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曼斯菲爾德傳
曼斯菲爾德傳

曼斯菲爾德傳

安东尼·阿尔伯斯

  • 傳記回憶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3399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第1章內容提要

我們來到人間,偶然誕生在一個地方,這無關緊要;久而久之,我們才在心中形成自己真正的出生地,因此,也許要回顧以往,我們才能知道,才能一天比一天更肯定自己誕生於何處。有些人精神上的出生地與護照上寫的恰好吻合,能同外界達到如此的和諧一致將會是一種聞所未聞的幸福。 ——RM里爾克① 1923年1月 凱瑟琳?曼斯非爾德於1888年10月14日生於新西蘭的惠靈頓。這麼說似乎只是簡單地陳述事實,絲毫沒有文不對題,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展開故事的方式,從而能進一步敘述她的生平、藝術以及生活年代等等。然而這不能表達實際上那個星期天早晨,哈羅德?比切姆夫婦和他們的孩子所經歷的一切,因為凱瑟琳?曼斯菲爾德不過是她19年以後才採用的筆名。我們幾乎不能說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那天出生的,人們不能迴避這麼一個事實,即她的故事一開始就很複雜——包括姓名本身的問題。

談到她的父親並沒有什麼困難。哈爾?比切姆①是位雄心勃勃、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有著薑黃色頭髮,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紅鬍子,非常引人注目的藍眼睛,他在一家老字號的進口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在惠靈頓碼頭有事務所和貨棧,他18歲就開始為其效勞。儘管當時這塊殖民地正因為輪船運輸業的發達而日益繁榮昌盛,但公司業務卻已處於停滯狀態。經過11年的努力,他使公司恢復了活力,由於公司業務大量增加,老闆讓他成為自己的合夥人。當那大早晨他第三個女兒出世時,他還差一個月就滿30歲了。 他那漂亮小巧、褐髮褐眼的妻子身體有些病弱,風濕病時而發作。她比丈夫小6歲,對他充滿愛情,但是討厭每個月固定的日子裡必須坐在飯桌旁丈夫身邊,瀏覽所有的家務帳目,為每一個便士精打細算。她自己的野心是參加社交生活,儘管這個小城只有3萬人口。

比切姆家在靠近港口的近郊桑頓造了一所木房子,同安妮的母親戴爾太太以及兩位姐姐凱蒂和貝爾②一起搬進了新居。此時他們已有了兩個女兒,家中盡是女人,該要一個兒子了。男主人目前還不是沃?姆?伯拉廷公司的老闆,還沒有開始“掙大錢”,但是老伯拉廷在英格蘭去世意味著合夥人位置的空缺,再有一人去世,他就大權在握了,到那時他就可以成為首都幾家公司的董事、港口董事會成員,錦繡前程將在眼前展開。哈爾?比切姆生於澳大利亞的一個金礦上,其父親生性喜歡東遊西蕩,但他絕不願仿效父親的榜樣。也許惠靈頓上流社會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淘金者出身或比切姆太太出人頭地的希望,但是最終他們將會擁有比弟納柯里大道①上那所盒式木屋大得多的住宅,可觀的財富,國內的金融權力,爵士封號和貴族紋章,而登峰造極的則是比切姆70多歲時出版的《往事與追憶》,這本書紅皮精裝,飾有金色盾① RM里爾克(1875~1926),著名的德裔奧地利作家。他對20世紀的德語文學有卓越的貢獻,代表作有《祈禱書》《馬利亞生平》等。 ——譯註①哈爾?比切姆即前文哈羅德?比切姆。 ——譯註②安妮系凱瑟琳?曼斯非爾德的母親,凱蒂和貝爾則是她的姨媽。 ——譯註①新西蘭首都惠靈頓近郊桑頓一地名。 ——譯註形紋章。雖然這一切在當時都尚屬難以預測的未來,但至少從哈爾?比切姆的照片中能夠看到一些跡象。 1888年春天的這個星期日,全家人都焦急地盼望著一個兒子的出世。

