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25章 第二部分:性命攸關的《逆風千里》別開生面新穎創新

196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逆風千里》,用一種當時中國影壇從未涉及的新穎角度,描寫了在1946年秋,我軍殲敵“千里駒”師後,指導員帶領小分隊,奉命押送俘虜的校級以上軍官,前往遼東軍區駐地,在敵強我弱、腹背受敵險境中,我小分隊克服種種困難,粉碎了敵人的搗亂、破壞和種種陰謀詭計,終於勝利到達目的地。 之所以說這部影片的新穎,則是指它的角度而言,像這類歸屬於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在當時已構成中國影壇震撼人心的“主旋律”,然而,描寫這樣押送俘虜的戲卻尚是空白。當時,長影厂與之幾乎同年推出的反映解放長春的《兵臨城下》,則是“文革”前17年同《逆風千里》一樣,是以國民黨將領為主角、反派人物推至前台的兩部作品。 《逆風千里》的編劇和導演以及劇組的這種為藝術而另闢蹊徑的膽魄,在當時極“左”思潮的嚴重干擾下,逆風行舟,力圖把這段發生在東北戰場上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搬上銀幕。

冥冥之間大約是應驗了影片片名之意,劇本在審查通過時,就曾發生過不止一次的激烈爭論。當時有位副廠長在對待國民黨俘虜的政策問題上,提出明確的修改意見:“對解除武裝的俘虜,我們是講優待政策的,但對待放火指引敵機的俘虜,則是反革命,講優待是完全錯誤的。”還有領導也指出了這樣或那樣的不同意見,甚至有人對此極為反感、進行發難。在1962年—1963年間,珠影厂根據王蘭西部長肯定《逆風千里》的文學劇本和“全廠要面向生產”的指示精神,開始全廠動員,這部影片便在當時正確的創作路線指引之下,峰迴路轉,重新上馬。 影片編劇周萬誠,是廣州軍區戰旗話劇團的一名部隊劇作家;導演方徨則從上影厂調到山東廠,又在兩廠合併後來到珠影厂,曾執導過《閩江橘子紅》、《上饒集中營》(副導演)、、《兩個巡邏兵》、《敢想敢做的人》等影片;攝影師姚士泉,也與方徨一樣從南轉北,又落腳珠影厂,他的黑白攝影技術應用和拍攝技巧,在圈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方徨執導影片有兩大特點:其一,他感情厚重,人情味濃郁,在他所執導的有限的幾部影片中,都啟用了上影厂著名反派老演員白穆,以及上影厂的張子良、藍谷、束夷、傅伯棠,這些演員除了白穆之外,也都調往珠影厂,此次都被重新招至《逆風千里》的麾下;其二,則是他識才愛賢,姚士泉一流的黑白攝影,使他倍感珍愛,故這兩人一導一拍,多次合作。方徨當時還選用了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的青年演員馬奕,主演我軍指導員,剛從上海電影專科學校畢業回廠青年學生丁鐵寶,參演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衛生員朱小玲,此外,還有後來調到天津廠的李建林,珠影厂的宋德望、王錚以及蔣銳、關朋、剛小光等人都加盟劇組。影片的外景地在東北遼寧的奉城、丹東一帶,劇組人員邊體驗生活,邊實地拍攝。氣候寒冷身體不適,拍攝過程中的反復修改,尤其是劇本非常突出的個性化特點,甚至影片中塑造的我軍指導員、胡排長、女衛生員、還有兩名戰士5個角色,和敵方師長、副師長、醫官、政治部主任、敵工處長、軍長、騎兵連長共7人的雙方比例,也有人以我方少敵方多而產生了質疑,從而招致了外界勢力的嚴重干擾。

影片中國共兩黨將領的人物群像,性格鮮明,人各有貌,先天劇本的成熟,再加上所選演員自身的努力,《逆風千里》終於在1963年12月底拍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