果,為了真實,就真用皮帶往自己胳膊上抽。胡蓮有被推搡在地上的動作,為了像,就在水泥地上真摔。有些同學胳膊腿硬,跳不好,想打退堂鼓,便有人聲淚俱下地講演:“我們不是在輕歌曼舞,是在戰鬥!”演員們三十多人睡在一間教室的大通舖上,自己找服裝,制道具,幫廚做飯。 參加這一劇目演出、組創的楊軍介紹了這個大型舞劇的排練過程。楊軍在第一次演出中飾“紅衛兵想念毛主席”一場中“七人舞”的領舞。全劇由開始策劃、開排到正式演出不到一個月。全部人員集中在化工學校,分場同時排練,邊導邊創,然後組合起來。在排練過程中化工學校“四四派”集合了外校“四四派”幾十人,全都是膀大腰圓,來衝擊化工學校,雙方打了一場架,連消防水龍頭都用上了。於是整個劇組便遷到建工學校繼續排練。

楊軍和胡蓮是劇組不多的幾名曾學過舞蹈的人。楊軍是石景山少年宮舞蹈組組員,中學舞蹈隊隊長。胡蓮也有“童子功”的基礎。他們便成了大家的教師。 整個排演日程十分緊張,500人不分日夜地排練。到5月29日,距離公演不到一周時間了,“八一八接見”一場還沒排出來,組創人員們集合在食堂前台階上討論,最後決定用一道紅色追光,由舞台後搖至台前,再從台右側搖至台左側。紅光象徵毛主席,所有紅衛兵追隨光線歡呼跳躍,高呼:“毛主席萬歲!”整整一大段戲,由“紅衛兵”自己臨場發揮(演員大都受過毛主席檢閱),再配上當時廣場錄音及東方紅樂曲,取得感人的理想效果。 在建工學校大食堂進行彩排那一天,整個食堂被“四三派”紅衛兵都站滿了。序幕一場因為人太多,便在台下演出,獨舞則在台上。樂隊合唱隊佔了半個食堂的面積。當胡蓮演到將老紅衛兵送過來的“上吊繩子”丟到地上,說:“呸!想讓我死辦不到!我還要跟毛主席幹革命!”時,全場一片掌聲。幕間的朗誦由鍾××(清華附中)和陳×(女,101中)擔任,被人稱為男聲像夏青(中央廣播電台播音員),女聲像白慧文(《東方紅》女報幕員),觀眾對朗誦報之以熱烈掌聲。演出氣氛非常熱烈。

6月2日《路線》在北京展覽館劇場公演,五六百演員化妝後集體由建工學院步行赴北展劇場演出(兩地相距1.5華里)。僅有一個舞台總監督,各場由每個單位負責,一邊上台,一邊下台,幾百人調度一絲不亂。劇場氣氛熱烈,台上台下呼聲響成一片,掌聲、哭聲響成一片。 《路線》一炮走紅,先後在首都劇場、勞動人民文化館、北京軍區、首都鋼鐵公司等處演出達101場以上。 (當時演員們都說,演到101中這個數了。) 《路線》也受到了首都文藝界專家的重視和好評。中央芭蕾舞團鐘××在座談時評價說:演出感人,場次編排和舞蹈語彙豐富,有獨創性,看後令人吃驚意外。對於劇中主要舞蹈演員胡蓮,許多專業人員特別予以讚許。在海政文工團後來編排的大型歌舞劇《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其中“毛主席來到我們軍艦上”一場,即模仿《路線》毛主席“八一八”接見的“追光”表現方法,表現水兵見毛主席的場景。

《路線》公演後,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關鋒、戚本禹曾觀看演出,並提出修改意見。有的意見劇組沒聽,有的聽了(如:加了“復課鬧革命”一場)。中央文革下令派解放軍進駐劇組,從此該劇組成為首都中學紅衛兵代表大會直屬《路線》宣傳隊。 《路線》10月份先後赴河南省鄭州市、湖北省武漢市和天津市演出。在武漢,劇組(160人)到武漢演出,正遇上“百萬雄師”和“工人總部”兩派組織武鬥,火車在孝感車站停駛了幾個小時,才最終進入武漢。在鄭州市演出中,兩派在劇場中對打起來,一個造反派跳上了舞台,一桿長矛從台下飛擲上來,從演員人縫中飛入將此人扎中,跌入樂池。演員被一派保護離開劇場後,即聽到劇場方向響起一片槍聲。

1967年7月1日《路線》進入“廣播劇場”,由中央電視台進行了現場轉播。 《我們和中央文革心連心》一曲,被中央廣播電台多次轉播。 《路線》一劇一直演到1967年底才告結束。 在1967年冬至1968年春,《路線》一劇主要組創人員又策劃、編創了大型歌舞劇《抗大之歌》。此劇共有六場:序幕——抗日烽煙,過封鎖線(由國統區赴延安),邊區大生產,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棗園燈光,奔赴抗日前線。 參與創作人員為:龔農(101中)、陳××(101中)何××(清華附中)、彭××(清華附中)、滕××(電影學院)、楊艾芸(清華附中)楠×(101中)等。 在1967年冬天,龔××、陳××、楊軍、黃大宜等四五人在龔家開始策劃,並一同興奮地趕到清華附中的音樂老師王玉田家,王玉田表示支持,並答應擔任作曲。於是決定,編劇由陳××(101中)執筆,作曲:王玉田。作詞:張×(京工附中)、黃大宜(人大附中)。編舞胡蓮、楊軍等人,領唱為楊艾芸。 《抗大之歌》在1968年春天完成案頭設計,迅速投入排練,在6月公演。參加演出人數140-150人,後精簡成100人。五個月中在海淀區各劇場、各大學、中央各部委禮堂和天津進行演出,演出五六十場,獲歡迎和好評。

到了1968年7、8月,中學生開始大批分配。宣傳隊即將解散之際,來京招收下鄉知青的山西省孝義縣的縣長,偶然機會看到了《抗大之歌》,便邀請宣傳隊集體到孝義插隊。在1968年10月底,宣傳隊30餘人(主要是清華附中、101中、人大附中、京工附中學生)決定到山西孝義集體插隊。同年12月18日,這30人唱著《抗大畢業歌》登上列車奔赴山西插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