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索性做了和尚

第15章 佛法十疑略釋

索性做了和尚 李叔同 4419 2018-03-16
佛法十疑略釋(1)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即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像之一部分,即謂是為像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像如繩;或摸其背,便謂像如床;或摸其胸,便謂像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 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像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原第58頁圖放於73頁李叔同書贈夏尊以為祝嘏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 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此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 一曰財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 佛法十疑略釋(2) 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 !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若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云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餘所厚望焉。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講演。

佛法宗派大概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 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 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柢。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於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乘之間。 原第162頁圖放79頁弘一大師書贈日本友人內山完造之橫披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原第9頁圖放82頁前1916年李叔同的墨跡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 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 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 唐中葉後衰。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 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 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 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人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 餘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 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 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