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第27章 第三節帝國的遺傳基因

1960年八九月間,對英使團出使中國這段歷史有專門研究的法國漢學家佩雷菲特從香港出發,對中國進行了第一次考察。回憶這次中國之行,他說:“我馬上就吃驚地看到這個社會同馬戛爾尼的伙伴們描寫的社會十分相似。”他在中國幾乎看到了馬戛爾尼們寫過的一切: ……同樣的集體反應:在悶熱的夏夜,中國人繼續夜宿在大街上……同樣的儉樸;同樣一碗米飯和燒白菜;同樣的筷子……穿著同樣的藍灰色棉布衣服……同樣好抽煙。 他說: 簡直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基因裡都帶有乾隆帝國時的全部遺傳信息。中國以十足的中國方式在造自己的反。要同過去決裂,它卻從中尋找可以依靠的因素來證明自己的不變性。 他發現: 1960年的中國人仍贊同乾隆對馬戛爾尼使華團的看法,這突出地表現了這種連續性。歷史教科書,大學課本,以及我與之交談的知識分子都用馬克思的語言支持傳統的觀點。馬戛爾尼的態度是“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和“殖民主義的”。所有的人都讚同乾隆的嚴厲的回答:“朕無求於任何人。爾等速速收起禮品,啟程回國。”毛不久前遣返蘇聯技術人員和“顧問”時也是這樣做的,他當時宣布說:“我們要自力更生。”

當然,從1960年到現在,確切地說,從馬戛爾尼時代到現在,中國確實已經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馬戛爾尼和佩雷菲特如果再次訪華,恐怕會修改自己的結論了。今天的中國人已經不再說自己無求於人。我們已經張開懷抱,做出了擁抱世界的姿勢。外國商人和使節來到中國,受到的不再會是冷遇,而是世界罕見的熱情。中國的外表也已經變得五彩繽紛,藍和灰統治的時代應該是一去不復返了。 但是,還是會有許多令他們十分熟悉的東西。或者說,中國的外交傳統中,有許多千年不變的核心成分。 他們會遇到一樣熱情淳樸的百姓。 雖然統治者對外國人的來訪有種種險惡的估計,但從乾隆時代起,老百姓們就天真地認為他們是被中華文化所吸引而來,向中國的統治者致敬的。英國人記載說,“下至中國的兵士和水手們都對客人彬彬有禮,不是出於責任而是出自招待熱誠。整個使人感到我們是受歡迎的客人。他們知道這些外國人是從很遠地方來向他們的皇帝致敬的。因此,他們的地位雖然如此低下,而仍然感到民族應有的喜悅情緒”。 (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他們會遇到一樣鋪張的招待。 雖然對外國人可能心懷猜忌,但中國統治者對他們的招待從來都是超級熱情的。在中國統治者看來,這首先是一個國家形象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大局問題。外交無小事,內外有別,是中華帝國一貫的外交方針。因此,不管百姓如何貧困,財政如何困難,招待外國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對於中國統治者,這絕不是難事。葛劍雄先生說:“由於歷來的統一政權一般都國地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即使人民生活水準很低,便把可以搜括到的人力財力集中起來,數目仍然是相當龐大的,這就造成了中國'富厚'的假象。” 當英國使團剛剛出發時,乾隆皇帝就已經做好了隆重接待的準備。在清朝上下看來,接待一個首次來到中國的使團,是一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宣傳中國治理的偉大成就的重大“政治任務”。必須算政治賬,而不能只算經濟賬。乾隆前後連續多次下達詳細的諭旨,親自認真安排這次對外賓的接待工作。

為了更好地接待英國人,皇帝特意任命長蘆鹽運徵瑞為欽差大臣,專門負責此次接待工作。為此還特別為他加恩晉爵,賞戴花翎。 英國人剛剛出發不久,皇帝就命令軍機處擬定了一套詳細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見、賞賜、宴請、看戲、遊覽等活動。這個方案記錄在清宮檔案的《上諭檔》冊中。 在估計貢使不久可到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皇帝對接待的原則做了具體指示:“應付外夷事宜,必須豐儉適中,方足以符體制……此次英咭唎貢使到後,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華。但該貢使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年入貢者可比。(直隸總督)梁肯堂、(長蘆鹽政)徵瑞務宜妥為照料,不可過於簡略,致為遠人所輕。” 皇帝確定的接待工作方針是,一要隆重熱烈,照顧好外國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證他們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這個機會,充分展示中國的富庶強大。

