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61章 第四部分:影壇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歌舞開篇當自強

1960年,空軍司令劉亞樓上將隨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代表團出訪朝鮮。 出訪期間,朝方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在一個大機庫裡,盛情招待中國外交軍事最高長官,並演出了一場大型歌舞劇《三千里江山》。整台大歌舞由朝鮮戰爭年代的歌曲和舞蹈加工而成。全體專業演員再加上朝鮮人民軍將士共計3000多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令酷愛文藝、在軍中享有“能歌善舞文司令”之美譽的劉亞樓,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劉亞樓在歸國途中,路過瀋陽,又觀看了瀋陽軍區招待他的一場文藝晚會,側耳聆聽著晚會上演唱的4首革命歷史歌曲。不知道是觀看當中觸發了他對革命戰爭年代的往事追懷,還是讓他在感覺上與朝鮮的大歌舞相互串聯在一塊,劉亞樓不禁若有所思,浮想聯翩,是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鬥爭20多年,在此期間,根據地和解放區的人民在長期的戰鬥當中,曾創作出了一大批深受軍民喜愛的革命歷史鬥爭歌曲,並且在民間也很流傳。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黨中央和解放軍總政治部曾多次發出號召: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多多創作出充滿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昂揚革命精神的文藝作品,去鼓舞全國人民和全軍指戰員的鬥志,去爭取和改變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劉亞樓想,用大歌舞的藝術形式正是宣傳和落實中央政策以上的最佳詮釋。

當年的下半年,劉亞樓在杭州開會的時候,特意把自己醞釀已久的設想,當作佈置的一項工作任務,將演唱革命歷史歌曲的這一特殊使命,交給了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張雙虎。張團長回到團裡,迅速召集會議,提到演唱革命歷史歌曲,總團黨委負責人員當然清楚事情的背後還有一段這樣的插曲,那是在1959年6月1日第二屆全軍文藝匯演的當中,開幕式上的第一個節目,就是讓全軍百名老將軍合唱團演唱革命歷史歌曲大合唱,一時間,在全國和全軍都傳為佳話。然而,也就在這次全軍文藝匯演上,空軍的獲獎作品最少。劉亞樓司令因此對空政文工團黨委提出了嚴厲批評,並指出:“帥有問題。”這次領命後,總團黨委負責人員自然是不感絲毫怠慢,並以總團黨委的決定下發紅頭文件,具體指定由總團副團長牛暢來負責,讓文工團先放下所有其他的工作,集中力量演唱好革命歷史歌曲。全團上下鉚足了勁兒,要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首先,團裡制定規劃,依據線索,摸清事情的原委,他們得知隨羅總長、劉司令同去朝鮮的還有總政歌舞團,就馬上派人去“總政”要來當年朝鮮演出的節目單,一看上面寫著: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三千里江山》。這樣以來,來龍去脈,一清二楚,大家統一思想,下決心創作出一台與之相同的以演唱革命歷史歌曲為主的大歌舞來。 然後,領導班子成立,編劇組有牛暢、佟承傑、朱正本、張士燮、姚學誠、胡大德、谷娣、孟兆祥等人聯合組成。整體演出方案確定後,1960年年底,團裡迅速就派出以詞曲作家張士燮、朱正本、姚學誠、陳杰等為主的采風創作小組,奔赴江西等革命老區,系統蒐集整理革命歷史歌曲。 張士燮等一行風塵僕僕先後深入井岡山、吉安、永新、安福和南昌等地,蒐集到許多民風淳厚的革命歷史歌曲,在茨坪敬老院,老紅軍戰士李新珠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工農兵聯合起來》,井岡山革命老人賴發秀,也能夠十分準確地唱出《送郎當紅軍》。 1961年的2月,張士燮等人恰好在九江市趕上觀看了江西省民間文藝匯演,吉安地區的業餘演員所演唱的一首送別紅軍的歌曲,給張士燮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的曲調非常口語化,唱詞中夾雜不少俚語和方言,極富地方特色和區域風情,旋律婉轉優美,琅琅上口,容易學唱,歌詞充分錶達了當年老區人民送別親人當紅軍的真摯情懷。在演唱現場,張士燮、朱正本等人有感而發,當即把歌詞和曲調的大意抄寫下來,並且如獲至寶般地連夜整理筆錄和曲調,並將之收入到《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當中,名為贛南民歌——《十送紅軍》。

作為有功之臣的張士燮等人,除了蒐集整理革命歷史歌曲之外,他們還把1959年第二屆全軍文藝匯演中空軍文工團創作的舞蹈《葵花舞》、成都軍區根據油畫創作的群舞《飛奪瀘定橋》(即《英雄戰勝大渡河》)、1961年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根據著名軍旅雕塑作品創作的雙人舞《艱苦歲月》等,都進行了有機的加工再創作。後來這些歌曲和舞蹈有13處之多,再經過修改、提煉和加工,最後都放進了1964年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裡面。 所以,後來文藝界知曉《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創作由來的專家們,一致地認為,1961年創作的《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是1964年建國15週年演出《東方紅》的“前創篇”;1984年為建國35週年創作的《中國革命之歌》,可謂是《東方紅》的“後續篇”。而1964年由上海和華東數省文藝工作者創作並演出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實為《東方紅》的“過渡篇”,四者的題材、體裁和類型同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鑑於時隔20年後出現的《中國革命之歌》是《東方紅》整體內容的重疊和演變,故此,稱之為《東方紅》的“延伸篇”更為恰當。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與《東方紅》三者之間,在四年當中的層層遞近,相互關聯,名副其實地共同構成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高潮迭起、激情交響、遙相呼應的“三部曲”。

