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李鴻章發跡史

第66章 第六十六節不主張與日本開戰

李鴻章發跡史 汪衍振 3251 2018-03-16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四月十八日,島國日本藉口台灣高山族人殺死琉球船民一事,發兵三千乘兵船分三路攻進台灣,企圖將台灣據為己有。 大清國一面著福建布政使台灣道潘霨,迅速與日本駐台灣領事西鄉從道交涉此事,一面飛檄船政大臣沈葆楨,緊急派兵船支援台灣。 與此同時,日本則派大久保為特使專程來華,直趨京師,配合剛剛到任的日本駐華公使柳原前光,對大清國總理衙門實行外交訛詐。 大久保到京的當日,便帶著柳原前光來到總理衙門,聲稱要向大清國皇帝遞交國書,其實是試探大清國對日本侵台一事的態度,為下一步如何行動做準備。 當總理衙門就日本侵台一事向大久保提出交涉的時候,大久保道:“台灣島自古就是無主野蠻之地。高山族人敢殺害我屬國琉球船民,我國自然要發兵懲治這些人。這是我國的內政,貴國無權干涉。本大臣此來,是為商議向貴國大皇帝遞交國書的事。”

總理衙門向大久保指出,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日本必須撤出,大久保卻冷笑道:“我國發兵台灣,是奉天皇詔命懲辦兇手。我國定不退兵,中國究欲如何辦法?”大久保的口吻,已充滿了挑釁。 但總理衙門卻這樣答道:“此等不和好之話,不應說,亦不能答。”總理衙門這種軟弱無力的答复,使大久保和柳原前光,看透了大清國並沒有在台灣作戰的決心,二人的口氣於是愈加強硬、蠻橫起來。不久,沈葆楨從福建發來專折,匯報台灣的戰事。 在京的一班王公大臣一讀到沈葆楨的這個折子,更是大驚失色,六神無主起來。 沈葆楨言稱,倭人雖只三千,但船堅砲利,武器精良,官軍力不能支;而從船政局調派過去的幾艘戰船,根本不堪一擊,無法與之交戰。

沈葆楨最後懇請朝廷火速調兵援台,以防戰事擴大。此時的同治帝早已不問國事,因從外面染了不干淨的病,已在床上臥養了大半年,慈禧太后這時就算想歸政,這政也無處可歸了。 日本侵台一事,讓慈禧太后與一班王公大臣整整議了三天,最後才決定調崇厚在天津時創辦的洋槍隊過去。另外再從兩江總督李宗義的督標抽調四營兩千人,合成五千人,增援台灣。聖旨很快下到保定和金陵兩地。 李鴻章接旨之後,一面檄催駐在天津的洋槍隊三千人,飛乘輪船馳赴台灣,又加調記名提督唐定奎所部六千步勇,分批航海到台歸沈葆楨調遣,一面給朝廷上折強調:“竊念日本藉番拓地,悍不旋師,恐是中外稱亂之邑。無論蘇浙江海各口防兵單薄,即北洋兩千餘里口岸林立,亦多空虛,若另募新軍,實在無此餉力,唯有添調久練勁旅,屯紮後路適中之地,以壯聲援。查甘省現早肅清,陝境防務已松,擬請旨敕下陝西撫臣,速飭記名臬司劉盛藻,統率陝防武毅銘軍馬步二十二營,星夜兼程拔赴山東濟寧及江南徐州一帶,擇要駐扼,以備南北海口策應,由臣會商兩江督臣李宗義,相機調派。”

折子拜發的當日,李鴻章為防釁端由此而起,連夜又給唐定奎與總理衙門各快函一封。在函中,李鴻章飭令唐定奎:“設防備禦,非必欲與之用武。”到台後,“紮營操練,勿遽開仗啟釁”,“進隊不可孟浪,日人稍知即止足,斷無以兵驅逐之理”。 唐定奎見到飭令很有些莫名其妙,他不知李鴻章緊急調他率軍趕往台灣去幹什麼。李鴻章既要求唐部到台後“勿遽開仗”,那麼,他調唐定奎所部的六千步勇尾隨洋槍隊進台,究竟為的是什麼呢? 李鴻章在同日送給總理衙門的快函中這樣寫道:“向來辦理洋務,皆為和戰兩議舉棋不定所誤。鄙見則謂明是和局,而必陰為戰備,庶和局可速成而經久。洋人論勢不論理,彼以兵勢相壓,而我欲以筆舌勝之,此必不得之數也。”

說穿了,李鴻章就是不想打這場戰爭,他向台灣派兵,只是為了能“和局可速成”而已。 當日晚飯後,喝茶的時候,李鴻章對薛福成、黎庶昌一班幕僚說道:“老夫以前的確小看了日本這個島國。他此次侵我台灣,日後定欲吞我全境。我中國與該島國一衣帶水,登船可抵,其危害實在大於西方各國。我大清想保無虞,必須加強海防,亦須設立一支堪與西方各國相媲美的水師艦隊。” 但李鴻章抽調陝防武毅銘軍馬步二十二營拔赴濟寧、徐州的建議,卻遭到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堅決反對。 左宗棠一面大罵李鴻章不懂兵事,一面緊急上奏朝廷,懇請罷除此議,另從別省調兵布防。 左宗棠的折子遞進京師的時候,日本已答應從台灣撤軍,條件是大清國須向日本支付五十萬兩的撫卹銀。

