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通史

第14章 第十三章東漢之士風

中國通史 钱穆 4960 2018-03-16
東漢是書生王室,重視教育。所謂開門授徒,是先生招收學生讀書,稱為“著錄”,有達幾百人或幾千人。尤其是漢朝之太學,武帝時建立。先生稱博士,學生稱太學生,即博士弟子。 武帝時博士弟子之名額規定五十人,由郡國地方政府保送,規定要有十八歲,並具備相當程度者。在太學讀滿一年後可參加考試,考後按成績分為甲科與乙科,即分為甲等與乙等。甲科者可在皇宮擔任侍衛郎。武帝時除太監外,尚有郎。考得乙等的可回本鄉作吏,即在郡縣地方政府辦事,如今之省政府之官員,即為漢朝時的吏,如服務有良好成績者,地方長官可察舉他再送上朝廷作郎。 每年有五十名學生,如此,十年便有五百名,二十年便有一千名。 漢昭帝時多加了一倍,即每年增至一百名;宣帝時又加倍,成為二百名;元帝時加至一千名;成帝加至三千名。新莽時則達到一萬零八百人,故王莽時大建校舍,達到一萬所區舍。據說王莽太學的建築中,“學士同舍,行無遠近皆隨簷,雨不塗足,暑不暴首”,因房子均有走廊。萬餘學生從全國各處來到,學生均攜帶特別土產,大家可互相交換土產,成為一大市場。這是指西漢時期。

光武帝便是當時一萬零八百名學生中之一個,東漢時學生還要增添,添至桓帝末年,每年達三萬人,這是一千六百年以前的事。抗日戰爭時,北京大學的學生也只有二三千人,北京八間大學的學生加起來也沒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多。胡適說中國學習外國的大學只有四十年,但實際上,中國在二千年前已有國立大學了,當時稱“太學”而已。 秦統一了政府,漢高祖時出現平民政府,武帝時則有了文治政府出現,東漢時到處是太學生。 當時四川省有位地方官文翁自己出錢,派學生去太學,讀完回鄉在本地任職,因此四川與中央有了融合,四川的文化也進步了,今日仍有人要紀念文翁,可見好人要做。 故國家要有歷史才能強盛。 今日之大學生只崇拜莎士比亞,而不崇拜杜工部、蘇東坡,實在是說不過去。我們的大文學家杜工部有兩千萬人讀他的作品,讀莎士比亞的不過一百萬而已。

只有教育可以救中國,要有“五十年以後”的精神,今日世界各國都有大學在上課,應該有志氣與他們在五十年以後比一比。 東漢時期做事的人都是讀書人,都是經過考試的,世界上只有中國如此。外國人只講多數,只重選舉,不一定讀書,故有政黨。中國當時重視太學生,但是因為學生多了,就輕談了。 教育有辦法,社會就有辦法,青年之所以偉大,因為在受教育。 東漢時期重視大學,當時有李膺者,作河南尹即今之省長,官不大,但是名氣大。東漢時之優點是不以官位之大小來看人之高下,由光武帝重視嚴光開始,做帝王的重視釣魚的,嚴光高於光武帝,故做人不一定要做帝王才算偉大。 李膺好客,但不易與他見面。與他見過面就了不起了,謂之“登龍門”。黃河多鯉魚,愛逆流而上,其肉味好吃,鯉魚一跑過龍門峽河之水急處,即成龍了。因而有“一登龍門,身價十倍”之稱。

當時有山東省小孩,名叫孔融,一日去李膺家參加大宴會,門房查問是誰,孔融答以“我與李膺有通家之好,是親戚”。一進去,李膺並不認識此小孩,問之,孔融答道:“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孔子問道於老子,故有通家之好。”李膺便讓孔融上座。又有一客進來,李便介紹孔融給他認識,那客人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譏道:“先生你大概是'小時了了'的吧!” 當時有太學生郭泰來訪,李膺便不接客了。郭泰訪畢回山西,在黃河擺渡時有數百官民相送。郭說:“有李先生陪我過黃河,此外的客人不必相送了。”送一個太學生如此隆重。大家見到郭李同舟而渡,以為神仙焉,於是稱為“仙侶同舟”。 東漢之所以偉大,在於人們整個藝術的人生。郭泰一輩子做學生,政府請他做官均被拒。

劉備三顧草廬,劉是四十多歲之皇族,諸葛亮二十多歲,卻如此被看重,是由東漢士風而來。劉備最重視孔融,有一次孔融向劉備討救兵。當時黃巾造反,但鄭玄家鄉百里不得侵入。 郭泰林宗受人看重,聲名極盛。他可說是一位大教育家,也是社會教育家,他很重視培植人才。一日,郭泰在路上遇大雨,與鄉下人同在大樹下避雨。鄉人談吐粗俗,有一人神態莊嚴,郭泰見其性厚,不苟言笑。雨停,郭問其居何處,郭欲留宿其家,而欣賞此人,想察看其性情。此人有一母,郭晨早醒來,見此人殺雞,煮熟後請母親吃早餐,然後再請郭吃,但無雞,只有青菜蘿蔔。郭勸他道:“你不應在鄉下,應去城中上學。”郭見此人殺雞請母,全無機心,郭一推薦便成功。此人後來成為東漢一人才,即是茅容。

