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的傾城往事

第30章 倦掩心門

只有年輕人是自由的。年紀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習慣的泥沼裡。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曾經說過,許我在一個被遺忘的小鎮,被人遺忘地活著。如何才能被人遺忘,又如何才可以徹底遠避塵囂。在雲崖水畔築一間茅廬,於深山幽林尋一座廟宇,或在鄉野古道設一處柴門。這不是真隱,因為佇立於蒼茫寂靜的天地間,你會感到自己原來是那麼端然,那麼突兀。古人說,大隱隱於市。真的要被人遺忘,莫如隱於紅塵,在喧騰的車馬與繁蕪的人海中,你就是渺小的塵粒,太微不足道了。 許多人對於晚年張愛玲的生活方式不能理解。她為何要一個人躲藏在異國他鄉,過著與人隔絕的生活。她是在閒隱嗎?如果一個人內心平靜,又何懼碌碌塵寰的風和雨?賴雅死後,張愛玲和皇冠出版社合作,她有足夠的錢用來過安穩的生活。她甚至可以回國,回到她喜愛的上海,找一間典雅的公寓,過著她想要的生活。旗袍裹身,紅茶點心,和姑姑張茂淵,過著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日子。

可她不要,她偏生要遺世,她不是隱居,她是在逃離。其實張愛玲是歲月的勇者,畢竟她是孤獨安然老去,沒有提前了結自己。她不願意回故土,不願意行走在陽光下,是因為她覺得人生得意馬蹄疾的大好時光遠去了。她不想做著無謂的哀悼和惋惜,所以她選擇自由散漫地活著。或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在加州,張愛玲還破例長時間接待過一個執著的訪客。這一次之後,她定居洛杉磯,就再也沒有和誰長久地接觸了。這個幸運的訪客,叫水晶,原名楊沂,台大外文系畢業,之後輾轉於美國加州大學任教。一九七零年九月,他得到去伯克萊大學進修一年的機會,所以和張愛玲有了這段相見的緣分。 水晶在台大讀書時,就十分迷戀張愛玲的作品。聽說好友王禎和曾經在台北接待過張愛玲,羨慕不已。這次有幸和她近在咫尺,不想就這樣輕易擦肩。可是他不知道,要見上張愛玲一面,竟是如此之難。他幾番上門求見,撥打電話,都被張愛玲婉言拒絕。在他行將離開伯克萊大學的時候,卻意外收到張愛玲的信,說希望在他動身前可以見面。

水晶感謝上蒼的恩寵,讓他終於可以和張愛玲有這一面之緣,並且有了長談七個小時的暢談。張愛玲初次見胡蘭成,也不過交談了五個小時。這位水晶先生,真是得到她的厚待。走進張愛玲寓所,水晶想起胡蘭成的話,見著張愛玲,世界都要起各種震動,她的房裡是有兵氣的。然而真見著了,又和想像的大為不同,那種感覺難以用言語表達,卻又被她深深懾服。 水晶先生用他細緻的筆觸,描寫了張愛玲的房間:“她的起居室猶如雪洞一般,牆上沒有一絲裝飾和照片,迎面一排滿地玻璃長窗。她起身拉開白紗幔,參天的法國梧桐,在路燈下,使隨著扶搖的新綠,耀眼而來。遠處,眺望得到舊金山的整幅夜景。隔著蒼茫的金山灣海山,急遽變動的燈火,像裡的句子,'營營飛著一窠紅的星,又是一窠綠的星。'”

水晶見到張愛玲的時候,她已經年過半百了,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五十一歲的張愛玲模樣:“她當然很瘦——這瘦很多人寫過,尤其瘦的是兩條胳臂,如果借用杜老的詩來形容,是'清暉玉臂寒'。像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和血液,統統流進她稿紙的格子裡去了。” 說得多麼好,彷彿張愛玲所有的一切,都流進稿紙的格子裡去了。她的靈魂,卻在她大而清炯的眼神裡。然而歷盡滄桑的張愛玲,並沒有以憔悴漠然的姿態,接見她的讀者。她穿著高領圈青蓮色旗袍,她微揚著臉,斜欠身子坐在沙發上,逸興遄飛,笑容可掬。 “她的笑聲聽來有點膩搭搭,發痴嘀嗒,是十歲左右小女孩的那種笑聲,令人完全不敢相信,她已經活過了半個世紀。”也許不能近距離接觸張愛玲,真的無法知道她的模樣。她自是與尋常人不同,而那種別樣氣質,唯有真正相見,才能深刻感知。但我相信,已經沒有人可以走近她的內心,或許從來就沒有人走進去過。

