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54章 白求恩醫生與戰地救護

傷兵曾經是抗戰軍隊的一大難題。與擁有強大砲火的日軍作戰,造成傷兵的人數非常眾多。抗日戰爭發生在20世紀,但中國的醫藥事業與社會組織卻遠遠落後於20世紀,無法有效地為大量傷員提供康復保障。 當時,正規的內、外科醫生極少到軍隊中,這是因為軍隊的工資很低,工作環境艱苦而危險。一個傷兵最大的希望是被戰友們從戰場搬上擔架,抬到醫院去,接受治療。 武漢會戰期間,日本軍隊在長江兩岸向西進犯的過程中,備受疾病減員之苦,疾病減員遠遠超過了戰爭中的傷亡減員。其實,中國軍隊也一樣受到疾病的危害,以致一位正在長江流域考察的英國女作家阿特麗,看到中國部隊大量官兵身受疾病的折磨,驚呼“也許瘧疾會把中國的漢口送掉的”,“金雞納霜和醫藥調護的缺乏是中國對於傷兵之可怕的忽視的總說明”。

當時都自豪中國有4萬萬人,既然不缺乏兵源,傷兵的命運就容易被忽視了,其實,傷兵問題關係到整個軍隊的士氣。中國士兵需要盡可能多的林可勝、柯棣華、白求恩那樣醫術高超、滿懷愛心的醫生。當他們出現在戰場上,就不止是救助了受傷的戰士,還給隨時可能受傷戰士的心理上以極大的溫暖和安慰。在需要官兵在第一線犧牲最寶貴生命的時候,竟然不能解決他們受傷以後的後顧之憂,這是一幅可怕、令人傷心的圖景。當為國而戰的官兵在戰場上流了血,卻得不到最起碼的照看和關心,看不到改善的希望時,他們的心情當然變得沮喪而又憤怒,以致不遵守秩序的傷兵成了全面抗戰以後許多地方“談虎色變”的社會問題。傷兵們憤怒地發洩,甚至超出了許可的範圍,危及社會秩序,地方官員與民眾往往因為內心愧疚而無法說服、制止他們。八路軍與其他中國軍隊一樣都面臨著嚴重缺乏醫療設備的問題,傷亡很大。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聯盟等將募集到的醫藥物資送往根據地,後來還在晉察冀邊區的五台山設立了第一所國際和平醫院。

宋慶齡還介紹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印度醫生愛德華、柯棣華、巴蘇華以及德國醫生米勒等到八路軍中提供醫療服務。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也是醫術高超的胸外科醫生。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到了晉察冀邊區,他的到來受到了八路軍官兵和司令員聶榮臻的歡迎。白求恩努力為八路軍建立有效的醫療護理隊伍,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戰士。他見到傷病員到後方醫院治療不得不靠擔架,抬著走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致使傷員的創傷由於感染而由輕轉重,他就建立了一個流動的醫療隊,用幾頭騾子馱著醫療設備到離戰場很近的地方做手術、包紮。有時候,他的醫療隊剛從村子的一頭撤出,日本軍隊就已經從村子的另一頭闖進來了。 1939年,白求恩在搶救傷員時割破了手指,不幸因傷口感染而以身殉職。在白求恩大夫去世以後,印度國大黨派來了醫療隊,這些醫生到達了五台山,柯棣華大夫接任了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職務,直到1944年因病去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