當初,演出單位的空政文工團對於《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這個大歌舞的名字,曾經提出過疑義,因為總感到名字太過於直白,沒有文學和藝術化的色彩,在這之前,有關主創人員挖空心思地另給起了一個名字,名叫《狂飆曲》,其中的“狂飆”二字,出自於毛澤東1930年創作的詞《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的最後兩句:“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可是,在報送定奪的時候,當即被劉亞樓以“太抽象”給一言否定了。臨近公演之際,主創人員仍不死心,本著為藝術負責的態度,又欲提出大歌舞《光輝的歷程》的名字,劉亞樓得知情況後,頗感納悶,便質問總團黨委負責人員:“我讓你們唱的是革命歷史歌曲,什麼時候叫你們改成大歌舞了?”在此之前,總參謀長羅瑞卿曾得知空政在趕排一個由300人組合的大歌舞,就直截了當地說道:“什麼大歌舞?人家朝鮮一台大歌舞弄了3000人,你們有多少?出什麼風頭!回去告訴你們劉司令,叫他不要搞了!”所以,劉亞樓發火了:“誰叫你們搞的,你們懂得什麼光輝的歷程?”同去的空軍政治部主任王靜敏、總團副團長牛暢、董琚、歌舞團團長汪洋面面相覷,沉默寡言。半晌,還是牛暢打破寂靜:“王主任,你看怎麼辦?我們實際上是個表演唱,也叫大活報劇,我看不如改個名,乾脆就叫《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吧。”當時,團里四處派人,聞風而動,分頭行動,總算將報紙上的海報和已定演出的節目單,全部都給改為統一的名稱——《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

1961年8月1日,《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隆重首演,後移至民族文化宮演出,在京演出8天,觀眾達22000多人,好評如潮,後又招待演出多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反複播放,電台還組織歌曲教唱。該劇選取了土地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的46首革命歌曲,並配上舞蹈表演,形像生動地概述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描繪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武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鬥爭、失敗、再鬥爭,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全景圖畫。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共為9場16景,分為“序幕”、“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萬里長征”、“長征途經婁山關/途經彝族民區”、“勇奪瀘定橋/爬越雪山/三大主力會合”、“過草地”、“勝利到達臘子口/渡黃河北上抗日”、“日寇侵占東北三省/共產黨發動抗日救亡”、“歌頌革命聖地延安”、“歡慶抗日戰爭勝利/革命隊伍成熟壯大”,從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開始,到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整台共演唱了約46首歌曲,其中很多是廣為傳唱的經典之作,如:“國際歌”、“送郎當紅軍”、“(西江月)井岡山”、“八月桂花遍地開”、“十送紅軍”、“(憶秦娥)婁山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七律)長征”(即“紅軍不怕遠征難”)、“松花江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義勇軍進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新四軍軍歌”、“太行山上”、“延安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南泥灣”、“東方紅”等等。主要演員秦萬檀、孟兆祥、羅棠因、羅棣因、魯藝顯、宋世珍、蘇海玲、辛佩文、王金山、劉治普、張毅、高國棟、李光、陳小曼等演員均來自於空政文工團,獨唱秦萬檀、馬玉濤、潘天惠,解說白景晟。在演出形式的表現處理上,並不是簡單的大合唱,而是有詩、有舞、有人物、有情節、有舞蹈、有演唱;在舞美設計上,採用了當時最新的舞美技術——翻拍機製作舞台幻燈投影技術,後來廣泛應用於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樣板戲”舞台以及眾多電影的創作當中。

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林彪、羅榮桓、羅瑞卿、劉亞樓、彭真等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先後觀看了演出。羅瑞卿看完演出後登上舞台,一反常態地對演員們說道:“什麼大歌舞,明明是歌劇嘛!”成績面前,劉亞樓也自然是感到臉上有光,他笑口常開,高興地說:“你們改得挺好的,我叫你們唱歌,你們舉一反三,做對了!……我們空軍常委請大家吃飯,祝賀演出成功!” 一曲《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形像生動地再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熱情讚頌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鬥志。為了普及對廣大軍民的傳統宣傳和思想教育,讓更多的人們看到《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1962年5月26日,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親自批示,命令中國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將其拍攝成彩色舞台藝術片。林彪的這項“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式的指示,卻讓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陳播一時犯了難,因為當時按配額比例,八一廠每年只有一部進口“伊斯曼”的彩色膠片供應,而當年八一廠的這一彩色膠片,早就配給了李俊導演的重點影片——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故事片《農奴》。無奈,林彪的批示下來後,只得臨時將彩色膠片用於《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拍攝,而《農奴》則改由黑白膠片代替。

八一廠以拍攝軍事題材故事片見長的華純,他所導演的這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除了保留全劇的歌舞精華,而且還利用電影藝術的視覺效果,把整個演出貫穿的大量音樂舞蹈,以非常簡潔、明快、緊湊的鏡頭和畫面,進行洗練的情節處理,以原劇已經設置男主角聲情並茂的演唱統領全片,還適當以雙胞胎當兵和戰地重逢的細節,進行恰當的點綴,從而使全劇更顯得生動。更為可喜和勇於探索的是,影片的拍攝跳出有限的舞台,在攝影棚和實景當中進行游刃有餘的穿梭、鋪延,還適當地穿插了一些大海汪洋、波濤翻捲、雲山霧罩、霞光萬道等絕佳秀美景色的空鏡頭,作為背景,以顯示出影片的宏偉氣魄和壯麗圖畫,這樣一來,虛實相互結合,從而形像生動地再現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讚頌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鬥志。影片於1963年12月拍攝完成,並在全國正式公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