一篇名為《生日》②的短篇小說,寫於21年之後,其中描述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與那天早晨的事實相符。毫無疑問是那所房子,屋後的柵欄緊靠一條佈滿蕨類植物的邊緣,吊橋在幾步之外,是男主人去請醫生的必經之路。 那天他緊張不安,連午飯也沒來得及吃,這是第三個孩子的出生,好心的外祖母正準備當接生婆。小說中所有的角色都有德國人的姓名,這不過是一種掩飾,毫無顧忌地敘述事實才是她的目的。男主人來到醫生家中:“啊,比切姆,”醫生拍去珠灰色背心上的麵包屑,快樂地說道,“兒子和繼承人迫不急待地要出世了嗎?” 比切姆立刻精神振奮起來。天啊,兒子和繼承人! 他很高興再次和男人打交道,這是個聰明人,每天都碰上這種事。

“但願如此,大夫,”他笑著回答,拿起帽子,“母親一大早就把我從床上拖起來,催我立刻來請您去。” “馬車很快就回來,同我一起乘車去,好嗎?” 故事中是個男孩,但是那天坎普大夫舉在手中的嬰兒卻是個女孩,像父親一樣結實健康,有著母親一樣的褐色頭髮和雙眼,當然不能取男孩子的名字,於是被命名為凱什琳?曼斯菲爾德①。曼斯菲爾德是戴爾太太娘家的姓,代表著一種孩子後來感到自己從小就享有的愛。 安妮?比切姆不會照料嬰幾,孩子從一開始就由戴爾太太照看,成為奶奶的凱絲②。她一周歲時母親就隨哈爾去英格蘭公事旅行,這並未怎麼影響她。安妮回來後又懷孕了,1890年10月11日給丈夫生了第四個孩子,又不是男孩,這個孩子染上了小兒霍亂,需要戴爾太太全力照看。 1891年1月9日孩子死了,而此時凱絲已開始夜間做惡夢。她外表胖乎乎十分可愛,但卻漸漸形成一種對外界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哪怕不睡覺時,對夜晚也懷有一種恐懼。

接下來的5年比切姆一家一直住在弟納柯里2號,房子正對著一座光禿禿的高山,山上過去曾覆蓋著一片樹林,但現在卻拉拉雜雜地長著荊豆,散佈著羊群。上世紀90年代的攝影家們曾拍攝過綠樹成蔭的桑頓全景,遠處是碼頭和輪船,凱瑟琳的出生地隱約可見。事實上這條路順著土地的一個大裂縫延伸,裂縫是一個巨大的地質斷帶層,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就出生於這個斷帶上。 桑頓的房屋全是木質結構,坐落於樹叢中,彼此隔開一定距離,以免火災蔓延。比切姆的房子比別家更為簡樸,正方形,上下兩層,唯一的裝飾是門廊四面安裝著玻璃。哈爾?比切姆每天從這兒徒步去海關碼頭的事務所辦公,惠靈頓的晨風使他神清氣爽。為了謀利,他十分重視對這塊殖民地的貨②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所著短篇小說之一。 ——譯註①凱什琳是幼年時的名字,以後改名為凱瑟琳。 ——譯註②凱什琳的愛稱。 ——譯註物供應,諸如:諾貝爾的炸藥,享有“時代光明”之稱的煤油,德累斯頓①的鋼琴,埃及香煙等等,總而言之,是所有為開發這片新殖民地,為那些遠離中產階級舒適生活所需的物品。這種生活本身也正在被滲透,這一點他女兒的觀察更為細緻入微。

近在咫尺的碼頭和輪船總在召喚人們離去,凱什琳半歲時就已熟悉了那兒的景色和氣息。 1889年,也許是複活節那天,家人攜她渡過庫克海峽②去皮克頓小城拜訪祖父母。祖父亞瑟?比切姆躺在床上,“像一隻非常衰老、毫無睡意的鳥。”這個形像後來出現在她的故事《旅行》中。 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長輩。亞瑟?比切姆的某些性格特徵絲毫不差地傳給了他這位有名的孫女兒,她在自己寫的最後一封信中還無可奈何地提到這些特徵。 亞瑟年輕時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流浪漢,到處尋求殖民地所能提供的種種壞運氣,寫些滑稽可笑的西部打油詩來嘲笑它們,如果對得上號的話,還用些拜倫③式的詩句。他從不在一個地方呆上幾個月,總是捲起鋪蓋搬家,家里人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氣,常常苦笑著說,他養的雞聽見打點行李的聲音,也會立刻仰面朝天躺下,乖乖等著主人把自己綁起來帶走。如果幫工們此時有些怨言,他總是引用幾段《唐璜》中的詩句來回答,毫不在意別人是否感到尷尬。

他是某個約翰?比切姆的兒子。此人兒子多得不可勝數,在倫敦有一家祖傳的曾經興旺發達的銀匠作坊,這位祖先寫些打油詩,從而贏得了“霍恩賽街①詩人”的稱號。然而他寫詩和做生意的才能都有限,儘管他似乎發明了一種新的仿銀器,卻並未獲得專利;他能滔滔不絕地背誦拜倫詩作(這種天賦也傳給了亞瑟),或者騎馬縱狗打獵,等到“飢餓的40年代”來臨時,已沒有什麼留給亞瑟和他的兄弟們了。 他們的母親同藝術關係更為密切。她是畫家CR萊斯利②的嫂嫂,曾給他當過模特兒。後者是約翰?康斯太布爾③的朋友和傳記作者。 康斯太布爾在一封信中曾寫道,有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去“比切姆先生”的作坊觀看那些“鍛爐、坩堝、金屬、車床、皮帶和風箱、煤炭、煤渣、灰塵、髒土、爐渣,以及其他對男孩子胃口的東西。”

