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49章 第四部分:影壇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人民日報》批戲

當時的全國上下,正在大規模地批判另一出地方戲——《三上桃峰》,“四人幫”正是利用這齣戲,來徹底批倒批臭國家主席劉少奇。在此之前,西影厂還曾籌備把這齣戲改為《三下桃園》搬上銀幕。如今,時過境遷,風雲突變,這齣曾受到多方好評和稱讚的戲,轉眼間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相比之下,《園丁之歌》因題材單一,查找不出後台,而暫時難以大批。所以,江青暗授機宜,一方面要集中火力繼續狠批《三上桃峰》,另一方面,江青在張春橋批示“可以先發兩篇,看看反映再發別的文章”和姚文元批示“此劇的路線及其歌頌的人物,都是錯誤的”之後,也批示道:“《園丁之歌》的電影應上映,上映的同時發表批判文章”。為此,江青還專門點名湖南省,別有用心的讓湖南省先寫第一篇批判《園丁之歌》的文章,在省報發表。

1974年7月19日,國務院文化組向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正式發出《關於批判通知》,通知內容說:“湘劇高腔《園丁之歌》,是一個內容有嚴重錯誤的壞戲。它的要害是否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為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招魂,向無產階級反攻倒算……”8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初瀾”的文章——《為哪條教育路線唱讚歌》,並在原標題上加上“教育”兩個字,主題更加集中。隨後,全國報刊相繼群起攻之,發表對《園丁之歌》的批判文章近百篇,一時形成氣候,初步達到了江青居心叵測的效果。 毛澤東看戲 1974年11月,毛澤東主席回到湖南休養,他已經得知《園丁之歌》遭到批判,故親自點看了這部湘劇戲曲藝術片。

或許是毛澤東對影片究竟為何遭批而特別留意?也或許是對家鄉那熟悉的唱腔,同華國鋒一樣倍感親切,他看著電影,很快融入劇情,陶醉於家鄉非常熟悉的聲腔音韻之中。一個小時左右的影片很快看完,毛澤東情不自禁地帶頭鼓起掌來。這一鼓掌,使陪看的工作人員倍感意外,這一鼓掌,也讓大家怔過了神來。對於影片中通過一個後進學生,在經過教師的正確幫助、培養和引導下,端正學習態度的故事和情節發展與安排,很好地揭示了懂得了做人道理,更懂得了學好文化知識,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和建設自己的國家的主題。 “我看是一出好戲!”毛澤東一語定乾坤。 《園丁之歌》儘管被錯誤地遭到批判,卻讓主席的一句話,給徹底地翻了身。既然主席一言九鼎,而且態度明確,再繼續批判豈不是自打耳光,自討沒趣?

1975年的7月25日,毛澤東就影片《創業》的編劇張天民上書問題給予批示,湖南省委、省文化廳受其鼓舞,也加緊提出《園丁之歌》的平反問題,趕在風口上的江青,一時雖然慌了手腳,但一向不肯認輸的她,卻對此問題抱著葫蘆不開瓢,她在靜觀其變,她在伺機行事。終於,隨著1975年底全國又一輪大批“右傾翻案風”的政治運動,江青捲土重來,趁機發揮,她又藉《園丁之歌》大做文章,湖南省要求平反《園丁之歌》的報告,被當作“右傾翻案風”的典型,連同影片一起再入地獄。 此外,江青還精心組織拍攝了《決裂》、《反擊》、《小將》、《芒果之歌》等所謂教育題材的影片,去對抗弱小無力的《園丁之歌》,同時也為他們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搖旗吶喊。於是,這部普通的戲曲藝術片,在政治鬥爭的風浪尖上,起起落落,反复沉浮,在中國電影的特殊時期,出現了這樣一道獨特的奇觀。直至“四人幫”在1976年10月垮台之後,《園丁之歌》才徹底地重新獲得了新生。

“新版李向陽” 和重拍片《平原游擊隊》 如今已經54歲的李鐵軍,在舉手投足之間,除了依稀可辨當年轟動全國的重拍片《平原游擊隊》里新版“李向陽”的影子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成熟男子的穩重與乾練。幾十年來舞台、影壇和商界的風塵磨礪,使得久經沙場的李鐵軍,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僅僅只是昔日“電影明星”的頭銜,而是人到中年之時的厚重閱歷和渴望平和心態的坦誠相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