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追尋完美:費德勒的故事

第3章 引子:沒有人料到是他

俗話說“三歲看老”,這對於網球來說也許比其他任何運動項目都更合適。世界各地那些數量龐大的充滿野心和天賦的少年球員們,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到達網壇的巔峰,但那些真正的冠軍總是在很早的年紀就已經能令周圍人相形失色。 就好像,我永遠也忘不了1984年溫布爾登公開賽上的那一天,我的德國同行克勞斯-皮特·維特(Klaus-Peter Witt)——人們都叫他“KP”——沖向我、抓住我並且將我拖出嘈雜的新聞中心。 “我們找到他了!我們找到他了!”他大喊著:“紅色炸彈終於來了!” KP領著我穿過全英俱樂部東北角的密集人流,來到了第13號球場,那裡似乎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騷動;人們踮起腳尖,伸長了脖子往場地裡看。一位紅頭髮、藍眼睛的16歲少年正在橫掃美國對手布萊恩·威倫博格(Blaine Willenborg),紅頭髮當時已經以6比0和6比0領先了,英國記者們瘋狂地查找著上一位在溫布爾登一局不失地拿下勝利的球員資料。不過這個少年讓他們免受這項工作之苦,他在第三盤丟掉了四局。

這個傢伙是一個無以倫比的上天賜物,他用他蠻橫冷酷的發球和底線球痛擊著網球,他的名字是鮑里斯·貝克爾(Boris Becker)。說到貝克爾,他曾經的德國教練克勞斯·霍夫薩斯(Klaus Hofsaess)說過,“只要能夠提高他的正手,他願意吃下一隻老鼠。”KP興奮不已。從溫布爾登單打資格賽中殺出的貝克爾,又接著在正選賽第二輪打敗了尼日利亞球員奧迪佐(Odizor)。貝克爾的第三輪比賽在有著“冠軍墳墓”之稱的2號球場舉行,他面對美國球員比爾·斯坎倫(Bill Scanlon),但貝克爾在第四盤比賽中摔倒並扭傷了腳踝。因為嚴重的韌帶拉傷,他被擔架抬出了球場。 當天晚上,KP和我在格羅切斯特酒店的酒吧詢問貝克爾的教練岡特·波什(Gunther Bosh),他的孩子怎麼樣了。波什主動把房間鑰匙遞給我們說:“你們還是自己去問他吧!”

我們原以為會看到一位被淘汰後的沮喪年輕人,但貝克爾正躺在床上看電視,對纏在他腿上厚厚的繃帶毫不在意。我們看不出他有任何的抱怨或不快,“看!那是我,那是我!”他興奮地指著電視屏幕上的當天賽事精華節目大喊著。 KP和我會意地對視了一眼,我們都明白,如果這個德國人不成功的話,那麼誰還會成功呢? 第二年,貝克爾以17歲的年齡贏得了溫布爾登男單桂冠,成為歷史上贏得這項錦標的年齡最小的球員。 和貝克爾一樣,大多數的偉大球員都似乎像一聲驚雷那樣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偉大的女子球員通常在更小的年紀就能夠取得突破當她才只有12歲時,辛吉斯就參加了為18歲以下球員設立的法國公開賽青少年組女子賽事,毫不誇張地說,球員、教練、媒體和球迷們排著隊爭相一睹這位天才當辛吉斯贏得冠軍並且在2號球場接受獎杯和鮮花時,最具聲名的美國網球評論員巴德·科林斯(Bud Collins),這位總是穿著鮮豔長褲的《波士頓環球郵報》網球專欄作家,正坐在場邊。 “嗨!施道弗,”他隔著很多排觀眾衝著我大喊:“這就是你今後20年的'長期飯票'啦!”

然而,羅傑·費德勒的成長軌跡完全不同。儘管人們較早就了解到了他的天賦,但他從未被看作是未來可能統治這個項目的王者。那些從小就認識他的人中,不少人至今仍驚訝於他的成長與發展。 “我從未想過他會成為世界第一,他不是超人,他只是和其他人一樣的又一位球員而已。”費德勒少年時期的一位主要競爭者達尼·施奈德(Dany Schnyder)說道;費德勒的童年夥伴、來自蘇黎世的職業球員邁克爾·拉瑪(Michael Lammer)也表示:“當他十五六歲時你會意識到他天賦出眾,但直到他17歲成為青少年組世界第一時,你才會確信他確實具備成為頂尖球員的必備素質。” 沒有人會期待羅傑·費德勒能夠變得如此偉大,即便在瑞士也同樣如此。當他剛剛踏入網壇時,他在正成為女子網壇主要力量的辛吉斯所取得成功的映襯下相形失色;而當他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青少年球員時,小他312天的辛吉斯又正處於事業的巔峰,她在1997年贏得了四大滿貫賽事中的三項桂冠,並且獨占了中央舞台,特別是在瑞士。當瑞士已經擁有了女子現世界第一球星的時候,人們為什麼還要去關注費德勒、一位擁有著天賦以及不確定未來的青少年球員呢?

即便在瑞士,人們也很少將費德勒作為一位未來的世界第一來談論。在一個高山滑雪非常盛行的國度,人們總是對過“高”的期望值心存謹慎。一個新的鮑里斯·貝克爾或是皮特·桑普拉斯已經在日內瓦湖和康斯坦斯湖之間冉冉升起的奇特想法,幾乎從未出現過在任何人的頭腦中。然而,這對於年輕球員並不是件壞事。相反,費德勒可以安靜地成長,而不必生活在父母以及公眾巨大期望帶來的壓力之中。 不過,費德勒畢竟還是成長在一個職業網球較具影響力的國家。作為ATP最重要的室內賽事之一,瑞士室內賽的舉辦地就在費德勒位於巴塞爾近郊祖傳的家旁邊散步即可到達的地方。羅傑的母親勒內特(Lynette)曾是這項賽事組織工作積極的參與者,羅傑自己還曾在1994年擔任過賽事的球童,13歲的他當年甚至還和吉米·康納斯合過影。另外,瑞士還誕生過岡特哈德以及羅塞特等著名球星。

儘管費德勒並非成長於一個偉大的網球傳統國家,但瑞士也並非網球運動的不毛之地。也正因為如此,費德勒很早就認為,一個瑞士人沒有理由無法登上網球世界的最高海拔。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