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碧血丹心守沃土·東北抗日聯軍

第2章 第一章近代以來,東北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之重要焦點

近代以來,東北更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之重要焦點,被人稱為“東方的巴爾幹”。 但俄國捷足先登,一度出兵佔領了全東北。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帝俄不僅是偷偷摸摸的竊賊,又是像野獸一樣的明火執仗的強盜。東北各族人民以各種形式奮起抵抗。張賁的《寧古塔雜詩》:“五月飛寒雪,三更撫劍霜。軍威殲勁敵,賀捷報長揚。”形像地再現了東北人民搏擊霜雪、抗擊沙俄的戰斗場面,驅逐外虜、保家衛國的戰鬥豪情感人至深。詩章以鮮明生動的文筆,真實地再現了長白山那久遠的歷史、蒼茫的情懷、堅毅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傳遞著原始的神秘感、濃重的歷史感、深重的民族責任感和鮮明的時代感,激勵著人們昂然進取,百折不回。 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澄受朝廷之命,以三品卿銜赴琿春、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督辦邊防和屯墾,編練近代邊防軍。他主持創建了吉林機器製造局,生產槍、炮、各類彈藥等新式武器,對當時抵禦外敵入侵、保衛邊疆起到了一定作用。

1885年,吳大澄會同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經吳大澄、依克唐阿對俄方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於達成協議,於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帕”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從而捍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 (矗立在琿春市區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築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澄談判勝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書陰刻“龍虎”二字,左下豎刻“吳大澄書”,字體流暢,氣勢磅礴。吳大澄於談判期間曾多次書寫“龍”、“虎”二字,抒發其“龍驤虎視”的大無畏的愛國精神。) 而後來居上的日本則通過日俄戰爭把沙俄勢力驅趕到東北北部,奪取了東北南部的鐵路權益和旅大租借地,並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東部內蒙古地區。此後,日本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沙俄政府垮台的時機進一步在東北各地擴充勢力。東北人民開展了抗俄抗日鬥爭。

一首《松花江上》曾讓多少國人對東北心馳神往。從三江平原到白山黑水之間,那裡是一片多麼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天地。 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時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4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廣闊的松遼平原,江河縱橫,土地肥沃,盛產大豆、高粱、小麥、玉米、水稻。連綿起伏的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森林茂密,生物、礦產資源十分豐贍。海岸線綿長,不僅盛產魚蝦,而且有一些天然良港廣通舟楫之利。東北的富饒美麗令人嚮往,東北的無盡寶藏更是發展工業生產的“風水寶地”。日本人對長白山區林、礦資源垂涎三尺,稱這里為“東洋的薩爾”(薩爾,德國的一個重工業區)。 1929年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統治集團急於通過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尋求擺脫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的出路。為此,日本朝野大造輿論,狂熱叫囂中國東北是日本的生命線。前滿鐵副總裁、政友會議員松岡洋右在其精心炮製的《動蕩的滿蒙》小冊子中說:“今天'滿蒙'之地位,對我國來說,不僅在國防上十分必要,而且對國民經濟也是不可缺少的。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現實問題來看,不僅在我國的國防上,就是在經濟上,也可以說是我國的生命線。……我國要牢固地確保和死守這條生命線,而不必害怕任何國家和任何人。”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則更露骨地說:“歸根到底,也要把'滿蒙'變為日本的領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