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權謀高手李鴻章:從刀筆小吏到第一重臣

第68章 曾李謀略大交鋒

人類歷史上有兩樣東西最是誘惑人。 一是智慧,二是謀略。 智慧這個詞,是最典型的西式結構,是西方人喜歡的。而謀略這個詞,則是正宗典型的國產,是中國人最為熟稔的。 那麼,這二者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智慧的主體是人,而客體則是自然天地,是人類針對於自然規律的探索,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謀略的主體是人,而客體還是人,是人針對於人的機謀算計,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製造問題的。 西方人崇尚的是智慧,而中國人喜歡的卻是謀略。西方最有名、最具影響力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大師,他們只是為了探討思想,研尋規律,不跟人爭,也不跟人吵,故傳名天下。 一個民族,如果分不清什麼叫智慧,什麼叫謀略,那就容易犯下把謀略當智慧的錯誤,一門心思地沉溺於內鬥之中,樂此不疲而不知反省。而一個人如果無法區分智慧與謀略,那就更可怕了,他的價值觀將被扭曲,他的心靈將被熏染,而他的一生,有可能淪為謀略的犧牲品。

一個人如果在西方的社會環境之下,他只要潛心研究智慧就足夠了。但如果他不幸生在東方中國,如果他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他就必須再給自己添點兒本事,不僅要懂得智慧,更要對謀略了然於心。 只有智慧而沒有謀略,就會淪為負面力量的犧牲品,被人暗算而無處講理。只有謀略卻沒有智慧,就好比大樹無根,大廈無基,不管你爬得有多高,嘩啦啦大廈傾,此乃必然。 曾國藩和李鴻章能夠在中國這種怪人扎堆的奇異世界成就事業,就是因為他們既嫻於智慧,又懂得謀略,缺一而不可。 缺了智慧,謀略就成了整人的手段,最是令人不齒;少了謀略,智慧就成了任人獵取的美食,因為你喪失了保護自我的能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智慧,淪為了謀略的獵物,又不知有多少謀略,只因為沒有智慧的內核,最終成了醜惡與卑鄙的代名詞。

比較曾國藩和李鴻章師徒二人,曾國藩是智慧多一點點,謀略少一點點,所以曾國藩成了聖者,成為世世代代讀書人景仰的人生偶像。而李鴻章則是謀略多一點點,智慧比老師少了一點點,所以李鴻章同樣也能夠成就大事,但最終由於智慧含量的不足,留下來的仍然是令人扼腕嘆息的滿地淒涼。 曾李師徒,也曾聯手施展過一把謀略,在歷史上留下佳話。 曾李聯手施展謀略,都是被咸豐皇帝給逼的。如前所述,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傳旨調湘軍猛將鮑超北上護駕。曾國藩陷入兩難之中。 於是李鴻章越眾而出,謀略曰:老師,這個事容易擺平,你這麼著,你現在上疏,不提鮑超,單說自己是多麼忠君,多麼愛國,你要求自己提師北上,又或者是胡公胡林翼去,就請聖上下命令吧,聖上指到哪裡,咱們就打到哪裡,絕對不帶打差的。

曾國藩大喜,於是立即如此上奏,咸豐皇帝遭遇到真正的謀略,頓時心悅誠服,從此不提讓鮑超北上的事了。 曾李聯手合謀咸豐,這是陳年舊案了。 曾夫子是聖者,心地光明純淨,不得已而謀略,謀略完了,就算結束了。可是此謀略是李鴻章的傑作,他肯定會將這個成功案例,編號貯存在自己的腦子裡,以備隨時查詢。 也就是說,曾國藩不太可能記得這件舊事,更不可能寫下來,以免讓人抓到他不忠君的把柄。正因為不記得,所以他才要求讓湘軍舊部程學啟往援金陵,以解曾老九之圍。卻忘記了,他的這個要求,和鹹豐皇帝要求他派湘軍猛將鮑超北上,模式是完全一樣的,沒有絲毫的差別。 可以確信,李鴻章接到曾國藩的書信,肯定會尖聲大叫起來:老師,你怎麼又把這道練習題給翻出來了?

這題咱會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