銀匠的孩子們在學校讀書至13歲左右,爐渣和塵土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不管怎樣,作坊終於倒閉,哈爾?比切姆後來對這結局極為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在那種情形下,我祖父毫不阻止男孩子們自謀生路。”至於“霍恩賽街詩人”,就再也無人提起最先離開的是亨利?哈倫?比切姆,他是後來愛德華時代④暢銷書作家“伊莉莎白”的父親(後者以其《伊莉莎白和她的德①德國東南部一城市,是一座有著悠久歌劇傳統的音樂城,——譯註②連接新西蘭南島與北島之間的水道。——譯註③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唐璜》為其代表作之一。——譯註①倫敦市區一街道名。——譯註② CR萊斯利,英國19世紀畫家。——譯註③約翰?康斯太布爾(1776~1837),英國著名風景畫家,提倡並追求盡可能真實地再現英國農村的自然面貌。——譯註④指英王愛德華七世(1841~1910),在位期間(1901~1910),常指20世紀頭10年。——譯註國花園》一書聞名於世),他的孫兒是布盧姆斯伯里⑤成員之一,曾向維吉尼亞?吳爾夫求過婚。亨利15歲時去澳大利亞的悉尼,在那兒成家,花費16年的時間積累財富,然後攜全家回到歐洲,在洛桑住了幾年。 1889年的一天,他22歲的女兒梅在羅馬的美國教堂內演奏風琴,一位鰥居不久的德國伯爵對她一見鍾情,他在佛羅倫薩向梅求婚,把她帶到了自己的領地。幾年以後,梅隱瞞了真實身份,開始發表自己極為受歡迎的作品,她的文筆揮灑自如,有著一種洋洋自得、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亞瑟是銀匠的第六個孩子,姑母們的寵兒,雙眼炯炯有神,常常詩興大發。他在城裡給一位吝嗇的親戚當了7年學徒,寫了一些打油詩,其中總有同樣的疊句:“他留住了金錢,我保留了自由。”1848年,21歲的亞瑟乘船去悉尼,同他沒有詩意的哥哥相處使他重新唱起了那些疊句。他加入了維多利亞①淘金者的行列,同樣一無所獲,接下來的6年裡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澳大利亞,當過小店主,探險者,鄉村導遊,鋸木廠老闆,百貨商和拍賣商,音樂會中的男高音流行歌手以及小地方的政客,不過他至少有一次聰明之舉,那就是1854年他娶了伊麗莎白?斯但利為妻,她也像那些家禽一樣忠實地履行自己的義務,丈夫每次宣布搬家時,她總是溫順地點點頭,“是的,亞瑟”,然後開始打點行李。 “我的確可以說從沒見她發過脾氣,”他兒子以有些居高臨下的筆調寫道,“我只能說她是一位人間的聖者。”

在淘金地生的頭兩個孩子都夭折了。 1858年,哈爾出生了。他生在礦區,當時父親似乎做著“百貨商”,他是在淘金用的流砂槽內受洗的。兩年後,亞瑟的一位有錢的姑母在新西蘭給他留下了一塊土地(不久就被別人騙走了),於是全家渡過了塔斯曼海①。 家里人都稱呼亞瑟?比切姆“老爸爸”,這個稱呼他孫女兒後來經常用到,有時也用來形容自己,似乎指的是一種無憂無慮、無責任心的人,總是第一個嘲笑自己的不足之處。有次亞瑟在馬爾博羅②一口氣演講了10個小時,直到5小時後,他才說:“主席先生,剛才我作了一個簡短的開場白,現在接著講主要問題”。這確實是“老爸爸作風”。另一“老爸爸作風”的典型例子,是他離開城鎮跑去看管叢林,全家人靠吃魚、羊肉和野鳥度日。 哈爾寫道:“在那兒,我父親繼續讓我們受教育。”後來又搬家、送兒子去當地的學校讀書,給教師捎去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先生,今送去我兒子哈羅和亞瑟,請查收。”這也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老爸爸作風”。 17歲時,哈羅已受過他父親的方式所能允許的最完全的教育,便決心找條更好的出路,當父親再次搬家時,他在伯拉廷公司找了個工作,從此開始他事業蒸蒸日上的城市生涯。 他對詩藝也頗有些興趣,學會了彈鋼琴,甚至還曾經希望過在音樂會中演奏短號。