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師們

第17章 二、馮友蘭

馮友蘭的習慣是,每次上課前都面無表情地坐在講台後,呆望同學們一二分鐘,然後開始上課,臉上也開始有了笑容。 馮友蘭經常沉湎於思考之中。 1938年南京淪陷後,武漢告急,西南聯合大學於1938年2月中旬開始搬遷。一天,汽車經過邊境憑祥的城門時,馮友蘭因左胳膊放在車窗外而被城牆撞傷導致骨折。這段故事,金岳霖教授曾對馮友蘭的小女兒宗璞開玩笑地說:“當時司機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過城門了。別人都很快照辦,只有你父親聽了這話,便考慮為什麼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區別是什麼,其普遍意義和特殊意義是什麼。還沒有考慮完,已經骨折了。” 宗璞回憶,在西南聯大時,日軍入侵,生活困難,學校的一些師生耐不住清貧,便去跑滇緬公路,從仰光等地販一些物資到雲南,“下海”做生意,情況與現在很有些相似。馮友蘭在學校在家中多次表示,人心不能二用,生活再苦,也不能分了心,仍一心一意致力於他的著述。

人至晚年,沉心書齋做學問,馮友蘭先生與外界的聯繫少了,自然對一些東西了解得不很及時不很確切。這時候,女兒宗璞作為馮先生溝通外界的“耳目”之一,有意向馮先生透露了一些外面世界的消息。 “文革”驟起,天下大亂,宗璞在中國社科院上班,自然會聽到種種傳聞。一日回家,她告訴父親:現在外面人說,江青組織批林批孔,矛頭其實暗指總理……對宗璞的提醒,一心追隨新中國的馮先生怎麼也轉不過這個彎兒,趕忙極嚴肅地阻止:不敢亂講?你可不能分裂中央啊!宗璞說:父親當時是不聽“小道消息”的,他只信“大道消息”。 “文革”中,馮友蘭被造反派拉到高台上“批鬥”,群情激昂,馮在心中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馮友蘭晚年耳目失其聰明,自稱“呆若木雞”。馮友蘭高壽,大家問長壽秘訣,他只有“不……著……急”三字可以奉告。 馮友蘭與金岳霖同庚。 1983年,兩位老先生在做88歲“米壽”(米字拆開是八十八)時,馮友蘭寫了兩副對聯,一副給自己,一副送金岳霖。給自己的一副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胸懷四化,意寄三松。”意思是不能止於“米壽”,期望能活到“茶壽”(茶壽:是108歲,“茶”字上面“卄”是二十,下面也可拆為八十八)。給金岳霖的對聯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論高白馬,道超青牛。”前兩句同,後兩句是對金岳霖邏輯和論道方面的讚嘆:論辯比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要高;論道超過騎著青牛的老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