郭泰是山西人,一日在路上,見前有一人提著用繩繫著的一個沙罐,忽地繩斷,罐跌地而破。但此人頭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郭問何以不回頭看,此人答道:罐已破碎,看它何用!郭大贊此人了不起,便又介紹他去讀書。此人即是孟敏,後來也成了名。 郭泰能觀人入微,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日如有郭泰在香港,可能也會在街上找到人才。 古代之巾帽“林宗巾”,相傳便為郭所創。一日,郭行路時遇大雨,所戴布巾之一角塌下,次日只見路上行人都把布巾一角塌下,因大家均效法郭林宗之故也。可見其名氣大,此乃人格之改造,真是所謂風流人物,能感動人,使社會精神有所改造。 可見當時的社會相當了不得,郭未寫過文章,也不知讀過什麼書,請他做官他便拒絕。郭泰看重人之德性,如茅容、孟敏,他都因材施教。各人天才不同,重德性即重視日常生活,當時的人對日常之人生有細微的批評。

當時有江西人徐孺子者,死後很多人去弔喪。全國領導和學者都有去的。有一位客人去弔唁,人們不認識他,他帶了一隻雞,一束毛,用酒從帽中滴下,祭後即離開。人說此人是茅容,果然猜中了,可見漢朝時對各人的私生活是很注意的。 每年由地方政府把統計報告送去中央,有的或去參加大典。有一人自遠方去長安,過函谷關時遇大雨,其馬倒臥途中而死,旁有一客人說:“我的馬借你騎去吧!”但忘記借馬之人往何處,此人騎馬辦完事回來,不知如何自還此馬,便沿途打聽,後來終於找到了馬的主人,歸還了馬。此即說明東漢時人注重私生活,此是一種德性之表現。 新文化運動即是認真生活,大家都很注意,也有批評,例如女子放足、剪辮、打倒封建、罷課遊行等,實在沒有什麼新的人生可言。今日人之生活已無情趣,人可以不講藝術,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壞。魯迅只看出阿Q,卻沒有看出來茅容、孟敏。我錢某講歷史是告訴大家何處有一盆香花,所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內,必有芳草”,此之謂也。

我很愛讀東漢時期的歷史,我們應該來寫一本東漢故事集,對當代社會的兒童將會影響很大。 東漢之所以失敗,乃由於上層政治之黑暗,又有所謂“黨錮之獄”。 “錮”,用銅鐵之鎖封住,不得解用,意即一群人被封閉起來。東漢有一批名士,如郭泰、徐孺子、李膺等人均是被錮之人。李膺是名士,亦是大官。名士在政治上與太監宦官發生衝突,於是被下獄。 東漢黨錮之獄有數次,第二次有張儉作督郵即今之公安局長。地方上有一位叫侯覽的,山陽人,在京作太監,其親戚在地方上橫行霸道。張儉上奏彈劾其家族之黑暗。公文被壓下,張儉痛惡之。一日路上遇侯覽之母,張儉殺之,共殺一百餘人,連雞狗亦殺。漢靈帝知之,責張儉道:“你是郡吏,何以不用法律處理,而擅殺無辜?”於是張儉逃走,政府下令收留張儉及其家人者殺。但張儉逃到哪裡,躲到哪裡?向北至孔融家,張儉與孔融之兄為友,孔融之兄不在家,孔融說可做主,便留張儉住一宿,因而孔融被捉。融之兄出而承擔責任,說融尚未成人,不能負責。孔氏兄弟爭著要承擔此罪責,中央下令殺孔之兄。果然是張儉之不是,侯覽亦渾蛋,張儉一直逃出山海關,政府不應再殺此種義人了。政府為了張而殺了無數人,實不應該。可見漢朝之黑暗,政府欲藉此而一網打盡,全部下獄。其中有湘之范滂亦被捉。知縣接此公文後不上堂而哭泣,范滂說:“一定是中央要捉我,知縣不願捉我。”範於是自己去縣衙投報。知縣是好官。範自上囚車時,母與二子同送。範對母說:“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監。”母說:“你能與名士李膺等一同下獄,吾心喜甚!”範回頭對二子說:“我此去不回,有話教訓,壞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可見漢朝此時政治黑暗,應該完結,今雖有大亂,但前途仍有光明。