因此,當使團的船隊到達大沽口外時,他們發現兩名朝廷命官攜帶著大量作為禮物的食品,在此迎候。使團副使斯當東認真地記下了禮品的數量:牛二十頭,羊一百二十頭,豬一百二十頭,雞一百隻,鴨一百隻,一百六十袋麵粉,十四箱麵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紅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葉,二十二大簍桃脯,二十二大簍蜜餞,二十二箱李子和蘋果,二十二大簍蔬菜,四十籃黃瓜,一千個南瓜,四十大包萵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個西瓜,三千個甜瓜還有許多瓶酒,十箱蠟燭,三大簍瓷器。由於數量太多,船上無法容納,只能收下一部分,“將其餘的璧謝”。 “以後不須提出請求,大批免費供應的物資源源不斷送去。”(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這僅僅是一個見面禮。在後來的行程中,中國人的慷慨一直讓他們吃驚。使團的總管巴羅說:“我們至此所經歷的款待、重視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東方才能遇到的。”而副使斯當東則說:“大量豐富的日用品不但供應到全體團員,而且普遍供應到使節團的所有技匠、衛隊和僕人。看來中國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費以求盡到對於使節團的豪華供應。” 皇帝的指示得到了充分的貫徹。 “動員了這麼多的官員,這麼多的廝役,這麼多的船隻,來做招待工作。這些參加招待工作的官員和廝役據說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藉以鼓勵他們做好這項工作。沿途岸上有列隊歡迎的兵士,有搭起來的彩牌樓和特別準備的表演。所有以上一切費用俱由皇帝一人擔任起來。” “皇帝陛下的這個意旨被所有參加招待工作的官員嚴格遵守。一位使節團員有一次偶然表示要買一件微小的衣物,承辦招待的官員立刻買來,但無論如何不肯收錢。他說,一切費用都記在皇帝的賬上了。”

在其後的賞賜環節,英國人將要更為驚訝。英國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熱情接待經過英國商人之口先行傳回了倫敦,整個英國歡欣鼓舞。 英國使團的出使任務雖然失敗了,但這次出使也並非沒有收穫。甚至,如果單純從經濟方面衡量,英國人的收穫是巨大的。 在回去的船隻上,裝滿了中國皇帝賞賜給他們的禮物。 自從聽說英國人要來後,皇帝就開始為他們準備禮品。在英國船隻到達天津後,皇帝派人詢問的第一件事是貢品名單,第二件事則是使團名單。這是為了有針對性地準備給英國人的禮品。皇帝的心很細,他的賞賜不僅限於官員,每一個英國人,從正使直到黑人僕從,人人有份。留在船上的士兵水手650人也每人備有獎賞。對於這個前所未知的國家,他準備大大施恩,讓這些地處偏僻的遠夷對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慣例,外國進貢,皇帝只賞賜其國王及正使等正賞一次。而此次英國來朝,皇帝前後賞賜了他們37次之多。

即使在英國人的桀驁不馴和妄加請求令皇帝十分生氣之後,那些原來準備好的禮品仍然一樣不差地發給了英國人。據後來的史學家統計,賞賜的禮品共130種,3000餘件。數量之大,品種之多,次數之頻,前所未有。皇帝一貫樂於展示他的大方。生氣歸生氣,天朝上國的體面不能丟。在給英國國王的國書上,皇帝也特意提及這一點:“爾國王僻處重洋,輸誠納貢,朕之賜予優倍於他國。”(《乾隆皇帝與馬戛爾尼》) 雖然中間因為禮儀問題一度降低了飲食標準,但寬厚的皇帝仍然命令,回程路上給予英國人高規格的照顧:“公平而論,中國朝廷和他指派來照料使團的眾人,自始至終表現了做主人的慷慨大方,照顧無微不至,態度真誠友好。至少對我們這一行人是如此。”這是巴羅的話。