他在惠靈頓“結識了許多非常好的年輕人”,加入了划船俱樂部、足球俱樂部以及“行吟詩人小協會”,擔任協會演出的伴奏。 ”我能記得起來的當時演奏過的曲子今天早就過時了,例如《金浪》《快⑤英國一些作家、藝術家(1907~1930)年間常於倫敦布盧姆斯伯里地區的貝爾夫婦和維?吳爾夫家聚會、逐漸形成的一個團體。——譯註①維多利亞,澳大利亞東南部一州名,首府墨爾本。——澤注①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西南太平洋海域。——譯註②新西蘭一地名。——譯註樂的農夫》等等。” 在伯拉廷公司還有一位姓戴爾的年輕職員,他漂亮的妹妹當時才13歲,他們母親未嫁時名叫瑪格麗特?伊莎貝爾?曼斯菲爾德,她後來對凱?曼斯菲爾德的生活影響至深,也許超過亞瑟?比切姆。 比切姆斷然宣稱自己的回憶錄涉及“良好的門第”,其中談到戴爾奶奶時只說她是悉尼“漂亮的曼斯非爾德小姐”,他的女兒們最多也只肯說僅僅知道她是“愛爾蘭人”,儘管這在早期的澳大利亞意味著有一位並不令人十分尊敬的祖先。 事實上她父親是悉尼的一位酒店老闆,從英格蘭來到澳大利亞——不是作為囚犯,只不過是一般的乘客——,而且似乎根本沒有什麼“愛爾蘭血統”。 塞繆爾?華星頓?曼斯菲爾德在1825年22歲時來到悉尼,5年後領取執照開了一家名為“霍普”的小酒店,又過了9年,娶了新從薩默賽特①來的一位女子瑪格麗特?查爾斯為妻。她出生於巴思②,父親是海員。成親的那年,塞繆爾在悉尼開了兩家酒店,一家名為“旭日”,另一家專為海員開設,名叫“金錨”,位於碼頭附近,那兒現在修建了悉尼港大橋,凱瑟琳的外祖母就在那兒長大。瑪?伊?曼斯菲爾德1839年出生,受洗為英國教徒,她父親名義上也屬於這個教會。她後來改為美以會教徒,與36歲的保險公司職員約瑟夫?戴爾結婚,他們的第四個孩子安妮出生於1864年。後來約瑟夫受命前往惠靈頓開辦第一家澳大利亞互助協會新西蘭分會,1877年他去世時留下一大筆債務和幾個孩子,自己的人壽保險金也無濟於事。 從一開始安妮?本耐爾?戴爾小姐就是毫無疑問的人選,黃鬍子哈爾顯然從未想過要為金錢結婚,安妮14歲時他就開始追求她,讓她不得安寧,直到她長大成為自己的妻子。那時他26歲,可以養活她母親和另外兩個姐妹。 在凱?曼斯菲爾德有關童年的故事裡,母親和祖母總是相反的人物:祖母耐心、機智體貼;母親與其說是溫柔忍耐,不如說是無精打采,得過且過,她關心丈夫的需要,但對孩子疏遠冷淡。安妮是一位嬌弱的妻子,對丈夫熱情體貼,她全部的時間都花在“拯救他,照料他,使他安靜下來,聽他說自己的事”。她像《在海灣》中的琳達?本耐爾一樣害怕生養孩子:“是的,這是她對生活的真正不滿之處”,因為生養孩子,她被拖垮了,失去了勇氣,尤其難以忍受的是她不愛自己的孩子。 戴爾太太,也就是本耐爾系列小說①中的費爾德太太,是那種謙卑,老練,善於為人處世的婦女,生有9個兒女,後來又為安妮照料5個孩子。靠僕人和幾個未婚女兒的幫助,13年來她把家務管理得井井有條。每當一個孩子出世,安妮可以碰都不碰一下。女兒一個接著一個地來到世上,家務安排能夠一直維持下去,說明哈羅?比切姆有些值得稱道的地方,而祖母的功勞就更不用說了,如果凱?曼斯菲爾德沒有經歷過本耐爾故事中那種大家庭生活,我們就幾乎難以想像她的文學創作將會遭受多大的損失。 凱瑟琳4歲時,又一個女兒出生了。比切姆決定讓孩子們在鄉間度過童①英國西南部郡名。 ——譯註②英國西南部城市名。 ——譯註①本耐爾系列小說,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所寫,以主人公本耐爾家生活為主要情節,如《在海灣》等。 ——譯註年,他在卡羅里②找到了一所很大的空房子,坐落在離市區4英里外的一個高地峽谷旁,由一條彎曲的道路通往城區。他簽了5年的租約。儘管此房子在50年代享有盛名,被稱作“切斯尼沃德”③,但它既不“荒涼”,也沒有一點狄更斯小說味,與桑頓那積木式的房子相比,它看上去令人心曠神怡,旁邊有已生長近40年的樹木,果園也有同樣長的歷史,還有溫室,平坦的車道,有足夠的空間供僕人居住,車道旁還種著一顆高大的獨一無二的蘆薈。 此住宅建於狄更斯的年代,那時卡羅里山谷遍布密林,後來人們闢出了林間空地,掃清了道路,但是山腰上仍處處可見無用的樹幹,散佈著吃草的羊群,在溪谷中還留有一些土生土長的灌木叢和鳥類,因此夜間人們常能聽見貓頭鷹的叫聲。村莊就在谷底,那是一些稀稀落落的平房,四周圍著木柵欄,一個百貨商店,一所木結構的教堂,一家鐵匠鋪,不遠處就是那所有著狄更斯小說中住宅同樣名稱的大房子。 