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通史

第56章 第五十五章明末遺民與清初學風

中國通史 钱穆 805 2018-03-16
清人入關後,明代士大夫激烈反抗,尤其以江南一帶最盛。當時清人武力不足,對漢人初甚寬容,即容許開科取士,並開放政權,對傳統漢人之政制接納讓步。 首先,北方之士大夫與清政府妥協。但清政府頗用手段,一面照舊制保持漢人習俗,一面嚴行剃髮令,要漢人文化上屈服。在清軍高壓政策下,漢人不得不屈服,而南方士人反抗之心仍較烈。但為了應舉做官,不陷入耕農經商之窮途,則唯有與清政府妥協,參加科舉。而明末遺民,不屈服於清代科舉者,則有如下幾項出路,如:方密之之出家,呂晚村之行醫,孫夏峰、顏習齋、張楊園之務農,張楊園之設處館講學,李二曲、王船山之隱居,劉繼莊、李恕谷之擔任遊幕以及顧亭林、呂晚村之經商等。明末遺老們不願轉職者,則致力於學術文化工作,他們為了反清復明,竟有主張恢復封建者,蓋有封建,便會有大門第,便容易在社會分裂情況下推翻舊制度。士大夫之篤實學風與堅貞志氣保持數百年之久直至清末。此股力量,使清以武力奪得政權以後,不得不考慮應維護人心之安定。

於是清政府一面解放其政權,一面盡量推行漢化。此點於清初康熙帝尤為用力。 康熙由青年時勤學以致咳血而仍不放棄苦讀,即使三藩亂起,仍勤讀不輟,終於到達無不通曉之境地。而在委曲求全下之中國士人,亦以明末遺民為榜樣,因此在參與吏治方面亦甚用心而踏實,遂使清初政況稍勝於明代中葉。 清初以來,反抗清政權較烈的江浙一帶,因鄙視清政權而影響及於輕視科舉制。 當時江浙士人以不應科舉之家傳經訓為最有聲望,最有骨氣。 當時清代只有官辦的書院收買貧苦之士人,如當時有名儒如全祖望、錢大昕、李兆濟等,無志仕途,則唯有入書院講學以維生。 當時江浙地區較其他省份富庶,因此藏書亦多於他省,如乾隆朝之《四庫全書》共七套,內廷佔四套,而江浙佔三套,存於揚州、鎮江及杭州各一套。可見江浙之學術氣氛較他省為高。故江浙考證漢學之風在抗異族抗現實之情況下,始終持之不衰,不過卻由愛好民族文化轉變為純學術之探討,而脫離了現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