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李寧:冠軍的心

第50章 第十一章不平凡的2007(12)

李寧:冠軍的心 虞立琪 3093 2018-03-16
這些想法,都是為了"李寧"下一步的發展做準備。從整個園區的設計和使用可以看出,李寧和張志勇已經把創新看做一個必然。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新,並且讓創新這一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發展真正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不過,這個工業園區不完全是優點。從北京二環以內的崇文門新世界辦公大樓這一熱鬧之處搬遷至五環以外,新園區也存在一個弱點:園區自成一體的格局是否會讓李寧公司與外部交流減少,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實際上,這個問題耐克也面臨過。耐克的全球總部坐落在設備齊全的郊外園區,其創始人不理朝政,這使耐克可能出現一種危險的閉關自守傾向-可能威脅到該公司密切聯繫顧客和追求創新的能力。耐克當時的新總裁帕克表示:"我確實認為存在這種危險,這種感覺非常強烈。我擔心耐克的創新正變得過於與世隔絕。"不過幸運的是,帕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做出了改善,他親自設計了耐克的創新流程。在建立了首個研發實驗室後,他還成立了一個從事遠期創新工作的小組,名為Explore(探索)。他稱這個小組正與學者、發明家和其他公司一道追求"深度空間"創新的可能性。

在李寧公司,剛剛喬遷新居的張志勇顯然還沒有感受到這一有可能來自地理位置和空間格局的威脅。 實際上,在2007年快要結束的時候,張志勇面臨的威脅和挑戰要直接得多。坐在新園區的辦公室裡,張志勇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朋友送給他的《沒有不可能-再造阿迪達斯》一書,他還沒有來得及看。他的辦公室外面擺放著包括獲得iF工業設計大獎的獲獎作品"飛甲"、"半坡"等"李寧"研發的樣品鞋。令他感到踏實的是,公司已經通過創新取得了諸多成績;而讓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眨眼之間,需要用更多創新去面對的、對公司未來起決定性作用的2008北京奧運會就要來到了。 第十二章提前奧運心頭熱渴望之心

"我的手甚至有點顫抖。"張志勇說。 他的旁邊站著李寧,以及其他幾個同事,他們全都顯得很緊張。那是2004年夏天,在位於北京東四十條橋附近一家賓館的房間裡,張志勇拿出一本本標書,翻開精美的封面,提筆開始往上面填寫數字,每筆都很慎重。 張志勇手裡拿的是李寧公司提交給2008年奧組委的奧運贊助商競標書。標書印製得非常精美,印刷時標書裡所有金額都是空白的,這是怕洩密,也為了不斷獲得市場信息以便到最後一刻做出最佳決策。張志勇記得清清楚楚,在臨出發前只剩下30分鐘,他才把那個大家斟酌已久的競標金額填了上去。 "當我填時,覺得心裡非常非常緊張。"張志勇回憶說。

張志勇當時填下了一個對公司而言非常巨大的金額。 30分鐘後,李寧帶領他的CEO張志勇和幾位核心員工,抬著一隻裝了厚厚一摞奧運標書的箱子,步行出發,走了10分鐘,來到了北京二環路上的青藍大廈,這裡就是當時北京2008年奧組委所在地。在競標奧運贊助商資格的企業中,少有企業董事長親自遞交標書的,而一直低調的李寧,卻出現在了這件事的這個小環節上,足見其重視。 所有可能出現意外的環節都被考慮進去了,甚至李寧很早就在青藍大廈附近租下了賓館房間,作為工作小組的臨時辦公室,這是為了避免投遞標書時出現堵車或者其他意外情況。 這些細緻周詳的安排,目的只有一個:盡量保證"拿下奧運"。