《往事與追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小村莊——牛、馬、豬和家禽,凱瑟琳在這裡度過了決定她性格發展的童年時代,後來她在許多小說中逼真地重現了這些歲月,我常想這5年對她意味深遠,就像對我和我妻子一樣。” 在凱什琳眼中,最新奇的人物大概要數帕特里克?西安,他是愛爾蘭人,放牛兼做花匠,凱絲早在一篇中學作文《談談帕特》中曾描寫過他。他的職責包括每天用輕便馬車接主人下班回家(這時他戴一頂褐色禮帽),為全家人擦皮鞋,向每一位新來的廚娘求婚,哄孩子們玩耍。擦皮鞋時,他總是把凱絲抱上桌,給她講“有關愛爾蘭公爵的長故事,這些人他都見過,甚至還談過話”。在廚房喝茶時,他會放些鹽在刀子上,用叉子蘸著吃,“優雅地翹著右手小手指,像公爵們一樣”,他同“愛爾蘭籍”的祖母一起很可能激發了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想像力。的確有一件事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出現在她的三篇故事中,而數在《序曲》中的描寫最為生動有趣。 當他們的表兄弟皮普和拉格在場時,帕特讓本耐爾的孩子們來觀看“愛爾蘭國王們是怎樣剁去鴨子頭的”。石斧落在樹樁上,鴨頭飛落,鮮血濺在鴨毛和他的手上。 “看哪!”帕特嚷道,他放下無頭的鴨子,只見那鴨子開始一搖一擺,一溜長長的鮮血從原來頭的位置那兒淌下來,然後又無聲地走向通往小河的陡岸,..,這是最精彩的地方。 “你們看見了嗎?你們看見了嗎?”皮普大聲喊著,在小姑娘們中間跑著,拉著她們的圍兜。 “就像一台小發動機一樣,就像一台可笑的小火車發動機一樣!”伊莎貝爾尖叫著。 但是凱絲突然沖向帕特,雙手抱住他的腿,用頭死命撞著他的膝蓋:“把頭放回去,把頭放回去。”她哭喊著。 因為比切姆一家不願無別人陪伴獨自遷往卡羅里,跟隨他們一起去的有安妮的姐夫瓦倫丁?華特斯,他是一位郵局官員,教堂風琴手,兩個兒子名叫巴里和愛里克,是皮普和拉格的原型。瓦爾姨父和安格尼斯姨母住在附近②卡羅里,惠靈頓近郊地名。 ——譯註③“切斯尼沃德”,是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所撰《荒涼山莊》中一大宅第的名稱。 ——譯註一所小些的房子內,兩家是在1893年復活節後的頭一個星期搬遷的。 瓦爾姨父當然沒有比切姆家的血統,但他也有些“老爸爸”的特徵,因而贏得了外甥女終生的愛戴。為了給花園施肥,他常在周末清掃大路上的馬糞。對孩子們來說,他具有姨父的一切優點,用玩具槍打他一下,他保准會躺倒在地,呻吟著:“你殺死我了,畜生。”從星期一到星期六,他忍受著惠靈頓郵局的乏味工作,在音樂中尋找安慰。在城裡,他是很受歡迎的歌唱家,總被邀請參加歌劇和清唱劇的演出。凱瑟琳所撰小說《在海灣》中的喬納森?特羅就是以他為原型,他習慣於以演戲似的滑稽台詞同女士說話,例如在花園中的一幕:“餵,喬納森,”琳達喊道。喬納森撣去那頂破巴拿馬帽上的灰塵,把它按在胸前,一條腿跪下,吻著琳達的手。 “向您致意,美人,向您致意,天上的仙桃!”他的男低音輕輕發出迴聲,“其他高貴的女士們在哪兒?” 像故事中的斯坦利一樣,比切姆覺得瓦爾的滑稽台詞令人發窘,哪怕在卡羅里,他也是城里人打扮,常常平整道路,在路上標些記號。 1894年2月21日這一天,全家終於盼來了一個兒子的出生,取名為菜斯利?哈倫,第一個名字意味深長,令人想起那位使這個家庭與藝術產生聯繫的朋友;後一個名字則是為了紀念那位竭盡全力保住家族商業聲譽的叔祖。但是萊斯利這個名字很少用到,人們把它束之高閣,像對待精美的瓷器一樣。小時候大家叫他“小男孩”,後來叫他“小伙子”,他的姐姐們則常叫他“小鬼”。 比切姆每天進城,早上走著去,4英里下山路要花去一小時。他喜歡同鄰居們比賽,他們通常乘坐9便士一趟的公共馬車,一路停好幾站。晚上帕特去接他,只有下雨天他才肯乘公共馬車。 他現在36歲,已經成為伯拉廷公司的主要合夥人,他是吉爾肉食品公司董事,新西蘭蠟燭公司主席,治安法官,而且即將得到其他幾個董事職位。 他親自挑選了另一合夥人加入公司,此人是他的猶太籍朋友,弟納柯里大道的老鄰居,鋼鐵商華特?納森。 1895年初,6歲的凱什琳上學了,就讀於卡羅里公立小學,同去的還有她姐姐維拉和徹迪以及山谷裡所有的孩子——農民、賣牛奶的、駕馬車的、小店主、洗衣婦和牙醫等人的孩子,他們一起接受“免費普及教育”,根據1877年《教育法案》規定,殖民地所有的孩子,無論白色還是棕色人種,都必須受教育。她算術很好,拼寫卻很糟。 