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35章 第三部分:一詠三歎《紅燈記》“三連冠”帶來的噩運纏身

1938年,沈默君參加新四軍二支隊政治部火線劇社,曾在蘇浙公學、華中軍政大學學習。 1948年,任華東第三野戰軍總後勤部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兼編導。曾創作過歌劇《葉大嫂》,小說《孫顏秀》、《夫妻英雄的故事》等作品。 1951年,建國初期,沈默君同沈西蒙、顧寶璋三位部隊作家一起,根據陳毅元帥奪取山東孟良崮戰役偉大勝利的真實戰例,聯合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南征北戰》,獲得華東軍區創作一等獎,並於第二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故事影片。 1953年,沈默君獨立創作的《渡江偵察記》,獲得文化部和華東軍區創作一等獎,也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又獲得1949—1955年文化部表彰的優秀國產影片一等獎。 1954年,由於突出成績的取得,沈默君調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擔任電影創作組組長,於1957年與著名劇作家黃宗江合作了電影劇本《海魂》,並獲得1958年文化部全國電影劇本創作三等獎,再次由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著名演員趙丹、崔嵬、劉瓊、高博、王丹鳳、康泰聯合主演拍攝成電影。作為劇作家的沈默君,還在1952年參加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海上風暴》中,在鏡頭前出演郭連長一角,這也是他作為專業劇作家和業餘演員的雙重身份唯一一次的銀幕“觸電”。

沈默君出眾的創作才華,雖然贏得了軍內外的一致喝彩和認可,卻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那些在政治風口浪尖上膽戰心驚行走著的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人為強加的罪名,會無情地降臨在沈默君的身上,由此而過早地摧毀了一個頗有才華的劇作家的創作生涯和政治生命。 1957年,轟轟烈烈的“反右派”運動在全國全面開展,沈默君連自己也不知因為哪種原因,就被錯誤地劃為“右派分子”,而勒令脫下軍裝,被冷酷地遣送到黑龍江省北大荒軍墾農場進行勞動改造。於是,銀幕上再也沒有找到由沈默君這個名字編劇的電影,而在遙遠而寒冷的東北荒涼之地,一個虛弱、瘦削的未老先衰的中年人,正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在一望無際肥沃的黑土地上,忍氣吞聲、心情沉重、默默無語地跟隨著一批又一批被流放著的人們,在栽種著比人還高的紅高粱。

195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週年,中國的電影界正忙於為國慶10週年趕拍眾多的獻禮影片,地處東北吉林省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五朵金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笑逐顏開》、《冰上姐妹》等4部影片,被幸運地挑選到文化部擬定的18部彩色獻禮片之中,這些幸運的大事情當然和無人知曉、並已經被開除出電影界的沈默君沒有任何的關聯。可是,在東北廣袤而遼闊的大地之上,長影厂卻在取景的外景地中,意外發現了沈默君就是以軍事題材影片而聞名影壇的知名編劇。長影厂的領導求賢若渴,多次積極將沈默君的情況向上級申報,終於在1961年底,沈默君意外地結束了長達4年的“右派”流放生活之後,被弄清了所謂問題,摘掉了壓在頭頂的“右派帽子”,但仍然以繼續觀察、以觀後效的“監管對象”,首先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借調到哈爾濱繼續去搞文學創作,隨後,又如願地於1962年的5月來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