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諸葛亮成長之謎
諸葛亮成長之謎

諸葛亮成長之謎

韩春呜

  • 傳記回憶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53002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諸葛亮非赤壁之戰原創

諸葛亮成長之謎 韩春呜 2903 2018-03-16
公元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九月初一,諸葛亮誕生在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臨沂地區)。 三年後,太平道數十萬信徒頭裹黃巾,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口號,在教主張角的率領下揭竿而起了。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競起,軍閥割據,征戰頻仍,屍橫遍野,白骨委地,盜賊蜂起,弱肉強食,百姓流離,苦難深重。 諸葛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祖上曾出過大將軍葛嬰,西漢司隸校尉(京城衛戍司令)諸葛豐。漢文帝曾封葛嬰世代為諸城侯,封地就在今山東省諸城市。但是,諸葛家到了諸葛珪這一代,官運也就僅限於一個郡丞(相當於現在地市一級政府的秘書長)。 在諸葛亮4歲的時候,諸葛珪當上了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地區)丞。諸葛亮隨父親從老家陽都縣啟程,前往300多里外的泰山郡任職。他們進入泰山郡的第一站就是梁父縣。縣里的官員一看是郡丞從此路過,那可是不敢怠慢啊,郡丞是只比太守小一級的官,負責著全郡的行政管理,每個月的俸祿是六百石糧。

為了歡迎新上任的郡丞及其小公子,縣衙給他們擺了一桌豐盛的宴席,還叫人唱起了當地流傳的民間歌謠《梁父吟》,講的是曾經發生在梁父縣的,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景公手下有三個以勇猛過人著稱的勇士,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這三個人自以為功高蓋世,不屑與身為齊國宰相的晏子來往。晏子由此感到,如果將來他們聯手反對自己,那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造成對國家的危害。於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請來這三位,跟他們講:主公說了,獎勵你們兩個大蟠桃。 三個人一看,這兩個大蟠桃,個大不說,那是一個水靈,眼看著就讓人直嚥口水。可怎麼就給兩個呢?我們仨人怎麼分啊?晏子說:這倆個蟠桃是獎勵你們當中功勞最大的兩位的。你們要“計功食之”。也就是說,誰認為自己功勞大,蟠桃就屬於誰。公孫接說:“我不用多說,我曾經空手打死一隻下山的猛虎,還捎帶著搏殺了一隻野豬。”田開疆講:“我一馬當先曾經擊退敵國的大隊人馬。”二人一邊說著,一邊伸手,各自拿走了一個蟠桃。

古冶子一看,幹嘛?你們也不聽聽我說什麼啦?這要僅僅因為吃個大桃子,我也不說什麼了,可這是在比誰的功勞大,我能不開口嗎?於是他說道:“前些日子,主君渡河時,遇到一隻大水獸。主君乘坐的馬車翻到了河裡,是我捕殺了大水獸。當時,我還不會游泳,但卻跳進大河之中,逆水百步,再順流九里,救出了主君。我這麼拼死拼活,難道還不配吃一個桃子嗎?” 公孫接和田開疆聽了古冶子的話,覺得自己搶先拿蟠桃還真不應當。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這樣呢?古冶子越說越激動,不依不饒。說得這二位感到無地自容,羞愧難當。二人還回桃子,一時想不開,拔劍自刎,一命嗚呼。 面對這一情景,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傻眼了,怎麼說不活就不活了?他感到非常懊悔,覺得自己太不像話了,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朋友呢?讓朋友蒙受羞辱,你還有臉獨自活在這個世界上嗎?這哥們,也真是條漢子,為了對得起朋友,也拔出寶劍,自殺而死。

齊景公雖然斬禍根於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命厚葬於梁父縣梁父山。 《梁父吟》雖然只不過是泰山郡梁父縣的民間歌謠,卻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伴隨著諸葛亮度過了漫長的青春歲月,在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說到這裡,人們也許要產生疑問,諸葛亮4歲能記住事嗎?就算他再天資聰慧,再博聞強記,都過去24年了,也該忘了吧?可是告訴你,諸葛亮不僅沒忘,後來在臥龍崗耕田種地時,還把這首《梁父吟》從新改寫了一遍,並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收錄在郭茂倩所編的和沈德潛編選的《古詩源》裡: 步出齊門外,遙望盪陰裡。 里中為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當然,也有傳說這首歌謠並不是諸葛亮所寫,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究竟是不是諸葛亮所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對此曾發表過看法。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諸葛草廬作楹聯道:“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他在回答人們認為諸葛亮詩歌文采不足的問題時又說:“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可見他認為這首《梁父吟》是諸葛亮所作。並說諸葛武侯如果真像陶淵明那樣生活的話,留下的詩詞歌賦肯定要超過陶公。 從這首《梁父吟》的內容上分析,郭老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因為這首《梁父吟》是一首蕩氣迴腸的謀士之歌,諸葛亮作為一個立志安邦治國的熱血青年,寫下這樣的詩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諸葛亮寫之前,以此為內容的《梁父吟》肯定已經有若干首了,因為如此生動感人的故事,當地的民間歌謠不可能不吟唱,只不過沒有諸葛亮寫得好,或者說沒有諸葛亮的牌子硬,最後沒有流傳於世而已。

諸葛亮27歲走出臥龍崗,事業上可謂轟轟烈烈,如日中天。他27歲出山之前的成長經歷,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有關《梁父吟》的歷史資料卻隨處可見,這說明了什麼?不就是山東的民間歌謠嗎,至於史學家們大書特書嗎? 《三國志》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也寫道:“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常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由此看來,諸葛亮與《梁父吟》可夠親的,每天都要跟和尚念經似的,搖頭晃腦地吟唱《梁父吟》。諸葛亮為什麼對《梁父吟》如此情有獨鍾?

裴松之為《三國志?諸葛亮傳》作注時認為:“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諸葛亮高聲吟唱《梁父吟》,是在盡情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不斷堅定自己的遠大理想,等待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機。我們也可以這樣的理解,諸葛亮在隆中時也因為長時間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動搖的時候,每次到了這個時候他就會吟唱起這首《梁父吟》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諸葛亮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是什麼呢?在他的詩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寫著呢,那就是“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他想像齊晏子一樣,成為一個能夠有“二桃殺三士”那樣計謀的智謀之士,棟樑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說法,諸葛亮的這個人生志向,在他一開始接觸到《梁父吟》時,就已經定型了。諸葛亮時刻在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這“二桃殺三士”。

讓我們再反過來看看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的大手筆——赤壁之戰。在“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死了三個勇士,從而消除了對齊國潛在的威脅。那麼在赤壁之戰中呢?諸葛亮利用東吳打敗了曹操,不僅擺脫了劉備大廈將傾的險境,而且從孫權、曹操手里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赤壁之戰不光是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出自《梁父吟》,在一些關鍵性的具體戰術的使用上,也能夠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戰役發動階段都用了激將法。因為整個戰役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挑起敵方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玩命,拼個你死我活。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赤壁之戰為什麼與《梁父吟》如出一轍了,因為二者的創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藉力打力,原創都是春秋時期的齊晏子。不過,晏子只是滅了三個有勇無謀的勇士,但是諸葛亮卻任藉著赤壁之戰開創了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比晏子乾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