殖民地的孩子很少進私立學校,比切姆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往當地的小學讀書也沒有什麼不同尋常,當然他們也預見到以後情況將有所改變。在卡羅里還是能見到一些使其他孩子疏遠“大房子”的跡象,“大房子”的孩子總穿著漿洗過的圍兜,說話腔調特殊。 凱絲現在是家中掛單的人,比維拉和徹迪小得多,又比弟妹們大些。她覺得家里人不怎麼寵愛自己,除了奶奶以外。她開始發胖,變得喜怒無常,憤憤不平,有一種使大人感到窘迫的銳利目光,她會用那雙敏銳的褐色眼睛凝視著他們,觀察著他們,然後再在別人面前把他們毫不留情地評論一番(後來伯特蘭?羅素也說過幾乎同樣的話)。她母親不愛她,而更喜歡其他幾個女兒。 凱絲很愛讀書,雖然這對視力有害。她總是就著燭光看書,直到奶奶進屋睡覺。鋼絲架眼鏡框使她顯得更加目光銳利,她也曾竭力想引人注目,八九歲時,在學校獲得過英語作文比賽獎。卡羅里小學教過凱瑟琳的老師仍記得“一位胖乎乎、冷靜沉著的小姑娘,有著明亮機靈的褐色眼睛,總是那麼溫順聽話”,她寫起來似乎受著某種慾望的驅使,“一開始把思想付諸文字,簡直就不能停下筆來”,教師必須加以限制,讓她把句子寫短些,以符合小學生作文的標準。 1898年,切斯尼沃德租期已滿,全家人該回城居住了,但是比切姆同妻子先去了英格蘭一趟公事旅行,把孩子們留給戴爾太太和貝爾姨母照看,三個大些的女孩子,維拉、徹迪和凱什琳開始就讀於位於桑頓的惠靈頓女子高等小學,等待著全家再次搬往桑頓。 新學校有一份自己的雜誌,即《高小記者》,凱什琳立刻不失時機地向它投稿。第一學期結束時,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埃娜?布萊克》的小文章,署名凱什琳?比切姆,9歲,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寫了絕妙的按語,那是這位以後將對古老世界文學作出貢獻的殖民地作家作品獲得的第一篇評論:“這篇由一位剛進我們學校的女孩子所寫的小故事,顯示了今後將會獲得巨大成功的潛力。我們將非常樂意接受低年級同學的來稿。” 這篇故事不過同其他孩子講述的“所度過的最愉快的假日”一樣,將背景設置於英格蘭中產階級之中,自信地著意於描寫室內室外氣氛,這一點後來成為她作品特徵之一,倚窗而立的姿態描寫在這兒也值得注意。 “噢,母親,還在下雨,你又不讓我出去。” 說話的是一個女孩子,看上去10歲左右,她站在一個陳設講究的房間內,從一扇大凸形窗向外眺望。 “不,親愛的埃娜,”母親說,“你有些感冒,我不想讓它加重。” 這時開飯鈴響了,她們走進飯廳。吃飯時,女僕拿著信件進來..1898年11月,全家人在弟納柯里大道25號團聚,住宅位於高處,俯瞰著港口,是一所漆成白色的長方形大房子,四周是細柱支撐的遊廊和陽台,凱?曼斯菲爾德在中描述了“露台和水泥台階,維多利亞式的大門,送貨大門以及一對巨大的從未使用過的舊鐵門。”住宅似乎恰好適合殖民地“福爾賽世家”①居住,然而弟納柯里大道的那一帶好壞混雜,最令人尷尬的是比切姆自己的洗衣婦就住在籬笆那邊的“茅屋”裡,再過去住著一戶“有無數孩子的窮人家,這家花園里扔滿了空果醬盒,舊平底鍋和沒有蓋子的鐵壺。”這不是首都那些門第古老的家庭居住的地方,再說比切姆也不屬於那種家庭。 25號與眾不同的是它的規模以及處於地質斷層上居高臨下的位置,東面有廊柱的陽台俯視港口,然而在另一個方向,道路下面卻可看見人們簡陋木屋鏽蝕的屋頂,這些木屋位於潮濕的窪地,終年不見陽光。下層人的生活不僅一覽無遺,而且日夜都能聽到。後來凱?曼斯菲爾德的故事《園會》就是①“福爾賽世家”,英國20世紀初小說家約翰?高爾斯華綏創作的小說《福爾賽世家》中的家族,是那個時期英國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 ——譯註以這所房子為背景,故事中社會不同階層因同情和負疚感而得到溝通。事實上,凱什琳為《高小雜誌》寫的下一篇故事《幸福的聖誕夜》的主題就是富人對窮人欠下的債務。 真是巧得很,凱什琳發表第一篇作品時,另一“霍恩賽街詩人”的後代也剛剛為世人所知,那就是他父親的表姐梅?比切姆,如今是馮?阿寧姆伯爵夫人。 《伊莉莎白和她的德國花園》也是那年9月發表的,此書以揶揄的筆調描繪了德國的美好生活,給大家帶來了不小的樂趣。哈羅和安妮很可能從倫敦帶了一本書回來,顯然他們一點也沒疑心到作者的真實身份,離開英國回新西蘭前還同她的父母親在肯特②呆了一段時間,知道她浪漫的婚姻和她在德國豪華的住宅;此時,那本書已聞名天下。到了1899年5月,麥克米蘭公司已宣布此書第22次再版。 