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師們

第140章 論戰

民國七年(1918年)初,梁漱溟先生每每晚間到楊懷中先生家,常有一位高個子的湖南青年開大門,彼此相視點頭,寒暄幾句,並不互報姓名。梁漱溟進客廳自與楊懷中交談,這青年卻從不加入。梁漱溟心想,這青年準是楊懷中先生的湖南親友或同鄉,從沒有問過。後來,楊先生告訴他,這位青年是他在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生,有才有為,到北京找老師來的。經楊向蔡元培校長的推薦,給這位青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謀到月薪僅八塊大洋的小差事,白天在北大上班兼學習,晚間回楊家住宿。楊先生曾同時告訴梁,這位青年叫什麼名字,但梁並沒有記住。這位青年就是毛澤東。當梁漱溟先生1938年初隻身赴延安,與毛澤東見面的時候,毛第一句話就說:“梁先生,我們早就見過面了,您還記不記得?民國七年(1918年),在北京大學,那時您是大學講師,我是小小圖書管理員。您常來豆腐池胡同楊懷中先生家串門,總是我開的大門。後來楊懷中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楊家的女婿。”毛澤東驚人的記憶力,喚起了梁漱溟深藏在腦海中20年前的往事。他只是吃驚地向毛澤東頻頻點頭,連聲說:“是的。好記憶,有這事,有這事。”

梁漱溟至今讓人記得的是他與毛澤東的論戰。在很長的時間裡,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十分融洽,可能也許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關係,使梁漱溟一時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歲。 1918年,兩人在楊昌濟(楊開慧的父親)先生的家裡初識,當時梁漱溟是北大哲學系講師,毛澤東則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 20年後,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裡與毛澤東有過多次交談,有兩次是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說:“彼此交談都很有興趣。” 1938年梁漱溟到延安,與毛澤東談話8次,其中2次談了通宵。後來梁回憶說:“毛主席給我的談話,就是論持久戰的那些觀點,中國不妥協,日本必敗。……我非常佩服他,五體投地的佩服。”

1950年1月,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由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客,還專門派車接他,招待吃飯,由於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統吃素,因為今天是統一戰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還借住在親戚家裡時,馬上派人安排,讓他住進頤和園內的一處小院裡。 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後來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周恩來總理作了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梁漱溟的發言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 梁漱溟說道:過去中國將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的干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裡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裡跑,城裡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對於梁漱溟的發言,毛澤東很不以為然,他在講話中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他的牛脾氣又犯了,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台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吵才匆匆結束。

隨後,毛澤東給梁漱溟的問題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 30年後,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1975年9月30日晚,重病中的周恩來總理最後一次出席國慶26週年招待會。為了落實黨的政策,有一批在“文革”中受衝擊的老幹部、老民主人士、老教授、老專家被邀請出席了這次國慶招待會。國慶招待會之後,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小組給毛主席、週總理寫了一份簡報,反映出席國慶招待會的知名學者的雀躍之情。毛主席閱後很高興,在這份簡報上批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名單上的人參加招待會甚好,可惜沒有周揚、梁漱溟。”當有人向梁漱溟轉述毛的話,他聽後既嚴肅又欣慰地對筆者說:“人無完人是句至理名言,對於凡人或偉人,都同樣是適用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