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

第10章 《李白實錄》 李白的經濟來源

李白的經濟來源 “四川人”李白,“商人的兒子”李白,兩種合力造就的是李白獨有的生存策略。 在唐代,一個人要怎樣做,才能建功立業?有三種途徑。前兩種是常規路線:如果你出身好,那太好辦了,不需要努力,錦衣玉食都有了。如果你出身於貧寒人家,或者是破落地主,也沒有關係,只要你家是良民,不做小生意,也沒有犯過什麼罪,你就可以通過考科舉出來做官。 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把自己炒成文化名人,一步登天。這就是李白的路線。這種路線,只有李白一個人能走。這是非常規路線,是天才路線,是不可以重複的。盛唐那麼多的大文人,跟李白名氣差不太多的,杜甫、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他們都不走這種路線。 商人家世對李白的影響,在生存策略上,可以落實到兩個具體的方面:一是生財之道,二是炒作方式。

20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李白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00主流意見認為,李白家是經商的,他父親買賣做得很大。郭沫若甚至說,李白的兄弟把長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碼頭都壟斷了做物流。這完全是戲說,一點兒根據都沒有。 李白的生財之道,據我推測,第一是“吃軟飯”,第二是“掙稿費”。 先說“吃軟飯”。前文講過,李白的第一偶像司馬相如靠吃軟飯分了當時全球首富卓王孫的一半家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白也學這手。李白跟人結婚,都是看準了再下手的。李白先後結了四次婚,第一個夫人姓許,最後一個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孫女。誰家的爺爺做過宰相,李白就去做上門女婿。做過宰相,意味著家裡有大筆遺產,還有人脈關係網。商人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眼睛賊亮賊亮的。

再說“掙稿費”。我認為李白的收入,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他的“稿費”。當然,唐代社會不存在寫一本書拿多少稿費、多少版稅的問題,也沒有任何材料能直接證明李白哪一次拿了多少潤筆費,但是我們可以合理推測。 韓愈和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最著名的文人,他們得的潤筆費太多了。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但是對韓愈有一個負面說法,說他專寫諛墓之文。因為中國古代,尤其是唐代,是很看重門第的,誰家的先人死了,子女有出息的,一定要給先人立碑,請大文人撰寫墓誌。中唐韓愈文章最好,所以有錢人都請韓愈寫墓誌。韓愈本來窮慣了,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那還不飽賺一筆? 韓愈靠阿諛奉承死人到底掙了多少潤筆費,沒有特別明確的記載,但有材料證明白居易曾經一次性拿到六七十萬錢的潤筆費。白居易跟元稹是好朋友,元稹比白居易死得早。元稹死後,他的家人請白居易寫了一篇墓誌,送給白居易六七十萬錢作為潤筆費。白居易將這筆錢捐給了香山寺。

從中唐的情況來看,潤筆費是一個慣例。韓愈不至於是歷史上第一個掙潤筆費的人吧?他跟李白隔的年代不太遠,李白死後五六年,他就出生了。我認為早在韓愈、白居易以前,李白就在掙潤筆費了。 李白的文章在當時非常有名,存下來的也還不少。他的文章,應用文居多,主要就兩類:一類是替寺廟寫的,一類是應地方官之邀寫的。 李白以天才自居,憑什麼給那麼多的地方官和寺廟寫文章?無非為了掙潤筆費。要不然,他也用不著動手。李白跟道教關係密切,跟佛教關係一般。他的詩歌涉及佛教的很少,可是留下來的文章,有很多是專門為某個寺院寫的,無非是因為寺廟可以給潤筆費。 唐代的寺院往往非常有錢,所以寺院立一個碑,造一個像,碑記也要李白來寫,這對雙方都有好處:最傑出的文學家,筆底生花的李太白寫的文章,放在那兒,寺院有面子;作為交換,李白的酬勞,肯定不菲。

李白為地方官僚歌功頌德的文章,基本是按一個模子寫的。他歌頌各個級別的官僚,全部是行仁政,而且修養非常高,還懂道家的黃老之術,垂拱而治。他寫過一篇《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在這篇文章裡他誇韋刺史“幹蠱有立,含章可貞”,這八個字來自。 “幹蠱有立”來自“蠱”卦的“幹父之蠱”,是誇人家兒子有出息,父親能做的事,兒子也都能做。 “含章可貞”來自的“坤”卦,講一個人內美,有才華但不輕易顯露出來。 李白文集裡另有一篇題為《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的文章,這位武昌的韓縣令,便是後來善寫諛墓文的韓癒的父親。李白在文中誇韓癒的父親“含章可貞,幹蠱有立”。剛剛送給甲的八字評語,現在又送給乙了,可見李白純粹是在糊弄人。這些人都是李白的衣食父母,你是縣令也好,是刺史也好,可是我李白是唐代第一大文豪,你要我給你寫一篇拍馬的文章,我能給你白寫嗎?潤筆費不會低的。

唐代文人都喜歡漫遊。李白跟杜甫都漫遊,杜甫過得特別苦,李白卻過得很滋潤。為什麼李白的日子始終過得很好,而且能夠一擲千金?原因就在於他名氣大。名氣越大,潤筆費就越高。李白靠名氣吃飯,自然也就熱衷於炒名聲。 李白花銷特別大,是一擲千金的古惑仔。他要供自己開銷,就要不斷寫文章。所以無論他去哪裡,只要地方官有需要,他就會去寫。李白最熱衷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身價炒得越來越高。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經濟來源上也就有了保障,這真是一本萬利,名利雙收。 這裡順便再講一下李白的花錢習慣。李白自己說“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可不是說大話,他有恃無恐:我是大名人,到處都有人請我寫文章,我怕什麼?李白自誇年輕時候,看到有很多落魄公子,就周濟他們,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這是個什麼概念?

陳寅恪曾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元白詩中俸料錢》,討論唐代官員的薪水問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陳寅恪指出,唐代官員的薪水不同時期的變化較大,很難研究。陳寅恪提供的材料,基本是元稹、白居易時期的,拿過來套在李白頭上,未必合適。好在《唐會要》裡提供了開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員月俸的詳細數據。這個材料,胡三省注也引用過。開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員的月俸,一品是三十千,八品是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是一千九百一十七。李白“散金三十餘萬”,是在他剛從四川出來游歷揚州一帶的時候,約在開元十四年。開元盛世,社會穩定,不至於貨幣貶值。青年李白一年花掉三十餘萬,相當於當時一品大官十個月的俸祿,相當於八品官十年的俸祿。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足以說明李白家境不錯。商人的兒子畢竟有錢。

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下:李白當時什麼都沒有,也沒做過高官,他周濟落難公子三十餘萬不容易啊,花掉了商人老爹給他的第一桶金,還養成一擲千金的習慣。接下來的日子,他該怎麼辦呢?李白為了支付巨大的消費,就得不斷地去寫歌功頌德的文字。主要歌頌兩種人,一是朝廷官員,二是佛教徒。他們都有錢有勢,好辦事。李白看得太準了。 這就是商人的兒子李白。怎樣達成自己的目標?靠炒作!怎樣炒作?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鳴驚人!這是四川人的傳統路線。商人的家世背景,四川人的傳統,結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李白獨特的生存之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