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易中天中華史13·隋唐定局

第12章 二、三省六部

簡單地說,三省六部就是隋唐兩代的中央政府。其中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則是尚書省下屬的六個職能部門: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這個制度意義重大,其影響既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現在我國中央政府的部門仍然叫部,日本的則仍然叫省。 那麼,什麼是省? 省的本義是后宮。魏晉隋唐時期,王朝中樞建築群的最前面(南端)是皇城,有太廟、社稷、官署、衙門。中部為宮城,是皇帝會見群臣之處。最後面(北端)為后宮,是皇帝與后妃的私密空間,非有特旨嚴禁入內,所以稱為禁或禁中。西漢元帝時,為了避皇后之父的名諱,改禁為省,從此禁省通用,或稱禁,或稱省,或稱禁中,或稱省中。 顯然,省,原本不是政府。

禁省成為政府機構,要拜漢武帝所賜。此人為了從宰相手里奪權,變官僚政治為皇權政治,發明了“一國兩府”的政治體制:宮外以宰相為首組成“外朝”,宮內以大司馬為魁組成“內朝”,內外共理朝政(詳見《漢武的帝國》)。 毫無疑問,這是兩套班子。 兩套班子是早就有的。漢初,皇帝與宰相分工明確各得其所。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宰相所處為府(相府),機構為曹;皇帝所處為宮(皇宮),機構為尚,分別叫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很清楚,六尚基本上都是管生活的,與相府之十三曹並不矛盾。 漢武帝卻把這個制度破壞了。一方面,他從朝中選調能員擔任尚書處理政務;另一方面,任命大司馬主持工作參與密謀(西漢叫“領尚書事”,東漢叫“錄尚書事”)。結果自然是大司馬和尚書的意見變成國策,尚書也由秘書班子變成決策班子,相府反倒由決策機構變成了執行機構。

一國兩府由此誕生,尚書的地位也從此改變。 不過,由大司馬領導主持“尚書事”並不正規,領錄尚書事也不是官銜,以人事代製度更非長遠之計。於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便乾脆建立尚書台,也叫臺閣。從此,尚書不再是宮廷秘書或臨時事務,而是正式的國家機關。 尚書事(事務)變成尚書台(機構)以後,一國兩府就成了製度。但,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可怎麼辦公呢?也很簡單:宰相保留官職,政務交給臺閣。換句話說,三公的相府徒有其名形同虛設,尚書的臺閣才是真正的樞機。 因此,到曹魏黃初三年(222),尚書台便移出宮外,正兒八經地成為了中央政府。到西晉或劉宋,它又變成了尚書省。尚書台為什麼能改名為尚書省?因為台和閣都是皇家建築,只不過台在禁省之內,閣在宮城之中,所以臺閣又叫台省。改台為省,不過是換了稱呼而已。

中書省的來歷也差不多。 漢武帝讓尚書越權去管朝政,原來由尚書所做收發保管文件的工作,只好派給別人,這就是中書。但是,領導主持“尚書事”的大司馬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之後,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皇帝又受不了。因此,漢宣帝劉詢便效法他曾祖父武帝的辦法,用中書去取代尚書,把大司馬架空。 這當然是擔任大司馬的外戚不能接受的。所以到成帝建始四年(前29),他們又把權力奪回尚書台。到曹魏時期,由於尚書台移到宮外,宮內不能沒有秘書處,身邊不能沒有自己人,魏文帝曹丕便將秘書令改稱為中書令,把官署設在宮中,叫“中書監”,晉以後叫“中書省”。 結果怎麼樣呢? 一如前例。宮禁之中的中書省,逐漸取代宮禁之外的尚書省成為決策機關,時人謂之“鳳凰池”。一個官員,如果由中書令變成尚書令,是要被視為明昇暗降的。

中書省成了事實上的宰相府,當然又不行,門下省便冒了出來。門下省的前身是侍中寺,曾與東寺和西寺合稱“禁中三寺”,東漢末年改稱侍中省,曹魏時與散騎省並為“禁中二省”。到東晉哀帝時二省合併,就是“門下省”。 門下省的本職工作,主要是負責皇帝的日常事務。但因設在內廷,近在帝側,萬機之事,無不預聞,又成為新的政府替代者。北朝的門下省長官,更是成為實際的宰相。 這就是三省的來歷,重要性則沒有一定之規,全憑皇帝高興。不過,大體上是東漢重尚書,南朝重中書,北朝重門下。到隋唐則三省並重,一起成為中央政府。稱謂也沿襲漢代尚書台舊例,稱為臺閣或台省。唐高宗時,又把尚書省叫中台,門下省叫東台,中書省叫西台。

當然,這時的門下省,早已移到宮外。 移出宮外的三省三足鼎立。中書和門下面對面,門下省在東,中書省在西,合稱兩省或北省。尚書省則位於承天門大街,在中書門下之南,又稱南省或南宮。 三省當中,尚書省的級別最高,長官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左右僕射(讀如夜)從二品。這當然因為尚書省出道最早又管事最多,直到隋代仍然是總攬一切的機關,高颎和楊素便是以左右僕射的身份成為隋的宰相。 尚書省的規模也最大,下轄六部二十四司。其中,吏部管官員,相當於組織部或人事部;戶部管度支,相當於財政部兼民政部和商務部;禮部管祭祀和教育,相當於文化部兼教育部再加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兵部管軍政,相當於國防部;刑部管刑律,相當於公安部和司法部;工部管營造,相當於建設部兼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

六部的長官都叫尚書,正三品。副長官都叫侍郎,正四品(吏部侍郎正四品上)。每個部下面還有四個司,司官都叫郎中,從五品上;副司官都叫員外郎,從六品上;其下為主事,從九品上。六部二十四司,每部第一司即為本司,比如吏部第一司為吏部司,戶部第一司為戶部司,等等。 這六個部,在尚書省分左右兩邊辦公,兩邊各有一個分管領導和秘書長。吏、戶、禮為左,兵、刑、工為右,領導和秘書長則分別為左右僕射和左右丞(正四品)。左右丞只負責協調具體事務,大事則必須向左右僕射請示匯報。 除分管領導和秘書長外,尚書省還有一個總辦公廳,叫都省,也叫都堂。各部的辦公廳,則叫部堂。六部尚書和侍郎,每天上午都要到都堂集中開會,下午再回本部辦公。如果尚書要出席國務會議,就由侍郎主持工作。


唐代三省六部、中央官製表
顯然,這是一個嚴密而精緻的體系,因此從隋唐到明清基本保持不變。六部的部數、部名、職能、排序、結構和官銜都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官階和權力。簡單地說,官階是清代最高,權力則明代最大,但這已是後話。 明清兩代六部位高權重,不僅因為經過隋唐和宋元四朝的實踐,完全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還因為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以後,不再有中間環節。六部直屬皇帝,共同組成中央政府,當然與隋唐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明清兩代也只是名義上沒有宰相。明的內閣和清的軍機,其實是沒有名分的宰相,或者說是不倫不類羞羞答答的半個宰相。這當然是皇權政治的勝利,但這種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就是帝國製度的徹底滅亡。

隋文帝和唐太宗當然想不到這一點。作為新興力量的代言人,他們要做的事情是改變制度創造歷史。事實上他們也這樣做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可以說,正是由於製度設計的合理和成功,他們才創造了世界性文明。 那麼,隋唐政改的緊要之處又在哪裡?
註釋: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楊鴻年、歐陽鑫《中國政制史》,韋慶遠、柏樺《中國官制史》,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中國歷代官制》編委會編著《中國歷代官制》(齊魯書社版),徐連達編著《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易中天《帝國官僚制度簡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