有位大將軍上奏章給朝廷說:“我亦屬於這一黨,為何不捉我下監?”此乃光明指社會人士與黑暗指太監在斗爭。 幾次殺黨錮,就有殺太監。當時外戚何進與名士袁紹結合,袁之四世三公做五院院長,袁家門生故吏滿天下,袁紹之母死,紹在墳前服喪三年,所謂“廬墓三年”,回家時有幾百輛車送他。後何進聯合袁紹、董卓殺太監。董卓欲立皇帝,袁紹反對,聯合十八州討董,其下名士很多,如周瑜、曹操等均屬。 佛經說:凡事有階段,成、住、壞、空是也。人亦有四變:生、老、病、死是也。任何事、物、人,均要經歷如此階段。 秦漢大統一,西、東兩漢四百年,結果統一政府歸為烏有。歷史永遠是如此。這是循環的,事情是人做的。人有四個階段,此即天運循環。今日世界各國均有此四階段,即是由希臘而羅馬,而英、德、法,再而今日之美、蘇。他們是空前絕後的。中國則永遠有後代,既不空前,又不絕後。

再就宗教來說,佛教是輪迴的。基督教則沒有,拿小事情,即可講哲理。 自有人類以來,稱始皇帝者為第一之偉人。袁紹、何進請董卓殺宦官。當時董卓帶兵殺青海、西藏之亂民。董殺宦官後要立獻帝,袁紹聯合十八州討伐之,董卓帶獻帝到長安。袁紹想自立為王,故不再討伐董卓。漢相王允串通呂布殺董卓後,長安大亂。王允死,呂布走,卓手下郭汜、李傕兩派,一邊擁有大臣,一邊擁有皇帝,雙方均可代表政府。小皇帝后來自陝西逃走,途中艱難,夜渡黃河時,船在水中,皇帝與后妃用絲綢帶吊下船,背後有追兵到來,船很小,人從船上跳下來時有落水的。後渡過黃河到了山西,在一小村莊停下來,鄉民提供王室食物,皇帝與眾臣在農家開會,鄉民們爬上籬笆來看熱鬧,籬笆塌下,使皇帝失去尊嚴,再循著黃河逃回洛陽。由於董卓用焦土政策,洛陽之宮門與衙門均已付之一炬,皇帝只得在壁下搓一草蓬,作為臨時衙門。

公務員沒有薪俸,而且下班後自己去找尋食物。此時已無處求乞,只得去尋秥吃。秥是野生的稻,為爛米所生長的芽,但吃不飽,有餓了數天而喪命的。此時期的漢朝中央政府已經完蛋,已無人看得起它。 但此時之曹操有眼光,由他出來收拾這塊舊招牌。他採取封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東征西討,竟統一了天下。曹操只是利用獻帝這個小孩而已,他見獻帝時是十分驕傲的。獻帝之伏皇后,其家是書生,秦時即有伏生將《尚書》藏於壁中。伏後聯合朝臣欲有所動作,曹操即派人去捉伏後,派華歆去查。當初,華歆正與其友管寧在花園中鋤菜,掘出一塊金,管寧視而不見,華歆見而動心。自此管寧即與華歆絕交。管寧去了遼寧,華歆則在曹操手下辦事,曹因好賢禮士,欲請管寧回來,但仍不任官職。伏後藏於壁中之貨未能查出。此事猶如特務跑進皇宮搜查獻帝。曹操辦一切都能幹有為,但有政治上不道德的缺點。因為曹如此對待獻帝及伏後,實不應該,因此有人不佩服曹操。 袁紹下屬陳琳曾作討曹檄文,紹敗,琳被曹操逮捕。曹先贊琳所作討曹文辭章優美,但責琳罵琳可,而罵其父母則不可,實太過分。 曹操亦特別重視劉備,劉備歸曹後,曹對劉說:“今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劉備出身於貧苦家庭,聽曹操此言,手執筷子震落墮地。劉備是裝作無用之人,免被對方看出。 曹操待關羽亦極好,派張遼勸關羽降曹。關羽蠻有義氣地說:“曹公待我不薄,我要報恩後再走。”張遼兩面為難,以實話對曹操說,曹操又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後來關公殺顏良斬文丑,曹恐關走,更加倍厚待之。關羽始終不為所動,掛印封金而走了。曹操對下屬說:“各為其主,不要追他。”這就是曹操為人的優點。小說上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是假的。 劉備在荊州遇徐庶,徐庶介紹諸葛亮,劉備於是三顧草廬。諸葛亮當時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劉備已四十多歲,是漢室王親。 曹操打到荊州,扣留徐庶之母,欲請徐母函庶來為曹做事。徐庶知母被曹扣留,方寸已亂。後來雖身在曹營,但並未為曹做過任何一件事。有本事而不肯用出來亦是偉大之人物。 曹操又請司馬懿。司馬託病而辭。夏天司馬曬書卷,一陣大風吹來,司馬立刻將書卷收起,由此露出破綻。三國時期,地方領袖各自為政,誰也不佩服誰。大家互相殺伐以搶奪政權。曹與司馬各懷鬼胎,以消滅對方為努力目標。政爭永無了期。此時如有一大人物出現,能不以殺人而服眾,則大佳矣。 此時期,有一帝王說:“願世世無生帝王家。”因做皇帝實在非常可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