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

第131章 立場

1869年,章太炎出生於浙江餘杭的書香門第,祖父留下的藏書多達5000卷。到章太炎父親時,因太平天國戰亂,家勢開始衰微,因此章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冀望能夠重振門楣。章父立下《家訓》,要求子女們不得對清廷卑躬相事,並希望子女們精研經史。 1890年,章父彌留之際,一再叮囑家人:“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歿皆用深衣斂,吾雖得職事官,未嘗詣吏部,吾即死,不敢違家教,無加清時章服。”所謂“深衣”,就是士大夫平時閒居在家時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章太炎的祖輩,入清以來已經曆七八代了,但去世時從不穿戴清朝的衣服入殮,而是採“深衣斂”。 章太炎少時,受外祖父朱有虔啟導。其十一二歲時,朱為其講《東華錄》,說“夷夏之防不可不嚴”。章問:“以前的人有談過這種話沒有?”朱答:“王船山、顧亭林已經談過,尤其是王氏的話,真夠透徹,說道'歷代亡國,無足輕重;只有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了'。”章說:“明亡於清,反不如亡於李闖。”朱回答道:“現在不必作此說。如果李闖得了明的天下,闖雖不是好人,他的子孫卻未必都是不好的人,但現在不必作此說。”

章太炎曾作《逐滿歌》: 1904年,慈禧70大壽,章太炎寫下一副對聯以示諷刺,傳誦一時:“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蘇報》案發生後,鄒容被捕並死於獄中。章太炎做詩紀念義弟,曰:“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1906年7月15日,出獄後的章太炎來到日本。孫中山與東京留學生為其開歡迎會,到會者兩千多人,由於地方太小,許多人只能擠在屋簷下或爬在窗台上,以求一睹章太炎的風采。章在會上致辭說:“兄弟小的時候,因讀蔣氏《東華錄》,其中有戴名世、曾靜、查嗣庭諸人的案件,便心中發憤,覺得異種亂華,是我們心裡第一恨事。後來讀鄭所南、王船山兩先生的書,全是那些保衛漢種的話,民族思想漸漸發達。”

1898年,由《時務報》夏曾佑推薦,章太炎被張之洞招入帳下。章太炎想通過“依靠漢族督撫改變現狀”,欣然前往,並擔任《正學報》的編輯,撰文批駁康有為的今文經學理論。但不久他便發現,張之洞的“中體西用”只是為了在清朝體制下穩健變法,而張也只是利用他與康有為等人的分歧,打壓維新派時,章太炎徑直離去。 章太炎主張排滿,直呼滿清皇帝名諱,語氣十分蔑視,梁鼎芬的弟子朱強甫問章道:“你的祖宗不也有人作過清朝的官嗎?”章太炎答道:“那是為強暴所污,不得以而為之!” 1899年,章太炎第一次流亡日本期間,結識孫中山。此次見面,章太炎被孫中山“當今中國不流血就不能推翻滿清王朝”的議論深深打動,連連叫好,稱其為“卓識”。 1901年,章太炎割發明志,並撰《剪辮髮說》一文,寄給孫中山,此文隨後發表在《中國旬報》上。

章太炎在東吳大學講授中文課程,但他好對學生講民族大義,給學生出的論文是“李自成胡林翼論”,意思是滅亡了大明的李自成,也勝過苦心孤詣維護異族江山的胡林翼。 章太炎在日本發起紀念支那亡國會,清朝駐日公使蔡均得知後,大為驚恐,請東京警察部門下令解散此會。日本警察便傳訊章太炎等人,章等人“如約偕行,時著華服者只太炎和陳桃痴二人。太炎長衣大袖,手搖羽扇,頗為路人所注目”。日本警察問章等人是清國何省人?章回答:“我們是支那人,非清國人。”日本警察吃驚:“你在國內甚麼階層?士族還是平民?”章回答:“遺民。”警察無奈,只好讓他回去了。 (此處章太炎所謂“支那人”,乃是故意針對大清國的一種說法,和後來日本對我國的蔑稱不是一個意思;而他自稱“遺民”,則是指叛逆滿清統治的大漢遺民。)

中華民國成立前,曾開會商討國旗一事。孫中山提出用晴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主張用龍旗,章太炎提議用首先光復南京的江浙聯軍的軍旗五色旗。章說:“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我國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寓意五族共和。”於是,五色旗成為中華民國國旗,直至民國十六年改用青天白日旗。 民國建立後,章太炎強烈感受到南京臨時政府的軟弱無力,他提出的種種主張和方案不被採納。此事,他更希望儘早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共禦外辱。最後,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權衡對比後,他將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於是章太炎開始搖動手中的筆,為袁世凱搖旗吶喊,攻擊同盟會的革命黨人,罵他們是“鼠竊狗偷”的“群盜”。但當袁世凱如願上台,並開始密謀稱帝時,梁啟超和章太炎等人才如夢方醒,悔之莫及。此時,章才認識到革命黨人必須重新聯合起來,於是主動找到孫中山、黃興等人,開始商討如何對付袁世凱的陰謀。

