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76章 敵後軍民由守轉攻

1944年,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在1943年逐漸復甦的形勢下,繼續恢復與發展。同時,華北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正規化訓練,以適應進入反攻時攻勢作戰的需要。華中敵後戰場的新四軍也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逐漸開始恢復與發展。 從1944年初春開始,日軍為加強太平洋戰場的防禦和進行“一號作戰”,不斷從華北、華東等區域抽調守備部隊投入攻勢。 1944年4月,日軍調集15萬兵力進攻河南,接著又以30多萬兵力對湖南發動進攻。這對敵後抗日武裝的壓力大為減弱,留守日軍被迫收縮防線,實施重點守備,這也是敵後戰場在1944年能夠迅速恢復元氣並轉入局部反攻的重要條件。但這時,敵強我弱的根本態勢並未改變,敵後戰場的攻勢作戰還是局部的,特點是集中適當兵力作戰與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相結合、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相結合。

侵華日軍在1944年初對中共的反攻做了考察後認為:“中共宣稱中國已經進入反攻階段”,“中共所謂的反攻是指發動民眾武裝革命”及頑強的政治攻勢,並預計有可能轉入軍事上的反攻。當時,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壯大,引起了中外的關注。 1944年6月,以美國記者為主的21名中外記者參觀團到達延安。記者們不僅訪問了陝甘寧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工廠、農場、醫院等,還於9月初東渡黃河,到晉綏軍區觀察汾陽攻堅戰的實況,並在國際上做了客觀的報導。美軍觀察組於7月抵達延安,隨後在敵後戰場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認為八路軍會是反攻中的一股強大力量。因為他主張將美國援華物資公平分配給八路軍等中共抗日武裝,結果引起蔣介石的不快,成為他被羅斯福總統召回的重要原因。

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致力於開闢新區並向南發展,即向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浙江等地進軍,開創抗日新局面,以便將來在日軍退到沿海地區集結時,在南方配合美軍等的大反攻,收復失地。 地處中原、歷來為軍事要衝的河南,是八路軍、新四軍向南發展的第一個目標。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八路軍、新四軍開闢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進一步打通了華北與華中的聯繫。 9月,中共中央還重申了發展東南的方針。為發展東南,決定以新四軍主力一部渡江南下,首先發展蘇浙皖邊區與浙江沿海,爭取控制蘇、浙、皖、閩、贛諸省,使新四軍在舉行戰略反攻中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並能佔領南京、上海、杭州、蕪湖等大城市。在西進發展河南、南下發展東南兩大任務中,應以南下為主。為此,江北新四軍陸續組織部隊南下,進軍蘇、浙沿海,加強了這一地區的鬥爭。

為增強華南的抗日力量,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組成南下支隊,於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越過同蒲路進入太岳區,再南跨黃河穿過隴海路,後繼續南下,目標是挺進湘粵邊區,創建以五嶺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打通與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繫,造成南方一翼。這支軍隊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後才北返。 這一年,八路軍、新四軍在對日軍的局部反攻中,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攻克縣城20多座,攻克和逼退據點2580多個,解放人口1700多萬,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始飛速發展。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到78萬人、民兵200多萬人,根據地的人口已有9000多萬人。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承認,“在方面軍佔領的3個特別市、400個縣當中,治安良好的除3個特別市以外,只有7個縣(佔總數1.4%)。有139個縣(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聽任中共活動。還有相當於66.9%的295個縣屬於中間地區,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貫徹,民心傾向共產黨”。日軍只能以縣城為中心,佔領少數鄉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