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14章 國際聯盟的介入

瑞士的日內瓦,是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的所在地。萊芒湖畔的深秋,澄澈的湖光,映著四周蔥翠的山色,景色清新優美。在莊嚴高大的國聯的白色建築前,不斷有行人車輛通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巴黎和會通過的《國際盟約》,於1920年1月16日成立國聯。國聯總部設在日內瓦。先後加入的國家有63個。美國作為建立國聯的倡議國,卻因為同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而未參加。所以初期的國聯的常任理事國實際只有英、法、意、日四國;1926年德國加入國聯後,成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日本與德國在1933年退出,意大利於1937年退出。蘇聯在1934年加入,1939年因蘇軍進入波蘭而被開除。 1931年9月21日,中國政府代表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起訴,控告日本在東北的野蠻侵略行為,指出中國對日本的暴行採取了克制和忍耐的態度,希望國際社會給予公正的裁決。日本外交大臣幣原喜重郎後來回憶:“中方立即就該事件向國聯提出申訴,開始對日本的攻擊。日本代表對事情一無所知,什麼也不能回應。空著兩手,等著外務省的來電。”

9月29日晨8時,張學良乘他的福特私人飛機離開北平。下午1點1刻到達南京,先到北極閣宋子文宅休息,晚上晉見蔣介石,討論東北空前惡化的形勢。兩位最有權勢的中國將軍已經是焦頭爛額,他們拿不出任何阻止東北局勢繼續惡化的辦法,國內對他們的批評日益嚴厲。他們把寶押在國聯的身上。儘管當時東北有著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和兵工廠,但出於對國聯的迷信,他們把東北的命運全都押在了國聯的明智、公正和權威上。而國聯自詡的官員也一次次信誓旦旦地說,它會讓東北完璧歸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數十年裡,國際社會一度迷漫著對國際公約和國聯的玫瑰色的夢想,在列強夾縫中謀生存的中國更是心馳神往。國聯的仲裁、“非戰公約”的道義、“九國公約”的聲威,似乎構成正義與和平的保障。許多人對這個最大的國際組織懷有莫大的希望,就好像國聯除了不會生孩子,其他應該無所不能。

9月30日,國聯理事會達成決議案,限定兩週內日本軍隊無條件撤退,恢復9月18日以前的狀態。日本政府表示接受,並信誓旦旦地表態說:日本沒有對滿洲的領土野心;在滿洲日軍的出動僅僅是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日軍將立即開始撤退回鐵道附屬地內。 日本官方還裝扮得很無辜,聲稱自己的軍事行動是受到中國的威脅而不得已採取的自衛。幣原外相也親自趕到了國聯,為日本關東軍的侵略行為進行辯護。日方散發了大量宣傳資料,並翻譯成各國文字,列舉中、日懸案300多條,中國違約侵權案54件,混淆世界視聽。這個國際強盜在犯事之後還振振有詞地矇騙國際社會,企圖影響那些同樣受到中國要求收回利權壓力而心懷不滿的歐美輿論。

在東北問題上,日內瓦的大國代表從頭到尾拒絕說這是場戰爭,而這正是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想做的。那些大國代表極其小心謹慎和膽小怕事的舉止,令中國駐日內瓦的全權代表顏惠慶等非常震驚。 蘇聯因為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與東北軍交戰過,與中國的關係極為低迷,事變時保持了沉默。這時的歐洲人還在恐懼中國民族主義對他們已經取得的在華特權有威脅,英國人並不積極,駐北平的英國公使就曾把東三省比做一隻梨,長在伸出牆外的梨樹枝上。他說:“那麼,鄰居摘下這個梨來品嚐,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當戰爭擴大到上海的時候,英國政府才積極起來。在長江流域有著大量利益的英國必須防止上海完全落到日本人手中。 美國是太平洋地區的大國,也是九國公約中最有力量的。在日本佔領錦州後,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在尋求英國合作不成的情況下,單獨發表了“不承認主義”的聲明,對日本侵略造成的局面不予承認。但除此之外,美國並沒有帶頭採取任何幫助中國或製裁日本的實際行動。那時的美國國民並不真正關心遙遠地方發生的事情,他們也不相信這個事件最終會危及到自身的安全。

1931年12月10日,國聯行政院做出了一個決定,派一個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考察,以調查中、日沖突的真相。 1932年1月中旬,國聯調查團組成。這個調查團有5名成員,英國爵士李頓被推為主席。此外,中國前外交部長顧維鈞與日本駐土耳其大使吉田負責協助調查團的調查活動。這年2月底,國聯調查團先到日本,然後到達東北,與溥儀等見面。 日本對中國代表顧維鈞的工作橫加干擾。日方先不允許他去東北,此舉不成功後又對他的通信、行動嚴格限制,甚至不提供交通工具。日方還禁止東北民眾與國聯調查團會面,各階層的東北人士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去見調查團成員,有些在偽滿州國中任職的官員向調查團成員剖明心跡,表明他們是身在偽國,心向中國,對日本人十分痛恨。國聯調查團還收到上千封信件,內容揭露了日本軍隊在東北的陰謀與暴行。調查團團長李頓在中、日沖突上態度含混。調查團在4月間與中國東北居民代表團會談時,中方代表吳景濂表示支持美國的“不承認主義”,代表團中的美國成員顯得很興奮,甚至從椅子上站起來,坐到桌子上,再次聲明美國堅持不承認主義,但李頓卻顯得極不耐煩,打斷了他們的談話。拖至1932年10月,調查團起草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才正式公佈,洋洋10萬言,報告書擺出不偏不倚的姿態,在承認中國對東北擁有主權的同時,又稱日本在東北應有特殊地位,並指稱“九一八”事變與中國抵制日貨有關。最後還提出了“滿洲自治”、對中國東北實行國際共管等主張。中國輿論界對李頓的報告書提出嚴厲指責,有的指責它是“代表世界謬論的報告”,馮玉祥等國民政府內的高官也指責國聯的無能,但國民政府還是接受了它。日本政府則不滿李頓的報告書。

當時在國聯內部,小國代表與大國代表態度各異。英、法等國態度曖昧,不願開罪日本。多數小國則指出,日本的侵略行為違背了國際法,中、日爭端中不僅涉及兩國利益,而且關係到世界和平和國聯的前途。如果國聯對成員國日本用軍事手段侵占另一個成員國中國的大片領土的行為不予制裁,它本身就不配存在了。 1933年1月,國聯終於通過《國聯特別大會關於中日爭論報告書》,它的內容與李頓報告書基本相同,但明確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與製造滿洲國的罪行事實,要求日軍撤回,恢復到事變前的狀態。但國聯要求日本撤兵的決議對日本根本沒有任何約束力,在中、日沖突中,國聯顯示出根本的缺陷,它沒有實際能力來維持國際和平。等國民政府明白這一點,誤國已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