在路上,已經與英國人無話不談的“王大人”向英國人談了這次招待的花費:“王大人告訴我,為了支付接待我們使團的開銷,他們受命從我們所經過的各省銀庫,每天提取5000兩白銀(合今天幣值100萬元人民幣),也就是1600磅標準純銀。在北京是每天從戶部領取1500兩。” 巴羅由此估算,他們一行,使北京花費了51.9萬兩白銀,即17.3萬磅白銀。折成今天的幣值,約1億元人民幣。這其中當然不包括皇帝賞賜的禮品,這些禮品價值要遠遠高於此數。 “王大人告訴我,為我們服務的人一般不少於1000,很多時候大大超過1000。我相信他沒有誇大其詞。” 巴羅算了一下賬,說他們這次出使,英國本身所花費的,不過8萬磅。 “對大不列顛這樣的國家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還不到人們通常想像的數額的1/4。”(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那麼英國人都從中國運走了些什麼東西呢?以下是檔案資料中的幾次賞賜的部分禮品: 第一次給英國人的見面禮是: 特賜國王玉如意一,龍緞三,蟒緞二,妝緞七,百花妝緞六,倭緞三,片金緞二,閃緞、袍緞、藍緞、彩緞、青花緞、衣素緞、線緞、帽緞各四,綾、紡絲各二十二,羅十三,杭綢七,玉雙解瓶一,戰圖一盒,紅雕漆桃式盒九,朱漆萄瓣盤四,絹箋、蠟箋各五十,掛燈四對,繡錦香袋八盒,繡香袋、連三香袋各四盒,宮扇十三扇,百香餅四盒,普洱茶團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乾、香瓜乾各一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蓮子粉四盒;正使龍緞、妝緞、藍緞、醬色緞、素緞各二,倭緞八,絲、緞各一,綾、杭綢、紡絲各四,瓷碗六,瓷盤八,霽青白裡瓷盤六,扇二十,普洱茶團六,六安茶六瓶,茶膏二盒,哈密瓜乾二盒;副使龍緞、妝緞、倭緞、藍緞、醬色緞、素緞各一,綾、杭綢、紡絲各二,瓷碗二,瓷盤八,霽青白裡瓷盤四,扇十,普洱茶團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哈密瓜乾各一盒;副使之子龍緞、妝緞、素緞八,絲緞、錦、漳絨、羽緞、綾各一,花緞、紡絲各二,瓷碗、瓷盤各四十,錦扇十,普洱茶團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冰糖各一盒,雕漆盤一,大荷包二,小荷包四;代筆官、總後官二員,每員閃緞、妝緞、倭緞、藍緞、綾各一,瓷碗、瓷盤各二十,錦扇十,普洱茶團二,六安茶二瓶,茶膏、哈密瓜乾各一盒,大荷包二,小荷包二;副總兵官、管兵官、聽事官、管船官等七員,每員妝緞、閃緞、藍緞各一,瓷碗、瓷盤各二,扇二盒,普洱茶團二,大荷包二,小荷包二。