目前凱什琳還只是個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照片上是一個嚴肅的小胖子,同兩位姐姐穿著一模一樣,而兩位姐姐看上去要自在得多。她不大說話,總愛生氣,而且還愛撒些小謊。她很少向大人訴說心事,被人問及將來時,她總是回答:“我要當作家,”而人們總是大笑。在學校她只有一個知心朋友。 這位知心朋友是瑪麗安?羅迪克,加拿大人,是獨生女,她與凱什琳的父母親一起渡過太平洋,因此遇見凱什琳時還沒有別的朋友。羅迪克小姐寫下了她們短暫會面的情形,她記得哈爾?比切姆在檀香山海岸大步走著,頭戴禮帽,拿著一把收起的雨傘,他妻子是一位“無精打采”的女人,在惠靈頓碼頭一見到她第三個女兒時就說:“啊,凱什琳,你還是那麼胖。” 1898年底,瑪麗安同比切姆一家去庫克海峽島灣別墅,度過一個真正新西蘭式的聖誕節:水桶和鏟子,曬斑和香櫞,牧人餡餅和布丁,裝在綠絨布盒內的銀質頂針,上面刻著“愛你,瑪麗安。”一個很熱的日子,RJ西頓先生像聖誕老人似地出現了,他是新西蘭總理,給哈爾帶來了一生中最貴重的聖誕禮物:西頓政府最近挽救了瀕臨破產的新西蘭銀行,需要一些穩妥的人負責銀行事務。 《往事與追憶》中謙遜地記載著:“1898年12月,我有幸成為政府部門董事之一。” 這次任命比切姆為銀行總裁使他成為除政府外,殖民地金融事務方面最有權勢的人物,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提高,他仍是“生意人”,惠靈頓俱樂部的紳士們從沒有忽略這一點。然而,他現在才剛剛度過40歲生日,便已取得了決定終身的成就。 凱什琳同瑪麗安?羅迪克成為“生死之交”,共同分享小學生的秘密,寫些詩,在花園裡發現了一條遭了魔法的飛龍。然而遙遠的神話很快就消失在新西蘭童年的現實中,消失在陽光、海洋和叢林裡。下一個聖誕節,比切姆家有了自己新的避暑地,為了彌補不得不搬回城裡的遺憾,父親在戴斯港口①東面租了一所別墅。 那兒的叢林仍未遭損壞,港口四周尚未修路,所以必須乘船出城,船隻靜靜地駛進戴斯港碼頭,召喚乘客們,友好的汽笛聲穿過空蕩蕩的山谷,迴盪在叢林中。渡船,尤其是叢林,使戴斯港口成為與惠靈頓迥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 ②英國東南部郡名,瀕英吉利海峽,下轄阿什福德、多佛等14個區。 ——譯註①惠靈頓一港口名。 ——譯註傷感的小故事《幸福的聖誕夜》於1899年底刊登在《高小記者》上,此時教師們已準備好了將要在學期結束儀式上頒發的獎品,其中英文、算術和法語三項是給凱絲?比切姆的。她穿過大廳,從尊敬的羅伯特?斯托特手中接過獎品。他是首席法官,前自由黨首相,大學評議會成員,當時正提倡“婦女高等教育”,他說這項改革是“比金錢更好的嫁妝”。在座的每個人都很清楚,他其實正在為維多利亞大學網羅學生,這所大學是在他的倡導下剛剛建立起來的,當時還沒有校舍,但是最早任教的教授中卻有後來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院長的RC麥克羅林。 雖然,比切姆的女兒毫無疑問能成為維多利亞大學的學生,但在惠靈頓這小地方受高等教育不能和“回老家”相比。在惠靈頓女子中學繼續讀了一個學期後,維拉、徹迪和凱什琳被送往斯維森小姐私立中學,這是通往倫敦的進身之階,在那兒對前途將會有所選擇。 被稱為“斯維森小姐住宅”的大房子背靠寬廣的山谷,斯維森小姐聘請亨利?史密斯太太(《水孩子》的作者查爾斯?金斯利①的一位表姐)做日校主管,學校的整個氣氛讓學生感到只有英格蘭才是“老家”,而新西蘭不過是“放逐地”,所有的孩子離開這所學校都是為了在英格蘭或歐洲完成學業。 那兒的兩位教師講述過她們記憶中的凱絲?比切姆。史密斯太太說她長相不好看,“是一個無禮的小姑娘”,“好想像至幾乎不真實”;她的作文太長,寫得很差,拼寫很糟糕,而且“放進了太多的自己”。 埃娃?巴茨小姐是那種愛德華時代所謂“衣著講究的女人”,她說凱絲“又黑又髒”,寫的作文“總是文不對題”,13歲時,她就問巴茨小姐一些有關“自由戀愛”的看法,那時哪怕對成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過於放肆,令人側目的話題。她又矮又胖,無吸引人之處,“甚至也不調皮”,“在學校裡也沒什麼雄心大志”。 不管怎樣,正是凱什琳?比切姆創辦了斯維森學校的第一份雜誌,刊登一些故事和笑話。當巴茨小姐組織義演時,發現凱絲具有維妙維肖模仿別人的才能,她會隨意模仿幾下家庭生活細節來嘲諷父親的虛榮心,同時也顯露出她和母親之間微妙的緊張關係。 