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35章 華北:演習中的對抗

駐防河北、察哈爾、平津的第二十九軍處在國防的最前線。到1936年,學生和第二十九軍已經緩和了緊張關係。劉少奇等共產黨人為此做了許多工作,在軍隊中宣傳抗日,第二十九軍中的下級軍官抗日態度尤其激烈。 第二十九軍能夠從偏僻貧瘠的察哈爾省入主北平、天津與河北省,當初離不開日本方面的容忍和默認。儘管這是一支有抗日英雄歷史的軍隊,長城之戰中,第二十九軍官兵在喜峰口、羅文峪有著良好的表現,但日本人相信只要誘以富貴權位,就可以籠絡住第二十九軍的將領,成為日本帝國的馬前卒。日本人的自信就是中國人的憂心,當1935年底出現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時候,國人對宋哲元等第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對祖國是否忠誠發生了懷疑。 但過了幾個月,日本人開始失望了。第二十九軍雖然利用日本的勢力抗拒了蔣介石的壓力,但官兵們都有強烈的愛國心,而士兵與下級軍官的反日情緒更為強烈。

1936年3月下旬,日本駐華大使館武官磯谷廉介在視察華北形勢以後,致電日本陸軍大臣寺內壽一,提出了增兵平津和驅逐宋哲元的計劃。他說:為了壓迫宋哲元服從日本,增強中國駐屯軍乃其先決條件。日本駐天津總領事川樾茂也開始對華北駐屯軍改造宋哲元的計劃表示懷疑,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日本陸軍以為宋哲元已為日本收買,實則宋哲元亦支那人也,決不願日本奪取支那領土,觀其態度之曖昧可也。”事實上,宋哲元既要敷衍日本人的淫威,又不能背叛中央政府的利益和國民的期待,實在並不輕鬆。 1936年五六月間,廣田弘毅內閣藉口防共忽然增兵華北,不足3000人的華北駐屯軍一下子增至近萬,分佈地點也超出原來條約規定的區域。 5月21日,新任駐華北日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到天津。這位司令官的軍銜是中將,而以前的司令官都只是少將,他統率的軍隊也從“華北駐屯軍”改稱“中國駐屯軍”。規格的提升顯示出分離華北已經正式定為日本政府的國策。 “中國駐屯軍”的實力在迅速膨脹,一年裡就增兵約6000人。這支軍隊正扮演著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扮演過的角色。

中國輿論異常憤怒,5月28日天津學生遊行抗議日軍增兵。即使忍氣吞聲的宋哲元也感到刺激和心寒,他和他的將領明確表示:“二十九軍誓不與日方妥協,誓不由華北撤退。” 1936年10月,中國駐屯軍舉行秋季大演習,炫耀武力,以威脅華北軍民。日軍坦克、日軍步兵在北平市內以民房、公共建築以及平民為假想敵進行演習,從朝陽門到東交民巷的街道被坦克輾得亂七八糟。 第二十九軍不甘示弱,為顯示對抗的態度和力量,以3個師的兵力在冀察一帶舉行軍事演習,參加人數超過了日軍3倍。繼之在河北固安一帶舉行聲勢浩大的反戰演習。參加的部隊有三十七師、一三二師和若干特種部隊,總兵力在5萬人左右。宋哲元將軍親自奔赴龐各莊現場指揮。隨後,駐華北的東北軍萬福麟部,商震的三十二師及駐河南新鄉的龐炳勳第四十軍也都舉行了較大規模的演習。

對第二十九軍,日本終於失望了。第二年,他們便決心借盧溝橋事變驅逐二十九軍,從而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