恭親王見日本獅子大張口,不敢自作主張,只得把日本的要求奏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當即讓恭親王給李鴻章發封快函過去,徵求李鴻章的意見。 李鴻章原本就不主張對日本開釁,接到恭親王的信後,他馬上复函:“平心而論,琉球難民之案已閱三年,閩省並未認真查辦。無論如何辯駁,中國亦小有不是,萬不得已或就彼。因為人命起見,酌議如何撫卹琉球被難之人。並念該國兵士遠道艱苦,乞恩犒賞若干,不拘多寡,不作兵費,俾得踴躍回國,且出自我意,不由彼討價還價,或稍得體面而非城下之盟。”又說:“鴻章亦知此論為清議所不許,而還顧時局,海防非急切所能周備,事機無時日可以宕緩。” 李鴻章所料不錯,他的這封函件一公開,立即招來一片罵聲。但李鴻章認為自己沒錯。慈禧太后與一班王公大臣反復計議,決定採納李鴻章的建議,對日本索銀之議於是答應下來。

形勢趨於緩和,左宗棠所請於是照準。日本拿到卹銀後,開始從台灣徐徐撤兵。但朝廷並沒有按李鴻章所議從別省調兵駐防山東、濟寧、江南、徐州等要口,而是忙起了為慈禧太后過四旬萬壽這件事。彷彿日本大舉進兵侵占台灣,只是觀光旅遊;俄國侵占新疆伊犁九城,也只是替大清國管理而已。大清國國泰民安,正處在中興時期,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所謂邊境不靖、外國覬覦云云,都屬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慈禧太后的四旬萬壽,一生只有一次,什麼事也大不過這件事。 早早地,朝廷便有旨下來,著各地督撫置辦貢品,又幾次打發內務府的人,奔赴江寧、金陵、蘇州三地,往京師押運錦緞、絲綢等萬壽所需物品。 順天府為了能把事情辦得風風光光,從慈禧的口裡討出一個好來,不僅讓首縣籌銀,把京師的各條街路都鋪上新黃沙,還把九門全部刷上新油漆,九門城樓上的燈籠也一律換上新的掛上。

軍機處原本是討論國政的中心,此時也全部放下應辦的差事,各軍機大臣以及章京們,都穿著簇新官服朝靴,全力去為萬壽的一應事宜奔忙。軍機處此時成了辦壽處。 總理衙門是大清國唯一的外事機構,原本規定每天都要有大臣當班,以防出了交涉無人辦理。但此時,這規矩已不再是規矩,不僅滿衙門找不到當班的大臣,連章京也走得精光,只有一個門子還算沒忘了自己的職分,全天都坐在門房裡,捧著個茶碗滋滋地喝茶,那嘴分明也是撅起老高,十二分的不情願。總理衙門成了無人理衙門。 大清國忙成這樣,偏偏就有一個不識趣的秘魯王國,打發了一個使團來到京師總理衙門,聲言要與大清國訂約。門子無論怎麼解釋,他們隨行的翻譯仍然執拗地聲稱:“不見到總署大臣,我們抵死不走!”跟鄉間的無賴一般無二。

門子正被他們鬧得無辦法好想,正巧一名章京來衙門要取一樣東西。門子跟見到救星一樣,一把便把那章京抓住,道:“大人來得正好,幾個洋人在下官的房子裡鬧個不停,這事非大人親去不能了斷。” 章京掙不脫手,只好隨門子來到門房。章京問明來意,便讓門子到裡面搬了幾個凳子過來,讓洋人先坐下,他便離開衙門滿世界去找當班大臣,卻哪裡也找不到。 章京急得實在不行,便狠了狠心,索性直奔恭親王府。 恭親王當日並沒在府裡,他已一連幾天,被宮裡的人找去商量萬壽那天該辦的事情。章京無法,只好藉了王府門子的筆墨,把秘魯王國要訂約的事寫在紙上,囑門子務必交給王爺。 章京走出王府,不敢回衙門,怕讓洋人纏住脫不了身子,就又去找當班大臣。秘魯王國使團在京師耽擱了十幾天,宮裡才傳出話來,讓他們去天津找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談訂約的事。

“難道貴國的總理衙門不能辦理此事嗎?”使團的翻譯問送信的差官。差官一臉無奈答道:“現在朝廷正在辦大事情,已顧及不到這些了。聽說,軍機處已給李鴻章下了專旨,命他全權與貴國商談訂約之事。你們快去吧,去晚了,若李中堂來京師參加萬壽慶典,你們就又撲空了。” 秘魯使團一聽這話,哪還敢耽擱,當日就乘車趕往天津。 李鴻章在秘魯使團到津前,已接到諭旨,授其為全權大臣,與秘魯使團議立通商條約,毋庸進京云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