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林徽因

第45章 思成帶回一片殘骸

林徽因 张清平 1048 2018-03-16
災難的突然降臨使熱愛志摩的朋友們猝不及防。徽因怎麼也不能把志摩和死連在一起!他是那樣生氣勃勃、才華光芒四射的一個人。他正值34歲的年華!像孩子般的認真和天真,誰能接受他已陷入沉寂的另一世界的現實? 可是,理智告訴徽因,志摩確實一去不回了!沒有音信,沒有消息,永遠地一去不回,永遠地沒有音信,沒有消息……面對這不可預測的人生,徽因悲哀地感到生命的脆弱,世事的難料,這種感覺曾在父親遇難時強烈地襲擊過她。 第二天一早,思成、老金、奚若前往濟南齊魯大學,會同沈從文、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商議辦理徐志摩的後事。他們勸阻了執意要一同前往的徽因。她的體質一向很弱,又懷有身孕,他們擔心她無法面對慘痛的場面。

22日上午九點多鐘,梁思成一行趕到了濟南。徐志摩的靈樞停放在一座叫福緣庵的小廟裡,他們在那裡向徐志摩的遺體告別。沈從文後來在一篇文章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 兩個工人把棺蓋挪開,棺木里靜靜地躺著徐志摩,他身穿綢袍馬褂的壽衣,足蹬黑色雲頭如意壽字鞋,戴了一頂紅頂球綢紗小帽,露出一個掩蓋不盡的額角,額角上一個大洞,這顯然是他的致命傷。眼睛是微張的,他不願意死!鼻子略略發腫,想來是火灼炙的。門牙已脫盡,與額角上的那個大洞,看來都是向前一撞的結果。這就是永遠見得生氣潑剌,永遠不知道有“敵人”的徐志摩。 梁思成獻上了一個小花圈,那是他和徽因連夜做成的,碧綠的鐵樹葉和潔白的花朵上浸透了徽因的淚水。 返回北京時,思成帶回了一片失事飛機的殘骸。徽因把這片殘骸用一大塊白綾包紮起來放在家中,一直到她去世。

1931年12月7日,徐志摩遇難半個月後,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林徽因的。 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回憶和悼念,寫出了徐志摩獨特的氣質和魅力,寫出了他對藝術、對美的痴迷,對朋友,對一切人的包容和善良,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與愚誠。文章凸現了徐志摩“即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的性情。在當時眾多的悼亡文字中,林徽因的具有格外的分量。 與此同時,“新月社”的同仁們,計劃設立“志摩獎金”,以鼓勵和扶植白話新詩的創作,因為這是徐志摩未了的心願。志摩的親屬和朋友則著手收集志摩已發表和未發表的作品,籌劃編輯《徐志摩全集》。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不期然地,林徽因與凌叔華髮生了矛盾。 凌叔華是當時頗有影響的女作家。 20年代,她因寫作《花之寺》、等小說,引起了文壇的矚目。這些小說,反映了封建大家庭中,備受壓抑的女性生活,情致委婉,筆法細膩。後來,她與《現代評論》的主編陳源結婚,於40年代移居國外。

矛盾源於徐志摩委託凌叔華保管的一隻小箱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