奧運,一直是李寧的理想所繫。 "請支持中國申辦奧運。"早在1993年,李寧就作為中國申奧代表在全世界遊說。一篇關於傳媒大王默多克的妻子鄧文迪的報導中就曾經介紹,連當時李寧在美國的兼職員工,正在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就讀的普通學生鄧文迪也在校園裡散發印有"北京2000"的宣傳單,由此可見李寧申奧之心切,動員面之廣。不過,此次申奧,中國以兩票之差敗北。之後,李寧又加入了申辦2008奧運會的奔走中,2001年中國終於申奧成功。那一刻,全中國沸騰了,而李寧心中的喜悅尤勝於常人。 張志勇2002年升任公司總經理時,就明顯感覺到李寧對於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熱情。他舉例說:"我剛上任時,就被告知有兩件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要做,一件是競標奧運會贊助商,另一件是製訂公司急缺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當年的戰略規劃制訂之後,不僅把公司"救"出了當時營業額停滯不前的困難時期,也為李寧公司之後的發展帶來了質的改變,而在李寧本人心中,參與奧運與這個意義深遠的決定同樣重要,由此可見李寧對於奧運的執著與重視。

這一執著可以回溯到18年前,李寧創辦企業之初,此時尚顯幼小的李寧公司就延續了健力寶體育強國的願望和經營思路,近乎固執地積極參與大型體育賽事:1990年第一次贊助亞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2000年、2004年的每一屆奧運會,"李寧"都是中國奧運代表團贊助商。 實際上,除感情之外,奧運計劃在商業上也是不錯的體育營銷策略。李寧公司曾經做過的一次品牌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認為"李寧"最豐厚的品牌資產之一,是品牌始終與奧運資產相連。 現在,奧運會終於要在自家門前召開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不僅讓"李寧",也讓更多中國企業看到希望。比如聯想集團,在決定競標奧運會贊助商的2001年、2002年前後,和"李寧"一樣,也是所在行業的國內老大,而且也同樣聽到了龐大的跨國追趕者急促的腳步聲,更為相似的是,此時,兩者的國際化都還沒有找到出路。所以,對於此時迷霧中前行的中國企業而言,奧運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李寧"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我相信我們是準備得最早的企業之一。"張志勇說。 正是由於對奧運的執著,在申請奧運贊助商資格的過程中,李寧再一次少有地對外表現了他商業上的大膽和魄力。當李寧公司參與競標時,公司上市計劃正在執行中,公司營業額尚未突破10億元人民幣,利潤未過億。按照當時的企業力量,李寧公司無法支持自己填寫的競標費用。但李寧綜合判斷,根據公司的五年戰略,2008年公司將有足夠的財力來支付標書金額,所以,李寧在標書上填寫了一個天文數字。 "那時候做這個決策其實也挺大膽的。"哪怕當張志勇在2008年時再來回顧,也感嘆當時李寧的決斷和魄力,實際上,在申請奧運贊助商資格上,李寧本人和他的公司,破天荒地壓上了整個公司的身家性命。

李寧曾經進行過的奧運贊助,以及李寧和國家體育總局的熟悉程度,讓李寧本人頗具信心。公司上下也在一片樂觀而振奮的情緒之中。心情激動地積極面對這一次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但是,事與願違,現在他們已經沒有機會來檢驗這一天文數字的賭博是否正確了。 在遞交標書十幾天后,一個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結局出現在了張志勇面前:無緣奧運贊助商資格。 "我們的一個員工當時就哭了。當時我們都覺得非常傷心。"張志勇說。 而心情沮喪的他不能流淚,他還有一個任務:必須打電話告訴在外地的老闆這個壞消息。電話撥通了,張志勇對李寧直接說出了這個壞消息。電話那頭沉默了一下,之後,李寧開口說話,語氣顯得比較平靜。作為同樣性格內斂而穩重的男性,他們無法,也不需要交換彼此的失望和難過,但張志勇聽得出李寧語氣中深深的失落。那一通電話,兩人聊了很多,談到最後,兩個男人互相鼓勵,而非一起惋惜。李寧對張志勇說了很多,張志勇記得最後一句是:"不要沉迷於傷心,我覺得沒有必要。" 不久後的2005年1月24日,北京奧組委正式宣布阿迪達斯為北京奧運會的讚助商。儘管之前已有心理準備,但消息一出,李寧公司內部仍然暫時被一片"失敗"陰影籠罩著。而之後聯想集團如願以償地獲得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贊助商資格。

遺憾之外失敗了,只有認。 張志勇和李寧總結了一下,至少,"李寧"參與競標本身就是一次勝利。 "我覺得要不斷地參與,如果因為競爭對手強大就不參與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張志勇認為,"積極的心態會影響整個公司的每一件事情。" 現在,是積極面對這次失敗的時候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