她因扮演一個角色而贏得一位英國牧師的愛慕。英國國教對她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但也曾經有過一個令她心蕩神馳的頓悟時刻,她把這記述在祈禱書的扉頁上:1901年11月3日,同E和D.本達爾以及維拉去聖?馬克教堂聽弗雷德?本耐特牧師講道,極為神聖。 他還誦讀了《聖經選讀》第2課《背叛那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 我準備去做一個毛利人①傳教士。 她具有反抗精神,有一種危險的才智,很可能陷入宗教狂熱,而且她很孤獨,瑪麗安?羅迪克走後,她似乎再也沒有什麼親密朋友,所以才向巴茨小姐問及“自由戀愛”問題,此時她13歲,初次與湯姆?特羅維爾相遇。 ①查爾斯?金斯利(1819~1875),英國作家,他1863年發表的小說《水孩子》,在當時頗受歡迎。 ——譯註①毛利人,新西蘭的土著居民,信仰多神,現約有24萬人。 ——譯註“凱撒(不知為什麼凱什琳這樣稱呼他)是惠靈頓一位音樂教師的兒子,當時已很會拉大提琴,已經有人讚助一筆錢送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小提琴手加納特一起去歐洲深造。這兩兄弟像凱什琳的父親一樣有著一頭的紅發,但是並沒有他的性格。很快凱絲就相信自己愛上了湯姆,而他卻不怎麼在意。 10多歲孩子的戀情通常很快就會談忘,但這次的情形後來卻被寫入一個故事的開頭幾頁,這個人們後來稱為《朱麗葉》的有關愛情與死亡的無標題小故事筆調誇張,隨便塗寫在一本厚厚的黑封面筆記本上,雖然只不過是三流的浪漫虛構小說,但確實表達了當時這兩個生活在殖民地的年輕人所感到的希望與恐懼。 在一個她那冷漠的母親稱為“一般的音樂晚會”之後,朱麗葉來看父母親,發現大廳裡只剩下自己一人同那位受到贊助的年輕大提琴手呆在一起,他把她領到一扇敞開的窗前,進行瞭如下的對話:“告訴我你的名字好嗎?” “朱麗葉——你呢?” “戴雛,我是個音樂家,今晚表演過了,也就是拉大提琴。我明年要去歐洲。” “我也要去,但不是為了音樂,只是去完成學業。” “你想離開這兒嗎!” “是的——不,我渴望體驗新的生活,新的地方——但我會懷念這兒我熱愛的一切。” “你喜歡夜晚嗎?朱麗葉!”他的表情變了..現在她需要一把大提琴,跟凱撒的父親學習,她自己的父親很高興她喜歡音樂,並立刻給她買了一把提琴。不久她的相貌變了,在一張去英格蘭的途中全家合拍的照片上,站在儀態威嚴的父母親身旁的是凱什琳,此時已長成秀麗、端莊的少女,臉龐更為優雅,眼神溫柔了,不再戴眼鏡。總而言之,凱什琳14歲時看上去比她的貝爾姨媽更成熟自信。貝爾姨母那時仍未出嫁,正要陪同外甥女們去倫敦呆三年,說實話,也不可能指望會有安靜自信的表情。這次航行十分講究排場,這是負擔一切開支的男主人所熟悉的,他寫道:我妻子,我自已,我們全家4個女孩,一個男孩,以及兩位姻親(貝爾和西德尼?戴爾)佔居了弟賽爾航線的涅瓦魯號客輪的整個客艙,這的確是一次輝煌的航行,先在吉斯博恩①和奧克蘭②停靠,然後經過合恩角③和拉斯帕爾馬斯④,整個航程花了47天,我妻子非常喜歡航海,總是陪我一起旅行,這給大家增添了樂趣。 1903年1月29日,他們從惠靈頓啟程,凱什琳給尚未離開新西蘭的湯姆?特羅維爾寫信,從而開始他們長達6年的通信,至少在她這方面是熱情①新西蘭東部港市。 ——譯註②新西蘭第二大城市及最大港口。 ——譯註③南美洲最南端合恩島上陡峭的南角。 ——譯註④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港口。 ——譯註洋溢的。特羅維爾兄弟7個月後啟程去德國,得到了885英鎊贊助。參加這次典型的新西蘭式贊助活動的募捐者中有哈羅?比切姆,他的合夥人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人,其中包括伺養場主,旅店老闆,打字員,碼頭工人,還有幾位“紳士”。從利特爾頓到倫敦的路費是26英鎊,伯拉廷公司的捐款剛好夠這項支出。他們在法蘭克福高等音樂學院呆了一年後,又去了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後來阿諾爾德——這是湯姆的藝名——在音樂匯演中取得幾項大提琴演奏獎後,不得不按規定離開那兒。幾年以後他們兩兄弟都到了倫敦,父母親也來同他們團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