這一次漫長的交談,涉及的話題很廣泛,亦很深入。主要提及的是一些作品,如、、《歇浦潮》、、、《第一爐香》、等。張愛玲還提及了五四以來的作家,她非常喜歡讀沈從文的作品。又談到了一些台灣作家,她覺得台灣作家頻繁相聚,其實很不好。認為作家分散一點兒的好,避免彼此受到妨礙。 在這個談話過程中,張愛玲頻頻喝咖啡。她甚至告訴水晶,她其實很愛喝茶,只是在美國買不到好的茶葉,所以只能喝咖啡。以前胡蘭成說過,張愛玲喜歡泡一大杯濃濃的紅茶,在午後捧一本閒書,吃著點心。其實她骨子裡喜歡的是那種安逸日子,很中國,很傳統。只是人生顛沛,給她換成了這種散漫的方式,她亦要迎合,孤注一擲地走下去。 這次漫長的談話,對張愛玲來說,是人生中幾乎僅有的一次。而朋友間的會面,有時終身僅有一次。她之所以接見水晶,其實也不過是巧合,是她偶爾興起。於她是偶爾,是無意。而對於水晶,卻是刻骨銘心,永生不忘。

後來他寫一篇文章《蟬——夜訪張愛玲》,他給了張愛玲一個絕妙的比喻。 “我想張愛玲很像一隻蟬,薄薄的紗翼雖然脆弱,身體的纖維質素卻很堅實,潛伏的力量也大,而且,一飛便藏到柳蔭深處。”只是,躲在柳蔭深處的張愛玲,卻總是一鳴驚人。我們時常被她文字裡的聲音所震撼,所感動,卻又不知她身在何方,不知她是否真的安好。 一九七三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自此掩上最後一重心門,紅塵世事不相問。張愛玲請莊信正先生幫她尋找合適的住處,莊信正幫她找到的一處公寓是在好萊塢區。有了安定的住所,張愛玲徹底靜下心來翻譯和研究。 全書的對白都用蘇州話寫成,對於不懂方言的讀者來說,可謂是天書了。而張愛玲將譯為國語版和英文版。正是她的努力與堅持,填補了許多人心中的遺憾與空缺。

而最艱辛、最磨人的當屬對的考證。張愛玲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未完。張愛玲自覺人生已無多色彩,該來的來過,該走的走了。她想要的,以及她所擁有的,儘管不是那麼多,但她已無欲求了。她希望自己用瘦弱的筆、潔淨的心,做完那場未了的紅樓夢。 張愛玲的好友宋淇隔些時日,就會在信上問張愛玲:“你的做得怎麼樣?”似乎這場夢,永遠都無法醒轉,永遠都是那麼意猶未盡。張愛玲對的研究,歷時整整十年,一九七七年,二十四萬餘字的,終於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在感受收穫喜悅的同時,她的心亦無比空落,因為她人生的目標又少了一個。 十年風雨,十年故事,她的人生還有幾個十年,還有幾個開始。 “散場是時間的悲劇,少年時代一過,就被逐出伊甸園。家中發生變故,已經發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的世界裡。而那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仕途竟不堪一擊,這樣靠不住。看穿了之後寶玉終於出家,履行以前對黛玉的看似靠不住的誓言。”

誓言終究靠不住,無論是否履行過,或者根本就沒有兌現,都別去計較。在一齣戲鑼鼓喧聲的開幕時,就要知道散場後燈火盡消的冷清。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遺憾,曹雪芹遺憾未完,張愛玲遺憾那篇未了的。 張愛玲把餘下的日子,用來整理她的《對照記》。收錄一些真實地過往,記載那些散淡的流年。張愛玲後來經歷無數次搬遷,丟棄了許多東西,唯獨那本脫了線,蒙了塵的舊影集,一直相伴。著名作家李碧華說:“此批倖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貴,而且頗有味道,是文字以外的'餘韻'。捧在手中一頁頁地掀,如同亂紋中依稀一個自畫像:稚雅,成長,茂盛,荒涼……” 時光是一面鏡子,坐於鏡前,可以看到一生變幻的容顏,經歷的路程,走過的人流,發生的故事。只是你無從修改,只能看著,看著,直到鏡中的影像,模糊不清。直到有一天,再也不存在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