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

第54章 五、吳宓

吳宓原名吳玉衡,乳名禿子。 “玉衡”為北斗七星之一。由於吳宓自小體弱,1901年,祖母大宴賓客,請吳宓的姑父、詩人陳伯瀾為孫子更名,以破除不祥,增強體質。不知是否酒後糊塗,陳伯瀾揮筆寫下“陀曼”二字,從此,吳玉衡也就變成了吳陀曼。 “吳宓”之名是吳宓1910年報考清華學校時自己所取。當時他隨手翻《康熙字典》,閉目一指,得一“宓”字,遂自稱“吳宓”。 1912年春,清華學校因清廷倒台,民國改製而暫時休學,吳宓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當時,聖約翰的一些同學嘲笑吳陀曼為北方“鄉下人”,他們趁吳陀曼課間外出,在黑板上寫下“糊塗men”(諧音吳陀曼)幾個字。從此,吳宓決定以後在發表言論的場合,使用“吳宓”,而不再用“吳陀曼”。

吳宓被同學嘲弄之事傳開後,一日的國文考試課上,國文老師龐先生提出要為“吳陀曼”改名。龐先生問,“陀曼”二字是否出自“曼陀羅”?吳宓回答,是。龐先生說,“曼陀羅”語出佛典,是名詞譯音,指的是“紅蓮花”。 “曼陀”二字萬不可前後倒置。說罷,龐先生徑自在試卷上將“吳陀曼”改成了“吳曼陀”。課堂上,吳陀曼並未否決老師的建議,點頭稱是。但他的名字是祖母之命,姑父所取,得到了全家人的同意,弟妹都以“曼”字排行,怎敢輕易改動?所以,在以後的歲月裡,吳宓不論走到哪裡,總是對人說起,他原名“吳陀曼”。 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吳宓結識了陳寅恪。陳告訴吳宓,“曼陀羅華”(Mandara)本是梵文名詞譯音,“曼陀”二字正如“威廉”、“亨利”,決不可顛倒為“廉威”、“利亨”,所以“陀曼”一名實在不通。

吳宓字“雨僧”,世人多認為此應出自蔣捷那首沉鬱感人的《虞美人·聽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一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