袁世凱上台後,給了章太炎一個虛職:“東三省籌邊使”,並撥給他1萬元費用。章躊躇滿志,到吉林赴任,發表了《籌邊使告東北父老書》和《籌邊使四策》等文告。沒想到剛到東北便受冷遇,無人迎接不說,召見吉林西南道孟憲彝和長春知府德養源,二人竟不理會。章氣憤不已,找到吉林都督陳昭常說:“本使是國家堂堂官吏,他們被傳不到,就是目無本使,就是目無共和國家!”陳昭常知袁的用心,並不和章計較,對章恭敬如儀,好吃好喝招待,最終將章禮送出境了事。至此,章才若有所悟,對袁頗為失望。 當孫中山、黃興等人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的時,章太炎已經和他們分道揚鑣了。在民國成立的初期,章太炎雖為革命元老,但他的意見得不到採納,故對原先的革命同志孫中山、黃興頗有不滿,他一直站在先是同盟會、後為國民黨的對立面。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對那個被造反的新軍士兵從床底下拖出來的黎元洪,一直都心生好感,無論政治風云如何變換,他都鼎力支持黎,以至於有報社記者說:“章太炎先生的政見,無外乎'總統非黎公不可'。”

章太炎在為劉成禺的《洪憲紀事詩》作序時,將袁世凱的洪憲解釋為:“袁世凱以明太祖建號洪武。滿清以太平軍為勁敵,其主洪也。武昌倡議者黎元洪,欲用其名以厭勝之,是以建元曰洪憲。” 章太炎到唐繼堯處遊說唐,發現唐沒有出兵誠意,而且唐治下秩序混亂,烏煙瘴氣,頗為失望。於是,他在白晝手提燈籠,漫步街市,燈籠上書“大元帥府秘書章”的字樣,引起圍觀如堵。有人問他為何,他道:“此地種鴉片,漆黑一片,不照明何以舉步?”也有說法稱章在門口點著紅燈籠,別人問起,他答:“四海茫茫,到處黑暗。” 1920年,章太炎由最初的反對軍閥割據轉變為贊成軍閥割據,提出“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的主張。次年,黎元洪就任總統,章太炎受勳一枚,到處宣講“聯省自治”,還主張首都“南遷武漢”。

1923年9月,《華國月刊》在上海創刊,章太炎任社長,該刊宗旨為發揚“國故”,挽救“人心”。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發表宣言,實現國共合作。在國民黨右派馮自由、居正等人的慫恿下,章太炎公開發表言論,反對國共和作。章太炎說蔣介石執行的三民主義是“賣國主義、黨治主義與民不聊生主義。”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靈柩運到南京,奉安中山陵。章太炎專程來到南京弔唁,參加奉安大典。章太炎到南京後,達官貴人們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有人請章題字留念。章想起沿途見聞,深感許多革命黨人已腐化變質,有感而發,揮筆寫下對聯一副:“諸君鼠竊狗跳,斯君痛哭;此地龍盤虎踞,古之虛言。”眾人見了,面面相覷。

章太炎曾作一聯挽孫中山:“舉國盡蘇聯,赤化不如陳獨秀;滿朝皆義子,碧雲應繼魏忠賢。”因為碧雲寺,明天啟年間由太監魏忠賢擴建,並在此建墳,準備死後葬此。魏忠賢自縊後,他的黨羽葛九思於1644年隨清軍入京,在此建魏的衣冠塚。 1925年,孫中山在京逝世後,曾在該寺的後殿停過靈柩,因而此殿後改為名為中山堂。後又在該寺金剛寶座塔下建孫中山衣冠塚。章太炎反對共產黨,對國共合作不滿,於是以此聯罵那些尊崇孫中山的人盡是魏忠賢的義子。 1927年,章太炎被國民黨上海市黨部臨時執委會點名稱為第一號學閥,呈請國民黨中央加以通緝。 1935年,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章太炎對此喪權辱國的協定十分憤慨,當即作詩寄於友人,曰:“淮上無堅守,江心尚苟安。憐君未窮巧,更試出藍看。”諷刺國民政府在淮河一帶不設防堅守,竟把中原輕易丟掉,而仍無動於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