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權謀高手李鴻章:從刀筆小吏到第一重臣

第69章 謀略法則的實戰演習

那麼李鴻章該如何再解這道題?是不是應該像上次一樣,立即給老師寫信,表態說首戰用我,用我必勝,要求自己赴援金陵呢? 錯! 謀略這東西,是人與人鬥智,與自然界的規律完全不同,講究一個“變”字。 相比人類的心靈來說,自然界要純淨得多,簡單得多。比如說自然規律,它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圍著地球轉,多少年來始終不變,絕不逸出自己的軌道四處亂竄。而人則不然,人性是反复的,是在變化的,是沒有可以依循的規律的。 如果說,人性真的有什麼規律的話,那就是博弈規律,就是不讓你猜到他的想法和做法。你認為他往東,他就一定要往西;你認為他應該去打狗,他就非得去攆雞。人類就是這樣跟你抬槓,讓你抓不住摸不到他。一旦他的思維規律被你掌握,那他就淪為了你的奴役,再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人性的規律就八個字:打破控制,飛天而遁。總之就是讓你猜不到。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之所以被譽為謀略之神,就是因為他總能準確猜中對手的想法,而對手卻猜不到他的,所以大家羨慕死他了。 謀略規律,博弈法則,應用起來千變萬化,歸納起來卻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無非是兩個法則。 謀略法則之一:後發製人。 謀略法則之二:節點錯位。 後發製人,節點錯位,這八個字聽起來古里古怪,在現實中的應用卻是非常方便。 後發製人,是說謀略者不可先行。如果你先行一步,就意味著你要提交一份議案給對方,這就為對方設置了精確的打擊目標,對手只要瞄准你這個議案猛烈開火就是了。 謀略者以靜制動,不可爭先,爭先必被人所謀。這是第一法則的解釋。

節點錯位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節點錯位,是建立在第一法則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了第一法則,第二法則也就不再適用。但如果第一法則生效,第二法則立即就會派上用場。 第一法則生效,是指對手已經提交了議案。對手既然敢於提交議案,事先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所有的細節都想到了,確信万無一失,才會鄭重推出,以期贏得滿堂喝彩。這種情況下,你想否定對方的議案,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手已經思考過你每種否定的方式,有無數條應變方案在等著你。 所以,你最好的法子,是把對方的方案扭曲一下,變形一下,這樣就容易打擊了。 所謂扭曲變形,仍然是針對對手的方案來說的。既然對手提交了方案,那多半是已經做了精確的測量,讓這個方案落在一個恰到好處的節點上。只有這個節點才是最適宜的,往右偏一點點,就是太過偏激,太極端,喪失了實用價值;往左偏一點點,就是不到位,不成熟,仍然是缺乏實用價值。

什麼叫往左偏一點點?什麼又叫往右偏一點點? 拿咸豐皇帝詔令湘軍猛將鮑超北上的案例來說,咸豐皇帝既然提出這個方案,那是已經經過深思熟慮的了,留曾國藩在南方平叛,調猛將鮑超北上護駕,兩不耽擱,兼顧全局。這個方案堪稱完美,無懈可擊。 可是曾李師徒聯手,不說快點兒執行這麼好的方案,而是故意把方案往右邊推了一點點,右邊就是偏激,就是極端。這個偏激而又極端的新方案,就是曾國藩或胡林翼北上護駕,這不明擺著難為咸豐皇帝嗎? 現在,曾國藩又稀里糊塗地把這道舊練習題翻出來了,李鴻章就不能再向右偏了。再向右偏,曾夫子一下子就醒過神來了,我靠,李鴻章你跟老師玩兒這一手,你看老師不打死你才怪…… 所以李鴻章為避免被曾夫子識破,就只能往左偏。

往左偏,就是不到位,不成熟,可是到底怎麼個偏法呢? 李鴻章把吳煦和楊坊叫來,以慈祥和藹的聲音說道:兩位,你們辛苦了,雖然兩位已經不再是蘇松太道,不再是糧儲道,但是你們的軍方職務還在,你們仍然是常勝軍的管帶,仍然是帶兵之人。 帶兵之人,要報效君父。現在本官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決定派你們二人往援南京,參加金陵會戰。這是本官拼了老命才為你們爭取來的好機會,你們二位是不是激動得快要哭出來了? 吳煦和楊坊已經徹底震驚了,大張著嘴,看著李鴻章:李大人,你剛才說,派我們倆去什麼地方? 去金陵啊,參加金陵會戰。李鴻章興致勃勃地說:我看好你們,你們千萬要好好表現,不要給咱們上海人丟臉。 這就是所謂的往左偏一點點。曾國藩要求悍將程學啟往援,這個方案是完美的。往右偏一點點,搞得激進起來,就是李鴻章自己親自出馬去金陵,這招已經用過了,不能再用了;往左偏一點點,就是找不如程學啟的人,比如吳煦和楊坊,讓他們兩個去添亂。

這個方案,一舉制住了所有當事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