八月十三日生日當天: 賞正使大卷八絲緞、錦緞各二,瓷茶桶、瓷碗、瓷盤各二,宜興器一;副使大卷八絲緞三,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盤一;副使之子八絲緞二,錦一,瓷茶桶、瓷碗各二,瓷盤一;副使之子繪畫呈覽,賞大荷包二;通事、總兵等官九員,每員八絲緞二,瓷碗二。 八月十四日: 於清音閣賞正使御筆書畫冊頁一,玉杯一,瓷盤、瓷瓶、漆桃盒、葫蘆瓶各二;副使玉杯一,瓷器、漆桃盒、葫蘆瓶各二,小荷包一;副使之子瓷器四,漆桃盒二,瓷瓶一,小荷包一;通事、總兵等官九員,每員漆桃盒二,瓷器四。 最後一次正式賞賜,禮品清單是: 二十九日,於太和門頒給敕書。賜該國王百花蟒緞二,袍緞、線緞各四,紫檀彩漆銅掐絲琺瑯龍舟仙台一,玉器八,瑪瑙盂盤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蘆器十四,文竹掛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冊頁二,畫絹二十,灑金五色字絹箋紙、白露紙、高麗紙各二十,墨六匣,各樣扇四十,普洱茶團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乾、香瓜乾各四盒,藕粉、蓮子各二盒,藏糖三盒。又,隨敕書賜國王龍緞三,蟒緞二,妝緞七,百花妝緞六,倭緞三,片金緞二,閃緞、袍緞、藍緞、彩緞、青花緞、衣素緞、線緞、帽緞各四,綾、紡絲各二十二,羅十三,杭綢七,畫絹、白露紙各百,灑金五色絹五十,五角箋紙、高麗紙各二百,宮扇十三,十錦扇百,連三香袋四盒,十錦香袋八盒,錦香袋四盒,香餅四盒,普洱茶團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乾、香瓜乾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蓮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掛燈十二,墨二十匣;正使龍緞、帽緞各一,妝緞、倭緞各二,藍緞、青花緞、彩緞、杭綢各三,綾、紡絲各六,茶葉二瓶,茶膏二盒,磚茶二塊,大普洱茶團二,刮膘吉慶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瑪瑙葵花碗一,瑪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龍緞、帽緞各一,妝緞、藍緞、倭緞、青花緞、彩緞、縐綢各二,綾、紡絲各四,茶葉四瓶,茶膏一盒,磚茶二塊,女兒茶十,白玉全枝葵花洗一,花瑪瑙菊花瓣碗一,葫蘆器藏糖二匣;副使之子龍緞、妝緞、倭緞、青緞、藍緞、錦、漳絨、帽絨各一,綾、紡絲各三,縐綢二,茶葉二瓶,磚茶二塊,茶膏一盒,女兒茶八,藏糖一匣;總兵官、副總兵官二員,每員龍緞、妝緞、倭緞、藍緞、青緞、帽緞、錦各一,綾、紡絲各三,縐綢二,茶葉三瓶,磚茶二塊,茶膏一盒,女兒茶八,藏糖一匣;通事、管兵等官四員,每員龍緞、妝緞、漳絨、錦、藍緞、彩緞各一,綾、紡絲各二,茶葉二瓶,磚茶二塊;代筆、醫生等官九員,每員龍緞、妝緞、錦、漳絨、藍緞、彭緞、綾、紡絲各一,茶葉二瓶,磚茶二塊;貢使從人七名,每名綾、綢各二,布四,銀十兩;吹樂、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綾、綢各二,布四,銀十兩;內地護送官二員,大緞各二;貢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佈、高麗布、波羅麻、兼絲葛各二;留存貢船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麗布、回子佈、小增城葛、波羅麻各一…… 這些禮品,大部分取自內務府六庫貯藏多年的精品,有不少更是專供皇帝、皇后使用的極品。 (《乾隆皇帝與馬戛爾尼》) 除了這些禮品,英國人更大的收穫是兩樣,一樣是對中國軍事防衛情況的調查,另一樣是取得蠶種和茶樹苗。 在訪華的整個行程中,英國人時時刻刻能感覺到中國人的防範心理。對他們參觀的要求,中國官員經常拒絕。在使團船隻泊岸時,中國官員禁止使團人員上岸散步,避免他們探聽中國情況。佩雷菲特說,他20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時一樣能感覺到“對外國人同樣的不信任。他們只能擾亂中國的秩序;他們的好奇心十分危險;應當對他們嚴密監視”。 這種防範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 里通外國自古以來就是可以加給中國人的最重的罪名之一。馬戛爾尼肯定想不到,他這次來訪,差一點給一個普通中國百姓帶來滅頂之災。 此人名叫郭傑觀,浙江寧波人。他已經去世的父親郭端早年曾在廣州與英國人做過生意,會說些簡單的洋涇浜英語。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國人北上寧波,郭端也曾在這裡與英國人達成過交易。郭傑觀小時候聽見父親說英語感覺很好玩,就學了幾句,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因幼時聽見我父親學說話,我也跟著學了幾句,不過如吃煙、喫茶等話,此外言語我並不能通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郭端去世,郭家漸漸敗落。郭傑觀靠當私塾老師為生,從來沒與英國人打過交道,這幾句英語也自然沒了用處。 沒想到,這幾句英語給他惹來了大麻煩。 英國使團到達中國,登陸的第一個城市就是寧波附近的定海。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地方呢,是不是這裡有什麼漢奸?這讓浙江地方官大惑不解。他們於是在定海和寧波查找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人家,正在給小孩子上課的郭傑觀於是被抓到了官府。雖然嚴刑拷打,可是郭傑觀還是交代不出他與英國人的關係,於是他又被送到北京。在北京挨了幾頓好打之後,軍機大臣們終於確信“郭傑觀只係訓蒙窮苦鄉愚,所供尚無狡飾”。他的父親同夷人確實有過聯繫,不過那是40年前的事。現在懷疑消除了。不過大學士們仍然覺得他那幾句英語萬分危險,令地方官“隨時留心查察,勿令滋事”。 但奇怪的是,如此嚴密的防範居然沒有妨礙英國人做他們最想做的事:測繪中國沿海以及城市防衛情況和弄到蠶種和茶樹苗。 印度總督康華里勳爵曾希望把蠶絲和茶葉的生產引入孟加拉。馬戛爾尼在中國順利地弄到了蠶卵,也把蠶和生產過程的一些情報送到了印度。他在茶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1794年2月28日,馬戛爾尼從澳門寫信給康華里勳爵:“如有可能,我想弄幾株優質茶樹的樹苗。多虧廣州新任總督的好意——我與他一起穿越了中國最好的茶葉種植區——我得以觀察和提取優質樣品。我責成丁維提博士把這些樹苗帶到加爾各答。他將搭乘'豺狼'號前往。”在經過一片精心種植著漆樹、馬桕和茶樹的平原時,馬戛爾尼的確順利地叫人挖掘了這些樹苗:中國的陪同人員這一次未加干涉。佩雷菲特說:“把優質樹苗引入印度,光這一項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個世紀將要百倍地償還這次出使的費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